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输血反应疾病英文名称: transfusion reaction疾病别名: 输血不良反应...
养生
疾病名称: 输血反应
疾病英文名称: transfusion reaction
疾病别名: 输血不良反应
疾病概述:
输血反应(transfusion reaction)又称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之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以发热、寒战、瘙痒、荨麻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输血反应的发生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患者在输注全血或(和)成分血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输血反应。若院内患者出现疑似输血反应,应立即通知医生;如果在输血出院后出现异常表现,需要立即就医进行相应的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血液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发热、寒战、瘙痒、荨麻疹
主要病因: 血型不合,血制品污染,血液保存、运输或处理不当
检查项目: 复查血型、交叉配血试验、抗体筛查试验
重要提醒: 严格规范输血,是预防输血反应的重要方式。
临床分类:
1、按发生的时间分类
(1)急性反应: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输血反应。
(2)迟发性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的输血反应。
2、按发病机制分类
(1)免疫性反应:包括发热、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后紫癜、输血相关性移植抗宿主病等。
(2)非免疫性反应:包括非免疫性溶血、细菌污染、输血传播疾病、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低体温、肺微血管栓塞等。
3、其他
(1)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中或输血后,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本身的红细胞被过量破坏,即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按发生的缓急分为急、慢性两类。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多为血管内溶血。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又称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一般发生于输血后24小时至1周,以血管外溶血为主。多见于稀有血型不合、首次输血后致敏产生同种抗体、再次输该供者红细胞后发生同种免疫性溶血。
(2)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包括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细菌污染血的输血反应、输血传播疾病、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后紫癜、输血相关性移植抗宿主病等。其中,以发热和过敏反应最为多见。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发热反应为最常见的早期输血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约为2%~10%;过敏反应多发生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率约为3%。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儿童发病高于成人。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总体呈下降趋势。
病因-总述:
输血反应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受血者的年龄、体质、先前所患基础疾病、既往输血次数、血液制品品种等。
病因-基本病因:
1、血型不合
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型不合,如稀有血型不合、ABO血型或其亚型不合等,容易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及发热性非溶血反应。
2、同种免疫作用
如由于多次输血,受血者产生同种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再次输血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可引起发热性非溶血反应。多次输血产生抗血清免疫球蛋白抗体可造成过敏反应。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除血型不合外,也与同种免疫作用有关。
3、血液保存、运输或处理不当
血液的存储时间一般不能超过10小时。经调查血液的存储时间过长,凝血蛋白原转化为凝血蛋白,会影响血液的正常使用,发生输血反应。此外,若冰冻红细胞没有正确去除甘油,血液在运输过程中受到过冷、过热或震荡等,均可影响使用,引发输血反应。
4、血制品污染
血制品被细菌或病毒等污染,则容易引起发热反应。若血制品中含有可经输血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病毒、微生物,则会导致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5、输血不当
如一次过量输血可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左心衰竭等;多次输血或红细胞,可致受血者铁负荷过量;反复异体输血,可使受血者产生同种血细胞(如血小板、白细胞等)抗体,继之发生无效输注、发热、过敏甚至溶血反应;异体输新鲜全血(富含白细胞),可发生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大量输注库存血时可出现酸碱失衡、枸橼酸中毒、高血钾等,需引起注意。
6、其他
如受血者患溶血性疾病可能导致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献血者血浆中存在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抗体(抗-HLA)或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则会引起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的发生;过敏体质或IgA缺陷者,则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等。
病因-危险因素:
1、体内已存在炎症反应者,如发热患者。
2、心功能较差、心肺功能不良或潜在心肺功能不良者。
3、有长期输血史或过敏病史者。
4、老人、小儿在输血时,容易出现输血反应。
症状-总述:
输血反应主要以溶血性和非溶血性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等。
症状-典型症状:
1、溶血性输血反应
(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常出现高热、寒战、心悸、气短、腰背痛、胸痛、呼吸困难、血红蛋白尿(酱油色尿)甚至无尿等。
(2)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常表现为输血数日后出现发热、全身发黄等。
2、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1)发热反应:常发生在输血后15~20分钟,部分在输血后数小时呈现迟发反应。表现为寒战、发热,体温可高达38~41℃,可伴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皮肤发红、心跳及呼吸加快,约持续1~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数小时后恢复正常。全身麻醉时发热反应常不显著。
(2)过敏反应: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之后,以皮肤瘙痒或荨麻疹常见,也可出现皮肤潮红、广泛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面部)等。重者会出现喉头痉挛、支气管哮喘乃至过敏性休克。
(3)细菌污染血的输血反应:轻者主要表现为发热。重者在输入少量血后,立即发生寒战、高热、烦躁、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大汗、发绀。
(4)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常在输血后1~6小时内发生,表现为输血后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泡沫痰、发绀、心慌、严重肺水肿、心动过速、低血压(偶见高血压)等,可伴发热。
(5)输血相关性移植抗宿主病:出现在输血后的4~30天,患者表现为高热、皮肤潮红或红斑、恶心、呕吐、黄疸、腹痛、腹泻、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或衰竭。
症状-并发症:
1、电解质紊乱
(1)低钙血症:通常输血时,作为血液抗凝剂的枸橼酸在体内被肝脏和肌肉代谢破坏,不致发生中毒。当大量枸橼酸随血液迅速输注后,使血浆枸橼酸浓度大大提高而产生毒性反应。枸橼酸与游离钙结合,可使血浆Ca2+浓度降低,而引起低钙血症。表现为肌肉痉挛、手足抽搐、感觉异常和心慌等症状。
(2)高钾血症:大量输注库存血可致高钾血症。
2、急性肾衰竭
溶血性输血反应或细菌污染的输血反应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急性肾衰竭的表现。
3、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严重的溶血反应时,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能性血管内凝血(DIC)甚至死亡。细菌污染的输血反应严重时,也会出现DIC。
4、左心衰竭
输血反应严重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左心衰竭的症状,以急性肺水肿的症状为主。表现为突然呼吸困难、被迫起坐、频咳、咳大量泡沫样或血性泡沫样痰,血压升高,口唇发紫、表情恐惧、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四肢湿冷等。少数患者会出现休克甚至短期内死亡。
5、休克
输血反应严重时,常会出现烦躁、呼吸困难、血压降低等休克症状。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如产气大肠杆菌或绿脓杆菌)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尤为严重,往往难以纠正。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通常需要进行血常规、血型复查、交叉配血试验、抗体筛查试验等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了解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等,进一步明确血液情况。
2、复查血型
核对患者与供血者、配血试管的标本与血袋中的血型有无错误。
3、交叉配血试验
用受血者输血前、后血标本与血袋剩余血标本做交叉配血试验,如果以上交叉配血试验均不配合,说明输血前交叉配血错误,可能与实验操作结果判读及标本错误有关。
4、抗体筛查试验
对受血者输血后血袋剩余标本重新进行抗体筛查试验,可能检测出被漏检的不规则抗体。
5、其他
包括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检测、血清结合珠蛋白、胆红素测定、尿胆原及尿胆红素等。
诊断-诊断原则:
在输血期间或输血结束之后24小时内,出现任何无法用原有疾病解释的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均应考虑发生输血反应的可能。医生一般通过实验室检查,结合输注血液制品的额外详细信息来综合判断。
治疗-治疗原则:
至今关于治疗输血反应的方法虽然不少,但大多以对症治疗为主。通常对单纯的轻度输血反应(过敏或发热),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用药后症状可缓解;对于中、重度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等;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给予抗休克治疗,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治疗-对症治疗:
1、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1)发热反应:医生一般会减慢或暂停输血,密切观察病情,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视症状轻重给予相应处理。寒战期注意保暖,高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口服阿司匹林或肌注退热药物;伴有紧张或烦躁者可口服镇静药等来缓解紧张。受血者出现轻度发热反应而又因病情需要,医生可能会在对症处理后继续输血,并加强输血期间对患者状态的观察。
(2)过敏反应:过敏反应轻者,医生会严密观察,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注如苯海拉明、异丙嗪等抗组胺药来缓解症状。症状严重者,医生会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或氨茶碱来缓解支气管肌肉的紧张,进而缓解呼吸困难。出现喉头水肿时,必要时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若出现过敏性休克,要积极进行抢救治疗。
(3)细菌污染血的输血反应:医生会立即停止输血,将剩血离心沉淀涂片染色检查细菌,同时作细菌培养。还会使用强有力的抗生素来抗感染,菌种不明时宜选广谱抗生素。若患者出现休克症状时,还要积极纠正休克。
(4)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医生会立即给予支持治疗,如吸氧、机械通气、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5)输血相关性移植抗宿主病:此类输血反应无特效治疗,医生可能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等缓解症状。
2、并发症的治疗
左心衰竭者,医生会立即停止输血、输液,保留静脉通道、吸氧;使用速效利尿剂,比如呋塞米等,将多余的液体排出;也可以使用强心药物,加强心脏的功能;如果患者出现神情紧张,医生可能会使用镇静药物,减轻心脏的负荷。患者应保持适当的体位,比如双下肢下垂,减少静脉血回流到心脏,也能减轻心脏负担。
治疗-药物治疗:
通常针对不同的症状反应,使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如发热者使用退热药物,过敏反应者使用抗组胺药物等。
治疗-相关药品:
阿司匹林、苯海拉明、异丙嗪、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氨茶碱、呋塞米
治疗-手术治疗:
输血反应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输血反应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对于出现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患者,医生会立即终止输血,并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尿色、尿量和是否出血等;通过输注胶体液、晶体液,保证血容量和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血压;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甘露醇等,防止溶血后血细胞释放的有害物质堵塞肾脏,进而可以保护肾脏,防止肾衰竭;碱化尿液,以防止溶血后血细胞释放的有害物质沉积;应用抗凝物质来预防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抗炎、抗休克治疗;必要时,还可行透析、血浆置换或换血疗法等。对于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症状比较轻的患者医生会采取对症处理,严重患者会按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处理。
预后-一般预后:
一般的输血反应,如发热、过敏反应等只要处理及时得当,通常预后良好。但若出现细菌污染血的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移植抗宿主病等,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严重的输血反应若不及时救治,则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竭、休克等并发症,甚至死亡。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治疗,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轻者多可治愈,重者常预后不良。
预后-根治性: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实现根治,但病情较重者彻底治愈较难。
预后-复发性:
一般不会复发。
日常-总述:
既往有输血反应史的患者应提前告知医生,出现输血反应后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治疗。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可能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应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起伏。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得自己随意加减药量,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规律生活,合理膳食。
2、长期多次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应避免吸烟饮酒,保护血管。
日常-病情监测:
应注意血压、尿液的颜色、尿量等,出现异常时应及时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进行复查,需要带好病历及相关证件,建议最好安排家属陪同。
日常-特殊护理:
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等,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的作用,能帮助机体恢复正常。
饮食建议:
清淡饮食,注意保持营养均衡。
饮食禁忌:
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不要吸烟喝酒。
预防措施:
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应遵从医嘱进行输血,不要向医生提出不合理的输血请求,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2、输血前患者需接受严格的检查,有条件的可以做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或抗体鉴定,以便医生选择与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同型的洗涤红细胞,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3、过敏体质者应提前告知医生,输血前半小时可服用抗组胺药或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来预防。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