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口腔颌面部囊肿疾病英文名称: oral and maxillofacial cyst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口腔颌面部囊肿
疾病英文名称: oral and maxillofacial cyst
疾病概述:
口腔颌面部囊肿(oral and maxillofacial cyst)是指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一种非脓肿性病理性囊腔,在口腔颌面外科较为常见。其中颌骨为人类骨骼中最好发囊肿的部位。本病常无自觉症状,多数是通过X线等检查发现的,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口腔颌面部囊肿多为良性病变,但易发生感染,部分囊肿甚至还有癌变的可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就诊科室: 口腔科
发病部位: 口腔、头部、颈部
常见症状: 疼痛、发热
主要病因: 发育异常、炎症、感染、损伤等
检查项目: 视诊、触诊、X线、穿刺
重要提醒: 患者在治疗后,应注意日常护理,避免继发感染。
临床分类: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口腔颌面部囊肿一般可分为颌骨囊肿和软组织囊肿两大类。
1、颌骨囊肿
颌骨囊肿是指发生于颌骨内的囊肿,多见于青少年。根据其组织来源不同而分为牙源性和非牙源性囊肿。
(1)牙源性颌骨囊肿
牙源性颌骨囊肿发生于颌骨但与成牙组织或牙有关。根据其来源不同,分为以下几种:
①根尖囊肿:又称根尖周囊肿,是指发生于牙根尖周围的囊肿。
②始基囊肿:发生于成釉器发育的早期阶段,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在炎症或损伤刺激后,成釉器的星形网状层发生变性,并有液体渗出,蓄积其中而形成囊肿。
③含牙囊肿:又称滤泡囊肿,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含牙囊肿。可来自1个牙胚(含1个牙),也有来自多个牙胚(含多个牙)者。含牙囊肿是最常见的牙源性颌骨囊肿之一,占18%,仅次于根尖周囊肿。
④牙源性角化囊肿:角化囊肿系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有人也将它视为始基囊肿。角化囊肿有典型的病理表现,囊壁的上皮及纤维包膜均较薄,在囊壁的纤维包膜内有时含有子囊(或称卫星囊腔)或上皮岛。囊内为白色或黄色的角化物或油脂样物质。占牙源性颌骨囊肿的9.2%。
(2)非牙源性颌骨囊肿
非牙源性囊肿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的上皮发展而来,故亦称非牙源性外胚叶上皮囊肿。
①球上颌囊肿:发生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牙常被排挤而移位。牙无龋坏变色,牙髓均有活力。X线片上显示囊肿阴影在牙根之间,而不在根尖部位。
②鼻腭囊肿:位于切牙管内或附近(来自切牙管残余上皮)。X线片上可见到切牙管扩大的囊肿阴影。
③正中囊肿:位于切牙孔之后,腭中缝的任何部位。亦可发生于下颌正中线处。X线片上可见缝间有圆形囊肿阴影。
④鼻唇囊肿:位于上唇底和鼻前庭内。可能来自鼻泪管上皮残余。囊肿在骨质的表面。在口腔前庭外侧可扪及囊肿的存在。X线片上骨质无破坏现象。
2、软组织囊肿
软组织囊肿是指发生于口腔附近软组织的囊肿。根据其具体的发病部位不同,分为以下几种:
(1)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囊肿中医称“粉瘤”。主要为由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的潴留性囊肿。
(2)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是由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细胞发展而形成的囊肿;后者也可以由于损伤、手术使上皮细胞植入而形成。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皮样囊肿好发于口底和颏下区(下巴附近),表皮样囊肿好发于眼睑、额、鼻、眶外侧、耳下等部位。
(3)甲状舌管囊肿
甲状舌管囊肿可发生于颈正中线,以舌骨上下部为最常见。多见于1~10岁的儿童,亦可见于成年人。
(4)鳃裂囊肿
鳃裂囊肿多数认为系由胚胎鳃裂残余组织所形成。囊壁厚薄不等,含有淋巴样组织,通常覆有复层鳞状上皮,少数则被以柱状上皮。常位于颈上部。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无特定人群。
病因-总述:
口腔颌面部囊肿主要由于发育异常所导致(如牙齿发育异常),少数囊肿可由炎症、感染(如细菌感染)、损伤(如外伤、手术操作)等引起。
病因-基本病因:
1、发育异常
如牙齿发育异常,未正常萌出可导致含牙囊肿的形成。甲状舌管囊肿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甲状腺发生时出现发育畸形,甲状舌管退化出现问题而形成的囊肿。此外,牙源性角化囊肿、非牙源性颌骨囊肿以及鳃裂囊肿的形成,也均与发育异常有关。
2、炎症、感染
如炎症刺激可引起根尖囊肿、始基囊肿的形成。细菌感染导致皮脂腺排泄管阻塞可引起皮脂腺囊肿的形成。
3、损伤
如损伤刺激可导致始基囊肿的形成。外伤、手术操作等使上皮细胞植入可形成部分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4、其他
如根尖肉芽肿可引起根尖囊肿的形成;灰尘堵塞皮脂腺排泄管可形成皮脂腺囊肿。
症状-总述:
口腔颌面部囊肿的患者多数无自觉症状,主要为口腔颌面部出现球形、深在、界限清楚的囊性肿块。不同的类型具体临床表现会有不同的特点。
症状-典型症状:
1、颌骨囊肿
初期多无自觉症状。若继续生长,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则形成面部畸形,此时常被他人发现面颊不对称。部分患者可有疼痛或颌骨膨隆等表现。
2、软组织囊肿
(1)皮脂腺囊肿
常见于面部,小的如豆,大则可为小柑橘样。囊肿位于皮内,并向皮肤表面突出。囊壁与皮肤紧密粘连,中央可有一小色素点。
(2)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此类囊肿生长缓慢,呈圆形。囊肿表面的黏膜或皮肤光滑,囊肿与周围组织、皮肤或黏膜均无粘连。
(3)甲状舌管囊肿
此类囊肿生长缓慢,呈圆形,临床上多为如胡桃大小,位于颈正中部,有时微偏一侧。质软,边界清楚,与表面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
(4)鳃裂囊肿
此类囊肿表面光滑,但有时呈分叶状。肿块大小不定,生长缓慢。患者无自觉症状,如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后可以骤然增大,则感觉不适。
症状-并发症:
1、感染
部分囊肿可并发感染,以甲状舌管囊肿、鳃裂囊肿多见。可有发热、囊肿增大等表现。
2、甲状舌管瘘
甲状舌管囊肿可合并甲状舌管瘘。甲状舌管瘘是可扪及到的一条坚韧索条。当咀嚼或吞咽活动时可以从瘘道溢出大量黏液或脓性分泌物。
3、鳃裂瘘
鳃裂囊肿穿破后,长期不愈,可形成鳃裂瘘。可分泌黏液样或皮脂样的分泌物,严重者甚至发生癌变。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口腔颌面部出现球形、深在、界限清楚的囊性肿块时,需及时就诊。医生通常需要进行口腔视诊、触诊、X线、穿刺等检查,以初步了解情况,必要时还会建议进行CT、B超、造影、活检等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口腔视诊
观察囊肿的发病部位,部分囊肿还需配合医生做特定的动作。如多数甲状舌管囊肿可随吞咽及伸舌等动作而移动。
2、口腔触诊
口腔颌面部囊肿多数可触有面团感。如皮样或表皮样囊肿触诊时囊肿坚韧而有弹性,似面团样。而颌骨囊肿较大时,可触及有乒乓球样压弹感;位于舌骨以下的甲状舌管囊肿,舌骨体与囊肿之间可能扪及坚韧的索条与舌骨体粘连。
检查-病理检查:
1、穿刺检查
穿刺目的在于判明囊肿的性质和排除其他病变的可能性。如:颌骨囊肿可穿刺抽出草黄色液体,镜下可见胆固醇结晶,角化囊肿(颌骨囊肿的一种类型)的囊液为乳白色角化物或皮脂样物;皮样或表皮样囊肿可抽出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有时大体标本可见毛发;甲状舌管囊肿有时穿刺检查可抽出透明、微混浊的黄色稀薄或黏稠液体等。
2、活体组织检查(活检)
活检可以确定囊肿性质及其他病变的存在,只在少数情况下才需要进行。多通过细针穿刺吸取活检,获得囊肿部位的活体细胞以明确诊断。但如穿刺为多量鲜红血液,活检应十分慎重,以免引起难以控制的出血。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多数囊肿主要是通过X线检查而发现的。特别是颌骨囊肿,常用于帮助确诊。
2、CT
部分患者需要通过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平扫、增强CT等,以获得囊肿及其周围组织的明确的三维诊断信息,进而确诊。
3、B超
多用于发生在颈部的囊肿,如鳃裂囊肿。通过B超可以为囊肿的位置、大小及其与颈部血管的关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4、造影
对甲状舌管瘘,还可用碘化油作痰道造影,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鳃裂瘘或窦道应例行造影检查,以了解瘘道走行方向、数目、分支情况,内开口的位置等。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X线、造影、穿刺等相关检查,通常可明确囊肿的性质及类型。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脂肪瘤、神经纤维瘤、异位甲状腺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脂肪瘤
多与皮脂腺囊肿、皮样或表皮样囊肿进行鉴别。脂肪瘤是皮下局限性肿块,球形或分叶状,质软,与皮肤无粘连,可推动。一般发展缓慢。
2、神经纤维瘤
多于皮样或表皮样囊肿进行鉴别。该病为自幼发生,表现为黄豆至核桃大半球形、空泡样疝状物,质软。神经纤维瘤常为多发,可分布身体任何部位,并伴有多个皮肤咖啡斑(常多于6个)。用指尖可压入瘤内,压力去除后可复原。
3、异位甲状腺
多于甲状舌管囊肿进行鉴别。二者均为甲状腺先天异常,在胚胎发育上密切相关。异位甲状腺常位于舌根部或舌盲孔的咽部,呈瘤状突起,表面紫蓝色,质地柔软,边界清楚,患者常有语言不清,严重者可出现吞咽、呼吸困难。由于75%的异位甲状腺为惟一有功能甲状腺组织,错误将其切除将导致终生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严重后果。临床上要注意两者的鉴别,放射性核素扫描是最有效的鉴别方法,异位甲状腺部位可见核素浓聚或颈部未及甲状腺组织即可做出诊断。
4、其他
如颌骨囊肿应与中央性血管瘤、炎性肉芽肿、恶性病变等加以鉴别,通常通过X线片、活检等明确诊断;鳃裂囊肿位置较深者应注意和神经鞘瘤、颈动脉体瘤等区别,穿刺病理学检查有利于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医生主要通过手术切除囊肿,并加强抗感染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医生通常会在手术后,让患者服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但对于囊肿并发感染的患者,医生会先用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炎症,必要时还可切开引流。
治疗-相关药品:
头孢拉定、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噻肟、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
治疗-手术治疗:
1、医生主要通过切除术来彻底去除囊肿。特别是软组织囊肿,通常需要将周围某些组织一并切除,以免复发。
2、对于颌骨囊肿的患者,医生还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刮治术、开窗减压术、袋形术等手术。
治疗-其他治疗:
对于部分根尖囊肿的患者,医生通过根管治疗,来消除感染。
治疗-治疗周期:
口腔颌面部囊肿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通过积极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会出现感染。
预后-危害性:
囊肿破溃可继发感染,导致肿胀疼痛,甚至化脓,影响进食。部分囊肿如不及时治疗还可出现癌变。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行消失,需要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的治疗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无大数据统计,但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
预后-根治性:
彻底去除病因后一般不会复发,部分治疗不彻底的患者可能会复发。
预后-复发性:
若手术切除不彻底,遗留残存组织,则容易复发。特别是鳃裂囊肿复发后瘢痕粘连,会增加再次手术的困难。
预后-后遗症:
部分患者术后,面部会有瘢痕形成,引起局部功能障碍或影响容貌。
日常-总述: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减少对发病部位的刺激、损伤,防止继发感染发生。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以预防感染。
日常-生活管理:
1、日常应注意减少其他外来因素损伤囊肿,如不去主动刺激、抓挠、摩擦囊肿部位。
2、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
3、保持室内干净整洁,通风良好,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患侧是否出现新的囊肿、手术切口是否出现瘢痕等。如有不适,应立即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医生主要检查患者有无复发,必要时还会进行B超检查。
饮食调理:
营养丰富的饮食可以帮助身体恢复,进食时注意不要过度拉伸伤口。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饮食宜清淡柔软,尽量选择流质、半流质食物,如果汁、蔬菜汁、蛋汤、米粥等。
2、食用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或软食,宜食清淡食物。
3、注意蔬菜、水果、坚果的合理摄入,保证身体均衡摄入各种营养。
4、注意补充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比如鸡蛋、鸡肉等。
饮食禁忌:
1、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2、少吃过冷、过热的食物。
3、不喝酒,酒精会对口腔黏膜产生刺激。
4、不吃不易咀嚼的食物,避免对伤口的拉伸。
预防措施:
口腔颌面部囊肿多为先天发育异常造成,无有效预防措施。但应注意口腔卫生,保护口腔黏膜,以预防感染、外伤刺激口腔而形成囊肿。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