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霉菌性食管炎疾病英文名称: fungal esophagitis疾病别名: 真菌性食管炎...
养生
疾病名称: 霉菌性食管炎
疾病英文名称: fungal esophagitis
疾病别名: 真菌性食管炎
疾病概述:
霉菌性食管炎(fungal esophagitis)又称为真菌性食管炎,是指食管感染霉菌所致的炎性反应,属于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是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微生物群间的拮抗作用失衡,导致真菌侵入食管黏膜形成感染,引起食管炎性改变所致,一般常见于白色念珠菌感染。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和吞咽疼痛,另外胸骨后疼痛、上腹部疼痛等症状也较为常见。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抗生素及一些激素的应用,内镜检查的普及,本病的检出率和发病率也有所上升。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该病是由致病菌感染所致,不具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 食管
常见症状: 吞咽困难、吞咽疼痛、上腹部疼痛、胸骨后疼痛
主要病因: 白色念珠菌感染
检查项目: 细胞学检查、真菌培养、食管造影、内镜检查
重要提醒: 霉菌性食管炎的患者要学会监测自己的病情,一旦出现呕血、黑便、胸骨后疼痛加重等严重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临床分类:
有学者根据内镜下食管黏膜损害程度将霉菌性食管炎分为4级:
1、1级
黏膜散在附着少许点状白色斑块,白色斑块直径小于2mm。
2、2级
黏膜附着较多的白色斑块,斑块直径可大于2mm,但黏膜无溃疡。
3、3级
可见较多的白色斑块呈线性融合或结节状凸起紧紧地附着于食管黏膜。
4、4级
白色斑块大片融合累及环周食管黏膜,使黏膜脆性增加和管腔狭窄。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确切的发病率尚无具体的数据参考。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免疫功能低下者。
2、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药物的人群。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病因-总述:
本病主要是由于白色念珠菌侵入食管黏膜所形成的一种伪膜性或溃疡性感染。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正常人皮肤、口腔、食管、大肠、肛门、阴道中均可分离出该菌。正常情况下机体消化道的特异性防御系统和非特异性防御系统(黏膜、生理性微生物群、消化道动力、分泌的酶和防御素等)都可以抑制真菌的过度生长。但若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微生物群间的拮抗作用失衡后,则会导致白色念珠菌的入侵感染。
病因-基本病因:
1、抵抗力下降
机体或局部的抵抗力下降后,会增强致病菌的侵袭能力,降低机体清除致病菌的能力。
2、微生物群间的拮抗作用失衡
当患者机体正常的微生物群间的拮抗作用失衡后,会导致正常生物菌群发生改变,致病菌过度繁殖。
病因-危险因素:
1、晚期肿瘤(淋巴瘤、白血病等)、艾滋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患者免疫力下降,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2、食管黏膜屏障受损、食管动力异常、食管结构改变(手术后)等,均为念珠菌性食管炎的易患因素。
3、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抑制骨髓功能的药物,大量使用抑酸药及一些免疫抑制剂等均可增加霉菌性食管炎的患病风险。且激素使用量越大,出现念珠菌性食管炎的时间越早。
症状-总述:
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与发病的急缓以及炎症反应的程度有关,较为明显的症状为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轻症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本病较为常见的症状为吞咽困难和吞咽疼痛,上腹部疼痛也较为常见,患者也可出现反酸、烧心等胃食管反流症状。
2、最近一些研究认为腹痛、胸骨后疼痛、厌食也是霉菌性食管炎的常见症状。
症状-并发症:
严重者可出现食管出血、穿孔、狭窄、食管气管瘘或播散性念珠菌病等并发症。
症状-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也可伴有恶心、呕吐或高热等症状,不过一般较为少见。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吞咽疼痛等症状;
2、伴有上腹部疼痛、胸骨后疼痛等症状;
3、伴有反酸、烧心等胃食管反流症状;
4、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发热等症状;
5、出现其他进展性症状或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一般可以到消化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具体表现为哪里不舒服?出现多长时间了?
2、您是否有吞咽困难、吞咽疼痛、上腹部疼痛、反酸、烧心等症状?
3、您的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4、您是否有长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5、您既往是否有糖尿病、艾滋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的是什么病?能确诊吗?
2、我能确诊为霉菌性食管炎吗?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3、我的这个病严重吗?
4、目前都有什么治疗方法?我应该如何治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在就诊时,一般需要进行细胞学检查、真菌培养、食管造影、内镜检查等检查,必要时可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实验室检查并结合内镜检查是诊断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重要方法。
检查-体格检查:
患者可能会有上腹痛、胸痛等不适,医生有时会对患者胸腹部等相关部位进行一些简单的检查,判断有无病变。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细胞学检查
在内镜下刷片行细胞学检查对霉菌性食管炎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其敏感度和阳性率甚至高于组织活检,临床应用较取活检更广,刷检涂片可见假菌丝和芽胞。
2、真菌培养
真菌培养可以帮助鉴定致病菌株,指导抗菌药物的选择。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医生一般会在内镜检查时取患者病变部位的一小块组织,处理后拿到显微镜下检查。在食管中段的斑块中取到理想的活检组织对于确诊霉菌性食管炎是十分重要,活检可发现典型的酵母和假菌丝,在嗜银染色下更为明显。组织入侵的征象为酵母垂直于黏膜生长,以此可以鉴别霉菌性食管炎和食管共生念珠菌病。
检查-其他检查: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以利于帮助明确诊断,霉菌性食管炎的患者内镜检查下的典型表现为白色渗出物附着于黏膜表面类似于奶酪,呈点状或片状,散在分布或大片融合,也可出现明显的黏膜损害,如红斑、糜烂、溃疡或息肉样增生,完全剥脱则呈光滑、灰色、质脆,偶见真菌性肉芽肿。
检查-影像学检查:
食管造影:通过食管黏膜造影能够发现患者是否有食管黏膜病变,如溃疡或斑块等,但是并不能确切的分辨病因。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并结合相关检查可以做出诊断,其中内镜检查并结合细胞学检查、真菌培养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在诊断时医生为了明确病因,常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如患者是否长期应用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或患者是否有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病史,以便于明确病因。另外,在诊断本病时,医生还需要与食管癌及其他类型的食管炎相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食管癌
食管癌可出现进行性的吞咽困难、食物反流、吞咽疼痛(进食酸性或热性食物时更加明显)等症状,与霉菌性食管炎有许多相似的症状,因此需要鉴别。一般食管癌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可通过内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与霉菌性食管炎相鉴别。
2、其他类型食管炎
如化脓性食管炎、疱疹性食管炎食管结核,这些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内镜下食管黏膜可见炎性浸润和溃疡,食管结核活检病理可见干酪样肉芽肿,抗酸染色可见抗酸杆菌。
治疗-治疗原则:
对于存在明显危险因素的霉菌性食管炎患者,首先应降低患者的危险因素,如减少或停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及一些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患者还要进行抗真菌治疗,主要是应用一些抗真菌药物。
治疗-药物治疗:
1、唑类抗真菌药物
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消化道念珠菌病疗效较好。常用药物有酮康唑、氟康唑、依曲康唑、伏立康唑等。其中氟康唑比克霉唑、酮康唑和其他咪唑类药物的临床治愈率更高,起效更快,症状缓解也更快。伏立康唑属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也被应用于霉菌性食管炎的治疗,需要注意的是该药在应用期间可能会出现幻视的不良反应。
2、多烯烃类抗真菌药物
多烯烃类抗真菌药物包括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国内以制霉菌素应用最广。制霉菌素临床疗效好,但其临床有效率较咪唑类抗真菌药物低。因其不经胃肠道吸收,适用范围广,药物相互作用较少,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恶心、呕吐和上腹疼痛等,多在停药后自行消失。
3、其他
口服氟胞嘧啶对于治疗霉菌性食管炎也有一定的疗效,但目前临床应用较少,因在治疗过程易产生耐药和骨髓抑制,转氨酶升高的发生率也很高。
治疗-相关药品:
酮康唑、氟康唑、依曲康唑、伏立康唑、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
治疗-手术治疗:
合并食管狭窄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扩食管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霉菌性食管炎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但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不同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霉菌性食管炎的预后主要与是否及时接受治疗有关,本病一般可以治愈,但部分严重的患者也可出现食管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预后-危害性:
1、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和吞咽疼痛等症状,可对患者的食欲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患者食欲下降。
2、本病严重时可出现食管出血、穿孔、狭窄、食管气管瘘或播散性念珠菌病等并发症。
预后-自愈性:
霉菌性食道炎一般是不能自愈的,霉菌性食道炎是由于大量的真菌在人的身体内堆积导致的需要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患者通常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是可以恢复健康的。
预后-根治性:
一般可以根治的,需要抗真菌治疗,治疗周期较长。
预后-复发性:
本病有复发的可能,研究认为,复发可能与治疗持续时间和免疫抑制程度有关。
日常-总述:
科学有效的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稳定治疗效果。日常生活中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服用,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学会监测自己的病情,保持个人卫生,病情允许时可以适量的运动。
日常-心理护理:
由于该病病情反复发作、病程长,患者会出现疑虑焦急等不良症状。此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学习、了解该病的诊疗相关知识,必要时进行心理和行为辅导。还可以培养兴趣爱好,适度运动,消除心理压力。
日常-用药护理:
1、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得擅自加减药物的用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2、患者而在用药期间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应用伏立康唑后患者可出现幻视、恶心、发热、寒战等不良反应,需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咨询医生后,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可以适量的运动或活动,如散步。
2、注意个人卫生,保护皮肤清洁和干燥。
3、保持患者的居室空气清新、温度与湿度适宜。
4、进餐后2h内最好采取半卧位,不要平躺或左侧卧位,以免胃内食物反流加重食管炎症。
5、合并有口咽部念珠菌感染的患者,要注意口腔护理,饭后用含漱液漱口,睡前认真刷牙,彻底清洁牙缝,有助防止病菌生长繁殖。
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要学会对自我病情的监测,若在治疗期间出现呕血、黑便或胸骨后疼痛加重等情况时,要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遵医嘱复诊,由专业医师评估患者疾病的恢复情况。
饮食调理:
霉菌性食管炎的患者要注意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尽量避免食用对食管有刺激性的食物,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促进疾病康复。
饮食建议:
1、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以及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
2、患者可因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此时家属可以多变化烹饪方式,做到食物多样化,增强患者的食欲。
饮食禁忌:
1、患者尽量避免食用过于甜腻或酸性的食物。
2、患者在进食时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刺激食管。
3、尽量减少纤维和辛辣、油腻等刺激性的食物。
预防措施:
预防霉菌性食管炎的关键在于降低本病的危险因素,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具体如下:
1、避免长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2、若患者有食管黏膜或胃黏膜疾病,要及时治疗。
3、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不吸烟、不饮酒。
5、洁身自好,避免不洁性生活。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