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胰腺炎疾病英文名称: pancreatitis疾病别名: 腹痛、脾心痛、胃心痛、胰瘴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胰腺炎
疾病英文名称: pancreatitis
疾病别名: 腹痛、脾心痛、胃心痛、胰瘴
疾病概述:
胰腺炎(pancreatitis)是多种病因导致的胰腺炎症性损伤。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腹痛较剧烈,并常伴多器官功能障碍及衰竭,多数轻症患者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者可伴发胰腺局部并发症,死亡率高。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腹痛常呈反复发作性,多伴胰腺分泌功能不全表现,积极治疗可缓解症状,但不易根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普通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胰腺
常见症状: 上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
主要病因: 病因较多,如胆道疾病、酒精、药物等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清标志物检测、胰腺分泌功能测定、X线、超声、CT、MRI、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胰管镜、胰腺活检
重要提醒: 胰腺炎患者应限制或严格禁止饮酒,避免进一步损害。
临床分类:
1、根据发病缓急分类
(1)急性胰腺炎(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
(2)慢性胰腺炎(CP):是各种病因引起胰腺组织和功能不可逆改变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2、根据严重程度可将急性胰腺炎分为轻症、中度重症和重症三种。
3、根据影像学特点可将急性胰腺炎分为间质水肿性胰腺炎和坏死性胰腺炎两种。
4、根据急性胰腺炎发病的两个死亡高峰期可将急性胰腺炎分为早期和后期两种。
5、根据病理类型可将慢性胰腺炎分为慢性钙化性胰腺炎、慢性阻塞性胰腺炎、慢性炎症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四种。
6、根据临床表现、形态学改变和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受损程度可将慢性胰腺炎分为早期、进展期、并发症期和终末期四种。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胰腺炎是消化科的常见疾病。多数急性胰腺炎是由胆道疾病引起,约占所有病因的60%。吸烟可显著增加慢性胰腺炎发病的危险性,吸烟者患慢性胰腺炎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3倍多。尸检统计,慢性胰腺炎的发病率为0.04%~5%,在嗜酒者中可能远高于此。
流行病学-死亡率: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死率约15%。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尸检统计,慢性胰腺炎发病率男女比为1.86∶1,平均年龄(48.9±15.0)岁。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过去30年来,胰腺炎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可能与影像诊断技术的提高有一定关系。
病因-总述:
胰腺分泌的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当各种原因造成胰液流出受阻,消化酶在胰腺中被激活引起胰腺细胞炎症损伤时,就会发生胰腺炎。胰腺炎可急性发作,当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时,就会导致慢性胰腺炎的发生。
病因-基本病因:
1、急性胰腺炎
(1)胆道疾病: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等是引起AP的最常见病因,约占所有病因的60%。由于胰管与胆总管汇合成共同通道开口于十二指肠壶腹部,一旦结石、蛔虫嵌顿在壶腹部、胆管内炎症或胆石移行时损伤括约肌等,将使胰管流出道不畅,胰管内高压,发生AP。
(2)酒精:酒精可促进胰液分泌,当胰管流出道不能充分引流大量胰液时,胰管内压升高,引发腺泡细胞损伤,导致AP。酗酒者中有5%可发生AP,偶尔少量饮酒并不能作为AP的病因,只有饮酒≥50g/天且>5年时才可诊断为酒精性胰腺炎。
(3)胰管阻塞:胰管结石、蛔虫、狭窄、肿瘤等可引起胰管阻塞和胰管内压升高,发生AP。
(4)十二指肠降段疾病:球后穿透溃疡、邻近十二指肠乳头的肠憩室炎等炎症可直接波及胰腺。
(5)手术与创伤:腹腔手术、腹部钝挫伤等损伤胰腺组织,导致胰腺严重血液循环障碍,均可引起AP。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插管时导致的十二指肠乳头水肿或注射造影剂压力过高等也可引发本病。
(6)代谢障碍: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因脂球微栓影响胰腺微循环及胰酶分解甘油三酯致毒性脂肪酸损伤细胞而引发或加重AP。甲状旁腺肿瘤、维生素D过多等所致的高钙血症可致胰管钙化、促进胰酶提前活化而促发本病。
(7)药物:噻嗪类利尿剂、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磺胺类等药物可促发AP,多发生在服药最初2个月,与剂量无明确相关。
(8)感染及全身炎症反应:AP可继发于急性流行性腮腺炎、甲型流感、肺炎衣原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柯萨奇病毒等,常随感染痊愈而自行缓解。在全身炎症反应时,作为受损的靶器官之一,胰腺也可有急性炎症损伤。
(9)过度进食:进食后分泌的胰液不能经胰管流出道顺利排至十二指肠,胰管内压升高,即可引发AP。
(10)其他:各种自身免疫性的血管炎、胰腺主要血管栓塞等血管病变可影响胰腺血供,而发生AP。
2、慢性胰腺炎
(1)胆胰管疾病:胆道系统疾病是我国CP常见原因之一。感染、炎症或结石引起胆总管下段或胰管和胆管交界处狭窄或梗阻,胰液流出受阻,引起急性复发性胰腺炎(RAP),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CP。
(2)酒精:饮酒一直都被认为是CP的首要病因。实验研究表明,酒精并非直接导致CP,但在胰管梗阻等因素的协同下,可致酒精性RAP,逐渐进展为CP。酒精及其代谢产物的细胞毒性也可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使部分患者胰腺慢性进行性损伤和纤维化。
(3)B组柯萨奇病毒:此病毒可引起急性胰腺炎,若此时缺乏组织修复,则可能进展为CP。
(4)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发病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胰腺疾病有关,患者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多有家族史,临床以RAP为特点,多在幼年发病,常进展为CP并伴有高胰腺癌发病率。
(5)自身免疫因素:部分患者血清中有多种免疫抗体产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补体系统、淋巴毒素参与致病。
(6)高钙血症:血液、胰腺实质中钙浓度升高易激活胰酶,持续高钙血症者,RAP风险增加。高钙血症可降低胰管和组织间隙间的屏障作用,钙离子更多地进入胰液中,高浓度钙离子在碱性胰液中易形成沉积,促进胰管结石形成。
(7)营养因素:食物中饱和脂肪酸及低蛋白饮食可促进CP或胰腺退行性病变的发生。
(8)其他:部分患者发病还可能与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基因、胰腺内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突变有关。这些患者临床以RAP为特点,发病年龄较晚,并发症和需外科手术的机会较少。
病因-危险因素:
1、不良的饮食习惯
暴饮暴食、油腻(高脂肪)饮食、过度饮酒等可能增加本病发生风险。
2、吸烟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更容易患慢性胰腺炎。
3、胰腺炎家族史
亲属中有患胰腺炎的,可能会使发病风险增加。
4、糖尿病
合并糖尿病可能会增加胰腺炎发病风险。
症状-总述:
胰腺炎患者通常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因胰腺炎包括急性和慢性两种,其腹痛程度和其他临床表现上一般有所不同。胰腺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能会引起假性囊肿、胆管或十二指肠梗阻等多种严重并发症。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胰腺炎
(1)急性腹痛:为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患者常伴有腹胀。多于饱餐和饮酒后突然发作,呈持续性剧烈的疼痛,多位于中左上腹甚至全腹,可向背部放射,蜷曲体位和前倾体位可使疼痛缓解。
(2)急性多器官功能障碍及衰竭:患者常表现为低血压、呼吸困难、少尿、上消化道出血、黄疸加深等循环、呼吸、肠、肾及肝衰竭症状,甚至出现猝死。
(3)其他:患者常伴恶心、呕吐、轻度发热等表现。
2、慢性胰腺炎
(1)腹痛:慢性胰腺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初为间歇性,以后转为持续性上腹痛,平卧位时加重,前倾坐位、弯腰、侧卧蜷曲时疼痛可减轻。腹痛部位不固定,累及全腹,亦可放射至背部或前胸。腹痛程度轻重不一,常因饮酒、饱食或高脂食物诱发。
(2)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慢性胰腺炎后期,由于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可引起食欲减退、食后上腹饱胀,消瘦,营养不良,水肿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大便每日3~4次。
(3)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由于慢性胰腺炎引起胰腺β细胞破坏,患者早期可出现糖耐量异常,后期表现为糖尿病症状。
症状-并发症:
1、假性囊肿
约10%的慢性胰腺炎患者会出现假性囊肿。假性囊肿可由胰腺炎急性发作诱发,也可由胰管破裂导致。患者多无症状,但也可有多种临床表现,具体取决于积液的部位和范围。
2、胆管或十二指肠梗阻
5%~10%的慢性胰腺炎患者会出现有症状的胆管和(或)十二指肠梗阻。由胰头炎症和纤维化或假性囊肿压迫所致,常见于胰管扩张患者。常表现为上腹痛、恶心、黄疸等症状。
3、胰源性腹水和胸腔积液
因胰管破裂导致形成连通腹部或胸部的瘘管,或假性囊肿破裂后胰液漏至腹膜腔或胸膜腔可发生胰源性腹水和胸腔积液。患者可有腹部膨隆、腹痛、体重减轻或呼吸困难等表现。
4、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形成是慢性胰腺炎的罕见并发症。受累血管非常靠近胰腺,包括脾动脉、肝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胰十二指肠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后患者通常表现为腹痛突然发作,伴不明原因贫血或消化道出血。
5、胰源性糖尿病
胰源性糖尿病具有血糖大幅波动且难以控制的特点。
6、胰腺癌
慢性胰腺炎患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因疾病持续时间而异,但也与疾病的病因有关。患者可能有体重减轻、腹痛和黄疸的临床表现。
就医-急诊指征:
1、突然出现腹痛;
2、伴呼吸困难、恶心、呕吐;
3、出现其他紧急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腹痛;
2、伴食欲减退、食后上腹饱胀;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一般首选可视为消化内科或普通外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衣物便于检查。
3、还可能需要行各种抽血检查,注意做好空腹准备。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现在都有什么症状?
2、什么时候出现的?
3、症状出现后有没有加重或减轻?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症状的加重或减轻?
4、您饮食习惯怎么样?
5、您有胆道或胰腺疾病吗?
6、最近工作、生活压力大不大?
7、平时吸烟、饮酒吗?
8、您的亲属有患胰腺炎的吗?
9、您还有其他疾病吗?
10、您有没有治疗过?治疗过程是怎么样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病情严重吗?
2、可能是什么原因?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呢?您比较推荐哪种呢?需要住院吗?
5、药物治疗需要注意什么?手术有风险吗?
6、这些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我日常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上腹痛、腹胀、恶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有无异常体征。之后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可能会建议患者行血常规、血生化、血清标志物检测、胰腺分泌功能测定、X线、超声、CT、MRI、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胰管镜、胰腺活检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急性胰腺炎患者通常表现为轻度脱水貌,进行性加重的黄疸。
2、触诊
医生会用单手或双手进行腹部触诊,了解腹部有无压痛、有无包块等情况,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急性胰腺炎患者一般有中上腹部牙痛,慢性胰腺炎患者多有腹部轻压痛,当并发胰腺假性囊肿时,腹部可扪及包块。
3、听诊
医生会用听诊器进行腹部听诊,急性胰腺炎患者常有肠鸣音减少。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清标志物检测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3倍正常值上限,慢性胰腺炎患者急性发作期时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可升高。
2、血生化
血生化检查能够发现患者是否有肝肾损伤。
3、血常规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对于判断胰腺炎患者是否有感染及全身炎症反应有一定的价值。红细胞比容检查可反映急性胰腺炎患者是否有血容量不足的情况。
4、胰腺分泌功能测定
对于慢性胰腺炎的患者,应重视该项检查以此来评估胰腺的分泌功能。血糖测定、糖耐量试验及血胰岛素水平可反映胰腺内分泌功能。
检查-病理检查:
胰腺组织活检适用于慢性胰腺炎的患者,主要用于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
检查-其他检查:
1、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
主要用于慢性胰腺炎的患者,可以显示胰管形态改变,是慢性胰腺炎形态学诊断和分期的重要依据。
2、胰管镜
胰管镜可直接观察胰管内病变,同时能收集胰液、细胞刷片及组织活检等检查,对慢性胰腺炎早期诊断及胰腺癌鉴别诊断有意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
(1)急性胰腺炎患者行胸、腹部X线平片对发现有无胸腔积液、肠梗阻有帮助。
(2)慢性胰腺炎患者部分病人X线腹部平片可见胰腺区域的钙化灶、结石影。
2、超声
(1)腹部超声是急性胰腺炎的常规初筛影像检查,可了解胆囊及胆管情况
(2)慢性胰腺炎患者腹部超声检查可见胰实质回声增强、主胰管狭窄或不规则扩张及分支胰管扩张、胰管结石、假性囊肿等
3、CT及MRI
(1)急性胰腺炎患者一般宜在起病1周左右进行。CT平扫有助于确定有无胰腺炎、胰周炎性改变及胸、腹腔积液,增强CT有助于确定胰腺坏死程度。
(2)慢性胰腺炎患者CT及MRI检查可见胰腺增大或缩小、轮廓不规则、胰腺钙化、胰管不规则扩张或胰腺假性囊肿等改变,通常MRI的诊断价值优于CT。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患者有上腹痛、腹泻、腹胀等临床症状,血清标志物检测、胰腺分泌功能测定、X线、超声等辅助检查结果发现胰腺炎症病变,即可作出诊断。在明确诊断后,急性胰腺炎患者还需确定AP严重程度及寻找病因;慢性胰腺炎患者需进一步明确病因。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与胆石症、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
临床上符合以下3项特征中的2项,即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1)与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腹痛(急性发作的、持续性的、剧烈的上腹痛,常放射到背部);
(2)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活性至少高于正常上限值3倍;
(3)影像学(超声、CT或MRI)显示胰腺肿大、渗出或坏死等胰腺炎改变。
2、慢性胰腺炎主要诊断依据
CP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检测可以作为诊断的补充。病理学诊断是CP诊断的“金标准”。
诊断-鉴别诊断:
1、与急性胰腺炎相鉴别的疾病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常需与胆石症、消化性溃疡、心肌梗死及急性肠梗阻等鉴别。上述急腹症时,血淀粉酶及脂肪酶水平也可升高,但通常低于正常值的2倍,而急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活性至少高于正常上限值3倍。
2、与慢性胰腺炎相鉴别的疾病
(1)胰腺癌:胰腺炎性包块与胰肪癌鉴别尤为重要,且有一定难度,需要EUS引导下行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甚至开腹手术探查。
(2)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部后壁穿透性溃疡可与胰腺粘连而引起顽固性疼痛,通常与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的腹痛混淆,通过内镜检查可鉴别两病。
(3)原发性胰腺萎缩:该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无腹痛、脂肪泻、体重减轻、食欲减退和全身水肿等临床表现。超声及CT检查一般能鉴别。
(4)其他:慢性胰腺炎还需与胆道疾病、小肠性吸收功能不良、慢性肝病等常见疾病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胰腺炎的治疗需根据其分型、分期和病因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症状较轻,未达到手术指征的急性胰腺炎患者,通常进行禁食、补液、药物等治疗方法。症状较重者则需密切监护,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适时进行手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控制症状、改善胰腺功能、治疗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等。
治疗-一般治疗:
1、急性胰腺炎
(1)监护。急性胰腺炎患者从炎症反应到器官功能障碍至器官衰竭,病情变化较多,应采取细致的监护。
(2)禁食。起病后短期禁食,降低胰液分泌,减少胰酶对胰腺的自身消化。病初48小时内禁食,有助于缓解腹胀和腹痛。
(3)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
2、慢性胰腺炎
戒烟戒酒,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脂饮食,可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营养不良者可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治疗-药物治疗:
1、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外源性补充生长抑素或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不仅可抑制胰液的分泌,而且有助于控制胰腺及全身炎症反应。
2、镇痛药
腹痛严重者可肌内注射盐酸布桂嗪或盐酸哌替啶等药物。
3、抗生素
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胆道感染者可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等药物治疗。存在感染性胰腺坏死的患者,可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4、质子泵抑制剂(PPI)或H2受体拮抗剂
质子泵抑制剂(PPI)或H2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而间接抑制胰腺分泌,还可以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罗沙替丁、法莫替丁等。
5、胰酶制剂
患者出现脂肪泻、体重下降及营养不良表现时,需要补充外源性胰酶制剂改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6、激素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常用药物为泼尼松等。
治疗-相关药品:
生长抑素、奥曲肽、盐酸布桂嗪、盐酸哌替啶、头孢哌酮、甲硝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罗沙替丁、法莫替丁、泼尼松
治疗-手术治疗:
1、急性胰腺炎
(1)轻症AP
胆囊结石引起的轻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在首次入院时即行胆囊切除术,可以预防胰腺炎的复发。
(2)中度重症AP
坏死组织感染首选介入、内镜等微创穿刺引流,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3)重症AP
有症状的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先经皮(腹膜后)穿刺置管引流,或经胃内镜下透壁引流;如病情无改善在4周后行坏死组织清创术,内镜下经自然腔道(胃/十二指肠)行坏死组织清创术、视频辅助腹膜后清创术等微创清创技术。
2、慢性胰腺炎
(1)手术指征
保守治疗不能缓解的顽固性疼痛;胰管狭窄、胰管结石伴胰管梗阻;并发胆道梗阻、十二指肠梗阻、胰源性门静脉高压、胰源性胸腹水及假性囊肿等;不能排除恶性病变。
(2)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病因,胰腺、胰周脏器病变特点(炎性肿块、胰管扩张或结石、胆管或十二指肠梗阻)及手术者经验等因素。常采用的手术方式包括胰管引流手术、胰腺切除手术、神经切断手术等。
治疗-治疗周期:
胰腺炎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胰腺炎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1、急性胰腺炎
(1)急性期
①肝郁气滞证宜采用疏肝解郁,理气通腑的治法,医生通常会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②肝胆湿热证宜采用清热化湿,利胆通腑的治法,医生通常会使用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③腑实热结证宜采用清热通腑,内泻热结的治法,医生通常会使用大柴胡汤合大承气汤加减。
④瘀毒互结证宜采用清热泻火,祛瘀通腑的治法,医生通常会使用泻心汤或大黄牡丹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⑤内闭外脱证宜采用通腑逐瘀,回阳救逆的治法,医生通常会使用小承气汤合四逆汤加减。
(2)恢复期
①肝郁脾虚证宜采用疏肝健脾,和胃化湿的治法,医生通常会使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②气阴两虚证宜采用益气生津,养阴和胃的治法,医生通常会使用生脉散或益胃汤加减。
(3)中成药
常用药物为柴胡舒肝丸疏肝、龙胆泻肝丸、消炎利胆片、胆石通胶囊、大黄利胆胶囊、茵栀黄颗粒等。
2、慢性胰腺炎
(1)内治法
①脾胃虚弱证:宜采用补气健脾,理气和胃的治法,医生通常会使用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合升阳益胃汤加减。常用中成药为人参健脾丸、四君子丸等。
②肝胃不和证:宜采用疏肝理气,消导和中的治法,医生通常会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中成药为柴芍六君子丸、逍遥丸、疏肝止痛丸等。
③脾胃虚寒证宜采用温运脾阳,健胃和中的治法,医生通常会使用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常用中成药为附子理中丸、小建中片等。
④气阴亏虚证宜采用补气养阴,理气和胃的治法,医生通常会使用四君子汤合一贯煎加减。常用中成药参麦颗粒等。
(2)外治法
①六合丹具有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效,可用于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症的CP患者。
②双柏散具有活血祛瘀、清热凉血、行气止痛之效,适用于表现为腹痛的CP患者。
预后-一般预后:
急性胰腺炎轻症患者常在1周左右康复,不留后遗症。重症患者死亡率约15%,经积极抢救器官衰竭、幸免于死亡的患者多有胰腺假性囊肿、包裹性坏死、胰腺脓肿和脾静脉栓塞等并发症,遗留不同程度胰腺功能不全。未去除病因的部分病人急性胰腺炎可经常反复发作,反复炎症及纤维化可演变为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缓解症状,但不易根治。晚期患者多死于并发症。
预后-危害性:
1、急性胰腺炎重症经积极抢救器官衰竭、幸免于死亡的患者多有胰腺假性囊肿、包裹性坏死、胰腺脓肿和脾静脉栓塞等并发症。
2、胰腺炎晚期患者多死于并发症。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积极治疗可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预后-后遗症:
急性胰腺炎重症经积极抢救器官衰竭、幸免于死亡的患者多遗留不同程度胰腺功能不全。
日常-总述:
胰腺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定期复诊,以便医生能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不可私自停药或增减药量,避免疾病进展或产生不良影响。
2、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头痛、恶心、眩晕、面部潮红、皮疹等不良反应,应注意观察,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生长抑素在保存中应注意遮光,密封,在冷处(2-10℃)保存。
日常-生活管理: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胆管结石、胆道感染等。
2、保持轻松、愉快、平和的心态,避免激动、紧张、愤怒等情绪刺激。
3、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劳累。
4、控制血糖和血脂,必要时药物控制。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出现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脓肿者应及时就诊。
饮食调理:
胰腺炎的发生与饮食有关,患者应重视饮食调理。急性发作期间应绝对禁食,病情好转后,以低脂少渣、清淡饮食为主,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科学合理的饮食能够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
饮食建议:
1、选用含脂肪少的优质蛋白质食品,如蛋清、鸡肉、鱼、虾、豆腐等。
2、供给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煮红枣汤加糖、蔬菜汁,以及蜂蜜、蔗糖水等。
3、少食多餐。
饮食禁忌:
1、忌用油腻不易消化并能促进胆汁、胃液、胰液分泌的食物,如肉汤、鸡汤、鱼汤、蘑菇汤等。
2、禁用含脂肪多的食物(如油炸食品)。
3、限饮茶、咖啡等。
4、忌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胰腺炎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治疗可能引起胰腺炎的原发疾病等均能够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高脂肪饮食,不宜暴饮暴食。忌烟酒。
2、积极治疗可能引起胰腺炎的原发疾病,如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