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疾病英文名称: Hemophilus influenzae疾病别名: 流...
养生
疾病名称: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疾病英文名称: Hemophilus influenzae
疾病别名: 流感杆菌感染
疾病概述:
流感嗜血杆菌(Hemophilus influenzae,HI)是人类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人类原发性感染,也可引起继发性感染,造成流感嗜血杆菌感染。通常冬季带菌率较高,发病也增多。可引起发热、头痛、咳嗽、鼻塞、面部疼痛、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流感嗜血杆菌是婴幼儿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主要由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引起脑膜炎、肺炎和血流感染等。流感嗜血杆菌亦是成人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之一。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头痛、呕吐、喘鸣、呼吸困难、咳嗽、发热、局部肿胀、压痛、易激惹、鼻塞、脓性分泌物、面部疼痛
主要病因: 感染流感嗜血杆菌
检查项目: 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痰培养检查、X线检查、CT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可通过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分泌物传播,家属与患者接触时应做好相应防护措施。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流感嗜血杆菌通过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分泌物传播,有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病例的家庭接触者,带菌率常较高,并可导致家庭内传播。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婴幼儿。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冬季。
病因-总述:
为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原发性或继发性感染所致,其可通过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分泌物进行传播。
病因-基本病因:
1、流感嗜血杆菌的性质
本菌抵抗力弱,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干燥时也易死亡。在干燥痰中存活时间不超过48小时。仅少数流感嗜血杆菌具有多糖荚膜,根据多糖的不同,分为A、B、C、D、E、F6个型,其中B型荚膜株致病力最强,常引起侵袭性疾病,B型菌株荚膜的多核糖基核糖醇磷酸酯(PRP)具有抗吞噬、抗补体的作用,因而增强了它的毒力。无荚膜菌株称非典型流感嗜血杆菌,侵袭力虽较B型为弱,但常定植于黏膜表面,和中耳、鼻窦等处的病变有关。
2、流感嗜血杆菌所导致的感染
(1)人是流感嗜血杆菌的唯一宿主,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带菌率可有很大差异,儿童带菌率往往高于成人。该菌主要寄居在上呼吸道(鼻咽部),少数寄居在眼结膜,极少数寄居于生殖道。健康人群非典型菌株携带率为30%~80%,主要引起慢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中耳炎、鼻窦炎和结膜炎。儿童鼻咽部B型流感嗜血杆菌的带菌率为2%~4%。主要引起脑膜炎、肺炎、会厌炎、血流感染、蜂窝织炎、骨关节感染和心包炎等。A型及C~F型上呼吸道带菌率为1%~2%,但极少引起感染。
(2)流感嗜血杆菌通过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分泌物传播,有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病例的家庭接触者,带菌率常较高,并可导致家庭内传播。
(3)新生儿有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故发病率较低,但出生后几周至2~3岁时抗体水平下降至最低,此阶段对该菌易感,至5岁左右时,抗体效价逐步增高,发病率渐低,故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以4月~18月龄儿童发病率最高,2月龄以下的婴儿和5岁以上的儿童发病较少。孕妇患流感嗜血杆菌宫颈炎、阴道炎、血流感染时可累及胎儿,分娩时新生儿也可受到感染。
症状-总述: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部位不同,会引起不同部位的炎症,其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感染可引起的炎症包括脑膜炎、会厌炎、肺炎、蜂窝织炎、血流感染、化脓性关节炎、中耳炎、鼻窦炎、结膜炎等,还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加重。
症状-典型症状:
1、脑膜炎
为最严重的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接种菌苗前0~4岁儿童年发病率在发达国家为32/10万,发展中国家为60/10万。发病高峰年龄视人群接种菌苗的情况而有所变异,但主要影响2岁以下儿童,呈散发性。成年患者少见,通常有近期颅脑外伤、脑外科手术、鼻窦炎、中耳炎或脑脊液漏等。临床表现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相仿,常见的症状为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通常无颈项强直。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抽搐或昏迷。1岁以下儿童病程可呈暴发型,患儿突然起病,并于数小时内死亡。多数患者具有明显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经数日或1~2周方出现头痛、呕吐等脑膜刺激征。经过适当治疗后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的病死率为5%,在发展中国家则可高达30%。存活者后遗症发生率约30%,主要为听力障碍。
2、会厌炎
2~7岁为发病高峰年龄,但成人亦不少见。突发会厌水肿为其特点,会厌红肿似鲜红草莓阻塞咽部,导致喘鸣、呼吸困难,病变进展迅速,可完全阻塞呼吸道。成人则表现为咽痛、进行性吞咽困难,必须立即进行气管切开及抗菌治疗。
3、肺炎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的临床和X线表现与肺炎链球菌肺炎相似,多为小叶性或节段性,常伴有胸膜渗出,咳嗽严重,通常需要住院治疗,4月~4岁儿童多见,主要发生于冬春季,成人则常有慢性呼吸道基础疾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及心功能衰竭者提示并发少见的严重心包炎。原发性肺炎通常伴有其他部位感染如脑膜炎、会厌炎、中耳炎等。无荚膜菌株目前是儿童肺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4、蜂窝织炎
主要见于2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为发热、局部肿胀、压痛,皮肤呈红蓝色,常见于颊部和眼眶周围。软组织受累在数小时内进展迅速。由于常合并血流感染,部分患儿可伴有其他感染灶。
5、血流感染
2岁以下儿童中,本菌是引起无局部病灶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在年长儿和镰刀状红细胞贫血、脾脏切除后的成人、免疫功能缺陷者及肿瘤患者化疗后,亦均有可能罹患本病。临床表现为发热、食欲减退,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病情可迅速恶化发生感染性休克。
6、化脓性关节炎
流感嗜血杆菌为2岁以下儿童化脓性关节炎的常见病原。通常累及单个承重大关节,表现为活动减弱、活动时疼痛和关节肿胀。血液和关节腔液培养常呈阳性,关节腔液培养阴性而抗原检测阳性者亦不少见。抗菌药治疗效果良好。流感嗜血杆菌关节炎亦可发生于成人,易患因素有酗酒、外伤、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脾切除、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等。
7、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
临床表现为咳嗽加剧、痰量增多并呈脓性和呼吸困难加重。痰涂片革兰染色常可见大量革兰阴性球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除引起支气管炎外,尚与支气管扩张、囊性纤维形成有关。
8、中耳炎
以6月~5岁儿童最为常见。约占急性中耳炎患者的1/4。临床表现为发热和易激惹,年长儿童可主诉耳痛。通常先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9、鼻窦炎
流感嗜血杆菌为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的常见病原菌,临床表现为鼻塞、脓性分泌物、头痛和面部疼痛。病原学诊断需行鼻窦穿刺。
10、结膜炎
流感嗜血杆菌为化脓性结膜炎的重要原因,可导致暴发流行,尤其在日托中心。临床表现为结膜充血及脓性分泌物。
症状-并发症:
流感嗜血杆菌还可引起其他化脓性感染:阑尾炎、胆道感染、化脓性关节炎、鼻旁窦炎、骨髓炎、附睾炎、乳突炎等。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头痛、呕吐、喘鸣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建议患者进行的检查有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痰培养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轻症者白细胞可在正常范围,重症者则可增高达10×109/L以上,中性粒可占80%以上。
2、脑脊液检查
蛋白增多,糖和氯化物减少,白细胞增多达1000×106/L以上,多核细胞占多数。
3、病原学检查
(1)涂片直接检查:肺炎患者的痰,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化脓性感染病灶处脓性分泌物,均可做涂片染色检查,如发现革兰阴性短杆菌有助于诊断。
(2)细菌培养:血、脑脊液和尿培养出细菌可为确诊依据,是诊断HI感染的金标准。咽培养和痰培养则不能除外为带菌所致,须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考虑。既往采用的巧克力培养基尚不够敏感,国内邓光贵等报道用改良的GCYSB培养基,对本菌的检出率比巧克力培养基高,分别为43.1%和12.9%。可用玻片凝集试验和荚膜膨胀试验确定细菌的型别。
(3)细菌核酸检查:已有人在试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查细菌特异性核酸片段,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尚不够稳定,仍在研究中。
(4)免疫学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特异性IgM抗体,用反向血凝试验检测细菌抗原,比细菌培养更快获得结果。
检查-其他检查:
依据患者感染部位可选择进行X线拍片、CT等检查以协助诊断。肺炎者X线表现与肺炎球菌肺炎相似。
检查-影像学检查:
依据患者感染部位可选择进行X线拍片、CT等检查以协助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多可进行诊断。正确诊断取决于血液、脑脊液和其他正常无菌体液(例如关节腔液、胸腔积液、硬膜下液和心包液)培养,阳性具有诊断意义。
诊断-鉴别诊断:
依据细菌学检查可与链球菌、肺炎球菌引起的蜂窝织炎相区别。与丹毒的区别在于:丹毒很少侵犯幼儿,丹毒皮损的境界清楚。
治疗-治疗原则:
主要为药物治疗,不同的感染部位应选择不同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不同地区可结合当地HI体外药敏特点选择敏感抗菌药物。
治疗-药物治疗:
不同部位的炎症所使用的药物有所不同。
1、肺炎
轻症肺炎推荐口服头孢地尼或头孢克肟等第三代头孢菌素。重症者应静脉用药,首选头孢曲松,有脓胸等肺部并发症者疗程酌情延长。对大环内酯类敏感的HI感染,若患儿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过敏,阿奇霉素可作为次选用药。对阿奇霉素敏感的HI,可能对克拉霉素耐药,两者体外药敏结果不完全一致,在选择治疗用药时应予注意。
2、中耳炎
HI对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可局部应用左氧氟沙星滴耳液。较重患儿可酌情考虑全身治疗,如口服第三代头孢菌素;严重病例可酌情考虑静脉滴注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明确HI感染且对阿奇霉素敏感者可优先予阿奇霉素口服。由不定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者因细菌极易在儿童中耳形成生物膜而致治疗失败,可以考虑联合应用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增强抗菌效果。
3、急性鼻窦炎
抗菌药物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口服;严重病例可酌情考虑静脉滴注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4、结膜炎
白天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晚上使用左氧氟沙星眼膏,直至病情痊愈。必要时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5、外阴阴道炎
局部清洁可用0.5%~1.0%的聚维酮碘溶液。抗菌药物包括局部应用左氧氟沙星凝胶,多数能治愈。生殖道菌株一般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敏感率较高,症状较重者也可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或第三代头孢菌素。重症感染者尤其同时合并呼吸道感染者可静脉应用前述抗菌药物。
6、无局部病灶的败血症
首选头孢曲松或选择头孢噻肟,重症患者则可考虑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如美罗培南。
7、化脓性脑膜炎
HI化脓性脑膜炎首选头孢曲松或选择头孢噻肟。对头孢菌素过敏患者可考虑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美罗培南。有硬膜下积液或积脓等并发症应适当延长疗程。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性疾病协会制定的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建议对由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HI引起者应选择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联合美罗培南。
8、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推荐在抗菌药物第一次给药前或与之同时予地塞米静脉注射,有利于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HI脑膜炎引起的听力损害。
治疗-相关药品:
头孢地尼、头孢克肟、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美罗培南
治疗-其他治疗:
中耳炎患者应进行局部治疗,包括清洁耳道,引流脓液。
治疗-治疗周期: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治疗周期一般为7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由于本菌多感染婴幼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成年人,故严重感染者均有一定的病死率,如肺炎和脑膜炎的病死率在10%~30%。预后的好坏和患者原来的健康状况有关。
预后-危害性:
病情严重者可发生死亡。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痊愈。
预后-治愈率:
未有相关数据统计。
预后-根治性:
彻底治疗后,病原体可被完全消除。
预后-复发性:
一般不会复发,但患者有可能再次感染。
日常-总述:
对于小儿患者,家属应多陪伴与鼓励孩子,帮助孩子积极克服疾病。用药时应按照医嘱用药,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应咨询医生后再进行使用;治疗疗程结束后,按照医嘱进行复查。同时,应保持室内干净、整洁,保持室内新鲜空气流通,避免患者接触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
日常-心理护理:
由于该病的患者大部分年龄较小,所以可能会有不配合治疗的情况,此时家属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多关心和爱护患者,可以通过和患者做游戏等方法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或腹泻等,发生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尽量保持患者卧室的空气新鲜,使温湿度适宜,温度尽量保持在18℃~20℃,湿度控制在55%~60%。
2、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患者接触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复诊或定期复诊,复诊时携带相关的病历资料。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日常-特殊护理:
随着耐药菌株的大量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故了解当地细菌耐药情况以及病人的药敏结果十分重要。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保证能量供给,可食用一些高热量、高蛋白质的易消化食物。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有畜肉、禽肉、蛋类及鱼、虾、蟹等;还有大豆类,包括黄豆、大青豆和黑豆等,其中以黄豆的营养价值最高。
2、补充各种维生素,调节生理功能,维持人体正常代谢。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主要是蔬菜和水果,比如胡萝卜、番茄、柿子、西蓝花、菠菜、莴苣、青豌豆、橙子、杏、红薯等。
3、多饮水,增强代谢。
饮食禁忌:
病情恢复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易感儿童接触感染患者后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降低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发病率。
相关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儿童HI感染的有效手段。目前唯一可接种的HI疫苗是Hib疫苗,常用产品有Hib疫苗、Hib-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简称百白破)四联疫苗、Hib-百白破-脊髓灰质炎五联疫苗,于2、3、4月龄接种;也可选择Hib-脑膜炎球菌A型和C型三联疫苗,于3、4和5月龄接种,对预防Hib感染有免疫保护。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