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婴儿肠绞痛疾病英文名称: infantile colic疾病别名: 婴儿肠痉挛疾病概述:...
养生
疾病名称: 婴儿肠绞痛
疾病英文名称: infantile colic
疾病别名: 婴儿肠痉挛
疾病概述:
婴儿肠绞痛(infantile colic)又称婴儿肠痉挛,是婴儿哭闹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乳糖不耐受等有关。主要表现为患儿突然哭闹、烦躁,难以安抚,常伴有膝盖弯曲、握紧拳头、面部通红,严重者剧烈啼哭、翻滚出汗甚至面色苍白、足冷。经过积极治疗,多数患儿的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新生儿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突然哭闹、烦躁、膝盖弯曲、面色苍白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便常规、尿常规、腹部X线检查、胃肠钡餐检查、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
重要提醒: 婴儿肠痉挛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儿可在3~4月龄自行消退,预后较好。但肠痉挛对婴儿和家庭的影响却不是转瞬即逝的,可能会增加婴儿及家庭的负面情绪。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
病因-总述:
婴儿肠绞痛的病因尚不清楚,胃肠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乳糖不耐受、环境因素等都可能参与婴儿肠绞痛的发生。此外,还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失调、喂养技巧不得当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胃肠动力异常
(1)婴儿发育中的肠道神经系统暂时性功能失调,可能导致婴儿肠道运动增强,从而引起肠绞痛。
(2)胃肠道中含有多种参与肠道蠕动的调节激素,如血管活性肽、胃泌素、胃动素和胃饥饿素等。有研究显示,肠绞痛患儿的这些激素可能存在异常,如胃动素(可促进胃排空、增加小肠蠕动、减少运输时间)浓度显著增加。
2、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或肠道内非共生菌在肠道内定植,均可引起婴儿发生肠绞痛。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也是婴儿肠绞痛的诱发因素。
3、乳糖不耐受
由于小肠乳糖酶缺乏或不足,使乳糖未能在小肠完全分解和吸收,当乳糖进入结肠后,由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发酵,产生乳酸和氢气等,从而使结肠迅速扩张,并引起疼痛;而结肠中的乳糖和乳酸产生的渗透压可造成水分的大量渗入,导致肠道进一步扩张,加重疼痛。然而有研究显示,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对减少婴儿哭闹并没有明显的效果,乳糖不耐受与婴儿肠绞痛可能并无直接关系。
4、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目前普遍认可的假说认为,婴儿肠绞痛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平衡密切相关。
5、环境因素
如家庭暴力、亲子互动缺乏、父母的焦虑或抑郁,在婴儿肠绞痛的发生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婴儿肠绞痛与各种围生期因素有关,包括母亲的教育程度、吸烟习惯等。
6、喂养技巧不得当
如过度喂养、吞入空气、喂养后拍背不够可能与本病有关。
症状-总述:
婴儿肠绞痛可每天出现3小时以上,每周持续时间≥3天,并持续3周以上。通常于2周龄发作,6~7周龄为发作高峰,3~4月龄自行消失。其典型症状为突然发生的阵发性腹部绞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也可在其他部位,程度轻重不等,但婴儿不会表达,则表现为突然哭闹、烦燥,常伴有膝盖弯曲、握紧拳头、面部通红,严重者剧烈啼哭、翻滚出汗甚至面色苍白、足冷。
症状-并发症:
摇晃婴儿综合征是婴儿肠绞痛的一种特殊并发症,主要是由于父母为抚慰婴儿,晃动婴儿时导致其大脑严重受损。
症状-伴随症状:
患儿可伴有呕吐。
就医-门诊指征:
1、突然烦躁或哭闹,难以安抚。
2、小儿出现膝盖弯曲、握紧拳头、面部通红等情况。
3、翻滚出汗、面色苍白、足冷。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新生儿需要去新生儿科就诊,年龄稍大的婴儿可以去小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可给小儿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孩子不舒服有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不舒服的症状加重?
4、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孩子是否有进行治疗?进行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6、平时照顾孩子的人是您吗?
7、您近期压力大吗?最近是否有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8、您和家里人的关系如何?
9、您和孩子平时互动多吗?
10、孩子的母亲平时有吸烟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是什么病
2、孩子为什么会得病?
3、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4、需要治疗吗?怎么治?
5、需要治疗多久?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8、平时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婴儿出现不停哭闹、烦躁、膝盖弯曲、握紧拳头、面部通红等症状时,家属需带其及时就医,医生会先询问一些基本情况,再对患儿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必要时会建议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便常规和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胃肠钡餐检查、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等,进一步明确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腹部检查会尽量争取婴儿的合作,如让母亲抱着喂奶,或待婴儿安静睡眠时再检查,以便确定腹部是否平软,肠鸣音是否正常,腹部有无压痛、包块、肌紧张等异常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明确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有助于医生了解婴儿全身情况。
2、便常规
了解肠道有无炎症及出血,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
检查-影像学检查:
必要时需进行腹部X线检查、胃肠钡餐检查、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等,排除腹腔内器质性病变,如腹腔脏器的穿孔、破裂、梗阻、套叠、扭转、绞窄等。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根据患儿的既往病史,结合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再参考一系列检查如血常规、便常规、腹部X线检查、胃肠钡餐检查、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等,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排除肠套叠、机械性肠梗阻、蛔虫病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肠套叠
两者均有阵发性腹痛,表现为患儿阵发性哭闹,间歇期可安静。但肠套叠起病4~12小时后排血便,为新鲜血液、黏液便或果酱样便;80%患儿可扪及腹部肿块;直肠腹部双合诊可扪清肿块,并常有手指染血;发病24~36小时内行空气或钡剂灌肠多可见套入的头部呈杯状影。
2、机械性肠梗阻
两者均可出现患儿哭闹。但机械性肠梗阻常伴呕吐,吐出梗阻部位以上的胃肠内容物,有时可见肠型,可扪及包块,肠鸣音早期亢进,有气过水声。主要通过X线检查进行鉴别。
3、蛔虫病
两者均可出现患儿腹痛、哭闹的表现。蛔虫病常有肠鸣音增强,腹软喜按,有时可触及易变的条索状包块。可根据粪便检查、蛔虫排出史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重点不仅是治疗肠痉挛,更重要的是帮父母顺利度过孩子生长发育所经历的这个挑战期。治疗的目标是在对婴儿无害的前提下缓解症状,非药物治疗应该首先考虑使用,包括合理喂养、改善护理等。当非药物治疗无效时,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药物治疗,但益生菌、药物的效果有待观察研究。
治疗-一般治疗:
1、合理喂养
母乳喂养是最适合婴儿的喂养方式,但当各种原因导致母乳量不足时,可使用配方奶喂养,但是不建议使用大豆配方奶。含低聚果糖(FOS)/低聚半乳糖(GOS)的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可能有缓解婴儿肠痉挛、减少患儿哭闹发作次数的作用,但仍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2、改善护理
(1)婴儿肠绞痛并非由于某些疾病或父母忽视所致,通过积极护理多可自行恢复。父母尽量轮流照顾患儿,如果实在承受不住,可以安排亲戚、朋友过来帮忙照看。
(2)父母需将注意力转移至如何给予婴儿更适当的护理,包括减少过度刺激、增加更有效的抚慰。研究发现,婴儿按摩可明显改善母婴间的互动,并能减少婴儿哭闹。还有一些减少婴儿哭闹的办法,如接触白噪音(将哭闹的婴儿置于干衣器或吸尘器附近,但需要保持距离,减少对宝宝听力的不良影响),特有的“肠绞痛抱"(即在婴儿的腹部施加一定的压力),开车带婴儿溜一圈等。
治疗-药物治疗:
至今尚无一种完全有效的药物来治疗婴儿肠绞痛。
1、补充益生菌
近年研究显示,特定益生菌(如罗伊乳杆菌DSM 17938)可以减少婴儿哭闹。虽也有研究不支持这一结论,但在拉丁美洲国家专家对儿童胃肠道益生菌使用的文献回顾中,还是推荐罗伊乳杆菌DSM 17938用于婴儿肠痉挛的预防和治疗。
2、药物治疗
(1)抗胆碱能药物:双环胺具有解痉作用,在治疗婴儿肠绞痛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近来有研究发现具有嗜睡、便秘以及影响运动和呼吸功能等不良反应,此药的应用受到限制。西托溴铵通过对内脏平滑肌的竞争性拮抗作用,可减短婴儿哭闹的持续时间,但因效果不明显已被淘汰。
(2)解痉药:肠绞痛严重时,医生可能给予解痉药。
治疗-相关药品:
罗伊乳杆菌、双环胺、西托溴铵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婴儿肠痉挛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儿可在3~4月龄内完全恢复,预后较好。但肠痉挛对婴儿和家庭的影响却不是转瞬即逝的,可能会增加婴儿及家庭的负面情绪。
预后-危害性:
1、若肠绞痛严重,发作频繁时,可影响婴儿的精神、食欲。
2、婴儿肠绞痛会增加照料者心理困扰和抑郁症的发生,阻碍母婴关系的良好发展。
3、有研究发现,患儿在学龄前和学龄期更容易表现出情绪和行为问题、注意力缺陷与多动冲动、低效感觉处理、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精细运动和大运动发育落后。尤其当婴儿过度哭闹超过3月龄,或者合并饮食和睡眠问题时,上述问题则更为突出。但此结论尚需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预后-自愈性:
大多数患儿可在3~4月龄内完全恢复。
预后-治愈性:
通过改变护理方法、合理的治疗,可缓解疼痛、减少患儿哭闹。
日常-总述:
父母的不良心理状态会加重患儿的病情,因此父母需要首先调整自己的心态,然后给予患儿适当的抚慰、加强亲子交流,为患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同时生活中父母需注意休息,并避免不良刺激影响患儿。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父母心理压力大、家庭暴力、亲子互动缺乏、父母焦虑或抑郁,都可导致婴儿肠绞痛的发生。而婴儿肠绞痛又会增加父母心理困扰和抑郁症的发生,阻碍母婴关系的良好发展,并可能导致婴儿受意外伤害、影响家庭关系。
2、护理措施
首先父母需要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从而减少对婴儿的不良刺激。然后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需加强亲子交流,并给予适当的抚慰,给婴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特别是母亲抚育婴儿的方式,对婴儿行为的发育尤为重要。当婴儿出现哭闹的时候,可通过拥抱、走动、摇晃等方式,耐心安抚患儿,尽量让患儿感觉到舒适。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患儿用药,不得停药和私自更改剂量,当患儿出现严重的身体不适时,立刻带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增加亲子交流,多给予婴儿陪伴,增进感情。
2、保持室内安静,尽量减少噪音、强光等刺激,促进患儿恢复。
3、根据气候变化,适量增减衣被。冬季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喂养方式对疾病的恢复至关重要。日常需要注意正确的喂奶姿势,并在喂奶后给患儿拍嗝,避免喂养不足、过度喂养或在哭闹时喂奶。
饮食建议:
1、母乳喂养,如果母乳不足,可使用配方奶替代,但是不建议使用大豆配方奶。可以使用含低聚果糖(FOS)/低聚半乳糖(GOS)的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
2、保持喂奶姿势正确,以防患儿吞入大量空气。
3、喂奶后注意给患儿拍嗝。
饮食禁忌:
1、患儿的父母(尤其是母亲)需要戒烟,并避免患儿接触二手烟。
2、不要在哭闹的时候喂奶,以防吞咽空气或发生呛奶导致窒息。
3、喂养要按需、适量,避免喂养不足或过度喂养。
预防措施:
本病病因暂不明确,无有效预防方式。但父母保持良好的心态、改善亲子关系、合理喂养婴儿可降低患病的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