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血瘀体质疾病英文名称: 瘀血体质疾病概述: 血瘀体质,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时,容易出现体...
养生
疾病名称: 血瘀体质
疾病英文名称: 瘀血体质
疾病概述:
血瘀体质,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时,容易出现体内血液运行不畅或体内出血不能消散而成瘀血内阻的体质。以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常见主要表现为面色晦暗,皮肤偏暗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黯淡,舌质有瘀点,或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等。有的还可见眼眶暗黑,鼻部黯滞,发易脱落,肌肤甲错,女性多见月经不调及痛经、闭经等。发生与先天禀赋、饮食因素、环境因素、情志因素、感受外邪、跌倒损伤、久病年老、产后致瘀等因素有关。若尽早对阴虚体质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若未及时调理,容易出现易患出血、癥瘕、中风,胸痹等疾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形体消瘦、面色晦暗,皮肤偏暗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黯淡,舌质有瘀点,或有瘀斑
主要病因: 先天禀赋、饮食因素、环境因素、情志因素、感受外邪、跌倒损伤、久病年老、产后致瘀
检查项目: 血常规,大便潜血试验,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管收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心电图、X线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平时经常出现面色晦暗,皮肤偏暗,易患疼痛,舌上有瘀点或有瘀斑,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药物、饮食、情志等调理,避免出现出血、癥瘕、中风,胸痹等疾病。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女性和久病体弱的人群。
病因-总述:
瘀血体质是九种体质中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生成有先天禀赋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又有后天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疾病等影响。
病因-基本病因:
1、先天禀赋
先天禀赋是血瘀体质的形成基础。日本体质医学强调体质的遗传作用,强调瘀血体质患瘀血性疾病的起病时间与他们的遗传因子有关。
2、饮食因素
饮食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对体质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酸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过多食酸容易引起血液凝滞,气血运行不畅。甘味,能够缓急,质地滋腻,过食甘味容易滋生痰湿,导致痰凝血瘀。咸味,具有泻下作用,过食咸味容易丢失津液,血脉凝滞。现代人长期高脂饮食致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影响血液流通,瘀阻脉络,从而引起瘀血体质的发生。
3、环境因素
自然条件的不同,可形成不同自然条件的体质特征。有调查研究表明瘀血体质的形成与所处环境的气候具有相关性。肺主气,司呼吸,肺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进入体内,与后天之本所形成的水谷之气结合生成宗气,宗气生成不足,导致血液推动力不足,停滞在局部而形成瘀血。除此之外,高寒地区气候湿冷,寒主收引,血液凝滞运行不畅,也可导致瘀血体质形成。
4、情志因素
情志因素是导致瘀血体质形成的因素之一。如长期情志不遂,肝气疏泄不利,气机郁结,则气不行血,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另外,气郁容易化火,火热煎熬体内津液,血液质地稠厚,也可形成血瘀体质。
5、感受外邪
天气寒冷可以导致人体气血运行迟缓,甚至血液凝滞不通。如长期、反复地受到寒邪刺激,超出人体自我调节的范围,会形成瘀血体质。外感热邪或寒邪入里化热,均可煎熬血液,使血液浓缩而黏稠,进而运行不畅,也可导致瘀血体质的形成。
6、跌倒损伤
跌扑损伤可导致出血,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出血不能及时消散,阻碍新血的形成,长期潜伏于体内,在外因诱发作用下,具有形成瘀血证的倾向性。
7、久病年老
慢性疾病迁延日久,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气机升降出入,久则影响血液运行,或脏腑功能衰弱血运无力,可致血脉阻滞,阴阳相对平衡的体质结构发生改变,形成瘀血体质。
8、产后致瘀
血瘀体质是妇女产后常见的体质之一。妇女产后,因出血过多,可见气血亏虚,如果失治误治,可导致血行迟滞,形成血瘀体质。
症状-总述:
本病主要表现为面色晦暗,皮肤偏暗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黯淡,舌质有瘀点,或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等。有的还可见眼眶暗黑,鼻部黯滞,发易脱落,肌肤甲错,女性多见月经不调及痛经、闭经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表现为不耐受寒热,易感风邪。
症状-典型症状:
1、形体特征
体形偏瘦。
2、常见表现
面色灰暗,皮肤偏暗,容易出现瘀斑。眼眶暗黑,嘴唇暗淡,甚至发紫,鼻部黯滞,头发干燥容易脱发,皮肤发干且粗糙,有瘙痒感。手指甲、脚指甲增硬变厚,具有较轻症状的人指甲面凹凸不平,有白色条形状或者点状花纹。舌体偏紫暗或伴有长期不消的瘀点或片状瘀斑,舌下静脉曲张严重,脉象表现为细涩或结代。
3、性格特征
血瘀体质者性格内向,心烦易怒,记忆力下降,健忘。
症状-病情发展:
体质在许多情况下决定着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患性和病变过程的倾向性。
1、血瘀体质者身体容易出现各种疼痛,疼痛部位固定,以刺痛感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2、血瘀体质者容易出现各种出血性疾病,如牙龈出血等。
3、血瘀体质者脸部多数有暗斑,很难消除且很容易形成色素沉着。
4、血瘀体质者大多数性格抑郁,心情烦躁,容易发怒且长期睡眠质量不好,所以容易引起抑郁症、癫狂症和肿瘤等疾病。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资料研究。
就医-门诊指征:
1、平时面色晦暗,皮肤偏暗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黯淡,舌上有瘀点或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等。
2、或者眼眶暗黑,头发易脱落,肌肤甲错。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平时经常出现面色晦暗,皮肤偏暗,易患疼痛,舌上有瘀点或有瘀斑等症状多久了?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头发易脱落,肌肤甲错等?
4、平时性格如何?平时是喜欢安静的环境,或较少运动吗?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有什么其他疾病吗?父母体质如何?
8、最近心情如何?睡眠如何?
9、平时有偏食、厌食的饮食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情况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不良反应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大便潜血试验,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管收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心电图、X线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情绪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身体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血常规,大便潜血试验,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管收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等为常需进行的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帮助诊断。
检查-病理检查:
心电图
可初步了解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可观察心肺等脏器有无损害。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形体消瘦、面色晦黯,皮肤偏黯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黯淡,舌质黯有瘀点,或有瘀斑等临床特点,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气郁体质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面色晦黯,皮肤偏黯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黯淡,舌质黯有瘀点,或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等。有的还可见眼眶黯黑,鼻部黯滞,发易脱落,肌肤甲错,女性多见月经不调及痛经、闭经等。
2、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尿常规、心电图、X线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血虚体质
血虚体质是人体血液质和量不足的状态。女性多于男性,老年人也多见。该体质者性格内向、胆怯,免疫力较低。一般来说,血虚体质者比其他体质更容易患贫血、痔疮、习惯性便秘。女性容易患不孕、功能性子宫出血、容貌过早衰老等。易出现头晕眼花、失眠、视力减退、形体消瘦等症状。
治疗-治疗原则:
瘀血体质者宜选用具有行气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或中成药,疏通气血,通畅经络,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治疗-药物治疗:
1、方药: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失笑散。
2、常用中药:当归、川芎、红花、薤白、枳壳、桃仁、三七、银杏叶、赤芍、丹参、牛膝、水蛭、延胡索、鸡血藤、川芎、桃仁、红花、三七、鸡血藤、益母草。
3、中成药:逍遥丸、越鞠丸。
治疗-相关药品:
逍遥丸、越鞠丸,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
初期只针不灸,可用泻法,或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并施行刺血拔罐术。后期针灸并用,平补平泻,促使瘀血消散。选足厥阴肝经及背俞穴,取穴可选择血海、膈俞、心俞、气海、膻中、肝俞、合谷、太冲、阿是穴。还可选择刮痧,自下往上刮脊柱两侧的膀胱经,以活血化瘀。
治疗-治疗周期:
血瘀体质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血瘀体质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如果尽早对血瘀体质的人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预后良好。如果未及时调理,容易出现出血、癥瘕、中风,胸痹等疾病。
预后-危害性:
血瘀体质对人的美容、健康、寿命的影响较大,要引起高度重视。
预后-治愈性:
从偏颇体质辨识和调整的角度进行早期干预,使用中药或针灸措施对血瘀体质进行调整,可能减少血瘀证的发生。
预后-复发性:
但如果引起血瘀体质的因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生活调护不当,可能会再次形成血瘀体质。
日常-总述:
血瘀体质的人群应高度重视起居方面的调理和保养,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应天顺时,做好调养,有利于体质改变。
日常-心理护理:
1、苦闷忧郁等情绪会加重血瘀,因此。平时应保持心情愉快、乐观,及时消除不良情绪。
2、正确对待现实生活,正确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氛围。
3、帮助别人,不计较个人恩怨,多一份关怀和爱心,互相理解,在处世方面,开朗豁达。
4、经常参加集体公益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日常-用药护理:
1、遵照医嘱用药调理,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2、血瘀体质如有情绪抑郁,应以心理疏导为主。
日常-生活管理:
1、居室环境要温暖舒适,要避免寒冷刺激。夏季不可贪凉饮冷,冬季不要感受寒邪,注意保暖。
2、养成起居睡眠有规律的好习惯,不要熬夜,提高睡眠质量。尤其是春夏季节,最好养成午时10~30分钟的午睡习惯。
3、春秋季加强室外活动,多做些有益的健身活动,舒展肢体,活动筋脉,以免气血郁滞。
4、平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宜动不宜静,不可久坐、久卧,看电视时间不要太久,注意动静结合,保证气血畅通。
5、年轻人运动量可适当加大,跑步、登山、游泳、打球等,以促进全身气血运行,增强脏腑,改善体质。
6、中老年人心血管功能较弱,不宜做大强度、大负荷的体育锻炼,可以选择易筋经、保健功、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等,达到改善体质的目的。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全身状况以及伴发症状。
2、如出现胸闷或绞痛,呼吸困难,恶心,眩晕,头痛,四肢剧痛、关节疼痛,两腿无力,行走困难,脉搏显著加快等,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常规,大便潜血试验,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管收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心电图、X线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瘀血体质者具有血行不畅甚或瘀血内阻特征,食养多选用活血祛瘀,行气散结功效的食物,忌食肥腻、寒凉、温燥及涩血的食物。
饮食建议:
1、多食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如黑豆、黄豆、油菜、发菜、慈菇、香菇、茄子、韭菜、黑木耳、紫菜、海带、萝卜、大蒜、生姜、洋葱、茴香、山楂、芒果、木瓜、桃仁、花生、红糖、柑橘、柠檬、柚子、金橘、黄酒、米醋和葡萄酒等。
2、对非饮酒禁忌患者,适量饮用葡萄酒,对促进血液循环有益。
3、应多配伍一些有行气作用的食物,如大蒜、生姜、香葱、茴香、桂皮和丁香等。
饮食禁忌:
1、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奶油、鳗鱼、蟹黄、蛋黄、虾、猪头肉、奶酪、鱼子、巧克力、油炸食品和甜食等,以免瘀血加重。
2、忌食寒凉、温燥及涩血的食物,如乌梅、苦瓜、柿子、李子、石榴、蚕豆、栗子和花生仁等。
预防措施:
血瘀体质形成与饮食、情志、环境、疾病等因素有关,因此,预防应注意饮食不节,保持心情舒畅、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起居规律等。
1、选择适合自己的情志调理方法,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使经脉畅通,气血调畅。
2、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动静结合,不可贪图安逸,随气候环境的寒热变化而增减衣服。
3、注意饮食有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肥腻、煎炸,生冷食物。
4、选用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循序渐进,坚持经常锻炼,增加体质。
5、积极治疗原发病,并注意配合病后调理,特别是产后女性和久病体弱的患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