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皮脂腺囊肿疾病英文名称: sebaceous cyst疾病别名: 粉瘤、脂瘤疾病概述: ...
养生
疾病名称: 皮脂腺囊肿
疾病英文名称: sebaceous cyst
疾病别名: 粉瘤、脂瘤
疾病概述:
皮脂腺囊肿(sebaceous cysts)俗称“粉瘤”,又叫毛根鞘囊肿、皮脂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囊肿多因皮脂腺导管阻塞后,腺体内容物聚积而形成。患者常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圆形肿物,呈正常肤色或淡蓝色,表面光滑,多为单发,偶见多发,继发感染时可有红肿疼痛。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单个或多个圆形肿物
主要病因: 皮脂腺排泄管阻塞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少数皮脂腺囊肿可有癌变可能,患者出现相应症状时宜就医处理。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青壮年人群是本病的好发人群。
病因-总述:
皮脂腺囊肿是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阻塞,膨胀而形成的潴留性囊肿。当患者伴有痤疮或其他皮肤损伤时,可能导致本病的发生风险增高。
病因-基本病因:
皮脂腺可产生皮脂,分泌到皮肤表面与水分混合形成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具有保护、润泽肌肤的作用。正常情况下,皮脂腺内的腺体细胞破裂后,细胞内的成分可经导管排出。如果皮脂腺导管发生阻塞,分泌物则会淤积滞留,腺体逐渐膨大而形成囊肿。
病因-危险因素:
1、痤疮,可增加患皮脂腺囊肿的风险;
2、皮肤受到损伤,更容易患病。
症状-总述:
皮脂腺囊肿常见于皮脂腺丰富的颜面部,小的如豆,大则可至小柑桔样。囊肿呈圆形,位于皮内,并向皮肤表面突出,囊壁与皮肤紧密黏连,中央可有一小色素点。内容物多呈灰白色凝乳状、有臭味,挤压有粉渣样物质溢出。继发感染时,局部皮肤可出现红肿、疼痛。
症状-典型症状:
1、皮内有一肿物,体积大小不等,小的如米粒,大的如鸡蛋,生长缓慢;
2、多为单发,偶见多发;
3、圆形,中等硬度或有弹性,高出皮面,表面光滑;
4、推动时感到顶部与皮肤粘连,底部与皮下组织没有粘连,无波动感;
5、皮肤颜色可正常,也可表现为淡蓝色;
6、增大过快时,表面皮肤可发亮;
7、中央部位有针头大小的黑色斑点,内容物呈灰白色凝乳状、有臭味,挤压有粉渣样物质溢出。
症状-并发症:
由于皮脂腺囊肿内容物含有丰富的皮脂等营养物质,极易导致细菌滋生。在天气炎热出汗、挤压、搔抓时易继发感染,形成脓肿。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原有包块明显增大,周围压痛。不及时处理可致破溃,有脓性或豆腐渣样恶臭物流出。同时可伴有发热、全身没劲、血象升高等全身中毒症状。
症状-伴随症状:
继发感染时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触痛、化脓甚至破溃。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上出现圆形肿物,生长速度较快;
2、破裂、疼痛或伴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感染征象;
3、发生在经常受到刺激的地方;
4、生长在暴露部位,影响美观。
出现以上情况需及时就处理。
就医-就诊科室:
皮肤出现相应异常者应前往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患者如有其它原发疾病,需携带相关病历。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可携带药盒。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何时出现的症状?有无其他部位出现?
2、相应症状是持续生长还是保持不变?
3、过去是否有过类似的症状?
4、局部皮肤是否有疼痛、红肿等?
5、是否患有痤疮?
6、最近皮肤有没有受伤?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2、能彻底治好吗?
3、需要什么治疗方法?
4、需要多久才能完全恢复?
5、会遗留瘢痕吗?
6、需要复查吗?
检查-预计检查:
皮肤出现不断增大圆形肿物,严重影响美观或出现其他不适时,需就医处理。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对患者皮损进行多方面了解和诊断,对于不够典型的患者,有时需行病理检查对病变性质进行确定。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观察皮损的大小、数目、形态、颜色等,可作出初步诊断。
检查-病理检查:
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者,为了明确病变性质,排除恶变,医生会切除部分病变组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检查可见囊壁的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基底层上方的细胞染色很淡,表面呈乳头状。当囊壁破裂时,也可见异物反应,这时囊肿可部分或全部崩碎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病史等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理检查。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脂肪瘤等疾病可有部分表现与本病相似,一般需要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表皮样囊肿
为明显或不明显的外伤致表皮细胞进入皮下生长而形成的囊肿。多见于易受外伤或磨损部位,如臀部、肘部,间或发现于注射部位。皮损为坚硬的皮下结节,表面皮肤没有黑头粉刺样小栓或扩大的毛囊口。病理检查可鉴别。
2、皮样囊肿
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由胚胎期上皮残留而产生。好发于眼眶周围、鼻根、枕部和口底等部位。位于皮下深层,呈圆形,单发,通常为 1~2 cm 大小,质地较硬,与皮肤无粘连,但与基底组织粘着较紧,不易推动。生长缓慢,少数可有恶变的可能。
3、脂肪瘤
为正常脂肪样组织的瘤状物,好发于四肢、躯干。境界清楚,呈分叶状,质软可有假囊性感、无痛。中央无小孔,可以移动,不会化脓。生长缓慢,但可达巨大体积。
治疗-治疗原则:
皮脂腺囊肿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医生多会将患者囊肿切开去除肿物,必要时也可使用激光治疗。对于部分发生感染的患者,有时需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中医治疗对于本病也有一定疗效,多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继发感染时,医生会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金黄膏、千捶膏、七三丹、白玉膏、生肌散、白降丹
治疗-手术治疗:
1、常规手术方法
通常在囊肿中央沿着皮纹方面做一梭形切口,然后将囊肿摘除。但切口较长,术后遗留很长的瘢痕,极大地影响美观。
2、小切口方法
医生会在囊肿中间作 0.5 cm 的小切口,刺破囊壁挤出囊内容物,用手术工具将囊壁清除干净,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后进行缝合。此术式切口较小,不留下常规手术所形成的瘢痕,有良好的美容效果。
3、切开引流
并发感染,出现波动时,应行切开引流。
治疗-其他治疗:
CO2激光治疗是利用CO2激光穿透囊壁,使内容物排出,再用工具将囊壁取出。适用于无感染、囊肿直径<1 cm 的患者,否则易复发。改变了常规术式的切口瘢痕,具有操作简单、组织反应轻等特点。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约1~2周,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宜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目前本病的中医治疗以外治为主,结合内治,用腐蚀药使囊壁蚀净,防止复发。
1、外治
(1)感染时,局部皮肤红肿但未破溃,可用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脓肿形成则可行十字切开排脓;破溃后可用棉花或纱布蘸取七三丹,塞入囊壁底部,腐蚀囊壁使其脱落,再用红油膏、九一丹引流,最后用白玉膏生肌散收口。
(2)切开囊肿,排出豆腐渣样物后,用棉球蘸取被稀释的白降丹,放入囊腔腐蚀囊壁,等到囊壁脱落后再用生肌散收口。
(3)火针法,医生会选取合适的针在酒精灯上烧至针尖端发红,然后对准囊肿中央黑点,迅速垂直进针至底部(不论化脓与否),拔出针后,从针孔内挤出其内容物(粉渣样物或脓),再用消毒纱布包扎,一般针后 3~6 天针眼即愈合,囊肿消失。大多行针 1 次即效,无效可行第 2 次。
2、内治
囊肿继发感染,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化脓者,治以清热解毒化湿,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预后-一般预后:
皮脂腺囊肿是常见的皮肤良性病变,一般仅会影响患者外观,不遗留其他问题。少数患者可有癌变可能,预后不佳,但发生概率相对较低。
预后-危害性:
1、皮脂腺囊肿是常见的皮肤良性病变,发生在颜面部可影响美观。如伴发感染而未及时处理,囊肿会破裂而消退,但会形成瘢痕,并且易于复发。
2、少数有癌变的可能,主要演化为基底细胞癌,少数变为鳞状细胞癌,癌变比率为 2%~4%。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积极治疗多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尚无有效的治愈率数据。
日常-总述:
皮脂腺囊肿一般影响较小,但可能持续存在,患者应注意保持自身卫生,合理饮食,或有助于疾病的康复与痊愈。
日常-心理护理:
本病一般无需特殊的心理护理。
日常-生活管理:
1、避免抓挠、挤压患处。
2、注意规律休息,减少熬夜。
3、皮肤油腻者应勤洗浴,保持皮肤清洁。
日常-病情监测:
1、术后需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疼痛、感染等表现。
2、如术后有残留的囊肿未消除,遵医嘱随时复查。
饮食调理:
皮脂腺囊肿一般无需特殊的饮食管理,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宜进食清热、利湿的蔬菜。
2、增加新鲜水果的摄入。
3、适当增加饮食中粗粮的比例。
饮食禁忌:
1、适当减少脂肪的摄入。
2、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
3、减少油炸、烧烤类方式制作食物的摄入。
4、戒烟戒酒。
预防措施:
皮脂腺囊肿的预防关键在于保持皮肤的洁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尤其是皮肤油腻适当增加洗浴次数。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