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先天性脊柱裂疾病英文名称: congenital spina bifida疾病概述: 先...
养生
疾病名称: 先天性脊柱裂
疾病英文名称: congenital spina bifida
疾病概述:
先天性脊柱裂(congenital spina bifi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神经管畸形,常见于新生婴儿中。脊柱裂是脊椎管的一部分没有完全闭合的状态,病因未明,一般认为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临床表现与脊髓和脊神经受累程度有关,如有脊髓和脊神经受累可出现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神经系统症状。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骨科
发病部位: 脊柱
常见症状: 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
主要病因: 遗传和环境因素
检查项目: X线检查、MRI、B超、产前检查、体格检查
重要提醒: 先天性脊柱裂重在预防,婚前、孕前及孕早期优生咨询,孕妇早期避免可能的危险因素,加强围生期保健,定期产前检查,妊娠早期筛查胎儿异常。
临床分类:
支撑人体的脊柱是由26块脊椎骨连接组成的,脊柱中央的管腔称为椎管。该管内包有脊膜、神经及脊髓等组织,脊柱裂多见于腰骶部,偶见于胸段,缺损大多在脊柱后面,极少数位于前方,根据解剖学特点,可分为:
1、隐性脊柱裂
此类畸形很多见,脊柱裂只是累及骨胳,没有椎管内容物的膨出,因此没有神经系统症状。
2、显性脊柱裂
又称囊性脊柱裂,有椎管内容物的膨出。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脊柱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神经管畸形,根据1986~1987年监测资料,我国神经管畸形发生率约为2.74%。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脊柱裂的男女之比为(0.6~0.9)∶1。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北方较南方高,农村较城市高。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秋冬季出生的婴儿较春夏季出生的发生率高。
病因-总述:
先天性脊柱裂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绝大多数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多基因遗传的基础上,胚胎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遇到各种外界环境致畸因素所引起。
病因-危险因素:
1、遗传学因素
如产妇既往有出生缺陷史或家庭畸形史,其生育先天性脊柱裂儿的危险性增高。
2、环境因素
(1)在怀孕期,尤其是3个月内,感染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等。
(2)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药等,均可导致畸形发生。
(3)致畸性有机溶剂、农药或杀虫剂等可增加患病危险性。
(4)孕妇在胚胎发育的易感期接受大剂量的X射线和镭照射时,可能会导致胎儿产生脊柱裂等畸形。另外,怀孕母亲暴露在热装置如热管、桑拿浴等使体温过热会增加患病危险。
(5)父亲常暴露于焊接时的紫外线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6)妊娠期间营养不良造成叶酸、维生素A、蛋白质、肌醇等营养缺乏。
(7)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的精神刺激以及高龄产妇(或父亲)等都是脊柱裂发生的危险因素。
症状-总述:
神经系统症状与脊髓和脊神经受累程度有关,较常见的为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如病变部位在腰骶部,出现下肢迟缓性瘫痪和肌肉萎缩,感觉和腱反射消失。下肢多表现马蹄足畸形,温度较低、青紫和水肿。
症状-典型症状:
1、无明显神经症状期
脊髓受牵拉较轻,患者下肢无感觉运动障碍,有的仅表现为腰痛,部分患者仅表现为腰骶部的包块。
2、神经损害期
随着生长发育,局部粘连,脊髓生长慢于脊柱,则脊髓受到牵拉,或者成人突然受到弯腰暴力,导致神经突然受牵拉,则出现下肢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障碍及大小便功能障碍。
症状-并发症:
下肢易发生营养性溃疡,甚至坏疽,常有肌肉挛缩,有时有髋关节脱位。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有什么症状?
2、什么时候发现症状的?
3、出生时就有吗?最近加重了吗?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他的症状缓解呢?
5、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母亲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呢?
8、母亲妊娠期间患过什么疾病吗?坚持吃叶酸了吗?
9、家族中有患过本病的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2、症状还会加重吗?
3、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孩子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如果治好了会有后遗症吗?
8、平时生活孩子需要注意什么?
9、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应及时就诊;母亲若有家族史,也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医生首先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可能建议患儿做X线检查、MRI等,以明确诊断,评估病情;对于产前检查,怀疑本病,医生可能建议母亲做B超、MRI等。
检查-体格检查:
1、显性脊柱裂
出生后即可见在脊椎后纵轴线上有囊性包块突起,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有的有细颈或蒂,有的基底部较大无颈。包块常随年龄增大,表面皮肤或正常,或菲薄易破,有的菲薄呈半透明膜状,如囊内为脑脊液,用手电筒照之透光,如囊内有脊髓、神经组织等,用手电照之不透光或可见到囊内组织阴影。患儿啼哭时则包块张力高,安静时背部包块软且张力不高,于包块根部能触及骨缺损的边缘,说明囊肿与椎管内互通。
2、隐性脊柱裂
在背部虽没有包块,但病区皮肤上常有片状多毛区或细软毫毛或有片状血管痣等。有的病区皮肤颜色甚浓,或棕色,或黑色,或红色,有时在脊椎轴上可见潜毛孔,有的实为一窦道口,压之有黏液或豆渣样分泌物挤出来,椎管内多存在着皮样或上皮样肿瘤。
检查-其他检查:
产前检查:随着产前诊断技术的发展,通过超声、羊水甲胎蛋白(AFP)和母体血清AFP等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脊柱裂的准确率。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有助于诊断本病,一般可有以下五种表现:
(1)单侧型:椎板一侧与棘突融合,另一侧由于椎板发育不良而未与棘突融合,形成正中旁的纵形(或斜形)裂隙。
(2)浮棘型:椎骨两侧椎板均发育不全、互不融合,其间形成一条较宽之缝隙。
(3)吻棘型:下一椎节(多为第1骶椎)双侧椎板发育不良,棘突亦缺如;而上一椎节的棘突较长,以致当腰部后伸时,上节棘突嵌至下椎节后方裂隙中。
(4)完全脊柱裂型:双侧椎板发育不全伴有棘突缺如,形成一长裂隙。
(5)混合型:除椎裂外尚有其他畸形,其中以椎弓不连及移行椎等多见。
2、MRI检查
对于母亲的产前MRI检查,对胎儿神经管畸形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B超,可以全面观察脊柱裂的形态及脊髓的病变情况;对于患儿,MRI可以明确膨出物里面是否有神经组织,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以制定下一步的治疗计划。
3、产前B超
产前B超一般在孕18~22周对胎儿脊柱进行评价,研究表明高频超声在观察孕晚期脊髓的正常变异、脊髓圆锥位置和脊髓病变上比较准确,但由于胎儿在子宫内位置的可变性、高频超声穿透力较差以及母体肥胖等因素的影响,该技术在临床上的推广与应用仍需进一步探索。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的病史、家族史、典型症状(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体征等,结合X线检查、MRI等检查结果综合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开放性神经管闭合不全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手术治疗。隐性神经管闭合不全,若无症状的患者不宜手术。脊髓膨出和神经症状不太重的其他类型膨出病例,应尽早手术治疗。此外,还可使用药物治疗,以及正确的康复治疗,可促进患儿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一般治疗:
隐性脊柱裂症状轻微者,应强调腰背肌(或腹肌)锻炼,以增强腰部的内在平衡。
治疗-药物治疗:
术后应用脱水剂和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的抗生素(如磺胺嘧啶、头孢曲松),有明显神经症状的应用神经营养剂与激素等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磺胺嘧啶、头孢曲松
治疗-手术治疗:
显性脊柱裂:几乎均须手术治疗,如囊壁极薄或已破,须紧急或提前手术,其他病例以生后1~3个月内手术较好,以防止囊壁破裂,病变加重。如果囊壁厚,为减少手术死亡率,患儿也可年长后(1岁半后)手术。手术目的是切除膨出囊壁,松解脊髓和神经根粘连,将膨出神经组织回纳入椎管,修补软组织缺损,避免神经组织遭到持续性牵扯而加重症状。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显性脊柱裂脑脊膜膨出囊内常有神经根及脊髓受压,因此可有运动及感觉方面障碍,预后欠佳;而隐性脊柱裂,一般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严重者可导致患儿肢体残疾、死亡。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的规范治疗,症状轻者一般可控制病情。
日常-总述:
患儿及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缓解症状,控制疾病的发展。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持续进展,可导致患儿肢体残疾,甚至死亡,患儿家长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
2、护理措施
家属应给予患儿家长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家长,让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长应相信医生,积极帮助患儿配合治疗,主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用适当的方法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并用浅显的语言为较大患儿解释病情,防止患儿留下心理阴影。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儿应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促进机体恢复。
3、家长可在患儿耐受情况下带领其活动,特别是加强对腰背部的锻炼。术后患儿应遵医嘱卧床休息,逐渐开始活动锻炼。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家长应勤为患儿洗手,勤打扫卫生。避免水洗手术部位,可为患儿进行擦浴。
5、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
日常-复诊须知:
应遵医嘱按时复查,一般建议家长每2个月带患儿进行一次复查。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家长应遵医嘱定时帮助患儿更换敷料,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防止感染。
2、放置引流管的患儿家长注意保护引流管,避免压折或者牵扯引流管。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对于婴幼儿患者,建议母乳喂养。
2、对于较大的患儿,需加强营养支持,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3、患儿应清淡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4、家长可给予患儿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5、患儿应适量多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6、患儿可多吃一些虾皮、泥鳅等含钙、磷较多的食物。
7、术后患儿可先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为正常饮食。
饮食禁忌:
1、患儿应避免吃过于油腻的食物。
2、患儿要限制钠盐的摄入。
3、患儿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妊娠期坚持孕检,并且坚持摄入叶酸。
2、妊娠期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3、有家族史的人群可以做遗传咨询。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