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
🍽️消化系统全解:肠胃的功能与重要性 ——别等肠胃“抗议”才开始关心它 在所有人体器官中,肠胃往往是...
海纳百医
——别等肠胃“抗议”才开始关心它
在所有人体器官中,肠胃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却又最不能忽视的存在。
你的一日三餐、情绪状态、甚至免疫力强不强,都与它息息相关。中医有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现代医学也证明,消化系统不仅仅是“吃进去、拉出来”那么简单,它关系到你的营养吸收、代谢调节、免疫功能、心理健康……
今天,就带你全面解读消化系统的秘密,帮你重新认识“胃”和“肠”的真正价值。
我们常说的“肠胃”,其实只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
消化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
口腔 → 咽喉 → 食管
胃 →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大肠(盲肠、结肠、直肠) → 肛门
唾液腺
肝脏(产生胆汁)
胰腺(分泌胰液)
👉 从你开始咀嚼到最终排泄,大约需要24~72小时。
这是一场精密的、协调性的“营养提取与废物清理”任务。
胃在整个消化系统中处于中间环节,却肩负重要任务。
暂时储存食物:分餐进食,集中消化
机械性搅拌:蠕动动作让食物充分混合胃液
初步分解蛋白质: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发挥作用
杀菌:胃酸具有强大杀菌能力
调节排空速度:胃根据食物种类调节“放行”到小肠的节奏
胃胀、打嗝 → 胃动力不足
泛酸、烧心 → 胃酸分泌异常
隐痛、反复不适 → 慢性炎症可能存在
你摄入的大部分营养,都是在小肠完成吸收的。
十二指肠:接受胆汁和胰液,化学消化最活跃
空肠:主要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等
回肠:负责脂溶性维生素、胆汁盐、维生素B12的回收
小肠黏膜面积达200平方米(约一个羽毛球场大小)
若肠绒毛受损,营养就会被“白白浪费”
肠漏综合征、肠道菌群紊乱都会从这里开始
大肠虽然是最后一站,却是人体微生态的关键场所。
回收水分与电解质
发酵未被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肠道菌群的活跃地)
合成部分维生素(如维生素K、B族)
储存与排泄粪便
💡 肠道菌群大部分生活在大肠,数量是人体细胞的10倍以上,直接影响免疫、代谢、情绪、体重……
你知道吗?人体70%的免疫细胞就驻扎在肠道黏膜。
这意味着——
如果你的肠道屏障受损、菌群失衡,容易导致:
易感冒、易过敏
皮肤问题反复出现
疲劳、慢性炎症
自身免疫疾病风险上升
合理饮食(少糖少加工)
充足睡眠与规律作息
适度运动促进肠蠕动
补充益生菌与益生元
中医不单讲“胃”,而讲“脾胃”。
脾主运化,是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的根本;胃主受纳、腐熟。
表现 | 常见中医证型 |
---|---|
食欲差、腹胀 | 脾胃虚弱 |
胃痛、泛酸 | 肝胃不和 |
嗳气、反复胀气 | 食滞胃脘 |
腹泻、便溏 | 脾虚湿盛 |
健脾:山药、白术、茯苓、陈皮
理气:柴胡、香附、乌药
和胃:姜枣汤、藿香正气水
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清淡易消化为主,减少重口味
温热饮食,避免冷饮、生冷食物刺激胃肠
细嚼慢咽,避免“吞云吐雾式”吃饭
晚餐宜在睡前4小时解决
保持规律排便,早起最佳
不熬夜,尤其是23:00~3:00为肝胆排毒期
中医讲“思伤脾,怒伤肝”,情绪焦虑紧张,直接影响肠胃功能。
日常可以多做冥想、瑜伽、腹式呼吸,缓解肠胃紧张状态。
肠胃不是一个“工具性”的器官,而是你生命能量的发动机,是身体健康的核心基础。
别等到胃痛了才想起养胃,
别拉肚子了才想起调肠,
日常多一份呵护,才能少一分痛苦。
愿你从这一餐开始,学会真正善待你的肠胃 ❤️
📌 欢迎转发给朋友,一起关注肠胃健康。
💬 如果你也有“肠胃烦恼”,欢迎留言告诉我,
我可以帮你分析原因,给出专业建议!
中医养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