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病毒性心肌炎疾病概述: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
养生
疾病名称: 病毒性心肌炎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小儿科、心血管内科
发病部位: 心
常见症状: 心悸、胸闷、乏力、气短、面色苍白、肢冷、多汗
主要病因: 正气不足,外感风温、湿热邪毒
相关中医疾病: 病毒性心肌炎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病因-基本病因: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责之于素体正气亏虚,外因多由风温、湿热邪毒侵袭所致。
1、风热犯心
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外感风热邪毒多从皮毛而入,首犯肺卫,心肺同居上焦,肺朝百脉,与心脉相通,毒邪由表人里,内舍于心,致心脉痹阻,心失所养。
2、湿热侵心
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洁或不节,湿热毒邪从口而入,蕴郁于胃肠,邪毒沿脾经从胃入膈,注入心中,导致心脉痹阻,心失所养。
3、气阴两虚
外感风温、湿热邪毒,热毒之邪灼伤营阴,耗伤心之气阴,则气阴亏虚,心脉失养。同时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流不畅,气滞血瘀,也可致心脉痹阻。
4、痰瘀互结
病情迁延,伤及脾肺,脾不运化则水湿停聚,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肺脾两虚而不能布散水津,留而成痰为饮,病情迁延,久病必瘀,痰瘀互结,阻滞心之脉络,致心脉痹阻。
5、心阳虚衰
素体阳虚,复感毒邪,致心阳虚衰;或感邪日久,正气衰弱,心阳不足,甚则心阳虚损;或心阴亏虚,阴损及阳,致心阳虚损;心阳虚损进一步发展则心阳暴脱。
检查-实验室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1、病史
发病前有感冒、泄泻、风疹等病史。
2、临床表现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有明显心悸、胸闷、乏力、气短、面色苍白、肢冷、多汗、脉结代等表现。
(2)心脏听诊可有心音低钝,心率加快,心律不齐,有奔马律等。
3、分期
(1)急性期
新发病,症状及体征明显且多变,一般病程在半年以内。
(2)迁延期
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客观检查指标迁延不愈,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3)慢性期
进行性心脏增大,反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病情时轻时重,病程在1年以上。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发病前有感冒、泄泻、风疹等病史。
2、临床表现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有明显心悸、胸闷、乏力、气短、面色苍白、肢冷、多汗、脉结代等表现。
(2)心脏听诊可有心音低钝,心率加快,心律不齐,有奔马律等。
3、分期
(1)急性期
新发病,症状及体征明显且多变,一般病程在半年以内。
(2)迁延期
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客观检查指标迁延不愈,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3)慢性期
进行性心脏增大,反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病情时轻时重,病程在1年以上。
诊断-鉴别诊断:
1、风湿性心肌炎
亦可出现发热、心悸、头晕、心律失常等类似本病的表现,但病前1-3周多有链球菌感染史,风湿活动期表现明显,如发热、关节炎、皮下结节、环行红斑、血沉增快、抗“O”>500U,心电图P-R间期增长,病原学检测有助鉴别。
2. 中毒性心肌炎
由非病毒性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立克次体、支原体等的毒素引起,可有类似本病的胸闷、憋气、心悸、乏力等表现,但几乎均见其原发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如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伤寒等,而且中毒症状明显,如高热、皮肤苍白、神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等,以资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初期以祛邪、养心通脉为要,“邪去则正安”;后期以扶正、养心通脉为主,祛邪为辅,“养正则邪自祛”。病初邪毒犯心者,治以清热解毒,养心通脉;湿热侵心者,治以清热化湿,宁心通脉;后期气阴亏虚者,治以益气养阴,宁心安神;痰瘀互结者,治以活血化瘀,祛痰化浊;心阳虚衰者,治以益气回阳,救逆固脱。
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积极预防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
2、注意休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3-6周,重者宜6个月-1年。待热退后3-4周,心衰控制,心律失常好转,心电图改变好转时,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3、尽量保持安静,以减轻心肌负担,减少耗氧量,必要时可予镇静剂。
4、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食过于肥甘厚腻或辛辣之品。
5、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一旦发现心率明显增快或减慢、严重心律失常、呼吸急促、面色青紫,应及时抢救。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