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青盲疾病概述: 青盲,中医病证,指视盘色淡,视力逐渐下降,甚至以失明为特征的内障眼病。本...
养生
疾病名称: 青盲
疾病概述:
青盲,中医病证,指视盘色淡,视力逐渐下降,甚至以失明为特征的内障眼病。本病可从多种眼部疾病演变而来,亦可由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头眼部外伤引起。本病与性别、年龄无关,可单眼或双眼发病。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视神经萎缩、下行性视神经萎缩、上行性视神经萎缩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少数病例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眼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头部、眼
常见症状: 视盘色淡、视力下降、视野缺损
主要病因: 先天因素、眼部疾患、外伤、肿瘤压迫、全身性疾病、情绪因素
检查项目: 视野检查、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眼底检查、CT、MRI、基因检测
重要提醒: 本病无法自愈,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明确病因、证型,积极进行综合治疗。
临床分类:
肝郁气滞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两虚证、气血瘀滞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视神经损伤患者多见。
病因-总述:
本病既可由某些眼部疾患、外伤、肿瘤压迫等引起,也可因情志不畅、先天体质差、久病体弱等原因导致气血不足或阻滞,使眼部得不到充分的濡养,日久则会出现青盲。
病因-基本病因:
1、先天因素
先天体质较差,肾精不足,不能转化为充足的气血,眼部得不到充分的濡养,日久出现青盲。
2、眼部疾患
本病可从青风内障(青光眼)、视瞻昏渺(脉络膜、视网膜炎、慢性球后视神经炎)、高风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多种眼部疾病演变而来。
3、肿瘤压迫
包括颅内肿瘤和眼部肿瘤。
4、外伤
头眼部外伤通过损伤眼部经络,导致局部气滞血瘀,气血不通畅,无法濡养眼部,导致青盲。
5、全身性疾病
如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及某些遗传疾病等,这些慢性疾病不断耗损人体气血,气血不能充分濡养眼部,迁延不愈,日久可导致青盲。
6、情绪因素
情绪压抑,肝气郁滞,肝气升发功能受影响,导致气血不能上行充分濡养眼部,出现高风内障、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络阻暴盲、目系暴盲等病,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错误,日久出现青盲。
症状-总述:
本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患眼外观如常,双目不痛不痒,但视盘色淡、视野缺损、视力逐渐下降,甚至失明。
症状-典型症状:
1、肝郁气滞证
视物模糊,视盘色淡白或苍白,或视盘生理凹陷扩大加深如杯状,血管向鼻侧移位,动、静脉变细,伴有情志抑郁,胸胁部胀痛,口干口苦,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细弦。
2、肝肾不足证
眼外观正常,视力渐降,视物模糊,甚至失明,视盘色淡白或苍白,或视盘生理凹陷扩大加深如杯状,血管向鼻侧移位,动、静脉变细,伴有可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3、气血两虚证
眼外观正常,视力渐降,视物模糊,甚至失明,视盘色淡白或苍白,或视盘生理凹陷扩大加深如杯状,血管向鼻侧移位,动、静脉变细,伴见头晕心悸,失眠健忘,面无光泽,精神疲惫;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4、气血瘀滞证
多因头眼外伤,视力渐丧,视盘色苍白,边界清,血管变细,伴头痛健忘,失眠多梦,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涩。
症状-并发症:
失明等。
就医-急诊指征:
满足下列1或同时满足1、2者,应前往门诊治疗。
1、自觉视力逐渐下降或有外伤后视力逐渐下降。
2、孕妇、儿童、老人、过敏体质、正在接受其他治疗者及糖尿、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若平日使用过药物、食物调理,请记录下来,就诊时告知医生。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等中医常规检查外,还可进行西医的眼部检查,以初步了解疾病的概况。然后可能建议患者先做视野检查、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眼底检查、CT、MRI等检查,必要时可做基因检测。
检查-体格检查:
1、中医四诊
可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情况、仔细询问患者病史、进行脉诊等。
2、瞳孔检查
在暗室内用手电简照射被检眼或另侧眼,观察眼睛瞳孔的反应。以了解其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的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部分青盲的发生与遗传相关,因此可通过基因检测以明确病因。
检查-其他检查:
1、视觉诱发电位
P100潜时延长或振幅严重下降。
2、视野检查
多见视野向心性缩小。
3、眼底检查
主要可见视盘颜色变淡、灰白色、苍白或者蜡黄色。视盘血管也会发生变化。
检查-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发现视神经纤维层变薄。颅内、眶内CT可排除是否有颅内占位性病变导致视神经萎缩的可能性,能作出病因诊断。
2、MRI(磁共振成像)
颅内、眶内磁共振成像(MRI)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较高的特异性,可鉴别眶内疾病导致的压迫性视神经疾病,同时了解蝶窦和筛窦的情况,以及脑白质有无脱髓鞘斑,协同做出病因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望闻问切即可确诊,必要时还可结合西医相关体格检查、视野检查、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眼底检查、CT、MRI、基因检测等辅助检查,以进一步了解病情。
诊断-诊断依据:
1、眼外观正常,视力逐渐下降,终至失明。
2、视乳头色泽变淡或蜡黄,或苍白,血管变细。
3、视野有异常改变。
4、视觉电生理检查或头颅CT扫描等检查有助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本病当与暴盲相鉴别。青盲是视盘色淡,视力逐渐下降,甚至失明;暴盲是眼外观端好,猝然一眼或两眼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的严重内障眼病,治疗不及时可导致青盲。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以内治法为主,辅以针灸治疗。肝郁气滞者治以疏肝解郁,开窍明目;肝肾不足者治以补益肝肾,开窍明目;气血两虚者治以益气养血,宁神开窍;气血瘀滞者治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治疗-药物治疗:
1、肝郁气滞证
丹栀逍遥散加减,常用中药有白术、柴胡、当归、茯苓、牡丹皮、山栀、芍药等。
2、肝肾不足证
明目地黄汤加减,常用中药有熟地、酒萸肉、山药、茯苓、泽泻、菊花、当归等。
3、气血两虚证
人参养荣汤加减,常见中药有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等。
4、气血瘀滞证
通窍活血汤加减,常见中药有赤芍、川芎、桃仁、红枣、红花、老葱、鲜姜、麝香。
治疗-相关药品:
丹栀逍遥散、明目地黄汤、人参养荣汤、通窍活血汤
治疗-其他治疗:
患者还可辅以针灸治疗,主要包括体针、穴位注射、头针等方式。
1、体针(毫针针刺)
利用毫针针刺睛明、球后、上明、太阳、风池、养老、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足光明、三阴交等穴位。久病阳虚者,还可配合灸法。每日针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穴位注射
取上述体针腧穴,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作穴位注射。每次局部选1穴,远端配1~2穴,每穴注入药液,每日或间日1次,一般5~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5日。
3、头针
(1)常用部位:视区。在枕外粗隆突水平线上,旁开枕外粗隆1cm,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cm长直线即是此区。
(2)操作方法:取坐位、平卧位或侧卧位均可,选好刺激区,常规消毒,用合适的毫针沿头皮捻转进针,斜刺入头皮下,勿刺在皮内或骨膜,达到该深度后,加快捻转,捻转频率为每分钟240次左右,不能提插。达到麻胀感后,留针5~10分钟,再行针2次,留针2次,即可起针。起针后应以棉球稍加揉压针眼,以防出血。每日或间日针1次,10~15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5天。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青盲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不佳,甚至有失明的风险。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预后-危害性:
青盲可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预后-自愈性:
本病无法自愈。
预后-治愈性:
轻症患者通过早期治疗,可恢复一些视力。若病至晚期,视力丧失可能无法逆转,治疗仅能使其不再恶化。
预后-治愈率:
本病治愈率低,目前缺乏大样本数据统计。
预后-根治性:
本病一般不能根治。
预后-复发性:
如果病因去除,则不会复发。若治疗后出现头眼部再次受伤等情况,则有复发的可能。
日常-总述: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缓解或控制症状,以促进康复。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狭小的视野及严重的视力障碍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出现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家属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安慰和关心,鼓励其多听舒缓的音乐,放松心情,多与医生交流,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生活中应加强护理,患者外出活动时应有人陪伴,尽量避免夜间外出,以防跌倒、碰伤、烫伤等。
2、生活起居有节,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3、合理用眼,不要长时间看电脑或电视。
4、避免强光刺激及紫外线照射,外出时应佩戴太阳镜。
5、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要用手揉眼睛。
6、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及社会交往,以放松身心。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发现视力异常应及时复诊。
日常-特殊护理:
患者可适当进行穴位按摩。
1、肝郁气滞证
按摩攒竹、太阳、睛明、四白、承泣、丝竹空、太冲、合谷等穴,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2、肝肾不足证
按摩攒竹、太阳、睛明、四白、承泣、丝竹空、三阴交、太溪等穴,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3、气血两虚证
按摩攒竹、太阳、睛明、四白、承泣、丝竹空、足三里、血海等穴,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4、气血瘀滞证
按摩攒竹、太阳、睛明、四白、承泣、丝竹空、太冲、血海等穴,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肝郁气滞证
饮食宜清淡,以素食为主,常食山楂、柑橘、芹菜、萝卜、橙子、柚子等。平时可用佛手、陈皮做代茶饮服用。
2、肝肾不足证
饮食宜清淡平和,多食富有营养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大枣、桂圆、山药等,平日可选用熟地、枸杞、山药、粳米适量,一起煮粥食用。
3、气血两虚证
宜食用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可常食蛋、鱼等,亦可食用党参、山药、莲子、桂圆、大枣等补心脾之食物。平日可用山药、大枣、粳米适量,煮粥服用。
4、气血瘀滞证
宜清淡饮食、低脂低盐,多食用山楂、水果及富含纤维素蔬菜。可选用藏红花、三七粉做代茶饮。
5、建议患者多补充动物的肝脏、麸皮等富含维生素B₁、B₂的食品,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C。
饮食禁忌:
避免肥甘厚味、油腻、生冷之品,严禁烟酒等刺激之品。
预防措施:
由于本病是多种因素作用的后果,所以要预防其发生,就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症,以消除隐患。要注意慎用奎宁、乙胺丁醇等药物;还要避免长期接触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某些物品及某些工业原料,如沥青、一氧化碳、苯肼、硫化氢以及碘、氟、砷、汞、铅等以及它们的化合物;此外,还要积极治疗眼部原发疾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