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气滞血瘀证疾病概述: 气滞血瘀证,中医病证词,指气滞与血瘀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一般多先由...
养生
疾病名称: 气滞血瘀证
疾病概述:
气滞血瘀证,中医病证词,指气滞与血瘀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一般多先由人体气的运行不通畅,然后引起血液的运行瘀滞。多与情志刺激、饮食失节、年老久病有关。表现为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或有明显刺痛,痛处固定且不可碰触,碰触时疼痛加重,或有坚硬肿块,局部青紫肿胀。常见于现代医学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淤血、皮下肿块、静脉曲张、胃溃疡、肠梗阻、多种肿瘤、子宫出血、排卵障碍等多种疾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胸胁胀闷、走窜疼痛、刺痛
主要病因: 情志刺激、饮食失节、年老久病
检查项目: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重要提醒: 孕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以免自行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导致流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如今,很多30+上班族女性都是气滞血瘀的易感人群。
病因-总述:
气可以行血,气滞则血行瘀滞,引起血瘀,此为气滞血瘀。情志刺激是引起气滞血瘀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包括饮食失节、年老久病。
病因-基本病因:
1、情志刺激:情绪抑郁影响肝气运行,气易停滞,血靠气推动运行,气不行,则血运行不畅,日久则致血瘀。
2、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腻,或饮食不规律等,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脾胃之气运行不畅,日久导致气滞,血随气停留而瘀阻。
3、年老久病:年老体衰或久病伤及肝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温运血脉,阴虚不能滋养血脉,血脉损伤,气机瘀滞而致血行瘀阻。
症状-总述:
主要表现为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或有明显刺痛,痛处固定且不可碰触,碰触时疼痛加重,或有肿块坚硬,局部青紫肿胀;或有情志抑郁,性急易怒;或有面色青紫,皮肤青筋暴露;妇女可见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或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症状-并发症:
目前缺乏可靠的资料数据来源。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初步判断病情。若患者身体某部位有硬块,可能需要做X线检查、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硬块的性质。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包括舌质与舌苔变化的望诊,头面部、颈项躯体的局部望诊,神、色、形、态的全身望诊。
2、闻诊: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声的有无,语调的高低、强弱、清浊,以及有无呻吟等其他异常声音,来判断正气的强弱、邪气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
3、问诊:包括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等。
4、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对患者某些体表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
检查-影像学检查:
胁下有硬块者,医生可能建议做X线检查进行初筛。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可能需做CT或者结合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进行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气滞血瘀需与气虚血瘀相鉴别,二者均有身体局部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等血瘀表现,但气滞血瘀还有“气滞”的表现,如身体胀闷窜痛;气虚血瘀尚有面色淡白无华,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的表现。
治疗-治疗原则:
以行气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若突然月经不来者,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做妊娠试验,排除怀孕的可能,以免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导致流产。
治疗-药物治疗:
血府逐瘀汤加减,常见中药有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枳壳、桔梗、柴胡等。
治疗-相关药品:
血府逐瘀汤
治疗-其他治疗:
1、刺络拔罐:医生会用梅花针在相应的穴位进行扣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进行拔罐,直到局部有少量血点冒出。
2、按摩:可按摩期门穴、膻中穴、肝俞穴、膈俞穴,揉按1~3分钟,力度适中,以局部皮肤发热、有酸胀感为度。
3、刮痧:用角刮法从上到下刮拭膻中穴,1~3分钟,可不出痧;用面刮法刮拭气海穴30次,以皮肤潮红、发热为度;用角刮法刮拭内关穴30次,以出痧为度;用角刮法刮拭太冲穴1~3分钟,力度适中,以出痧为度。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气滞血瘀证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证的预后通常与病因、患者体质强弱、是否及时干预等有关。
预后-危害性:
肝郁气滞的病理变化复杂,可波及多个脏腑,造成脏腑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泄泻、咳逆、颈部肿块等,还可出现抑郁症、癫痫等精神心理疾病。
预后-治愈性:
病情较轻者,经及时诊断并治疗,加上平日注重调养,一般恢复良好,甚至治愈。若失治误治,病情较重,可造成症状反复、绵延不愈。
预后-治愈率:
多数轻症患者经及时有效地治疗后,可获得治愈。
预后-复发性:
治疗后,若患者仍长期存在饮食不节、情绪失调等情况,则可能再次出现气滞血瘀证。
日常-总述: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缓解或控制症状,以促进康复。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紧张、焦虑、抑郁、大怒等情绪波动。
2、心态放松,适度用脑,学会自我调节,多与朋友聚会,参加社交活动。
3、生活应有规律,避免寒冷刺激,以免症状加重。
4、注意劳逸结合,重视体育锻炼,可通过静坐、瑜伽等运动配合其呼吸方式放松身心。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宜清淡饮食、低脂低盐,多食用山楂、水果及富含纤维素蔬菜。以下药膳仅供参考。
1、可选用藏红花6g、三七粉6g做代茶饮。
2、可用玫瑰花泡水做代茶饮。
饮食禁忌:
避免肥甘厚味、油腻、生冷之品,严禁烟酒等刺激之品。
预防措施:
预防气滞血瘀需要做好情绪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