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鼻硬结病疾病英文名称: rhinoscleroma疾病别名: 呼吸道硬结病疾病概述: 鼻...
养生
疾病名称: 鼻硬结病
疾病英文名称: rhinoscleroma
疾病别名: 呼吸道硬结病
疾病概述:
鼻硬结病(rhinoscleroma)又称呼吸道硬结病,是一种由鼻硬结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慢性、进行性、传染性肉芽肿病变,多先发于鼻部,而后向鼻窦、软腭、硬腭、咽、喉、气管、支气管、鼻泪管、中耳等处蔓延,还可在呼吸道各处散在并发或继发,原发于咽、喉或气管而不累及鼻部者少见。临床主要表现为鼻黏膜干燥、鼻塞、鼻出血、外鼻变形、鼻内肿块、声嘶、呼吸困难等。本病病程一般较长,严重者可因呼吸道堵塞而死亡。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整形外科、皮肤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鼻、咽喉、气管、头部、颈部
常见症状: 鼻塞、鼻黏膜干燥、流黏脓涕、鼻内结痂、鼻出血、鼻内肿块、外鼻变形、闭塞性鼻音、呼吸困难
主要病因: 由鼻硬结杆菌感染引起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血清抗鼻硬结杆菌抗体检测、病理学检查、鼻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鼻内镜
重要提醒: 本病严重者可因呼吸道堵塞而死亡,患者出现鼻塞、鼻内肿块应及时就医咨询。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有轻度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暂不明确。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尚不明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中青年,发病年龄以21~50岁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1、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多见于欧洲中部及东南部、印度、中美洲。
2、好发于贫穷、卫生条件较差地区,农村多发。我国以山东省最多见,约占病例总数的46%,而莱阳、即墨两地为山东省高发地区。
病因-总述:
一般认为本病是由鼻硬结杆菌(又称Frisch杆菌、鼻硬结克雷伯菌)感染引起,但此菌的致病性尚未完全明确。也有观点认为本病是病毒与鼻硬结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病还可能与年龄、环境、个体状况等因素有关。
症状-总述:
鼻硬结病的病程一般较长,可分为卡他期、硬结期、瘢痕期三个阶段,各期可同时存在,或以过渡形式出现。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临床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卡他期(萎缩期、弥漫期)
通常以鼻塞为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鼻黏膜干燥、鼻塞、流黏脓涕,随着病情发展,可见鼻黏膜萎缩、结痂、出血,但无臭气,病变一般在鼻腔前部,痂皮不易取出。病变若侵及咽、喉、支气管、耳等部位会出现相应症状,如耳鸣、听力下降、咳嗽、声嘶等。此病程可以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2、硬结期(肉芽肿期)
病人多在此期就诊。主要表现为鼻塞和外鼻变形,初起鼻粘膜上见颗粒状肉芽,逐渐融合为结节状肿块,质硬似软骨,呈紫红色,表面可发生溃烂,覆有脓痂,有臭味。病变多在鼻前庭、鼻中隔前端、下鼻甲前端及上唇皮肤等处形成肿块。病程可持续数年甚至更长。
3、瘢痕期
因纤维组织增生、瘢痕收缩,在相应部位出现畸形或狭窄,如前鼻孔狭窄甚至闭锁、鼻翼移位、悬雍垂消失、咽喉狭窄等。可出现闭塞性鼻音、声嘶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1、本病由于肉芽肿发展、瘢痕收缩,可能会继发喉狭窄、气管狭窄等,甚至有窒息的风险。
2、病变发生于喉或支气管时,易并发呼吸道继发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
3、有个别报道本病发生恶病质(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或颅内并发症。
就医-急诊指征:
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完全无法呼吸,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经常鼻塞、鼻黏膜干燥、流黏脓涕、鼻内结痂、出血。
2、鼻腔内有肿块。
3、局部畸形,如外鼻变形、前鼻孔闭锁、悬雍垂消失等。
4、耳鸣、听力下降。
以上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完全无法呼吸,须就诊于急诊科。
2、病情平稳,以鼻部、咽喉部症状为主的患者就诊于耳鼻喉科。
3、病情平稳,以鼻翼、上唇等处皮肤改变为主的患者可就诊于皮肤科。
4、容貌改变的患者需要进行整形修复手术,就诊于整形外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3、若有鼻部长期慢性病史或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的鼻涕带血或脓吗?闻起来有臭味吗?
4、您家在哪里?是做什么工作的?
5、您以前有鼻部的其他疾病吗?
6、您吸烟吗?会接触到化工产品或粉尘吗?
7、您做过什么检查吗?
8、您自己用过什么药物吗?症状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这是鼻硬结病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吗?
5、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我需要手术吗?
7、我这个病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8、我这个病会传染吗?肿块会癌变吗?
9、我平时生活应该注意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长期鼻塞、鼻内肿块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在询问病史后,首先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重点对鼻部、咽喉进行检查,之后会进行鼻分泌物或硬结组织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血清抗鼻硬结杆菌抗体检测、病理学检查,必要时进行鼻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鼻内镜等检查,明确病变性质与范围。
检查-体格检查:
1、使用前鼻镜对鼻腔、鼻腔黏膜进行观察。一般可见鼻黏膜轻度肿胀,但不充血,可能见到鼻腔、鼻甲等处结节状肿块,质硬,表面血管扩张,可覆有脓痂,偶见溃疡面,部分患者可见外鼻变形、鼻孔狭窄甚至闭锁、鼻翼下塌、鼻咽狭窄。
2、部分患者喉镜检查,可见悬雍垂消失,咽喉狭窄。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将鼻内分泌物、硬结组织或瘢痕组织做细菌培养,可能会找到鼻硬结杆菌,药敏试验可以指导用药。
2、血清抗鼻硬结杆菌抗体检测
鼻硬结杆菌能让人产生抗体,可协助诊断,易被患者接受。
检查-病理检查:
取鼻内肿物或黏膜进行病理检查,Mikulicz细胞和Russel小体为本病特征性表现,但有时这两者尚未形成,有时已经消失,需要反复取材进行检查,以免漏诊或误诊。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免疫学方法对活检组织中的鼻硬结杆菌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检查-其他检查:
鼻内镜可以准确了解病变累及的部位及范围,并取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检查前会先使用药物收缩并麻醉鼻黏膜,然后医生将带有摄像头的管子直接深入鼻腔进行观察。检查鼻窦时需要穿刺钻孔,经套管将内镜插入鼻窦内。
检查-影像学检查:
鼻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显示鼻部结构,可以准确了解病变累及的部位及范围,尤其对于侵及鼻窦的硬结病有较高的诊断和治疗意义。
诊断-诊断原则:
病理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以诊断,必要时进行鼻部CT、磁共振成像或鼻内镜协助诊断。早期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对可疑患者应尽早进行病理检查、细菌培养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萎缩性鼻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鼻结核、梅毒、鼻麻风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可见鼻塞、鼻腔内有肿块,有些可出现鼻部变形,甚至鼻孔狭窄。病程长,呈慢性进行性经过,硬结大多数位于鼻腔前部,质硬,一般无溃疡和坏死,局部无疼痛。
2、辅助检查
(1)病理检查:Mikulicz细胞和Russel小体为特征性表现,需反复多次取材检查。
(2)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可能检出鼻硬结杆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可协助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萎缩性鼻炎
鼻硬结病卡他期的临床表现、鼻黏膜检查与萎缩性鼻炎类似,容易误诊,需要进行鉴别。萎缩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是鼻黏膜萎缩或退行性变,多见于女性及体质瘦弱者,可有嗅觉减退、鼻内大量结痂,严重者呼吸有特殊腐烂臭气。而鼻硬结病是鼻硬结杆菌感染所致,卡他期无臭气,病变一般在鼻腔前部,痂皮不易取出。二者通过临床表现、细菌培养、鼻腔检查、病理学检查可以鉴别。
2、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均可见鼻塞、鼻内肿块、鼻内出血等,且鼻硬结病会向鼻窦蔓延,需要进行鉴别。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临床常见单侧脓血涕、鼻塞、顽固性头痛、面部麻木或疼痛等,鼻内肿物多呈菜花样,表面有溃疡,易出血,晚期会伴有全身消瘦、贫血、营养不良。而鼻硬结病很少累及全身,肿物表面很少有溃疡。二者通过鼻部CT、磁共振成像(MRI)、病理学检查可进行鉴别。
3、鼻结核
二者均会导致鼻内肉芽肿改变,需要进行鉴别。鼻结核一般继发于肺结核或胃肠结核,是结核杆菌感染所致,传染性较强,鼻内分泌物涂片进行抗酸染色可找到结核杆菌,临床表现为鼻痛、鼻臭,局部可见溃疡,并伴有原发结核病的表现,如咳嗽、咯血、低热、消瘦等。鼻硬结杆菌局部极少见到溃疡,以鼻塞、鼻内肿物为主症。二者通过病史、鼻分泌物涂片、细菌培养、病理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可进行鉴别。
4、梅毒
后天梅毒均可侵犯鼻部,出现鼻塞、鼻内肿块、鼻部畸形等,需要进行鉴别。梅毒是梅毒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后天梅毒大多数是性交传播,可见鼻黏膜红肿、糜烂,形成灰白色黏膜斑,取分泌物镜检可观察到梅毒螺旋体,晚期容易侵犯骨骼、心脏、中枢神经、肝脾等处。二者通过病史、分泌物镜检、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病理学检查可进行鉴别。
5、麻风病
鼻麻风几乎都为瘤型麻风,与鼻硬结病均可见鼻内肿物、鼻黏膜干燥萎缩、结痂、鼻塞等,且后期均会出现外貌改变,需要进行鉴别。鼻麻风为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鼻内结节溃破可导致难治性溃疡,鼻分泌物中带有大量麻风杆菌,抗酸染色可找到麻风杆菌,且麻风病容易影响淋巴结、眼、肝、脾等器官,而鼻硬结病很少累及全身。二者通过鼻分泌物涂片、细菌培养、病理学检查、麻风菌素试验可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以抗生素药物治疗为主,结合放疗,辅以手术治疗,治疗目的是杀灭鼻硬结杆菌,阻止病变发展,恢复机体功能。一般在卡他期进行药物治疗,杀灭鼻硬结杆菌,控制炎症。硬结期可进行放疗,抑制肉芽肿增生,减少瘢痕形成,阻止病变发展。对于瘢痕畸形的患者可以进行手术修复。
治疗-一般治疗:
1、保持鼻部卫生,避免用手抠鼻。
2、可用油性软膏涂抹鼻腔,保持湿润,缓解干燥。
治疗-药物治疗:
积极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是治疗的关键,鼻硬结杆菌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均敏感,根据患者病情或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可以选择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利福平、氯法齐明、头孢羟苄四唑、头孢呋辛、哌拉西林、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治疗-相关药品:
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利福平、氯法齐明、头孢羟苄四唑、头孢呋辛、哌拉西林、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出现瘢痕畸形的患者根据病情进行手术切除或修复,利于功能的恢复。但硬结组织不宜手术切除,容易引起更严重的瘢痕收缩。
治疗-放化疗:
放射治疗是使用具有辐射性的射线治疗,过程类似影像学检查。本病使用放射治疗可以使病变纤维化,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但放疗对鼻硬结杆菌无直接杀伤作用,只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仍需结合抗生素治疗。对发生喉硬结的患者应慎用,在放射前宜先行气管切开。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的周期一般较长,通常为6~8周,也有的需要连续用药3个月,甚至1年以上,具体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本病的治疗费用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病变波及喉、气管等处导致呼吸困难,应及时进行气管切开,保证呼吸畅通。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发展缓慢,病程可长达20~30年,一般不影响全身情况,及时治疗预后较好,发展到瘢痕期常预后不佳。若发生在喉或气管,有引起窒息的风险,也更容易继发呼吸道感染。治疗后易复发,应加强随访。
预后-危害性:
1、本病有轻度传染性,可能会传染给他人。
2、本病病程长,患者会常年经受病痛。
3、本病可能会发生鼻部变形,影响患者容貌。
4、本病有发生鼻孔狭窄、喉狭窄、气管狭窄的可能,可引起而导致患者死亡。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会自愈,需要积极治疗。
预后-治愈性:
通过及时的治疗,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复发性:
本病易复发。
日常-总述:
鼻硬结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看待疾病,保持积极心态,坚持配合治疗。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复查,判断疾病治疗效果与恢复情况。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本病病程长,患者长期承受病痛,可能出现内心敏感、情绪不稳定。
(2)本病容易误诊,且需要反复活检,患者可能产生自己得癌症的错觉,出现恐慌、悲观失望的心理。
(3)本病可能会影响容貌,尤其是女性患者,容易产生忧郁不安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患者要对疾病有正确认识,可多与医生沟通,了解本病相关知识,也可多与病友交流治疗经验与感受。适当进行歌舞、阅读等业余活动,转移注意力。
(2)患者家属要多包容理解,倾听患者的倾诉,多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劝导其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链霉素与卡那霉素全身应用耳毒性、肾毒性较大,可能会出现血尿、排尿次数减少或尿量减少、听力减退、耳鸣等不良反应,肝肾功能不全、听力减退患者应慎用,可选择滴鼻剂局部应用,出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
2、青霉素等抗生素容易发生过敏,用药前可进行皮试,用药后若出现皮疹、昏迷等应及时就医。
3、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小儿与孕妇禁用或慎用,还可能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4、本病病程长,不易根治,故治疗周期较长,患者应遵照医嘱坚持用药,切不可自行停药。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环境卫生,室内勤打扫,室外戴口罩,尽量保持鼻部的清洁与湿润。
2、加强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3、患者可自行进行鼻腔冲洗,防止鼻腔粘连。
4、防寒保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日常-病情监测:
本病为慢性疾病,病程长,易复发,患者要对自身情况密切观察,如果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咳嗽、声嘶等提示病变蔓延至耳、喉、气管等处,如果出现鼻部变形,提示疾病严重,病变侵及喉、支气管会出现呼吸困难,应尽快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要定期复诊进行检查,判断疾病治疗效果与恢复情况,不同患者的复诊时间存在差异。
1、每月进行细菌培养及病理学检查各1次,连续8个月报告为阴性,可认为疾病治愈。
2、3年后需再次复查病理学检查及细菌培养均为阴性。
日常-术后护理:
1、鼻部手术术后一般采取半卧位,减轻头部充血,便于吐出分泌物,如有头晕可改为平卧位。
2、注意手术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3、术后通常会使用纱条对鼻腔进行填塞,患者会出现通气不畅现象,之后会逐渐改善,切勿随意牵拉纱条,尽量避免咳嗽、打喷嚏。
4、气管切开的患者应适当进行鼻腔通气功能训练,用手堵住气管套管,用鼻呼吸,缓慢进行,尽可能恢复鼻腔通气功能。
5、涉及喉部的手术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音困难,要注意术后一周禁声。
6、患者要注意观察鼻腔内填塞纱条是否有渗血,口腔内分泌物随时吐出,避免引起恶心及误吸,且便于观察出血量。
饮食调理:
本病发病可能与营养状况有关,且手术患者需要格外注意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饮食建议:
1、清淡饮食,均衡饮食,保证饮食营养,多食蔬菜、水果、瘦肉等。
2、根据手术方式调整饮食。手术从口腔进路者应选择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果汁、肉汤、菜汤、米汤等),之后根据伤口恢复情况酌情改为半流质(如肉粥、菜泥、水果泥、烂面条等),非口腔进路手术的患者术后可进食半流质饮食。
饮食禁忌:
戒烟限酒,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措施:
鼻硬结病传播途径尚不明确,但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可能会降低疾病风险。
1、保持鼻部湿润与卫生,纠正挖鼻的不良习惯。
2、注意环境卫生,外出时可佩戴口罩,生活物品注意消毒。
3、尽量避免与鼻硬结病人密切接触。
4、锻炼身体,营养饮食,增强个人机体免疫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