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惊风疾病别名: 惊厥、抽风疾病概述: 惊风又称“惊厥”“抽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危急...
养生
疾病名称: 惊风
疾病别名: 惊厥、抽风
疾病概述:
惊风又称“惊厥”“抽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危急病症,以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多见于1~5岁的小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根据发病缓急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急惊风多数是因外感六淫(寒、暑、燥、湿、风、火六种邪气的统称)、疫毒(瘟疫)之邪导致,少数是突然受到惊吓导致,病势较急,多属实证。慢惊风多是因大病、久病后,人体气血不足,身体虚弱;或急惊风发作后,身体尚未完全恢复或恢复不佳;或天生身体素质低下,生长过程中营养不足导致,病势较慢,多属虚证。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小儿惊厥。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小儿科、中医科、急诊科
常见症状: 抽搐、昏迷
主要病因: 外感邪气、受惊吓、大病久病、急惊风发作后、先天身体差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尿常规、大便常规、脑脊液检查、微生物培养、血清免疫学检查、脑电图检查、CT检查、MRI、X线检查、脑血管造影
重要提醒: 小儿出现惊风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治疗,以免出现缺血性脑损伤和后遗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1~5岁的小儿。
病因-总述:
1、惊风可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中医认为急惊风多是由于外感邪气或受惊吓所致,慢惊风多是由于大病久病、急惊风发作后病程迁延或先天身体条件差所致。
2、惊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小儿惊厥,小儿惊厥是由于脑部或全身性疾病导致脑细胞功能紊乱,脑内的一些神经兴奋性过高,神经元突然大量异常放电所致。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颅脑创伤(如产伤)、中枢神经系统遗传病、中枢神经系统畸形、脑缺氧、中毒、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癫痫、低钙血症等。
病因-基本病因:
1、急惊风
(1)外感邪气:六淫邪气及特定时间发生的瘟疫毒邪侵袭小儿,病邪由体表进入体内,产生强胜的火热之邪,并逐步进入人体更深的层面,从营分到血分再到心包,火热邪气将体内血液、津液炼化为痰,痰堵塞经络,气血不能通过经络濡养心神,而出现昏迷;阴液不足,肝阴制约肝阳能力减弱,肝阳如风一样而迅速在筋脉中流窜,筋脉失去肝阴的养护,同时又被肝阳损伤,而出现抽搐。
(2)受惊吓:惊恐的情绪,导致人体气血运行混乱不堪,心神瞬间失养而昏迷,肝气如风一样毫无规则在筋脉中乱窜,而出现抽搐。
2、慢惊风
(1)大病久病:暴吐暴泻,久吐久泻,或因急惊反复发作,用药过猛,导致脾胃阳气受损,脾土制约肝木能力下降,肝木乘机生出风邪,游走于经络,而出现抽搐。
(2)急惊风发作后:急惊风反复发作,人体阴液受损,肝阴、肾阴不足,肝风乘机生出风邪,游走于经络,而出现抽搐。
(3)先天身体差:天生体质差或生长过程中营养不够,导致阳气不足,脾肾阳虚,脾土制约肝木能力下降,肾水无法濡养肝木,肝木得不到濡养会生出风邪,游走于经络,而出现抽搐。
症状-总述:
患儿表现为双眼凝视、上翻,全身或局部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动,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严重者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
症状-典型症状:
1、抽搐
发作时全身或局部肌肉突然抽搐。不同肌肉抽搐可出现不同的症状,如咽喉肌抽搐可出现口吐白沫、痰液堵在喉咙里,甚至出现窒息;呼吸肌抽搐者可出现憋气、口唇青紫、呼吸不规则甚至暂停;膀胱、直肠肌、腹肌抽搐可出现大小便失禁。抽搐可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或更长,继而转入嗜睡或昏迷状态。
2、凝视
双眼球常出现凝视、眼神发直或眼球上翻,瞳孔扩大。
3、其他
(1)可伴有暂时性的瘫痪。
(2)部分患儿可出现舌咬伤、跌倒外伤等。
症状-并发症:
窒息、脑水肿、呼吸衰竭等。
就医-家庭处理:
1、惊厥发作时患儿需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及呕吐物,松解衣服和领口,防止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及异物吸入而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防止衣服对身体的束缚及对呼吸的影响。
2、家属可以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于患儿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将舌咬伤。但是患儿处于牙关紧闭的状态时,不能用暴力撬开。
3、惊厥后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暂停时,家属可以为患儿做人工呼吸,并尽快就医。
4、如果患儿惊厥发作超过5分钟,或发作后意识不清,应该尽快就医。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情。接下来,可能建议做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头颅CT、MRI、X线检查、脑血管造影等,以进一步寻找或明确病因。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儿进行详细的全身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观察瞳孔变化、呼吸改变、神志变化,对于颈项强直者,可能做抬腿试验与抬头试验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除作血常规外,必要时,做血钠、钙、镁、空腹血糖、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测定。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是存在于脑组织以及脊髓周围的无色透明液体。对于病因不明的惊厥,特别是伴有发热和神经系统表现,或怀疑有颅内感染时,医生可能建议做腰穿检查脑脊液。
3、其他
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做尿常规、大便常规、微生物培养、血清免疫学检查等。
检查-其他检查:
怀疑有癫痫、脑炎等疾病者,医生可能建议做脑电图检查,但对大脑深部与小脑病变不能作出定位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
应用最普遍,对脑肿瘤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2、MRI
对CT不能确诊的颅内器质性疾病,MRI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3、X线检查、脑血管造影
头颅X线、脑血管造影对颅内肿瘤和脑血管病有一定诊断价值。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患儿的病史、典型症状及相关检查可以确诊。在诊断过程中,惊厥须与其他发作性疾病,如癔病性抽搐、晕厥、屏气发作等进行相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突然发病,出现高热、神昏、惊厥、喉间痰鸣、两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可持续几秒至数分钟。严重者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
2、可有接触传染病人或饮食不洁的病史。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检查有异常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
4、细菌感染性疾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5、必要时可作大便常规、头颅CT、MRI、X线检查、脑血管造影等有关检查。
诊断-鉴别诊断:
1、在新生儿期,惊厥发作往往不典型,须与以下三种现象相鉴别
(1)颤抖:新生儿有时可出现颤抖,系一种大幅度、高频率及有节奏的运动。不伴有异常的眼或口、颊运动,可由刺激诱发,故与惊厥的幅度大小不等、低频率、无节奏抽动,不受刺激影响,并常伴有异常的眼或口、颊运动,较容易区别。
(2)活动睡眠期出现的眼球转动及呼吸不规则:正常新生儿的睡眠,约有一半时间处于活动睡眠期。常在入睡开始或将近觉醒时出现,眼珠在合拢的眼睑下转动,有节奏的嘴动,面部微笑或怪相,头部和肢体伸展或扭动,但在清醒后这些动作都消失并不再出现,故与惊厥易于区别。难于区别时,可借助于脑电图检查,活动睡眠期的脑电波正常。
(3)早产儿呼吸暂停:这种呼吸暂停一般持续20秒或稍久,常伴有心率减慢,而由于惊厥的呼吸暂停,则心率一般保持原状,并不减慢。
2、在婴幼儿期和儿童期,惊厥须与其他发作性疾病相鉴别
(1)癔病性抽搐:见于年长儿,女多于男,有情感性诱因,可表现为惊厥,常呈强直性,持续时间较长,不会发生跌倒和跌伤,无舌咬伤和大小便失禁,面色无改变,不发绀,心跳脉搏、呼吸、血压正常,眼球活动正常,瞳孔不扩大,对光反射正常,意识不丧失,无发作后睡眠,用精神暗示疗法能终止发作,而周围有人围观时不易停止发作。在情感因素下有再发倾向。
(2)晕厥:神经性暂时性脑血流减少可致晕厥,多在疲倦、神经紧张、恐吓等情况下发生,特别是突然站立时发生。发作时面色苍白、出汗、手脚发冷、心跳缓慢、血压下降、意识短暂丧失,甚至短暂肢体发硬、痉挛,当平卧后常会迅速清醒。通过病史、发作时表现,并通过脑电图检查等可做出相应的诊断。
(3)屏气发作:见于婴幼儿不如意或恐吓时,先有啼哭,后有屏气、呼吸暂停、发绀,甚至短暂强直或阵挛,发作1分钟左右自然终止,呼吸恢复,发绀消失,并再啼哭,随后入睡,发作频度不一。有发作先兆者,转移注意力后可中止发作。部分患儿年长后可发生晕厥。
治疗-治疗原则:
1、中医认为,惊风的治疗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治疗原则。
2、现代医学认为,惊厥治疗的原则是尽快控制发作、处理伴发情况、明确惊厥原因、预防惊厥复发。由于导致惊厥的原因比较多,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明确病因。因此,医生会首先对给予药物以对症治疗,控制发作,尽量使患儿病情稳定。
治疗-药物治疗:
1、止痉药物
如果患儿的惊厥发作超过5分钟,医生可能会给其注射镇静药物,如地西泮。
2、退热药物
对于高热的患儿,医生会及时给予退热药物,待体温恢复正常后停用。
3、脱水剂
严重惊厥的患儿,尤其是惊厥持续状态,常常会继发脑水肿,医生可能会应用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
4、抗生素
对于有细菌感染的患儿,医生会给予抗多种细菌的广谱抗生素,待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出来后,再调整用药。
5、其他
低钙血症引起的惊厥,需要补充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直到血钙恢复正常。
治疗-相关药品:
地西泮、甘露醇、葡萄糖酸钙、葡萄糖氯化钙
治疗-其他治疗:
可采用针灸治疗。
1、急惊风
发生惊厥时选取合谷、印堂、太冲、人中、内关、涌泉、百会。伴高热者取穴曲池、大椎、十宣放血。伴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
2、慢惊风
选取内关、曲池、合谷、承山、太冲。伴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
治疗-治疗周期:
惊风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3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1、急惊风
(1)风热动风
证候:突然发热,头痛身痛,咳嗽流涕,烦躁不安,四肢屈伸不利,眼球上翻,牙关紧闭,舌红苔白,脉浮数或弦数。
治法:疏风清热,熄风止痉。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中药有金银花、连翘、薄菏、防风、蝉蜕、菊花等。
(2)气营两燔
证候:起病急,高热,烦躁,口渴,想喝水,昏迷,抽搐,舌苔黄糙,舌质深红或绛,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熄风止痉。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中药有连翘、石膏、黄连、黄芩、栀子、知母等。
(3)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情绪烦躁,手足抽动,身体反复抽搐,颈部、背部僵直,四肢屈伸不利,眼球上翻,昏迷,舌质红绛,脉弦滑。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中药有羚羊角、钩藤、僵蚕、菊花、石菖蒲、川贝母等。
(4)湿热疫毒
证候:起病急骤,突然高热,烦躁,说胡话,神志不清,反复抽搐,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带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解毒熄风。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常用中药有黄芩泻、黄连、黄柏、山栀等。
(5)惊恐惊风
证候:受惊后突然抽搐,大声惊叫,神志不清,四肢温度低,舌苔薄白,脉乱不齐。
治法: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方药:琥珀抱龙丸加减,常用中药有琥珀、朱砂、金箔、胆南星、天竺等。
2、慢惊风
(1)脾虚肝亢
证候:精神疲惫,面色发黄,喜欢睡觉,不想吃饭,大便不成形且呈青绿色,时有肠鸣,四肢温度低,抽搐,无力,时而发作时而停止,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温中健脾,缓肝理脾。
方药:缓肝理脾汤加减,常用中药有党参、白术、山药、茯苓、桂枝、干姜、肉豆蔻等。
(2)阴虚风动
证候:精神疲惫,心情烦躁,低热,手足心热,四肢屈伸不利或僵硬,抽搐时而严重时而较轻,大便干,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育阴潜阳,滋肾养肝。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常用中药有阿胶、白芍、生地、麦冬、龟甲、鳖甲、西洋参等。
(3)脾肾阳虚证
证候:精神萎靡,喜欢睡觉,面色苍白无光泽或面色灰暗,四肢冷,小便量少色清,大便不成型,抽搐时手足呈蠕动、震颤状,舌淡苔薄白,脉沉微。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方药: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常用中药有人参、白术、茯苓、附子、肉桂等。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通常与起病原因、病情以及治疗等有关。
预后-危害性:
惊风属于小儿急症,若不及时处理,延误治疗,则患儿正在发育的大脑或其他脏器功能可能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儿生命。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正规治疗后,通常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绝大多数患儿可得到治愈。
预后-根治性:
多数患儿在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可达到根治。
预后-复发性:
多数患儿在首次发作后不再复发。
预后-后遗症:
少数因严重疾病,例如脑炎、脑膜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导致的惊厥,可能造成患儿智力低下、发育落后等后遗症。
日常-总述: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缓解或控制症状,以促进康复。
日常-心理护理:
患儿可能会因惊风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家长要应保持冷静,避免紧张、焦虑的心理,此时可以通过多和医生沟通了解病情,并帮助患儿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对于惊风恢复期的患儿,家属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患儿保暖,躲避风寒、流行病。
2、居住环境宜安静舒适,多通风。
3、对长期卧床的患儿,要经常改变体位,必要时可用海绵垫褥或气垫褥等,经常用温水擦身体或用温热毛巾行局部按摩,避免发生褥疮。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急惊风初愈,应注意饮食须清淡,食用流食。
饮食禁忌:
忌食用难消化、生冷油腻食品。
预防措施:
1、对于先天素质较差的小儿,应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有利于预防疾病。
2、家属要注意小儿的饮食健康,保证小儿每日所需的营养。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脑炎、脑膜炎、癫痫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