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泄泻疾病概述: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清稀如水为主症的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
养生
疾病名称: 泄泻
疾病概述: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清稀如水为主症的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通常大便稀不成形,病势缓慢者称泄;大便清稀如水,病势急者称泻。多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病后体虚、先天禀赋不足有关。见于现在医学的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以及功能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泄泻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中医科、脾胃病科
发病部位: 胃、脾脏、腹部
常见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
主要病因: 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病后体虚、先天禀赋不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X线钡剂灌肠、腹部B超、腹部CT、肠道内镜检查
重要提醒: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避免食用过期的食物,有利于预防泄泻。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无特发人群。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夏秋两季多见。
病因-总述:
泄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病后体虚、先天禀赋不足。
病因-基本病因:
1、感受外邪
感受风、寒、湿、热、疫毒等邪气,邪气循经络侵入体内,停留于肠胃,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泄泻。
2、饮食所伤
饮食不洁或不规律或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导致脾胃受损,脾胃虚弱,脾胃功能紊乱,波及至肠,引起泄泻。
3、情志不调
情绪抑郁,引起肝气郁堵,肝疏泻功能减弱,影响大便排出;肝木乘土,可波及脾胃,脾胃功能受损,引起泄泻。
4、病后体虚
慢性疾病不断损耗人体正气,日久阳气不足,脾肾阳虚,导致泄泻。
5、先天禀赋不足
由于先天不足,身体虚弱,或素体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接受食物盛纳食物)运化某些食物,易致泄泻。
症状-总述:
泄泻以大便清稀为临床特征,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稀,甚至如水状;或大便清薄,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便中无脓血。泄泻之量或多或少,泄泻之势或缓或急。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食欲不振,小便不利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寒湿犯表证
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胃脘部闷堵感,吃得少,自觉冷、加衣盖被仍觉冷,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浮。
2、寒湿困脾证
大便清稀,腹部疼痛,腹胀,肠鸣,自觉身体重,不愿活动,气短,食不香,无口渴,舌质淡白,苔白腻而滑,脉迟缓。
3、肠道湿热
腹痛,有便意需迅速排便,或泻后总觉大便未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躁,口渴,小便量少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湿热蕴脾证
泄泻后总觉大便未尽,大便臭秽,或如黄糜,身热,自觉身体重,头如被布包裹,腹胀,恶心呕吐,吃饭不香,口渴,口苦,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食滞胃肠证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坏鸡蛋,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胃脘腹部胀满,打嗝伴腐臭味,厌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或数。
6、肝郁脾虚证
胸胁胀闷,打嗝,吃的少,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或腹中雷鸣,发胀作痛,大便不成形,放屁多,舌质淡红,脉弦。
7、脾胃气虚证
大便时而不成形时而泄泻,稍吃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腹胀,吃饭少,胃脘部胀满,面色萎黄,乏力,舌质淡,苔白,脉弱。
8、脾肾阳虚证
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后立刻泄泻,泻后则舒服,怕冷,四肢温度低,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症状-并发症:
1、水电解质紊乱
泄泻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补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和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钠、低钾、低钙和低镁。
2、贫血和营养不良
泄泻时,由于水电解质丢失、进食少等因素,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表现为消瘦、精神不振、无力。
3、脱水
由于泄泻丢失体液和摄入量不足,可出现脱水。表现为眼窝凹陷,尿少泪少,皮肤黏膜干燥、弹性下降,甚至血容量不足引起末梢循环的改变。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等表现。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以初步判断病情。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可能建议做大便常规、粪便培养、X线钡剂灌肠、腹部B超及CT、肠道内镜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质与舌苔,粪便的量、质及颜色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通过诊察患者的语言、呕吐、肠鸣等各种响声,来辨别邪气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
3、问诊
包括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脉诊判断是否出现符合泄泻的脉象,按压腹部有无疼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1、便常规
医生将患者大便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有无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以及有无虫卵、寄生虫等,有助于泄泻病因和病原学诊断。
2、粪便培养
粪便培养有利于检查致病菌,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检查-其他检查:
肠道内镜检查:对肠道肿瘤和炎症等病变引起的慢性泄泻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钡剂灌肠
可初步观察全胃肠道功能状态和判定有无结构性病变。
2、腹部B超及CT
有利于进一步明确病因。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典型症状结合望闻问切多可做出诊断。必要的辅助检查可帮助诊断原发病。
诊断-诊断依据:
1、具有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临床特征,其中以粪质清稀为必备条件。
2、常兼有脘腹不适,腹胀,腹痛,肠鸣,食欲不振等症状。
3、起病或缓或急。暴泻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因外感寒热湿邪、饮食或情志等因素诱发。
诊断-鉴别诊断:
1、痢疾
痢疾和泄泻两者均有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症,而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其大便中无脓血,也无里急后重,腹痛也或有或无。
2、霍乱
霍乱是一种卒然起病,剧烈上吐下泻,吐泻并作的病证。泄泻与霍乱相比,同有大便清稀如水的症状,故需鉴别。霍乱的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常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如米泔,常伴恶寒发热,部分患者在吐泻之后,可出现消瘦、腹中绞痛等症状。若吐泻剧烈,可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危候。而泄泻只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一般起病不急骤,泻水量不大,无米泔水样便,津伤较轻,无危证。
治疗-治疗原则:
根据泄泻脾虚湿盛,脾失健运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运脾化湿为原则。但不同的证型又有其相对应的治疗原则,寒湿犯表证应散寒解表祛湿;寒湿困脾证应温中散寒,化湿止泻;肠道湿热证应清利肠道湿热;湿热蕴脾证应清利脾胃湿热;食滞胃肠证应消食导滞;肝郁脾虚证应疏肝解郁,理气健脾;脾胃气虚证应补脾益胃,涩肠止泻;脾肾阳虚证应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治疗-药物治疗:
1、方药治疗
(1)寒湿犯表证: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中药有藿香、大腹皮、紫苏、茯苓、白芷、陈皮等。
(2)寒湿困脾证:胃苓汤加减,常用中药有苍术、陈皮、厚朴、泽泻、猪苓、茯苓、白术等。
(3)肠道湿热证:葛根芩连汤加减,常用中药有葛根、黄芩、黄连等。
(4)湿热蕴脾证:黄芩滑石汤加减,常用中药有黄芩、滑石、茯苓、猪苓、大腹皮、白蔻仁等。
(5)食滞胃肠证:保和丸加减,常用中药有白术、苍术、厚朴、陈皮、莪术、砂仁等。
(6)肝郁脾虚证:痛泻要方加减,常用中药有白术、白芍、 陈皮等。
(7)脾胃气虚证: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中药有人参、茯苓、白术、砂仁、白扁豆等。
(8)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加减,常用中药有附子、人参、干姜、白术等。
2、中成药
(1)寒湿犯表证:藿香正气胶囊。
(2)寒湿困脾证:参苓白术丸。
(3)肠道湿热证:甘露消毒丸。
(4)湿热蕴脾证:龙胆泻肝丸。
(5)食滞胃肠证:保和丸。
(6)肝郁脾虚证:逍遥丸。
(7)脾胃气虚证:补中益气丸。
(8)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丸。
治疗-相关药品:
藿香正气胶囊、参苓白术丸、甘露消毒丸、龙胆泻肝丸、保和丸、逍遥丸、补中益气丸、附子理中丸
治疗-其他治疗:
可用针灸的方法治疗。
1、寒湿犯表证
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尺泽、曲池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2、寒湿困脾证
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关元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3、肠道湿热证
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内庭、曲池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4、湿热蕴脾证
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5、食滞胃肠证
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中脘、太冲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6、肝郁脾虚证
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足三里、太冲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7、脾胃气虚证
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足三里、中脘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8、脾肾阳虚证
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关元、命门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治疗-治疗周期:
泄泻的治疗周期一般>120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泄泻的转归与预后,与病因、病情的轻重,诊治是否及时、得当等因素有关。
预后-危害性:
泄泻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出现休克。
预后-治愈性:
急性起病的患者经过恰当治疗,一般能够治愈。只有少数病人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导致病程迁延,日久不愈,由实转虚,变为慢性泄泻,但是慢性泄泻一般经正确治疗,亦能获愈。
预后-治愈率:
多数患者经过合理的治疗调理,可获得治愈。
预后-复发性:
治疗后,若患者再次遭到邪气入侵或仍存在饮食不当、情绪失调等情况,则可导致泄泻复发。
日常-总述: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缓解或控制症状,以促进康复。
日常-心理护理:
慢性泄泻病程迁延,患者容易出现烦躁、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此时家属应多关心安慰患者,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使患者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需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不可自己随意加减用量。如服药期间出现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看是否需调整用药。
2、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日常-生活管理:
1、尽量卧床休息,减少肠蠕动,注意腹部保暖。
2、及时更换衣裤、床单、被套和清洗沐浴,保持床褥、衣服清洁。
3、做好肛周皮肤护理,便后用软卫生纸轻擦肛门,或用温水清洗,或遵医嘱肛周涂软膏,以渗湿清热解毒。
4、注意劳逸结合,重视体育锻炼,如散步、做操、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5、注意环境卫生,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应记录每日的排便次数、量、颜色及性状,还应注意是否存在肠鸣音增强或其他伴随症状。一旦发现不适,立即就医处理。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寒湿犯表证
饮食宜清淡。轻症者或有意预防者,可选用薏苡仁或绿豆适量煮粥,煮熟即可服用。
2、寒湿困脾证
饮食宜偏温性、易消化,如小米粥、山药粥等。平日可多饮用热水,饭菜中可加入适量姜丝。以红糖、干姜适量煮水饮用,用以温中散寒化湿。
3、肠道湿热证
饮食宜清淡,宜半流质食物,多食用西瓜、苹果等。平日可用芦根、竹叶各3~5克煮水做代茶饮。
4、湿热蕴脾证
清淡饮食,多食用西瓜、冬瓜、苹果、绿豆、红豆、薏米、莲藕、霸王花等滋阴清热利湿之品。平日可选用白茅根10g或茵陈10g煮水,做代茶饮。
5、食滞胃肠证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用玉米、胡萝卜、白萝卜等理气和中的食品。平时可用陈皮、佛手各6g做代茶饮服用。
6、肝郁脾虚证
饮食宜清淡,偏温,以精、细、软为主,如瘦肉、豆制品、山药、萝卜、地瓜、南瓜等。可常用适量胡萝卜、玉米及粳米,放在一起煲粥,煮熟服用即可。
7、脾胃气虚证
饮食宜偏温,食物以精、细、软为主。莲藕适量,洗净,与僵蚕10g同煮,加红糖做成莲藕僵蚕汤,吃莲藕喝汤。
8、脾肾阳虚证
同寒湿困脾证。
饮食禁忌:
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等食品,严禁酗酒、吸烟。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瓜果尽量洗净或削皮后再吃,蔬菜及肉类一定要彻底煮熟,同时避免食用过期的食物。
2、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和过度情志波动。
3、老人及儿童注意天气的变化,随天气冷暖添加衣物,避免着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