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脑血栓疾病别名: 中风、类中风疾病概述: 脑血栓是指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基础上,脑...
养生
疾病名称: 脑血栓
疾病别名: 中风、类中风
疾病概述:
脑血栓是指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脑血栓患者根据血管栓塞的部位和严重程度不同,临床症状也有所区别,可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父母患病,子女发病风险增大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头部、颅脑
常见症状: 眩晕、恶心、呕吐、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利
主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糖、血脂、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肌电图
重要提醒: 脑梗死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致残率高,且易留后遗症,发病后需要尽快就医。
临床分类:
基于发病部位可分为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一般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脑血栓形成的发病率约占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6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一般好发于中老年人。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1、脑血栓发病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大,其发病率呈明显升高。
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病因-总述:
脑血栓形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包括血管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变化或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因素,导致脑血管受损、管壁粗糙、管腔狭窄,当血流缓慢、血压下降时,胆固醇易沉积于内膜下层,造成管壁厚薄不匀,使血小板及纤维素等血中有形成份沉着形成血栓。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病因。
病因-基本病因:
1、血管管壁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其次为各种脑动脉炎、血管淀粉样病变、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等病因基础上,当血流缓慢、血压下降时,胆固醇易沉积于内膜下层,引发血管壁脂肪透明变性,进一步纤维增生,动脉变硬,管壁厚薄不匀,使血小板及纤维素等血中有形成分沉着形成血栓。血栓逐渐增大,最终完全闭塞。
2、血液成分变化
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恶病质、严重脱水及长期口服避孕药等原因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3、血流动力学异常
如血压过低致血流速度过缓,或血流量过低,均易造成脑血栓形成。
病因-危险因素:
1、年龄增大;
2、吸烟、饮酒;
3、经常高盐、高糖饮食;
4、缺乏运动。
症状-总述:
脑血栓的症状根据栓塞部位以及严重程度的不同也会有所区别,一般常在夜间发病。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的症状,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口舌歪斜、言语不利。
症状-典型症状:
1、偏瘫或一侧肢体感觉障碍(无力或麻木等)。
2、失语、失读、失算、失写等言语障碍的表现。
3、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情绪不易控制等。
4、肢体震颤、舞蹈或手足徐动。
5、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6、双眼球向偏瘫侧凝视、一侧或双侧视力模糊。
7、眩晕、恶心、呕吐、同侧耳鸣、耳聋、吞咽困难等。
症状-并发症:
当发生大面积脑梗死时,患者可出现明显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症状,患者表现为疼痛、焦虑、躁动、恶心呕吐,甚至发生脑疝死亡。
就医-急诊指征:
若患者突然出现肢体不利、言语不清、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若患者病情较为稳定,仅出现眩晕、恶心、耳鸣、吞咽困难等轻微症状时,可前往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意识障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可于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四肢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四肢的衣物,方便检查。
3、医生可能会考虑进行MRI检查,提前摘除身上的金属及磁性物品。
4、既往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医生及时了解病史。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年龄较大、活动不便、意识不清的患者要有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状?
2、首次出现这些症状是什么时候?
3、首次出现症状是在睡眠中,还是活动中?
4、这些症状对你有什么影响?
5、哪些情况能改善这些症状?
6、哪些情况会恶化这些症状?
7、是否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
8、是否吸烟?
9、是否去过其他医院就诊,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10、服用过哪些药物,效果怎么样?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这些症状是什么引起的?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的病情严重吗,会不会越来越差?
4、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各有什么利弊?
5、您推荐怎么治疗?
6、这些治疗会出现什么副作用?
7、治疗有哪些需要注意事项?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及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头颅CT、头颅MRI、TCD、DSA以及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四项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
脑血栓患者可能出现血压升高、心率下降、呼吸节律改变等。
2、一般状况
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被动体位、异常步态。
3、血管检查
患者可出现病侧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
4、神经系统检查
可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额纹及鼻唇沟变浅、眼睑闭合不全、伸舌偏斜、四肢肌力下降、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病理反射阳性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以评估患者体内有无血小板凝集等导致血栓生成的高危因素,及患者有无贫血、感染等征象。
2、血液生化检查
有助于判断有无高血糖、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
检查-其他检查:
脑电图:对于脑梗死定位具有诊断价值,病变侧半球可呈现广泛异常波形。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能及时区别早期发病的脑梗死和脑出血,有利于判断梗死部位、梗死灶大小及周围组织水肿情况。在发病24小时内,CT可能显示不出病灶,但在24小时后,逐渐显示出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的低密度梗死灶。
2、头颅MRI
与CT相比,MRI检测脑梗死更具优越性,脑梗死发病数小时后,即可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病变区域。头部MRI可以三维成像,弥补头部CT在24小时内不能发现病灶,及对某些部位病灶显示不清楚的缺陷。。
3、颈动脉超声
对于发现颅外颈部血管病变,特别是狭窄和斑块很有帮助。
4、经颅多普勒超声
可以帮助检测颅内主要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生理参数改变。可以帮助检查大脑中、大脑前、大脑后动脉有无畸形,管径有无增宽,血流速度有无改变等。
诊断-诊断原则:
脑血栓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相关检查,若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等典型症状也有利于进一步诊断。另外,医生在诊断本病的同时常需要排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占位病变、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损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急症,多于情绪激动或用力时发作,脑动脉硬化及高血压是其常见病因,起病突然,头痛常为首发症状,可伴头晕、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意识障碍较重,多为均等性偏瘫,颅脑CT表现为高密度病灶。
2、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剧烈的局限性劈裂样头痛,常伴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喷射性呕吐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腰穿脑脊液呈均匀血性、压力增高,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方法。
3、颅内占位病变
颅内肿瘤(特别是脑卒中)或脑脓肿也可急性发作,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类似于脑梗死。脑脓肿可有身体其他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的病史。头部CT及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4、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
多有头部外伤史,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急性脑部受压的症状,如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瞳孔改变及偏盲等。某些硬膜下血肿,外伤史不明确发病较慢,老年人头痛不重,应注意鉴别。头部CT检查在颅骨内板的下方,可发现局限性梭形或新月形高密度区,骨窗可见颅骨骨折线。
治疗-治疗原则:
脑血栓应尽早治疗,尽快恢复和改善脑局部缺血区供血,最大限度争取神经细胞存活,减少脑组织损伤,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促进康复;预防复发。
治疗-一般治疗:
1、尽量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并注意休息。
2、帮助患者定期翻身,注意肢体位置,防止发生褥疮,并避免感染。
3、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能引起脑血栓的原发病。
治疗-药物治疗:
1、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主要恢复血流的措施,药物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替奈普酶。rt-PA和尿激酶是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现认为挽救半暗带组织时间窗为4.5h或6h内。应结合各适应症、禁忌症合理使用。
2、抗血小板治疗
研究显示,卒中后48小时内口服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病死率或残疾率,减少复发,仅轻度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因此对于不符合静脉溶栓适应症且无禁忌症的脑血栓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阿司匹林抗治疗。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考虑选用氯毗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
3、抗凝治疗
对于大多数脑血栓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患者,应在24小时后使用抗凝剂,可用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口服抗凝剂和凝血酶抑制剂等。
4、降纤治疗
研究显示脑血栓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液粘滞度增高,降纤制剂可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并有轻度溶栓和抑制血栓形成作业。对于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者,可选用降纤治疗。包括降纤酶、巴曲酶、蚓激酶等降纤制剂。
5、他汀药
发病前已经使用他汀药物的患者继续使用可改善预后,发病后应尽快对脑血栓形成患者使用他汀药物开展二级预防,但其种类和强度需个体化决定。
治疗-相关药品: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替奈普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降纤酶、巴曲酶、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
治疗-手术治疗:
1、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有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脑疝者,应急诊手术去骨瓣减压和清除梗死组织,以挽救生命。
2、不适合溶栓治疗或溶栓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机械取栓。
治疗-治疗周期:
脑血栓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脑血栓的预后受年龄、基础疾病、是否出现合并症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来说本病的致残率较高,并且容易复发。
预后-危害性:
1、父母患病,子女发病风险增大。
2、脑血栓所致脑梗是常见的危重症,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脑组织不可逆的损伤。
3、急性脑血栓复发风险较高,且易留有永久性后遗症。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轻症脑血栓若及时治疗,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一般可达到临床治愈;严重的患者难以治愈,可能会致残。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因此具体的治愈率并不十分清楚。
预后-复发性:
急性脑血栓复发的风险很高,因此要积极控制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减少复发。
预后-后遗症:
1、偏瘫
偏瘫是最常见的脑血栓后遗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有时还可伴有同侧的视野缺损。
2、失语
运动性失语表现为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话语,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感觉性失语则无语言表达障碍,听不懂别人的话,也听不懂自己所说的话,表现为答非所问,“自说自话”。命名性失语则表现为看到一件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但却叫不出名称。
3、精神和智力障碍
人格改变、消极悲观、郁抑寡欢、精神萎靡、易激动等。
4、其他症状
如头疼、眩晕、恶心、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耳鸣、眼花、多汗、心悸、步伐不稳、颈项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不能耐受噪声等。
日常-总述:
脑血栓患者应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尽早开始康复锻炼,以便尽快恢复功能,恢复自理能力。在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遵医嘱用药。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脑血栓可留有精神和智力障碍,表现为人格改变、郁郁寡欢、易激动等。
(2)脑血栓患者常有偏瘫、失语等症状,长期卧床,影响日常生活,可出现焦虑、消极悲观、精神萎靡等情绪。
(3)患者对疾病预后过分忧虑,易出现恐惧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应正视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康复锻炼,管理好自身情绪,不要有暴怒或者过度消极的情绪产生。
(3)若感觉到不良情绪的产生,可以与家里人进行沟通,或者户外进行一些慢走、太极等运动来平复负面情绪。
日常-用药护理:
1、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私自停药、换药或加大药量。
2、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1)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需要观察有无出现呕吐、腹痛、黑便等情况,如有则要及时就医。
(2)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出现肌痛、肌无力或转氨酶升高等,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必要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确保家中的环境安全,且适合患者的日常活动,防止跌倒。
2、锻炼肘关节、肩关节和其他关节,必要时在家人协助下完成。
3、确保肢体处于正确的位置,无论是坐位还是卧位。
4、如果长期卧床或需要坐轮椅,需要预防皮肤溃疡或褥疮发生。每天注意检查足跟、踝关节、尾骨、肘关节等有无褥疮。经常改变体位有助于预防褥疮发生。
5、多饮水,尽可能多活动,吃富含纤维的事物,以免发生便秘。
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要注意监测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等指标,按时服药,防止复发及药物不良反应。
日常-术后护理:
1、若为手术患者,尽量不要有运动,需要卧床休息。
2、每日需要进行翻身防止压疮,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一些抬头、坐起、屈膝等运动方式。
3、待到身体可活动的时候方可下床活动,但活动时间不可超过15分钟且活动幅度不能过大。
饮食调理:
不合理膳食是脑血栓形成所致脑梗死发生与复发的危险因素,患者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特别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疾病恢复,防止复发。
饮食建议:
1、制定饮食计划,对于上肢运动困难的患者可给予喂食的方法,且在喂食时需严格注意患者的姿势,应让患者保持稍微坐起,并控制喂食速度及其喂食量。
2、每日饮食种类多样化,使营养和能量的摄入趋于合理,抱枕患者每日的营养供应。
3、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有利于补充维生素。
4、家属可通过变换烹饪方式的方法提高患者的食欲。
饮食禁忌:
1、忌酒或减少饮酒者的饮酒量。
2、吸烟者戒烟,不吸烟者远离吸烟环境。
3、少吃糖类、甜食,禁食高盐、高脂、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脑血栓可通过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方式进行预防,具体措施如下:
1、积极治疗能够引起脑血栓的原发病,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等。
2、老年人要定期体检,有高血压、高血糖的患者要注意监测血压和血糖变化。
3、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禁烟酒;减少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坚持运动,控制体重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