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角化棘皮瘤疾病英文名称: Keratoacanthoma,KA疾病别名: 皮脂软疣、假癌...
养生
疾病名称: 角化棘皮瘤
疾病英文名称: Keratoacanthoma,KA
疾病别名: 皮脂软疣、假癌性软疣、鳞状细胞假上皮瘤
疾病概述:
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KA)又称皮脂性软疣或鳞状细胞假上皮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生长很快的皮肤良性肿瘤,可能是毛囊角化上皮的增生性病变。本病多发生于日光暴露下、毛发生长部位的皮肤,多见于肤色白皙的中老年男性。最常见的表现为单个的、圆顶形的结节,呈粉红色或肤色,结节生长迅速。角化棘皮瘤可在几个月内自行消退,但本病与鳞状细胞癌表现类似,且难以鉴别,少数患者有复发甚至癌变的危险,需引起重视。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其中多发型角化棘皮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就诊科室: 皮肤科、肿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结节、丘疹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镜检查、基因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
重要提醒: 角化棘皮瘤与鳞状细胞癌难以鉴别,少数患者有复发甚至癌变的危险,故通常建议本病一经发现,应及时治疗。
临床分类:
基于临床表现,通常可将角化棘皮瘤分为单发型、多发型、发疹型三种类型。
1、单发型角化棘皮瘤
最常见,多见于老年人,以60~70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2、多发型角化棘皮瘤
不常见,发病年龄较早,通常在20~30岁,偶在儿童至婴儿期发病。男性较多见,有时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发疹型角化棘皮瘤
罕见,皮损数目可成千上万,分布广泛。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角化棘皮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皮肤病变,具体发病率暂无大数据样本研究。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
病因-总述:
角化棘皮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关于其病因研究也存在许多学说,但以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最大。其他可能的病因还包括日晒、外伤、暴露于致癌物、某些药物因素、遗传因素等。
病因-基本病因:
1、病毒感染
目前认为,病毒感染是最可能的病因,在多数病损内可见到病毒样核内包涵体。
2、日晒
绝大多数角化棘皮瘤发生在日光暴露部位。有资料显示,在着色性干皮病和慢性免疫抑制的患者,角化棘皮瘤的发病率升高,同时合并其他紫外线相关的表皮损害,如光线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等。
3、暴露于致癌物
如焦油、沥青、矿物油中的多环芳香烃以及吸烟等。特别是职业性接触焦油与石油产品,以及利用煤焦油制剂治疗银屑病的患者,发生角化棘皮瘤的可能性较高。
4、创伤
少数情况下,角化棘皮瘤会发生于手术、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医源性创伤或意外创伤部位。
5、某些药物因素
BRAF抑制剂(如威罗非尼和达拉非尼)是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药物,角化棘皮瘤或皮肤鳞状细胞癌是这些治疗的一种潜在不良反应。此外,索拉非尼(一种用于癌症治疗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某些免疫抑制治疗药物等也可能与角化棘皮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6、遗传因素
一些遗传综合征可能与角化棘皮瘤相关,包括Muir-Torre综合征(Lynch综合征的一种变异型)、着色性干皮病和MSSE(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目前认为,多发型角化棘皮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病因-危险因素:
有研究表明,角化棘皮瘤容易发生在白皙的皮肤。且随着皮肤色素加深,发生该病的风险降低。
症状-总述:
角化棘皮瘤通常发生于面部,是个鳞状细胞癌状半球形小瘤,顶部中央有角质痂,在1~2个月内迅速发展,直径多半不超过2cm,然后自然消退。角化棘皮瘤的典型症状为皮色或淡红色的半球形丘疹或结节,通常根据丘疹或结节的数量和分布可以分为单发型、多发型和发疹型,不同类型又有不同的症状表现。以单发性角化棘皮瘤为例,其演变过程可分为生长期、静止期及自然消退期3个阶段,通常需要大约4~9个月的时间,部分病例甚至可持续一年以上。
症状-典型症状:
1、单发型角化棘皮瘤
主要发生于暴露部位,特别是面部中央、鼻、颊和眼周,其次为腕背侧与前臂伸侧,口唇也常见,其他毛发部位也可发生。常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和压痛。皮损为坚实圆顶形结节,呈正常皮肤的颜色或淡红色,表面光滑,中央为充满角质栓的火山口状凹陷,基底无浸润。皮损发展快,病程短,数星期可增至1cm,或更大,数月后可自行消退,可遗留萎缩性瘢痕。另有以下几种罕见的类型:
(1)巨大角化棘皮瘤:皮损生长迅速,直径大于3cm,好发于鼻部和眼睑,数月后可自行消退,常伴有大片角化性斑块的剥离。
(2)边缘离心性角化棘皮瘤:皮损更大,有报告直径可达20cm,边缘高起且卷曲,中央萎缩。与经典的角化棘皮瘤相比,消退时间更长,有些无自行缓解趋势,并明显破坏组织。
(3)甲下角化棘皮瘤:位于甲远端的下面,常见于拇指和示指,表现为痛性、角化性赘生物,比普通的角化棘皮瘤更具破坏性。
(4)其他:除上述3种类型外,单发性棘皮瘤其他罕见的表现也有报道,包括女性外阴角化棘皮瘤和主要发生于儿童、年轻成人的皮脂腺痣内角化棘皮瘤。
2、多发型角化棘皮瘤
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不一定都好发于暴露部位,甚至黏膜、黏膜皮肤移行部位及掌、跖也能发生。损害与单发型者相似,但数目较多,一般为3~10个。但角栓不如单发者明显,皮损消退更慢,病期长者则很少有自然消退的倾向。
3、发疹型角化棘皮瘤
表现为1~5mm大小的红色而硬固的小丘疹,顶端有细小鳞屑。一般在2~8周内丘疹迅速增大,形成圆或卵圆形硬固隆起的半球状或圆顶状结节,中央有一角栓,有时有痒感。皮损发育成熟者直径约1~2cm。
症状-病情发展:
1、生长期
为角化棘皮瘤发生的第一阶段,该期生长迅速,可能持续多达6~8周。最初的病变常为一个小的粉红色斑疹,随后演变成丘疹,最终形成边界清楚的结节。结节边缘往往呈皮肤色或轻度红斑状,可能伴毛细血管扩张;结节中央通常有突起的角质性核。除去该角质性核后出现火山口样外观。
2、静止期
此期间,病变不再生长。角化棘皮瘤保持着结节状或火山口样外观,但可能开始出现破裂迹象。这一阶段通常持续数周至数月。
3、自然消退期
这一时期的特征为病变自发消退,通常需要4~6周,但也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在消退期期间,残余的中央角质栓会脱落。肿瘤最终完全消退,留下一个萎缩的、通常伴有色素减退的瘢痕。
症状-并发症:
少数的角化棘皮瘤会发生癌变以及伴发肠癌等其他癌症。
就医-门诊指征:
皮肤表面出现肤色或粉红色的半球形结节或丘疹,顶部中央有角质痂,可伴有瘙痒、压痛,建议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皮肤表面出现肤色或粉红色的半球形结节或丘疹者,可就诊于皮肤科或肿瘤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穿着宽松的衣服,尤其皮损处应易于暴露,方便医生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发现有这些皮肤表现的?多久了?
2、还有什么不适症状吗?有没有瘙痒、压痛?
3、您的这些症状什么时候会加重?什么时候会缓解?之前有出现过这些症状吗?
4、您之前还有去哪里看过这个病吗?效果怎么样?
5、您近期有没有感冒或者感染?
6、您日常出门会注意防晒吗?
7、您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长期接触焦油、沥青、矿物油等物质?
8、平时有吸烟的习惯吗?
9、有没有什么基础病?是否接受过化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手术治疗?
10、您的家族中有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的是什么病?严重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会有疼痛吗?
3、我需要住院吗?要怎么治疗?多久可以治好?
4、这个病的治疗费用高吗?医保报销吗?
5、这个病治好后会复发吗?皮肤表面会留疤吗?
6、这个病会遗传吗?
7、我平时应注意什么?
8、我以后还要来复查吗?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患者是否有异常体征。其次会建议做皮肤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必要时,还可通过基因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帮助鉴别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主要检查患者的面部和四肢的皮肤,多数患者皮肤上有单个或多个的结节,少数患者有全身性的丘疹。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是取血液或细胞中的DNA进行检测。角化棘皮瘤和鳞状细胞癌的变异的基因不同,基因检测有助于鉴别两者,但基因检测还未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基因检测的费用较高。
2、肿瘤标志物检测
有助于初步排查鳞状细胞癌。本病的瘤细胞膜血型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角化棘皮瘤的金标准。医生会取部分皮损处的组织送检,可观察到角化棘皮瘤的特异性细胞变化和结构变化,如火山口样凹陷、肿瘤细胞、角珠等。
检查-其他检查:
皮肤镜检查是将透镜覆盖在皮肤上进行观察。角化棘皮瘤在皮肤镜下可呈现出无结构角质物、角化鳞屑、珍珠样结构等特征性表现。皮肤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角化棘皮瘤与某些其他肿瘤,如结节型基底细胞癌等。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组织病理结果,一般可以确定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常需要排除鳞状细胞癌、假性上皮瘤样增生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鳞状细胞癌
本病早期无论在临床表现上还是病理变化上,均与鳞状细胞癌类似,两者间鉴别比较困难。但本病发展较鳞癌快,通常无破溃,可以自愈。而鳞状细胞癌发展较角化棘皮瘤慢,肿瘤易发生破溃,易出血。鳞状细胞癌的组织病理显示有鳞状细胞肿瘤团块,有助于鉴别。通常在有疑问的情况下,多考虑鳞状细胞癌的可能。
2、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二者临床表现存在相似,皮损均可有结节。但假性上皮瘤样增生通常表现为炎症性疾病,如芽生菌病、慢性脓皮病、寻常狼疮。组织病理显示表皮突延伸至真皮网状层,但角质形成细胞无异形性,核染色正常,真皮出现炎性反应。
治疗-治疗原则:
关于角化棘皮瘤是否必须治疗,目前还存在争议。多数专家认为,角化棘皮瘤虽然可以自愈,但其与鳞状细胞癌难以鉴别,少数病例有复发甚至癌变的危险,故本病一经发现,应及时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式可因人而定,特别是多发型者,因所造成破坏程度不同,每个肿瘤均需个别考虑其处理方法。只有在患者拒绝进行治疗的情况下,医生才会推迟治疗性的干预措施,而继续进行观察。
治疗-药物治疗:
1、维A酸类药物
发疹型和巨大多发型角化棘皮瘤可内服或外用维A酸类药物进行治疗。维A酸也可用于多发型角化棘皮瘤癌变的预防、多发性角化棘皮瘤患者。常用的维A酸类药物包括维A酸、异维A酸、阿维A酸等。
内服药物者应该于餐中服用,有利于药物吸收,外用药物者在夜晚睡前使用,维A酸类药物治疗期间应避免日光照射。维A酸类药物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炎和唇炎,患者平常应注意保湿。该类药物应严格遵医嘱使用,以免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严重的肝脏损害和肾脏损害。
2、其他
有病理报告显示,部分患在局部应用5-氟尿嘧啶制剂、5%咪喹莫特乳膏后,病变可出现消退。但治疗中常出现明显的局部炎症反应。
治疗-相关药品:
维A酸、异维A酸、阿维A酸、5-氟尿嘧啶、5%咪喹莫特乳膏
治疗-手术治疗:
1、传统切除手术
可用于单个的角化棘皮瘤的切除。虽然传统手术切除治疗角化棘皮瘤的疗效尚未得到正式的研究,但由于该操作简单、耐受性好,并且如上所述能从组织病理学的角度证明是否完全切除肿瘤,被考虑为角化棘皮瘤的一线治疗。
2、莫式外科手术(Mohs手术)
也是在体表进行的外科手术,适用于单个的角化棘皮瘤的切除。在手术过程中,会将切除组织立即冰冻切片进行病理检查,以决定进一步切除的范围,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莫氏外科手术的优点在于可以确认完全去除病变组织,并允许最大限度地保留健康组织。但该手术比传统手术更耗时,费用也更高,目前尚未广泛普及,故治疗角化棘皮瘤的疗效数据有限。
3、刮除联合电干燥法
是一种快捷的手术操作,常用于刮削活检后治疗角化棘皮瘤。此操作为先在病变部位行刮除术,随后采用电干燥法,重复3次。进行该治疗只需要几分钟。但愈后常遗留圆形、色素减退性瘢痕,这使得一些患者不太愿意选择这种治疗方法,故关于其效力的资料有限。
治疗-放化疗:
1、化疗
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或阻止肿瘤细胞生长,很少用于治疗角化棘皮瘤。可在皮损内注射5-氟尿嘧啶、甲氨蝶呤以进行局部化疗。若肿物较大而多,全身情况允许,可以考虑用甲氨蝶呤等进行系统化疗。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局部疼痛、红斑、坏死、溃疡和结痂等以及全身性的一些副作用。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医嘱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和有无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2、放疗
放射疗法是使用有辐射性的放射光线,以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甲下角化棘皮瘤可选用放疗,但通常仅用于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年龄较大成人患者。因放疗需要多次就诊,且可能存在远期影响,故这种方法很少使用。
治疗-治疗周期:
角化棘皮瘤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角化棘皮瘤的具体治疗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通常情况下,角化棘皮瘤可以自愈或者经治疗后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少数患者可能复发,未及时治疗的患者可能发生癌变以及伴发肠癌等其他癌症。
预后-危害性:
1、角化棘皮瘤好发于暴露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
2、角化棘皮瘤与鳞状细胞癌难以鉴别,诊断可能无法排除鳞状细胞癌,少数患者有复发甚至癌变的危险。
3、多发型角化棘皮瘤有遗传的风险。
预后-自愈性:
本病大多数可以自愈,数月后皮损自行消退。目前有研究认为,角化棘皮瘤的类型会影响病变自行消退的可能性。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及时采取手术切除等治疗后,存在治愈可能。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数据样本研究。
预后-复发性:
若切除不彻底可能导致病变复发。
日常-总述:
角化棘皮瘤的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生活要规律,发现不适尽早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有皮肤损害的患者可能伴有心理问题。由于该病皮肤损害明显,且大多数患者的皮损位于面部,患者易出现不良情绪,如焦虑、烦躁不安、消极、多疑、易怒等,尤其多发型和发疹型的患者不良情绪可能更为严重。皮损治愈后会在皮肤表面遗留瘢痕,影响美观,也会影响患者的心情。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多关心、照顾患者,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稳定患者情绪。
(2)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早期治疗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皮损能早日消退,患者也能有良好的情绪。
(3)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可以消退瘢痕的药物,以利于去除遗留的瘢痕,有利于患者树立对自己的信心。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临睡前少喝水,适当垫高头部或四肢,防止创面处水肿。
2、坚持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尽量避免头部下垂,避免弯腰、拎重物等剧烈活动。
3、出行注意防晒,避免日光暴晒。
日常-病情监测:
1、少数患者可能复发或恶变,一旦出现相似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2、使用维A酸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应监测肝肾功能,具体监测事项听从医生建议。
3、放疗和化疗的患者,应注意监测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
日常-术后护理:
1、局部创面护理
患者术后应减少面部表情及动作,减少外出活动,以利于减少渗出、减少出血、保护创面。患者自己在家为创面换药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在牵扯下创口出血,如果出血较多可用纱布加压止血。
2、抗生素的应用
患者术后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注意监测创面有无感染的征象,一旦发现及时告诉医生。
3、疼痛护理
术后患者可能感到疼痛,应及时告诉医生,遵医嘱使用正确的镇痛药物以镇痛治疗,不可私自服药。
4、饮食护理
患者术后早期应食用流质食物,如粥、汤、牛奶、豆浆等,逐步过渡到普食,以利于创面的恢复。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有利于创面的恢复、身心康复。要注意营养均衡,食物应多样化,保证摄入足够的碳水和蛋白质,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还要多喝水,有利于药物的代谢排出。
饮食建议:
1、可以适当吃一些杂粮如小米、燕麦、玉米、红薯等。
2、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的食物,如辣椒、胡萝卜、西红柿、葡萄、橙子、猕猴桃等。
饮食禁忌:
1、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酒。
2、忌食生、冷、硬的食物,以免加重对胃肠道的刺激,出现消化不良和腹泻等。
3、忌偏好饮食,以免营养摄入不足,不利于疾病康复。
预防措施:
本病主要通过去除可能的病因来进行预防,具体措施如下:
1、日常出行注意防晒,如涂抹防晒霜、穿防晒衣、戴太阳镜等。
2、避免暴露于存在焦油、沥青、矿物油等含有致癌物质的环境中。
3、存在病毒感染、某些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治疗。
4、避免皮肤创伤、不必要的医源性损伤。
5、饮食宜清淡,多补充维生素和营养,忌辛辣煎炸食品,禁烟酒。
6、生活要规律,避免熬夜,坚持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提高免疫力。
7、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预防感染,避免受凉感冒。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