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鼻衄疾病概述: 鼻衄,中医病名。是指以鼻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可由鼻部损伤而引起,亦可因...
养生
疾病名称: 鼻衄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发病部位: 鼻
常见症状: 轻者仅为涕中带血丝,或鼻血点滴而出,重者鼻血涌出不止
主要病因: 火热气逆迫血妄行或阴虚火浮或气虚不摄血
相关中医疾病: 鼻腔出血
病因-基本病因:
鼻衄可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实证者,多因火热气逆、迫血妄行而致;虚证者,多因阴虚火旺或气不摄血而致。
检查-实验室检查:
鼻腔检查
多可找到出血部位,以鼻中隔前下方及下鼻道后部的出血较为多见。
诊断-诊断原则:
诊断-诊断依据:
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鼻出血,可为间歇反复出血,亦可持续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鼻涕中带血;较重者,渗渗而出或点滴而下;严重者,血如泉涌,鼻口倶出,甚则昏厥。
诊断-鉴别诊断:
鼻衄量多者可向后流经咽部从口吐出,应注意与咯血、吐血相鉴别。
咯血者为咳嗽时出血,多兼有咳痰;吐血者为呕吐时出血,血色多暗红,且混有胃内容物;鼻衄流经咽部者,为鲜红色的血液,无痰液或胃内容物混杂,也无咳嗽及呕吐。
治疗-治疗原则:
鼻衄属于急症,临床治疗时要遵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原则,同时应稳定病者的情绪,以利于配合治疗和检查。有虚脱者,应及时抢救处理。
治疗-其他治疗:
对于正在鼻出血的病人,要遵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立即采用外治法止血。常用的止血方法如下:
1、冷敷法
取坐位,以冷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于患者的前额或颈部,以达凉血止血的目的。
2、压迫法
用手指捏紧双侧鼻翼10-15分钟,或用手指掐压患者入前发际正中线1-2寸处,以达止血目的。
3、导引法
令患者双足浸于温水中,或以大蒜捣烂,或用吴茱萸粉调成糊状敷于同侧足底涌泉穴上,有引火下行的作用,以协助止血。
4、滴鼻法
药墨浓研,滴人鼻中,也可用血管收缩剂滴鼻。
5、吹鼻法
选用云南白药、蒲黄、血余炭、马勃粉、田七粉等具有收涩止血作用的药粉吹入鼻腔,黏附于出血处,而达到止血目的。亦可将上述药物放在棉片上,贴于出血处或填塞鼻腔。
6、烧灼法
适用于反复小量出血且能找到固定出血点者。用30%-50%硝酸银或30%三氯醋酸烧灼出血点,应避免烧灼过深,烧灼后局部涂以软膏。此外,还可用电灼法或YAG激光、射频烧灼出血点。
7、鼻腔填塞法
用上述方法未能止血者,可用此法,以持续加压达到止血目的。
上述方法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结扎颈外动脉、上领动脉或血管栓塞等方法止血。
预防措施:
1、鼻衄时患者多较紧张,因此,先要安定患者情绪,消除其恐惧心理。
2、对鼻衄的病人,一般采用坐位或半卧位,有休克者,应取平卧低头位。嘱患者尽量勿将血液咽下,以免刺激胃部引起呕吐。
3、检查操作时,动作要轻巧,以免损伤鼻黏膜。
4、患者宜少活动,多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忌食辛燥刺激之物,以免资助火热,加重病情。
5、注意情志调养,保持心情舒畅,忌忧郁暴怒。
6、戒除挖鼻等不良习惯。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