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位置性眩晕疾病英文名称: positional vertigo疾病别名: 变位性眩晕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位置性眩晕
疾病英文名称: positional vertigo
疾病别名: 变位性眩晕
疾病概述:
位置性眩晕(positional vertigo)又名变位性眩晕,是一种耳鼻喉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多指由特定的头位而诱发的剧烈眩晕,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常伴眼震、恶心、呕吐等。临床可分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两种,其中前者更为多见。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发病部位: 头部、耳
常见症状: 眩晕、眼震
主要病因: 头部外伤、前庭神经炎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
检查项目: 头位性眼震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眼震电图等
重要提醒: 眩晕易反复发作,可导致跌倒,从而有造成外伤甚至骨折的风险,老年人和骨质疏松人群尤其应该重视。
临床分类:
位置性眩晕临床上可分为良性位置性眩晕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两类。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又名“耳石症”,是因头位改变而出现眩晕、眼震等症状,临床最为常见。按受累的半规管不同,分为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上半规管BPPV和混合型BPPV四种亚型。后半规管BPPV最常见,约占90%,水平半规管BPPV次之,上半规管BPPV极少。各型患者均具有BPPV的基本特征,但在眩晕程度及常见诱发体位等方面略有差异。一般而言,水平半规管BPPV较后半规管BPPV症状重、持续时间长,而混合型BPPV较单一半规管受累者症状更明显。
2、中枢性位置性眩晕
主要是由中枢病变所致,多数患者仅有眼震而无眩晕。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女性多见。
病因-总述:
位置性眩晕主要由头部外伤、前庭神经炎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中枢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
病因-基本病因: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发病原因
(1)BPPV主要由半规管内的耳石脱落所致,可因耳科或全身系统疾病所诱发,最常见的原因是头部外伤和前庭神经炎,其他如梅尼埃病、耳硬化、内耳畸形、慢性中耳乳突炎、突发性耳聋、中耳或内耳的感染和手术等也可引起耳石脱落。
(2)部分患者发病原因不明确,可能与长期佩戴高强度助听器、长期酗酒或y球蛋白血症等因素有关。
2、中枢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原因
主要由中枢病变所致,如脑干病变、脑血流障碍性疾病、小脑/脑干/颅后窝及第四脑室肿瘤、多发性硬化等。
症状-总述:
患者反复于改变体位(如躺下、坐起、翻身、抬头或低头)时出现眩晕,常感天旋地转或身体倾斜,多为短暂发作,少数患者有漂浮感。
症状-典型症状: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1)眩晕:改变体位时(如坐起、躺下、低头、抬头、左右转头等),突然发作强烈旋转性眩晕,一般在30秒内。
(2)眼震:眼震持续过程中,先逐渐增强,后渐减弱。
(3)其他:眩晕停止后可有头重脚轻、漂浮感等不适反应。
2、中枢性位置性眩晕
典型病例仅有眼震而无眩晕,眼震方向随头位方向变化或不变。或头位不变时,眼震方向变化,多为水平性,也可出现垂直性或斜性眼震。
症状-并发症:
头昏、呕吐等。
症状-伴随症状:
可伴恶心、呕吐等。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通常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疾病的概况;然后可能建议患者先做头位性眼震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及纯音测听等检查,再根据个体情况选做眼震电图、听力学检查及颞骨或颈椎影像学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血压及脉搏检测
了解直立位和卧位时血压和脉搏的变化,辅助疾病诊断。
2、耳鼻咽喉科检查
通过耳鼻咽喉科常规检查,了解双耳、鼻窦及鼻咽部有无其他病变。
3、神经系统检查
如12对脑神经及感觉、运动系检查等,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有无神经病变。
检查-其他检查:
1、头位性眼震检查
根据体位变换,观察患者眼震是否会消失,如眼震持续不消失即为试验阳性。
2、纯音测听
纯音测听能够了解听力是否正常以及听力损失的程度和性质。
3、前庭功能检查
主要通过检查眼球运动、姿态和平衡能力,量化评估椭圆囊及球囊功能,协助诊断疾病。
4、听力学检查
协助对眩晕进行定位诊断,位置性眩晕患者听力一般正常。
5、眼震电图
眼震电图是近几年临床常用的前庭功能检查技术,主要用于判定前庭系统功能,辅助诊断眩晕疾病。
检查-影像学检查:
1、颞骨X线、CT或MRI检查
判断内耳、中耳及颅内有无病变。
2、颈椎X线检查
可以排除颈性眩晕。
诊断-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症状(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及眼震的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还需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再结合眼震、听力、前庭功能、神经系统以及MRI等检查,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是一种以特发性膜迷路积水为病理特征的内耳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渐进性听力下降,耳鸣以及耳胀满感。眩晕多呈突发旋转性,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沿一定的方向与平面旋转,或感摇晃、升降、漂浮。眩晕均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迟缓、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反射症状。上述症状在睁眼转头时加剧,闭目静卧时减轻。
2、前庭神经炎
前庭神经炎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前庭神经疾病。其临床表现以突发性单侧前庭功能减退或前庭功能丧失为特征。眩晕多呈突发旋转性,常持续数天,伴恶心、呕吐、自发性眼震及平衡障碍。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无耳蜗功能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表现,血清疱疹病毒抗体滴度增加有助于确诊。
3、椎-基底动脉缺血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出现临床上间歇性、反复发作性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症状主要表现为眩晕、视力受损及共济失调等。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确诊。
治疗-治疗原则:
患者应避免能激发眩晕的位置,先行体位、复位及药物治疗等,必要时再行手术治疗。中枢性位置性眩晕还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治疗-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虽然不能使耳石复位,但可以改善症状。
1、前庭抑制剂
如异丙嗪、桂利嗪等,此类药物属于选择性钙拮抗剂,可以改善脑微循环及神经元代谢,抑制脑血管痉挛。
2、其他
如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等,可改善内耳微循环。
治疗-相关药品:
异丙嗪、桂利嗪、倍他司汀
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长期保守治疗无效、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者。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前庭神经切断术、壶腹神经切断术、后壶腹神经切断、半规管阻断术等。
治疗-其他治疗:
1、前庭康复训练
前庭康复训练通过中枢适应和代偿机制提高患者前庭功能,减轻前庭损伤造成的后遗症,可作为耳石复位的辅助治疗手段。
2、体位疗法
每日固定在诱发体位上进行长期反复锻炼,久而久之即可适应该体位,而不再有眩晕感。眩晕严重者,可在鼓室注射硫酸链霉素和利多卡因来缓解不适症状,循序渐进进行锻炼。
3、复位疗法
复位疗法又分为手法复位和耳石复位仪复位两种,其中手法复位更为常用,耳石复位仪复位手法复位操作困难的患者。临床常用的手法复位方法有:
(1)Epley法:是目前治疗后半规管BPPV最常用的手法。该法通过依次改变患者头位,使耳石在重力作用下移动,从后半规管排出。
(2)Lempert法:又称Barbecue翻滚法,用于治疗水平半规管BPPV。
治疗-治疗周期:
位置性眩晕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2年,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此病预后良好,症状一般可以得到缓解,但是容易复发。
预后-危害性:
位置性眩晕容易复发,既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又加重心理负担;而且眩晕发作之后,容易跌倒,从而有造成外伤甚至骨折的风险,老年人和骨质疏松人群尤其应该重视。
预后-自愈性:
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可以“定期自愈”,自然病程多为数天到数月,很少超过一年。
预后-治愈性:
本病多可治愈,症状减轻或消失。
预后-治愈率:
大部分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可以治愈。
预后-根治性:
通过积极治疗,可实现根治。
预后-复发性:
本病易复发,建议尽早进行治疗。
日常-总述:
患者在生活中应改变不良习惯,注意防护,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复查。
日常-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再加上症状剧烈、反复发作的特点,可能出现恐惧、焦虑的情绪,家属与患者应积极了解相关医学知识,认识到本病是有治愈的可能性。同时家属应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其缓解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不得擅自停药或减轻药物剂量。同时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者,须及时就医向医生说明情况。
日常-生活管理:
1、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熬夜或过度疲劳。
2、生活中注意防护,尽量避免外伤或跌倒。
3、尽量避免能诱发眩晕的体位。如向右侧卧时发生眩晕,应睡向左侧并避免向右侧翻身。
日常-病情监测:
日常应监测眩晕发作的频次、程度、是否反复出现等,如果频繁出现、加重,应及时就医。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提倡营养均衡的饮食,多吃高纤维素、高蛋白质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疾病发作期提倡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饮食禁忌:
尽量少吃高糖、高盐、高热量、高脂肪的饮食,如油炸食品、奶油、巧克力等。
预防措施:
1、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以便于及早发现原发疾病,有针对性地治疗。
2、注意保护头部,避免外伤。
3、戒烟酒、控制体重、加强锻炼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