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灰指甲疾病别名: 甲癣疾病概述: 灰指甲又称甲癣,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特指由皮肤癣菌侵犯...
养生
疾病名称: 灰指甲
疾病别名: 甲癣
疾病概述:
灰指甲又称甲癣,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特指由皮肤癣菌侵犯甲板/甲床所引起甲病变。其具有传染性,多通过接触传播。临床表现为浑浊、增厚、分离、变色、萎缩、脱落、翘起、表面凹凸不平、钩甲以及甲沟炎等。以往经常将灰指甲与甲真菌病混为一谈,但准确地说,灰指甲只是甲真菌病的一部分,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等真菌引起的指/趾甲感染。由于甲板的特殊解剖结构特点、药物难以渗透,灰指甲顽固难治,治疗疗程长、复发率高。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足部
常见症状: 病甲出现浑浊、增厚、分离、变色、萎缩、脱落、翘起、表面凹凸不平等
主要病因: 皮肤癣菌感染
检查项目: 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检测
重要提醒: 有灰指甲的患者平时应注意卫生,避免甲外伤,积极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癣病。
临床分类:
灰指甲目前按照临床表现可分为5种主要类型:
1、白色浅表型
2、远端侧位甲下型(最常见类型)
3、近端甲下型
4、甲板内型
5、全甲毁损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多通过接触传播。
流行病学-发病率:
世界范围内数据表明,甲真菌病约占所有甲疾病的50% 和所有皮肤感染的10%。发病率占自然人群的2%~18%,全球的发病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别,南北跨度较大。国内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精确的发病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男、女、老、幼都可发生,但以青壮年居多,儿童少见,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更易发生于老年男性群体。
病因-总述:
灰指甲的主要致病菌为皮肤癣菌中的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念珠菌及某些霉菌等,多由手足癣直接传染导致,也可由于手指甲或脚趾甲外伤后感染真菌所致。
病因-危险因素:
可能增加发生灰指甲的风险因素包括:
1、甲外伤或其他甲疾病。
2、有手癣或足癣的病史。
3、常穿不透气的鞋。
4、老年人,由于活动少,局部血液或淋巴循环障碍会增加患病风险。
5、男性易于发病。
6、经常长时间光脚走在潮湿的公共区域,如游泳池,健身房和淋浴室。
7、免疫功能受损,如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
8、亲属有皮肤真菌感染,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
9、手部或足部卫生条件差。
症状-总述:
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患者的病甲可以表现为浑浊、增厚、分离、变色、萎缩、脱落、翘起、表面凹凸不平、钩甲以及甲沟炎等。
症状-典型症状:
本病目前按照临床表现可分为5种主要类型。
1、白色浅表型
主要由须癣毛癣菌和枝孢霉等引起。真菌从甲板表面直接侵入,位于甲板表浅层。病甲表现为大小不等片状白色斑,境界清楚,表面平滑,日后可色泽变黄,质地松脆易破裂,表面失去光泽或凹凸不平。
2、远端侧位甲下型
此型最常见。真菌先感染甲周远端和侧缘的皮肤角质层,后延至甲床,出现大小不等的片状白斑,逐渐变为灰黄色。开始时甲板形态正常,后因炎症范围扩大,可出现甲板与甲床的分离,可见甲下角质碎屑堆积,甲床增厚,多由手足癣蔓延而来,常为单侧甲先受累,随后可累及其他甲。
3、近端甲下型
常是患者免疫力下降的表现。真菌多由甲板近端进入甲床。多发于手指,可合并甲沟炎,此型多由念珠菌,尤其是白念珠菌感染所致,也可检出皮肤癣菌。表现为甲半月和甲根部增厚、粗糙、白斑、凹凸不平或破损,呈营养不良样甲外观。常伴发甲沟炎。
4、甲板内型
此型临床罕见,主要由苏丹毛癣菌引起的。真菌侵犯甲板全层,但不再向下发展,病甲表面呈浅黄或白色,高低不平但不缺失。
5、全甲损毁型
此型多见于年长者或具易感因素者,是在上述各类型的基础上继续加重累及全甲,是最严重的一型。真菌侵入整个甲板,甲结构完全丧失,全甲残缺不全,甲下残留角化堆积物,呈灰黄、灰褐色,可出现甲分离及甲板部分或全部脱落。
症状-并发症:
1、疼痛或甲永久性损伤
严重的灰指甲可能会导致疼痛,并可能对手指甲或脚趾甲造成永久性损伤。
2、继发其他细菌感染
灰指甲中病变的指/趾甲容易继发其他细菌感染,引起蜂窝织炎。
3、其他甲部疾病
灰指甲可导致嵌甲(指趾甲外侧或内侧长入皮肤)、甲沟炎等并发症。
症状-伴随症状:
1、手指甲甲板增厚或破坏可影响手指的精细动作,如捏、握、抓、穿等。
2、趾甲增厚、破坏可引起穿鞋挤压、疼痛。
3、继发嵌甲(指趾甲外侧或内侧长入皮肤)、甲沟炎,引起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
就医-门诊指征:
1、手指甲或脚趾甲出现颜色的改变,如呈现白色、浅黄、灰黄色等。
2、手指甲或脚趾甲突然或逐渐增厚,表面凹凸不平。
3、指甲或趾甲的甲分离,伴有甲板的脱落。
4、甲结构完全丧失,整个之间残缺不全。
5、病甲质地突然变得松脆易破裂。
6、指甲或趾甲异常,伴有疼痛。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首诊科室为皮肤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进行局部清洁,选择容易穿脱的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有什么感觉吗?比如疼痛、瘙痒等?
2、您什么时候发现甲病变的?
3、你平时卫生习惯如何?
4、您周围有人得灰指甲吗?
5、是否与他人共用过鞋袜、洗脚盆等?
6、您有手足癣吗?周围人有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得灰指甲?
2、我的情况严重吗?
3、我接下来应该做什么检查?
4、我需要如何治疗?多久能好?
5、能治好吗?会复发吗?
6、会传染吗?
7、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手指甲或脚趾甲出现颜色的改变、变厚或变形、质地异常时,需要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查看病甲的情况,然后可能建议进行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主要观察病甲的颜色、是否有变厚或变形、质地异常等表现。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真菌镜检
真菌镜检是诊断灰指甲的金标准之一。皮肤癣菌可见分枝分隔的菌丝或呈关节样菌丝。酵母菌如念珠菌可见芽生孢子和假菌丝。其他霉菌往往可见形态不规则的菌丝或孢子。
方法:刮取足量的甲屑,经20% 氢氧化钾(KOH)溶液制片后进行镜检。
2、真菌培养
真菌培养是诊断灰指甲的金标准之一。培养结果如为皮肤癣菌,即可确诊。但如为酵母菌或其他霉菌,在10 个接种点中有 6 个生长为同一菌种且直接镜检显示相应的菌丝或孢子形态特征,可考虑为灰指甲的病原菌。
方法:经75% 乙醇消毒取材部位后采集甲屑,同时接种于培养皿中。置于 25~28℃,培养 2~3 周。
3、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具有检测快速、灵敏度高及特异性强的优点。但其缺点是操作较繁琐,存在一定的假阳性与假阴性,一般只作为检测手段的一种补充。
检查-病理检查:
真菌镜检及培养由于受到标本采集、检验技术及培养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真菌检出的阳性率一直不高,甲组织病理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当在病甲组织标本中发现有真菌菌丝或孢子时,诊断可以确立。当真菌培养结果出现酵母菌或其他霉菌时,甲组织病理检查可见相应的真菌结构也可确认其为病原菌。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手指甲或脚趾甲出现颜色的改变、变厚或变形、质地异常等症状及病史,结合真菌镜检、真菌培养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必要时做组织病理学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甲银屑病、甲扁平苔癣、湿疹所致甲病变、斑秃的甲病变、先天性厚甲症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医生可能询问患者的年龄,近期患处是否受过伤,是否与患真菌皮肤病的患者有过接触,近期是否有过手癣或足癣的病史,是否有糖尿病、艾滋病等。还可能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是否进行过治疗等。
2、医生可能询问患者患处有无疼痛,手指的抓、握能力等有无受到影响,有无其他不舒服的感觉等。
3、医生可能建议行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甲组织病理、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等以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甲银屑病
常多个甲同时受累,指/趾甲增厚、混浊、呈灰褐色,甲上出现不规则点状凹陷,即“顶针状”改变。甲板与甲床分离,甲板间隙中可堆积较多的角质性碎片,甲根部及周围常有红斑鳞屑,甲病理见甲角化不全等银屑病病理改变,若发现甲以外有银屑病的典型皮损有助于确定诊断。
2、甲扁平苔癣
常为全甲营养不良,多个甲受累,表现为甲有不规则纵沟、纵嵴,甲板变薄、下陷或翼状胬肉样改变,全身可有扁平苔癣的典型皮肤损害,甲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3、湿疹所致甲病变
慢性湿疹累及指/趾甲周可引起甲病变,出现变形、变色、增厚、粗糙、凹陷点、横嵴和沟,严重者甲可脱落。结合局部及全身湿疹样皮损,甲真菌检查阴性可资鉴别。
4、斑秃的甲病变
早期病变与脱发程度一致,有时甲病变早于毛发脱落,但与毛发再生无关,甲板有较多点状凹陷,此点状凹陷比银屑病者小,呈纵线或横线排列。甲可呈弥漫性颜色改变,有黄色、灰色或褐色,甲板表面粗糙、失去光泽,甲板变簿,质碎以至全甲脱落。
5、先天性厚甲症
为遗传性皮肤病,从小发病,有家族史,所有指/趾甲逐渐增厚,几年脱落1 次,以后甲又不断增厚,严重影响甲的外观和功能,仔细查体可发现毛周角化症、皮肤干燥、毛发生长不良的外胚叶发育障碍的表现。
6、其他
还需与先天性白甲症、甲母痣、甲母质瘤、Bowen病、甲下黑色素瘤、甲-髌骨-肘综合征的甲改变相鉴别。这些皮肤病的鉴别主要依靠临床特征、真菌学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
治疗-治疗原则:
灰指甲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但由于甲板的特殊解剖结构特点、且甲生长缓慢,药物难以渗透进入甲板,因此治疗较为困难,关键在于坚持用药。
治疗-药物治疗:
1、局部药物治疗
应用局部药物治疗灰指甲的指征包括:远端受损甲板<50%;无甲母质(手指甲或脚趾甲生长所依赖的一种结构)受累;受累的指/趾甲数目< 4个;不能耐受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局部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主要是因为药物不能很好渗透至整个甲,导致局部药物的浓度不足。
(1)阿莫罗芬: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皮肤癣菌最敏感,念珠菌属对其敏感性存在明显的种族间差异,对其他霉菌的敏感性也不一致。5% 阿莫罗芬搽剂能在甲板上形成一层不能溶于水的膜,膜中含有高浓度的阿莫罗芬,能快速渗透进甲床,并可在甲上停留1周,形成一个药物池,使之易于被释放并渗入甲板。在灰指甲终止治疗2周后,甲板中存留的阿莫罗芬水平依然具有抗菌活性。少数患者在用药部位有轻微的不舒服,包括烧灼感、瘙痒、发红、局部疼痛等,但一般可以忍受。
(2)环吡酮胺:环吡酮胺对皮肤癣菌、酵母菌、其他霉菌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同时具有穿透指/趾甲的能力。8% 环吡酮甲涂剂对甲板有强劲的穿透性,使甲下局部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而起作用。其不良反应主要为涂药的甲周围皮肤出现刺激症状,可自行恢复。
2、全身药物治疗
(1)特比萘芬: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对皮肤癣菌、酵母菌、其他霉菌有抑菌和杀菌作用。口服吸收良好,食物不影响其吸收。在开始治疗的第1周内即可分布到甲板,口服12周后,药物在甲板中可存留6~9个月。常见的副作用为恶心、不想吃饭、自觉腹部胀满、拉肚子等,少数患者可出现皮疹,极少数吃东西感觉没有味道,停药数周后可恢复。
(2)伊曲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于皮肤癣菌、酵母菌、其他霉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镰刀菌和接合菌无活性。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餐后应立即给药,胶囊须整个吞服。在开始治疗的第1周内即可分布到甲板,可采用连续或冲击治疗,停药后药物在甲中可保留6~9个月。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应慎用,既往有肝脏疾病但是目前肝功能正常者可以服用该药,但需密切监测肝功能,有异常反应者需立即停药。
(3)氟康唑:氟康唑对于隐球菌、念珠菌、双相型真菌和皮肤癣菌有抗菌活性;但对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其他霉菌天然耐药。口服吸收良好,不受食物影响。有研究显示氟康唑可以快速穿透甲板,在甲板中的浓度与剂量成正相关,终止治疗后氟康唑可在指甲甲板中存在4个月,在趾甲中存在 6个月。
治疗-相关药品:
阿莫罗芬、环吡酮胺、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
治疗-手术治疗:
主要是拔甲或病甲清除术。
有些类型的灰指甲,例如远端甲板受累、黄斑条纹甲(可能存在皮肤癣菌瘤)、嵌甲和甲板厚度>2 mm时,清除病甲是必要的。但由于手术拔甲的损伤较大,因此仅限于不伴手足癣、单个灰指甲的治疗。被清除的病甲可用 20%~40%尿素或 20%尿素加 10%水杨酸软膏封包,待甲板软化后再予拔除。
病甲清除术目前很少单独应用,通常用于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和激光等联合治疗中。如果同时伴有嵌甲,应将嵌甲的部分甲板竖向去除,从而解除甲板对甲沟(甲板周围的皮肤凹陷处)的挤压。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灰指甲的病程缓慢,如果不进行治疗,可迁延终生。灰指甲可以给患者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负面影响,同时,病甲内潜藏的真菌也可能带来皮肤过敏反应(如慢性荨麻疹),将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并且感染的指/趾甲可能成为真菌在自身和人群中传播的感染源。
此外,灰指甲的复发率较高(40%~70%),包括再次感染和初次感染治疗后的复发。复发与家族史、非皮肤癣菌的甲霉菌感染、伴发细菌/病毒性甲感染、依从性差、合并基础疾病、免疫抑制和获得性(后天性)或先天性免疫缺陷等因素相关。
预后-危害性:
1、影响甲外观,且具有传染性,会给患者心理带来一定影响。
2、可反复发作,治疗周期可能会比较漫长,需要坚持用药。
3、严重时可影响手部正常精细活动。
4、可形成永久性甲损伤。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会自愈,轻症者可能出现症状自行缓解。
预后-治愈性:
可通过积极治疗实现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流行病学资料研究统计。
预后-根治性:
实现根治比较难,需要长期坚持遵医嘱用药。
预后-复发性:
易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灰指甲病程长,易复发,患者日常生活中在坚持用药的同时,应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防治疾病复发、防止传染给家人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的指/趾甲要勤剪短,并用小刀或指甲锉尽量将病甲削除干净,再涂抗真菌药物。
日常-生活管理:
1、脚盆、毛巾、拖鞋、脸盆等要专用,防止传染给他人。
2、经常清洗手脚,保持其干净、清洁。
3、穿吸汗、透气的袜子。
4、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适当进行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5、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生活中多和其他人进行交流、沟通。
日常-病情监测:
1、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并观察用药过程中是否出现瘙痒、发红、疼痛、恶心等不良反应,严重者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接受拔甲治疗的患者,应密切观察拔甲后有无发红、肿胀、疼痛、出血等情况,流出大量臭味脓液提示感染的可能,应及时到医院复查,进行相应的诊治。
饮食调理:
灰指甲患者饮食应清淡,注意营养均衡。科学合理的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机体能量和营养物质的摄入,避免不良饮食,对促进机体恢复可起到积极意义。
饮食建议:
1、多吃燕麦片、核果、种子、谷物、豆制品等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
2、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3、适量补充钙、铁、锌等。
饮食禁忌:
饮食上少吃、最好不吃辛辣、刺激、肥腻的食物。
预防措施:
1、做好个人卫生,减少与手足癣、体股癣、头癣患者的直接接触。
2、若合并足癣、体股癣等,应积极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癣病。
3、外出住宿时,尽量不共用拖鞋、浴巾、寝具等私人物品。
4、提高个人卫生习惯,增加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或减少到存在卫生隐患的公共浴池、游泳池等场所。
5、对于存在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预防策略主要是去除促发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
6、平时穿鞋不要过紧,保持清洁、干燥,以通风透气为宜。
7、避免甲外伤。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