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浸淫疮疾病概述: 浸淫疮是指一种遍发全身的瘙痒渗出性皮肤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弥漫性...
养生
疾病名称: 浸淫疮
疾病概述:
浸淫疮是指一种遍发全身的瘙痒渗出性皮肤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弥漫性小丘疹,瘙痒,向四周蔓延,挠抓后渗出黄水,浸淫成片。发生多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绪不畅等因素相关。本病容易反复发作,经积极治疗可以减轻或消除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类似于西医泛发性湿疹。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相关
就诊科室: 皮肤科、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皮肤出现弥漫性小丘疹,瘙痒,向四周蔓延,挠抓后渗出黄水,浸淫成片
主要病因: 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绪不畅
检查项目: 皮损细菌培养、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血常规
重要提醒: 若皮肤出现弥漫性小丘疹,瘙痒,向四周蔓延,挠抓后渗出黄水,浸淫成片的症状,应立即就医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病情发展合并感染。
临床分类:
1、风重于湿
主要表现为丘疹色红,有少量水疱,渗出不多,病变以上半身为重,伴有身体瘙痒,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2、热重于湿
主要表现为发病较急,皮肤焮红,皮温升高,皮肤表面有较多小红疹,水疱较少,伴有心烦、口渴、瘙痒,以及小便量少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3、湿重于热
主要表现为起水疱较多,皮色黯淡不红,易挠破渗出,病变主要发生于下半身,伴有身体瘙痒,食欲不振,小便色清,大便稀溏,神情疲倦,四肢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4、湿热浸淫
主要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皮损形态较多,如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等,伴有剧烈瘙痒,咽干,口不渴,或心烦口渴,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薄黄,舌根微腻,脉滑数或弦滑。
5、脾虚湿阻
主要表现为病程较长,斑疹散在分布,呈浅红或黯红色,有少量水疱或丘疱疹,偶尔有水液渗出,伴有剧烈瘙痒感,胃脘不舒,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大便稀溏量少,舌质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沉濡、弦滑。
6、阴伤血燥
主要表现为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皮损较厚,呈黯红或灰暗色,皮肤粗糙,布满抓痕,有结痂或皮屑,或见少量渗水,伴有剧烈瘙痒,常难以入睡,精神疲惫,咽干,口渴,舌质红少津,苔薄或无苔,脉细滑或弦细。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无明显特发人群。
病因-总述:
浸淫疮的发生多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绪不畅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心火、脾湿、肝风内生,导致风湿热邪阻滞皮肤。病位在皮肤,与心、脾、肝关系密切。
病因-基本病因:
1、外邪侵袭
(1)素体湿热内蕴,外感风邪,引动内风,湿热淫郁肌肤发为本病。体内湿热蕴积日久,耗伤阴血,出现阴虚血燥的症状,如皮损渐变肥厚,及皮肤干燥、脱屑或皲裂等。
2、饮食不节
(1)平素嗜食肥腻或过甜与过咸食物、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损伤脾胃,导致脾脏运化食物功能失常,生湿化热,则体内湿热内蕴,引发疾病。
(2)平日过食生冷食物,损伤脾阳,运化水液代谢的功能失调,导致水湿内生,日久蕴而化火,形成脾湿与心火相结症状,发为浸淫疮。
3、情绪不畅
平时情绪烦躁、着急、易怒等,日久必然损伤心阴,阴虚火燥,导致血热内生,热盛生风,风湿热邪发于肌肤,发为浸淫疮。
症状-总述:
浸淫疮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弥漫性小丘疹,瘙痒,四周蔓延,挠抓后渗出黄水,浸淫成片;慢性期可见皮损渐至肥厚、干燥、脱屑或皲裂等。
症状-典型症状:
1、皮肤出现弥漫性小丘疹,四周蔓延
丘疹可发于全身任何部位,初起较小,随病情发展可出现水疱、丘疱疹、糜烂、渗出、结痂多种形态,向四周皮肤蔓延扩散。
2、皮肤瘙痒
疾病初起,瘙痒较轻;发病急性期,皮肤瘙痒剧烈,伴有皮肤焮红、灼热,甚至出现皲裂疼痛。
3、皮疹渗出黄水,浸淫成片
一般急性期,湿重于热时,疱疹易渗出黄水,浸淫四周。若治疗不当,拖延时间较长,渗出较少,以斑疹、皮屑、结痂形态为主;若经久不愈,转为慢性,皮损局限一处,浸润肥厚色黯、皮肤粗糙,甚至干燥皲裂。
症状-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症状-伴随症状:
可伴有心烦、咽干口渴、食欲不振、精神疲惫等。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出现弥漫性小丘疹,瘙痒,四周蔓延,挠抓后渗出黄水,浸淫成片。
2、伴有心烦、咽干口渴、食欲不振、精神疲惫等症状。
3、或皮肤疱疹渗水不止,或皲裂疼痛、瘙痒剧烈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皮肤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要求暴露有丘疹的部位进行相关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项目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出现皮肤丘疹、瘙痒等症状?是一直这样,还是间断性的?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心烦、咽干口渴、食欲不振等?
4、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是过敏体质吗?是否曾出现过敏情况?近期有接触过致敏物质吗?
7、家属中有得过相关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皮肤会反复小丘疹,伴有发痒、疼痛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皮损细菌培养、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血常规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皮疹颜色、范围、神态、姿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痛痒、问皮疹出现的先后顺序、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以及问过敏史、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与按了解皮肤温度、皮疹的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皮损细菌培养
通过对皮损组织的培养,可帮助诊断是否为继发细菌感染等。
2、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
通过对体内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可帮助诊断是否与遗传有关。
3、血常规
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用于判断有无感染现象。
检查-病理检查:
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通过观察皮肤组织的病理变化,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排除癌变的可能。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皮肤出现弥漫性小丘疹,瘙痒,四周蔓延,挠抓后渗出黄水,浸淫成片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皮肤病变的漆疮、牛皮癣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皮损多呈泛发性,对称分布。
2、可见于任何年龄,部分患者有冬重夏轻倾向。
3、皮损在急性发作时,呈现红斑、丘疹、水疱、丘疱疹、糜烂、渗出、结痂等多种形态,治疗或处理不当,拖延时间略长,糜烂、渗出减少,以丘疹、斑丘疹、鳞屑、结痂为主。经久不愈,转成慢性,皮损局限一处,浸润肥厚色黯、皮肤粗糙、鳞屑变多,有的呈苔藓样改变,甚则干燥皲裂。
4、自觉剧烈瘙痒,当有皲裂时则疼痛。
诊断-鉴别诊断:
1、漆疮(接触性皮炎)
有明显接触史,接触部位皮损多单一形态,如红斑边界清楚,易起水疱,病程短,去除原因,多易治愈。
2、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多见于颈、肘、尾骶部,有典型苔藓样皮损,无多形性皮疹,无渗出性表现。
治疗-治疗原则:
浸淫疮以疏风清热,凉血利湿为主要治疗原则。根据不同证型,治疗的偏重有所不同。风重于湿证,治宜祛风除湿;热重于湿证,治宜清热除湿;湿重于热证,治宜健脾利湿;湿热浸淫证,治宜清热利湿;脾虚湿阻证,治宜健脾除湿;阴伤血燥证,治宜滋阴养血,除湿止痒。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胃脘胀满的患者,可加厚朴、大腹皮、玫瑰花。
2、食欲不振的患者,可加佩兰、炒麦芽、炒谷芽、鸡内金。
3、咽干口渴的患者,可加麦冬、玉竹、石斛。
4、剧痒不止的患者,可加乌蛇、灵仙、徐长卿。
5、瘙痒难眠的患者,可加枣仁、夜交藤、生龙骨、生牡蛎。
6、大便稀溏的患者,可加扁豆、山药、仙灵脾。
7、皮损呈苔藓样变的患者,可加赤芍、桃仁、泽兰、丹参、地龙、皂刺、甲珠。
治疗-药物治疗:
1、风重于湿
(1)方药:消风散加减。
(2)常用中药:荆芥、苦参、蝉衣、知母、甘草、防风、当归、苍术、炒牛蒡子、生地、生石膏、白鲜皮、木通。
2、热重于湿
(1)方药:凉血除湿汤加减。
(2)常用中药:生地、忍冬藤、白鲜皮、滑石粉、甘草、丹皮、赤芍、海桐皮、地肤子、豨莶草、赤小豆、莲子心。
3、湿重于热
(1)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2)常用中药:苍术、陈皮、厚朴、炒枳壳、生地、茯苓皮、车前子、猪苓、赤小豆、生苡仁、泽泻、砂仁。
4、湿热浸淫
(1)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常用中药:炒龙胆草、黄芩、柴胡、荆芥、蝉衣、生地、泽泻、白鲜皮、车前子、焦山栀、赤芍、防风。
5、脾虚湿阻
(1)方药:健脾除湿汤加减。
(2)常用中药:茯苓皮、茵陈、生地、白术、黄芩、焦山栀、炒枳壳、白鲜皮、赤小豆、生苡仁、炒麦芽、炒谷芽。
6、阴伤血燥
(1)方药:滋阴除湿汤加减。
(2)常用中药:生地、玄参、当归、丹参、蛇床子、茯苓、泽泻、白鲜皮、炒扁豆、山药、生苡仁、益母草、徐长卿。
治疗-相关药品:
金蝉止痒胶囊、百癣夏塔热片、八宝五胆芍墨、润燥止痒胶囊,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外治法
中医外治特色鲜明,疗效确切,可根据不同的分期选用不同的方药剂型实施外治。
(1)急性者,渗出较多时,以生地榆、马齿苋、黄柏、蒲公英、野菊各,任选1~2种煎水,待冷或温后湿敷、外洗,或10%黄柏溶液湿敷。渗出减少时,再用青黛散麻油调搽。
(2)亚急性,可选用三黄洗剂、黄柏霜、青黛散麻油调匀外搽。
(3)慢性可选用大风子油膏、青黛膏等以润肤祛风止痒。
2、针灸疗法
外治常可选用针灸治疗作为补充。针灸治疗多用于慢性。主要有普通针刺、火针、灸疗,可用于不同阶段。
(1)针刺疗法
毫针针刺取穴大椎、曲池、足三里,备穴选血海、三阴交、合谷。针血海针尖斜向上,使针感达到腹部;针尖斜向下,使针感达到足跟部。
(2)灸法
取主穴曲池、血海,配穴肩偶、环跳、合谷、百会、大椎、阿是穴(奇痒处)。点燃艾条后,在穴位上施温和灸,但头面部的穴位少灸为好。
治疗-治疗周期:
浸淫疮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浸淫疮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去除过敏原,经积极治疗,皮损消退很快,一般预后良好,但偶尔接触诱发因素,容易反复发作。
预后-危害性:
发病后,患者到处搔抓,或用热水烫洗加重局部皮损,或引起局部皮肤感染。
预后-治愈性:
去除过敏原,经积极治疗,皮损消退很快,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浸淫疮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如果引起疾病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都会引起疾病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皮肤清洁卫生、保持良好的心态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浸淫疮患者常因反复发作,奇痒难忍,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易产生急躁、恼怒或悲观情绪,故应该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利疾病的恢复。
日常-用药护理:
1、一般药物宜在进食后半小时服用。
2、热重于湿的患者,汤药宜温凉服用;湿重于热的患者应温服,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3、湿敷一日不少于2次,冬令季节宜保暖,湿敷用的纱布每次要更换,换下来的纱布经洗涤、晒干、消毒后才可再用。
4、湿敷前先用药液浸湿的棉球将病变处的渗液和痂皮等洗净,然后再作湿敷,大面积湿敷时注意观察药物吸收的情况。
5、有水疱、渗液、糜烂时,不能外洗,以免水疱破裂,渗液累及正常皮肤而使皮肤糜烂面扩大。
6、涂油膏或糊剂时,在再次敷药时宜先用植物油将原有的药物擦洗清洁,在涂上新的药物搽药或换药时,不要用水冲洗皮肤,特别是禁用热水、肥皂、消毒药水烫洗,可用棉签蘸植物油从内向外擦干净。
日常-生活管理:
1、室内应保持通风干燥,温度适宜,避免蚊虫叮咬。
2、勿用肥皂或热水洗烫,病变部位应注意清洁,防止搔抓及不良刺激,以防感染。
3、保持床铺衣物清洁、干燥;内衣应宽大柔软,以棉织品为宜;渗出较多的患者,要勤换床单、衣被。
4、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5、保持情志舒畅,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加重病情。
6、痛痒时可以分散注意力,如看书、看报、听音乐或聊天等。
7、正确并坚持用药,直至痊愈;定期复查,发现新起皮疹及痛痒剧烈时应及时就诊。
日常-病情监测:
1、密切观察皮疹变化、瘙痒程度及全身情况。
2、若发现患者皮肤反复渗水,浸润成片,奇痒难忍,应立即汇报医生,及时处理。
3、同时观察和分析影响病情的各种因素,例如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及时给予调整。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皮损细菌培养、病理学检查、血常规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日常-特殊护理:
1、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时,避免驾驶及高空作业。
2、浸淫疮患儿,在急性发作期应暂缓注射各种预防疫苗。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食辛辣、肥腻、海腥等刺激之物。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应找出引起过敏的原因,避免诱发。
饮食建议:
1、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2、湿热内盛的患者,宜食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茯苓车前粥、马铃薯粥及绿豆百合薏苡仁汤等。
3、脾虚湿蕴的患者,宜食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赤小豆薏苡仁粥、莲子粥等。
4、血虚风燥的患者,宜食具有养血润肤作用的龙眼莲子粥、何首乌桑葚大枣粥、菠菜瘦肉粥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4、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
饮食-其他注意:
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应注意避免可以引发过敏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
预防措施:
本病预防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注意皮肤清洁干燥,增强体质,饮食调护等,可有效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平素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洗烫、碱性洗涤剂(肥皂等)及各种有害因子刺激。
2、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若发现病灶应及时积极清除。
3、平素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海鲜、牛肉、羊肉等易引发浸淫疮的刺激性食物。
4、平时室内应保持通风干燥,温度适宜,避免蚊虫叮咬。
5、日常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床铺衣物清洁、干燥。
6、适当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7、平时保持情志舒畅,注意劳逸结合。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