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疾病英文名称: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养生
疾病名称: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疾病英文名称: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
疾病概述: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病。本病主要由于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基因突变所致。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头晕、乏力、面色苍白、黄疸、茶色小便、脾大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以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主。多数患者,经积极诊治,预后较好;少数发生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较差。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75%),其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约25%)或新突变所致
就诊科室: 小儿科、血液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头晕、乏力、面色苍白、黄疸、茶色小便、脾大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基因突变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涂片、血生化、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EOFT)、伊红-5-马来酰亚胺(EMA)结合试验、二代基因测序
重要提醒: 本病为最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膜病,确诊者应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以明确家族成员是否也存在HS。
临床分类: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根据患者血红蛋白、胆红素、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溶血相关指标,分为轻型、中间型、中重型和重型4种临床类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北欧、北美国家最常见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2000;在我国,也是最为多见的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病,但暂无确切发病率报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具有家族史者。
病因-总述: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主要是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膜网状结构的竖向结构发生改变,使红细胞从正常的双凹盘形态变为球形,从而使得球形化红细胞的变性能力差,在通过脾脏时被破坏,患者出现溶血性贫血表现。其中,显性遗传者以锚蛋白基因突变最为多见,而隐性遗传者多与α-血影蛋白或4.2蛋白基因突变有关。
症状-总述:
本病患者的症状轻重不一,从无明显症状至危及生命的贫血危象。通常在婴儿或儿童时期即可出现相应表现,但也可在其他年龄段才出现症状,往往起病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患者的主要症状有贫血、黄疸和脾大等。
症状-典型症状:
1、贫血
最常见于新生儿(约90%)和儿童(约50%),患者可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表现。部分患者可因骨髓红细胞造血能力代偿,而贫血不明显或极轻微。
2、黄疸
一般是在贫血后出现,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茶色小便,可呈间歇性发作加重。部分患者可无黄疸或仅有轻度黄疸,较难被发现。
3、脾大
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轻至中度脾肿大,有时可呈巨脾。
症状-并发症: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可并发胆色素性结石、溶血危象、充血性心力衰竭、再障危象、下肢溃疡、痛风、家族性心肌病等。
症状-伴随症状:
发生溶血危象时,患者可伴有发热、寒战、呕吐,脾大显著伴疼痛等。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
2、什么时候发现这些症状的?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4、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6、您平时身体怎么样?经常发热吗?
7、您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呢?
8、家族中有类似症状的人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这个病遗传吗?
3、症状还会加重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必须要做手术吗?
7、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8、会影响我的寿命吗?
9、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黄疸、茶色小便、脾大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涂片、血生化、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EOFT)、伊红-5-马来酰亚胺(EMA)结合试验、二代基因测序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判断患者有无皮肤巩膜黄染、面色苍白、腹胀、脾脏肿大等体征,有助于初步诊断。
2、医生通过听诊和叩诊,可以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心脏扩大、呼吸音异常、啰音、心脏杂音等心肺受累表现,有利于评估病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及血涂片检查
患者的血常规缺乏特异性,这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其中,血涂片检查外周血红细胞形态,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多数患者表现为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减少,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几乎所有患者会出现网织红细胞升高(5%~20%)。
(2)但发生再障危象时,患者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也明显降低。
(3)由于患者红细胞处于轻度脱水状态,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增高,可以支持诊断。
(4)典型患者行血涂片检查时,可见易识别的缺乏中心淡染区的球形红细胞,是本病的特征表现,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2、血生化
发生溶血时,患者可出现血清胆红素增多、乳酸脱氢酶增多,可反映红细胞的破坏增加。
3、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EOFT)
本试验可以帮助医生证实球形红细胞的存在,试验方法是将红细胞放在逐渐稀释的低盐溶液中孵育,正常红细胞能通过膨胀增多容积,而球形红细胞由于已达其相应表面积的最大容积,因此球形红细胞更容易在低渗盐水中破裂。这一特点在37℃时最为明显,因此温育后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已成为确诊本病的标准试验。但本试验,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低,且较为耗时耗力,其他遗传性或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患者也可出现试验阳性。因此,近年来,又有几项新的诊断性试验被用于临床诊断,且结果明显优于EOFT。
4、伊红-5-马来酰亚胺(EMA)结合试验
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项检验手段,对于本病诊断,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在临床上,已逐渐取代EOFT。EMA结合试验可直接靶向显示球形红细胞的结构缺陷,并且简便快捷,2~3小时即可获得检测结果。
5、二代基因测序
由于构成红细胞膜的基因数量多、结构复杂、缺乏热点突变区域,以往第一代测序很难实现对本病的分子诊断。近年来,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可对多个基因同时进行检测,尤其当本病与其他常见的溶血性贫血合并存在时,二代测序可以实现精准诊断、避免误诊或漏诊,并且随着二代测序的降价,以及及检测速度快等优势,已逐渐成为本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黄疸、茶色小便、脾大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涂片、血生化、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EOFT)、伊红-5-马来酰亚胺(EMA)结合试验、二代基因测序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排查患者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对于无明确家族史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临床上最容易与AIHA发生混淆。AIHA是一种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外周血涂片也可见球形红细胞,但贫血程度与脾大多不对称,且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阳性常可鉴别。少数AIHA患者可呈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阴性,可借助流式细胞术检测红细胞Ig密度以资鉴别。
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
G-6-PD缺乏症在我国南方多见,常见有蚕豆病、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呈发作性,多能找到诱因,病程多有自限性。测红细胞G-6-PD活性降低和Heinz小体生成试验阳性可以较好地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由于本病患者的球形红细胞破坏主要是在脾脏,因此脾切除是对于本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脾切除有可能增加儿童患者的感染风险,因此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另外,可根据患者的疾病分型、病情严重程度等,辅以药物治疗及对症处理。
治疗-对症治疗:
1、应积极防治感染,必要时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
2、新生儿发病者,应积极防治高胆红素血症。
3、对于重度贫血或发生溶血危象者,应积极输血治疗。
4、发生再障危象时,除输红细胞外,必要时输入血小板。
治疗-药物治疗:
1、叶酸
适用于重型和中间型患者,轻型无需补充。
2、细胞因子
(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可以刺激红细胞原始细胞分裂和分化,并改变血小板功能,既可以减少严重贫血患者的症状,还可以减少输血治疗的用量。
(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适用于再障危象者,可以促进骨髓恢复。
治疗-相关药品:
叶酸、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治疗-手术治疗:
1、全脾切除
是治疗本病最有效的措施,重型患者全脾切除后病情可得到明显减轻,轻型患者症状可完全消失。原则上只要确诊HS,就有脾切除指征。但由于全脾切除可降低机体免疫力,容易合并感染,且创伤较大加上术后并发症可能,因此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2、部分脾切除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发展,部分脾切除术对于本病的治疗越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部分学者认为,只需保留10cm3的脾脏,便可很好的控制溶血,效果接近全脾切除,并且可以避免全脾切除后的免疫下降继发感染,以及并发胆石症等。但部分脾切除存在术后复发等缺点。
3、脾动脉栓塞术
脾动脉栓塞术可以减少红细胞在脾脏中的破坏,减轻溶血。具有保留部分免疫功能,手术安全、简单等优点,但存在术后复发、炎性反应明显、操作面积不易控制等缺点。
4、胆囊切除术
由于约50%的患者容易并发胆石症,因此对于存在胆囊结石或出现胆囊炎者,应在脾切除术的同时,完成胆囊切除。
治疗-治疗周期: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由于病情严重程度不同,预后有所差异。多数患者,经积极诊治,预后较好;少数发生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者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黄疸、茶色小便、脾大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
2、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3、本病可并发胆色素性结石、下肢溃疡、痛风、家族性心肌病等多种并发症,甚至发生溶血危象、再障危象、心力衰竭,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者,经积极诊治,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少数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可危及生命,很难被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可导致患者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黄疸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且本病为遗传性疾病,可能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患者可能因此产生自卑、内疚、焦虑、烦躁的情绪。
2、护理措施
家属应多关心患者,倾听患者的压力和负担,耐心的开导、安抚患者,避免患者独自沉浸在负面情绪中,使患者增强信心,放松心态,主动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患者应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注意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对于术后患者,家属应避开手术部位为其擦洗,防止切口沾水。
4、患者应穿宽松舒适的棉质衣物。
5、注意防寒保暖。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一般建议术后患者3~6个月复查一次。
日常-术后护理:
1、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2、术后患者应遵医嘱定时换药,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防止感染。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家属可为患者准备清淡、营养均衡的食物。
2、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3、患者应适量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4、对于妊娠期等特殊时期的患者,可增强营养支持,适量多吃一些银耳、瘦肉、动物肝脏等食物。
5、对于新生儿患者,建议母乳喂养。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忌不洁食物。
预防措施:
有家族史的人群可进行遗传咨询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