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百会疽疾病别名: 玉顶疽疾病概述: 百会疽,中医病名。是指多因膏粱厚味太过,火毒凝结所致...
养生
疾病名称: 百会疽
疾病别名: 玉顶疽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常见症状: 生于头顶部,状如粟米或葡萄,红肿热痛而硬
主要病因: 因膏粱厚味太过,火毒凝结
相关中医疾病: 头顶部痈
病因-基本病因:
检查-实验室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1、好发于成年人,以中老年人居多。
2、初期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多滑数或洪数等明显的全身症状。此为一候。溃脓期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10cm,甚至大逾盈尺;伴高热口渴,便秘溲赤。如脓液畅泄,腐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随之减轻,全身症状也渐减或消失。此为二至三候,病变范围大者往往需3-4周。收口期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亦有少数病例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此为四候,常需1-3周。病情的轻重、顺逆、是否内陷,与热毒的轻重、气血的盛衰、患者年龄的大小等均有密切关系。若兼见神昏谵语、气息急促、恶心呕吐、腰痛、尿少、尿赤、发斑等严重全身症状者,为合并内陷。体虚或消渴病患者容易并发内陷。
诊断-诊断依据:
1、好发于成年人,以中老年人居多。
2、初期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多滑数或洪数等明显的全身症状。此为一候。溃脓期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10cm,甚至大逾盈尺;伴高热口渴,便秘溲赤。如脓液畅泄,腐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随之减轻,全身症状也渐减或消失。此为二至三候,病变范围大者往往需3-4周。收口期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亦有少数病例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此为四候,常需1-3周。病情的轻重、顺逆、是否内陷,与热毒的轻重、气血的盛衰、患 者年龄的大小等均有密切关系。若兼见神昏谵语、气息急促、恶心呕吐、腰痛、尿少、尿赤、发斑等严重全身症状者,为合并内陷。体虚或消渴病患者容易并发内陷。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其他治疗:
1、初起未溃
患部红肿,脓头尚未溃破,属火毒凝结证或湿热壅滞证,用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阴虚火炽证或气虚毒滞证用冲和膏外敷。
2、酿脓期
以八二丹掺疮口;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改用七三丹,外敷金黄膏。待脓腐大部脱落,疮面渐洁,改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若脓腐阻塞疮口,脓液蓄积,引流不畅者,可用五五丹药线或八二丹药线多枚分别插入疮口,蚀脓引流;或用棉球蘸五五丹或八二丹,松松填于脓腔以祛腐。若查疮肿有明显波动感,可采用手术扩创排毒,行十或双十字形切开,务求脓泄畅达。如大块坏死组织一时难脱,可分 次祛除,以不出血为度。切开时应注意尽量保留皮肤,以减少愈合后瘢痕形成。
3、收口期
疮面脓腐已净,新肉渐生,以生肌散掺疮口,外敷白玉膏。若疮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黏合者,可用垫棉法加压包扎。
4、后期
腐肉已脱,但脓水较多,可用垫棉法加压,一则可防止袋脓的发生;二则可使皮肉黏合,促进疮口愈合。但需要注意的是,初起脓栓未松动时,不可强行剥出,以防止毒邪扩散;后期毒邪未尽应慎用垫棉法,勿使毒邪不得外泄反陷入里。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