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
在中医的世界里,“湿气重”是一个频频被提及的健康问题。它不像病毒那样突然爆发,却像阴霾一样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们的身体,成为疲劳、肥胖、皮肤差、睡眠不佳等一系列问题的幕后黑手。...
养生知行录
在中医的世界里,“湿气重”是一个频频被提及的健康问题。它不像病毒那样突然爆发,却像阴霾一样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们的身体,成为疲劳、肥胖、皮肤差、睡眠不佳等一系列问题的幕后黑手。
那么问题来了:湿气到底是从哪里入侵我们的身体的?我们又该如何防与治?
中医五运六气之中,“湿”为六淫之一。所谓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若这些气候变化过度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时侵入体内,就会成为致病因素。
重浊黏滞:容易阻碍气机运行;
趋下易困:常表现为四肢沉重、头脑昏沉;
易与其他邪气结合:例如“寒湿”“湿热”。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所以一旦湿气侵入人体,往往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下降,出现各种“拖沓型”疾病。
外界湿气多由气候潮湿、居住环境阴冷潮湿、涉水淋雨、长时间身处湿地等因素引起。
长时间生活在南方湿热地区;
房间通风不良、阴暗潮湿;
爱穿湿衣服或湿鞋;
下雨天外出未及时擦干身体。
一旦外湿乘虚而入,便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侵袭人体,形成“湿邪在表”甚至“湿邪入里”的病症。
相比“外湿”,“内湿”才是真正让人长期疲惫不堪的元凶。内湿多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无法把水谷精微与废浊充分分离与转输,造成湿邪滞留体内。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甜食;
生活不规律:熬夜、久坐不动;
情绪波动大:焦虑易伤脾;
久病体虚:脾气本虚无以运化。
一句话总结:“脾为生湿之源,湿为困脾之邪”,湿气和脾胃是双向“拉扯战”。
湿气重的人常常有一些共通的体征与症状:
湿气类型 | 常见表现 |
---|---|
寒湿 | 畏寒肢冷、舌苔白腻、大便稀溏 |
湿热 | 口苦口黏、舌苔黄腻、容易长痘、身体有异味 |
脾虚生湿 | 食欲差、四肢沉重、脸色蜡黄 |
肝郁夹湿 | 情绪低落、乳房胀痛、经期不调 |
湿阻经络 | 关节酸痛、肌肉乏力、身体沉重 |
你是否常感疲乏、晨起舌苔厚腻?那你可能就已经被湿气“盯上”了。
久居潮湿环境的人
喜欢喝冷饮、吃冰的人
饮食油腻、嗜甜嗜辣的人
长期情绪压抑的人
缺乏运动、久坐办公室的人
体质偏虚、特别是脾虚的人
如果你同时符合其中3项以上,那么必须开始警惕湿气的侵袭。
常用食材:
红豆薏米:健脾祛湿经典搭档;
山药、茯苓、芡实:补脾渗湿佳品;
冬瓜、丝瓜、黄瓜:利水除湿;
陈皮、生姜:理气化湿。
❌ 避免: 冰镇饮料、奶茶、甜品、生冷瓜果、糯米食品等。
推荐:
快步走、八段锦、太极拳、跳绳、瑜伽
每日出汗为宜,但不宜过度出汗伤阳。
不穿湿衣湿鞋;
湿气重的季节少露脚踝、腹部;
家中保持通风干燥,慎用空调除湿。
推荐刮痧、拔罐、艾灸、按摩穴位:
足三里:健脾化湿;
阴陵泉:利水祛湿;
中脘穴、关元穴、脾俞穴等调脾要穴。
脾虚湿困型:平时倦怠乏力、胃口差
推荐方剂:参苓白术散
寒湿困脾型:体寒怕冷、大便稀溏
推荐方剂:苓桂术甘汤
湿热内蕴型:口苦便黏、舌黄苔腻
推荐方剂:三仁汤、茵陈蒿汤
痰湿困中型:胸闷腹胀、恶心呕吐
推荐方剂:二陈汤
⚠️ 注意:药物使用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进行!
湿气是一个慢性“隐患”,不痛不痒,却能一步步耗损我们的精气神。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绝非一剂药就能根除。你需要做的,是从现在起,认清湿气的入侵路径,从源头上“断水”、从体内“出湿”。
🌿 正所谓“内外调和,祛湿自然”,与湿气共存,不如主动应对,让身体重新回归轻盈与畅快。
中医养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