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纵隔气肿疾病英文名称: mediastinal emphysema疾病别名: 纵隔气肿综...
养生
疾病名称: 纵隔气肿
疾病英文名称: mediastinal emphysema
疾病别名: 纵隔气肿综合征
疾病概述:
纵隔气肿(mediastinal emphysema)是指纵隔内气体聚积,是肺泡外积气的一种形式。少量积气可无症状,如果纵隔气肿突然发生或大量气体进入纵隔,压迫内在器官时,可导致呼吸循环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纵隔是两侧胸腔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是胸廓上口,下界是膈。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胸外科
发病部位: 纵隔
常见症状: 咳嗽、胸痛、呼吸困难
主要病因: 某些疾病、创伤、医源性损伤
检查项目: 血常规、X线、CT、超声检查
重要提醒: 出现突发胸痛、胸闷等症状,怀疑纵隔气肿者应立即就医排查。
相关中医疾病: 肺胀、咳喘证
临床分类:
1、根据有无明确病因,分为自发性纵隔气肿和继发性纵隔气肿。
2、根据病理结构,可分为张力性纵隔气肿和非张力性纵隔气肿。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5~34岁人群的发病率为1/2500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新生儿和婴幼儿,成人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病因-总述:
引起纵隔气肿的主要原因包括某些疾病、创伤、医源性损伤等。部分纵隔气肿病因不明。
病因-基本病因:
1、某些疾病
头颈部感染、哮喘急性发作、间质性肺炎、食管痉挛阻塞、胃肠穿孔等。
2、创伤
胸部钝性损伤,特别是车祸中减速伤,因气管隆突位置相对固定,距隆突3cm范围内的气管、主支气管易撕裂而发生纵隔气肿。此外,胸部贯通伤,鼻窦、眼眶、腭骨和面部其他骨骼的骨折也可造成纵隔气肿。
3、医源性损伤
如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中心静脉置管、经皮肺穿刺、经支气管肺穿刺活检、肺手术、拔牙、肾周围充气造影术或人工气腹术等有创医源性操作可造成纵隔气肿。
4、其他
潜水、Valsalva动作等情况导致肺泡压力增高出现自发性肺泡破裂,从而导致纵隔气肿。少见的不明原因肺泡破裂,产生的气体进入纵隔,造成自发性纵隔气肿。
病因-危险因素:
1、吸烟,吸食毒品(如可卡因、大麻、甲基苯丙胺)者。
2、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纵隔气肿。
3、吸入有毒气体者,出现纵隔气肿的风险大。
4、过度呕吐,可能会导致纵隔气肿的发生。
症状-总述:
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积气量、压力高低以及其发生速度有关,积气量少、发生缓慢时,可无明显症状;积气量多、压力高、发病突然时,可表现为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胸痛
胸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胸骨后疼痛并向两侧肩部和上肢放射,并随运动、呼吸、体位改变而加重。
2、咳嗽
突发剧烈咳嗽可导致胸腔内压升高,而促发胸痛的发生。
3、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纵隔气肿又一较常见的表现。
4、咽、颈部症状
包括颈部疼痛和肿胀、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典型的表现为发出“热土豆”声音。
5、其他
如恶心、呕吐等。
症状-并发症:
1、皮下气肿
纵隔中的气体可通过松散的脂防组织到达颈部、胸部,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约占70%。当纵隔内气体压力过高,气体可沿颈部扩散至颈、面及躯干等处形成皮下气肿,也可经脏层胸膜和纵隔胸膜进入胸膜腔而形成气胸。
2、气道损伤
交通事故是最常见的原因。
3、气胸
纵隔内的气体通过胸膜可产生气胸,重者可出现张力性气胸及张力性纵隔气肿,可导致纵隔心脏和大血管受压。
4、食管损伤
最常由交通事故引起,呕吐和胸腔积液提示可能存在食管穿孔。
5、其他
部分病例可出现气腹、心包积气、椎管内和硬膜外积气等。
症状-伴随症状:
上腔静脉受压或伴发张力性气胸时,患者烦躁不安,脉速而弱,出冷汗,血压下降,意识模糊以至昏迷。此外患者常伴有引起纵隔气肿原发病的相应症状。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相关体格检查、X线、CT、超声检查以及血常规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触诊
心尖搏动不能触及。
2、叩诊
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心音遥远。
3、听诊
纵隔气肿最典型的体征是Hamman征,即在心前区闻及与心搏一致的摩擦音或咔嗒音,以吸气和左侧卧位最为清晰。出现皮下气肿时,听诊有皮下捻发音。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的升高。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
可显示纵隔积气,并勾画出壁层胸膜和其他纵隔结构。
2、CT
X线检查有约10%的漏诊率,CT检查更能明确诊断,可以发现X线检查不能发现的纵隔气肿,不仅能直接观察到纵隔内气体密度影的存在,并能清晰分辨与周围结构关系,同时可显示胸壁及颈部有无皮下与深部组织间气肿存在,部分病例尚能发现诱发纵隔气肿的肺内基础病变。
3、超声检查
床旁超声检查亦有助于诊断,特别是对于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如无法行X线或CT检查,可行床旁超声检查以辅助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有诱发纵隔气肿的相关疾病、胸骨后疼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以及胸部X线检查发现纵隔两侧透亮带,即可诊断纵隔气肿。原因不明的颈部皮下气肿应考虑有纵隔气肿的可能。
诊断-鉴别诊断:
1、食道破裂(Boerhave综合症)
食道破裂和纵隔气肿都是由相同的因素引起的(例如咳嗽、紧张或呕吐)。它们通常都有胸痛、呼吸困难、颈痛等表现。提示诊断食道破裂的因素包括有心动过速、发热、低血压或液气胸的病人。消化道造影、胃镜、食管或支气管镜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2、气胸
气胸可与纵隔气肿伴随发生。气胸也以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但胸痛呈针刺样或者刀割样,持续时间短暂,然后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患者不能平卧,需采取健侧卧位缓解。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3、心包炎
心包炎和纵隔气肿引起的胸痛相似。其他表现包括心音减低和心电图改变。如果患者有这些表现,应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少量纵隔气肿如症状不明显可不必治疗,一般1~2周内气体可自行吸收。但应针对原发性疾病积极处理,如积极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食管穿孔紧急进行修补术,气管、支气管破裂手术治疗等。纵隔积气量大、症状严重者,应立即进行手术局部排气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吸入纯氧以置换氮气,可促进纵隔内和皮下积气的吸收。
治疗-药物治疗:
包括使用止痛药镇痛,祛痰镇咳,给予抗焦虑药物,怀疑纵隔炎症或存在肺部感染的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等。
治疗-相关药品:
头孢拉定、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噻肟、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
治疗-手术治疗:
1、纵隔积气量大、压力高,压迫纵隔器官出现呼吸循环障碍时,应紧急处理,可做胸骨上小切口直达纵隔筋膜层,排除纵隔内气体。伴发张力性气胸者应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2、如纵隔积气较多,有压迫症状,经一般处理仍不好转者,特别对于罕见的气体压迫大血管或气管的患者,需行视频辅助胸腔镜手术甚至开胸手术。
治疗-治疗周期:
纵隔气肿的治疗周期一般为7-14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纵隔气肿的预后与其发病原因、病情程度及治疗有关。
预后-危害性:
纵隔内大量积气或合并有张力性气胸者,临床表现危重,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甚至昏迷,若不及时抢救可很快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少量纵隔气肿者,一般1~2周内气体可自行吸收。
预后-治愈性:
自发性纵膈气肿可治愈,继发性纵膈气肿较难治愈。
预后-治愈率:
自发性纵膈气肿多可治愈,由创伤引起的纵隔气肿死亡率高。
预后-根治性:
经过积极治疗,自发性纵膈气肿可根治,继发性纵膈气肿较难彻底治愈。
预后-复发性:
出现治疗不彻底或护理不当等因素,有可能复发。
日常-总述: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可能增加胸内压的活动,定期复查等。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从而加重病情。应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起伏。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预防肺部并发症。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体力活动,避免咳嗽屏气等动作。
2、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如戒烟。
3、积极控制原发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结缔组织病,避免病情加重和肺部感染。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呼吸和心率的变化,如有不适,应立即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建议安排家属陪同。
日常-术后护理: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建议多进行咳嗽、深吸气、排痰等动作。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促进疾病康复。
饮食建议:
1、合理膳食,保持营养均衡摄入,多补充蛋白质类食物,比如鱼类、瘦肉等。
2、尽量选择易咀嚼的食物,比如稀粥、蒸鱼、蔬菜汤等。
饮食禁忌:
1、控制食盐,少吃甜食,忌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
2、尽量避免豆类、甘蓝菜等易胀气的食物。
预防措施:
纵隔气肿主要通过避免发病因素来进行预防。
1、积极治疗哮喘等原发疾病,减少其复发的几率。
2、有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可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有助于预防肺部感染,减少病情的急性加重以及纵隔气肿的发生率。
3、注意保护自己,避免胸部受到外伤。
4、应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拔牙或有创检查。
5、适当进行有氧训练,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活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