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迟发性运动障碍疾病英文名称: tardive dyskinesia,TD疾病别名: 迟发...
养生
疾病名称: 迟发性运动障碍
疾病英文名称: tardive dyskinesia,TD
疾病别名: 迟发性多动症、持续性运动障碍
疾病概述: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又称迟发性多动症、持续性运动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主要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多见于老年女性。不自主运动可见于口、面部、躯干、四肢,老年人口部运动具有特征性,年轻患者较易累及肢体,儿童口面部症状较突出。一般经过及时的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并维持在稳定状态,通常不会再加重。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 头部
常见症状: 持久、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
主要病因: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头部核磁共振(MRI)
重要提醒: 如果精神病患者服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1年以上,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相关中医疾病: 痿证、痹证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国内报道发生率21.7%,国外报道13%,大约在15%~2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女性。
2、常见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精神病患者。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对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病患者,其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病因-总述:
迟发性运动障碍常见于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病患者,在停药、减少药量后最容易出现。一般认为是由于长期阻断纹状体多巴胺能受体后,多巴胺能受体出现超敏反应所致,也有可能与基底核γ-氨基丁酸功能受损有关。
病因-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
(1)年龄超过40岁是迟发性运动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并且,患病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存在非常紧密的关系。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有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几率就会增加。
(2)女性(尤其是老年女性)比男性更易患TD,且症状更重。
2、药物
与药物的种类、剂量、服用药物的持续时间呈现相关性。主要由长期服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抗精神病药、止吐药(甲氧氯普胺)和抗眩晕药(丙氯拉嗪)等引起。药物剂量越大、服用时间越长,患有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几率就会越大,尤其是服用药物时间长达1~2年以上的患者。
3、脑结构损害
研究发现,既往有脑结构损害的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之后,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病率会明显高于正常人,比如说既往有脑外伤史。
4、烟草
研究发现,长期吸烟的患者更容易患迟发性运动障碍,可能与烟草当中的尼古丁有关。
5、其他危险因素
存在情感障碍、糖尿病、既往存在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酗酒、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等,更容易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
症状-总述:
迟发性运动障碍症状一般发生于持续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后1~2年,发生于3个月内罕见。起病较为隐匿,通常在数日、数周症状会发展完全,之后趋于稳定。临床表现以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运动为主要特征,多表现为口-舌-颊三联征,也可出现肢体和躯干的不自主运动等。
症状-典型症状:
1、口-舌-颊三联征
表现为口、唇、舌、面部不自主运动,比如舌头不自主在口中转,不自主咀嚼动作等。
2、肢体和躯干不自主运动
表现为肢体不自主摆动、没有目的的抽动、舞蹈样指划动作、手足徐动、四肢躯干扭转性运动等。
3、其他
部分患者可出现颈或腰部肌张力障碍或动作不宁。
症状-并发症:
迟发性运动障碍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具体如下:
1、步态和姿势受损
迟发性运动障碍可影响维持步态和姿势的肌肉群,表现为明显的“异常步态”。累及四肢和躯干的TD可导致“极端不舒服的姿势”,有的妨碍走路,有的不能自己穿衣服,有的频繁跌跤。
2、口面部疼痛
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创伤性口腔溃疡,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舌头、面颊、口唇等部位的感染,出现口面部疼痛。
3、胃肠道功能受损
(1)咽反射受损:部分精神病患者会由于咽反射受损,引起噎食,严重者可能会导致窒息甚至死亡。
(2)吞咽困难:与TD累及咽喉部和食管的肌肉组织有关。
(3)牙齿松动:可能是由于TD引起舌及颊部不自主运动所致。
4、言语障碍
迟发性运动障碍累及舌、唇、下颌以及其他发音部位,可引起言语障碍,表现为吐字不清、发音困难等。也可表现为类似构音障碍的症状,患者自觉“舌头短”。
5、呼吸障碍
迟发性运动障碍可能会累及到呼吸肌,导致呼吸异常,比如呼吸急促、呼吸节律不规则以及发出呼噜声。
6、职业功能受损
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认知损害可能会加重,导致其操作能力、职业成就感会相应降低。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症状-伴随症状:
可伴有耳朵运动、生殖器疼痛等症状。
就医-急诊指征:
1、有抗精神病类药物服用史,突然出现呼吸困难;
2、无法控制自身运动致跌倒,出现骨折;
3、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口、唇、舌、面部不自主运动;
2、肢体不自主的摆动、没有目的的抽动;
3、手脚出现缓慢的如蚯蚓爬行的运动;
4、四肢、躯干出现扭动性运动;
5、伴有吞咽困难、口面部疼痛、言语障碍、呼吸障碍;
6、有抗精神病类药物服用史;
7、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精神心理科:对于本身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可以选择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2、神经内科:当出现舌头、嘴唇、身体不自主运动,或者四肢、躯干向一侧倾斜时,建议去神经内科就诊。
3、急诊科:如果患者出现骨折这类突发情况,应当及时去急诊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建议就诊当天着宽松的衣服,方便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提前准备好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2、您的症状有加重吗?
3、您的亲属有类似的情况吗?
4、您既往是否服用过某些药物?服用多长时间了?
5、您之前有糖尿病吗?头部是否受过外伤?
6、您在来我院就诊之前是否有做过其他检查,检查报告单携带了吗?
7、您在就诊之前是否接受过治疗?如果有接受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
2、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
3、我的情况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4、我可以用什么治疗方法?
5、可以治好吗?以后还会复发吗?如果复发症状会不会加重?
6、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7、我是否可以进行运动,哪些运动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检查-预计检查:
出现口、面部、四肢或躯干不自主运动,建议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判断病情。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可能建议做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头部CT或头部MRI等检查,以协助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肌肉的不自主运动,有无不受自身控制的行为。
检查-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建议患者做常规实验室检查,比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等,判断患者基本健康状况。
检查-影像学检查:
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病变,为迟发性运动障碍与其他疾病鉴别提供支持。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史、临床表现多可做出诊断。必要时做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排除具有相似症状的其他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1、至少3个月间断或者不间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史。
2、身体至少有一个部位中度及中度以上的异常运动,或至少2个部位轻度及以上的异常运动。
3、排除其他可引起异常不自主运动的疾病。
4、病程超过3个月。
诊断-鉴别诊断:
1、神经系统疾病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Huntington病、Wilson病等,可伴有运动障碍。但常有快速恶化的病程,相应的症状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必要时可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血铜检测等以明确诊断。
2、缺齿性运动障碍
老年无牙患者可出现口面部运动障碍,但是不存在神经系统疾病,有助于鉴别。
3、急性撤药综合征
急性撤药综合征发生于儿童,其临床表现与迟发性运动障碍类似,但在长期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后突然停药时发生。运动异常通常见于颈部、躯干、上臂,持续时间较为短暂,可在3个月内消失。
治疗-治疗原则:
目前临床上对于迟发性运动障碍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医生通常会让患者停用或更换致病药物,同时可能给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氧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物理治疗等改善症状。对于药物、物理治疗无效者,可能建议行脑深部电刺激。
治疗-药物治疗:
对于迟发性运动综合征并没有完全有效地治疗药物,具体的药物治疗包括以下几种:
1、换用抗精神病药物
对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病患者,如果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一定不可以骤然停药,医生会根据症状的轻重来给予相应的用药措施,具体如下:
(1)如果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症状较轻,并且可耐受,可继续观察。
(2)如果精神症状较为稳定,可以逐步减少抗精神药物的剂量,直至停药。
(3)对于部分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临床常用的有氯氮平。
2、停用抗胆碱能药物
对于出现急性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患者,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可以有效改善症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症状。所以对于此类患者,如果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应当及时停用抗胆碱类药物。
3、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多巴胺受体的超敏状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患者精神病的症状,所以在临床上应用此类药物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不可以擅自用药。常用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有溴隐亭。
4、氧自由基清除剂
有研究表明,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在加用褪黑激素治疗后,其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症状会得到改善。
5、钙离子通道拮抗剂
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可以有效的抑制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肌肉痉挛,减轻吐舌以及不自主运动。常用的药物有硝苯地平。
6、GABA受体激动剂
美国精神病学会指南推荐GABA受体激动剂可用于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短期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地硝西泮、氯硝西泮等。
7、H1受体阻断剂
有报道称可以采用H1受体阻断剂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迟发性运动障碍症状。常用的药物为赛庚啶。
治疗-相关药品:
氯氮平、溴隐亭、褪黑激素、硝苯地平、地硝西泮、氯硝西泮、赛庚啶
治疗-手术治疗:
脑深部电刺激是近年来新开展的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神经外科手术方法,适用于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严重患者。在该治疗中,医生会在患者大脑的特定区域植入电极,当电极固定后,将刺激器(一种类似起搏器的装置)植入上胸部皮肤下,并植入一根导线连接大脑的电极和胸部的刺激器,通过刺激器来控制刺激量,达到治疗的目的。
治疗-治疗周期: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病情严重程度、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一般来说,及时接受治疗,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并维持在稳定状态,通常不会再加重。65岁以上的老年女性、频繁用药后停药、迟发性运动障碍病程较长、存在情感障碍、脑部器质性疾病,都是症状加重的潜在危险因素。
预后-危害性:
如果不能及时地接受正规治疗,可出现步态和姿势受损、口面部疼痛、胃肠道功能受损、言语障碍、呼吸障碍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能死亡。
预后-自愈性:
目前没有文献表明迟发性运动障碍可以自愈,需要积极治疗,维持症状的稳定。
预后-治愈性:
一般来说,经过治疗后,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症状会达到一种稳定状态,通常不会再加重。
日常-总述:
对于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患者,应当给予关心与爱,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监督用药,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协助日常生活,改善生活质量,防止跌倒。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由于迟发性运动障碍病程较长,患者可能会对治疗失去信心,出现悲观、失望的心理。
(2)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吞咽困难、呼吸障碍等症状,一定程度上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3)有的患者因出现运动不能控制,感到很苦恼,不能正确对待而出现焦虑、抑郁,甚至有自杀想法。
(4)TD患者口面部障碍严重时可影响发音,引起言语不清,患者可出现烦躁、自卑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多与患者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心理变化,给予患者支持与鼓励,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对于言语不清的患者,家属应注意保护其自尊心,与患者交流时速度要慢,要有耐心,态度要和蔼。
(3)患者平时可与亲人、朋友进行倾诉,说出内心的担忧。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娱乐活动,以分散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
日常-用药护理:
家属需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不可以增加或减少药物的剂量、突然停药。在服药的过程当中还需要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出现嗜睡、神志不清等症状,应当及时送患者去医院就诊。
日常-生活管理:
1、肢体不自主、无目的摆动的患者,可出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家属可帮助患者洗脸、洗头、洗脚、更衣、入厕等,定期修剪指(趾)甲、胡须。
2、部分患者走路不稳,易发生跌伤,应给以安全护理。卧室地面需保持干燥、平坦、无水迹,让患者穿着轻便舒适的软底鞋,入厕和洗澡时应有专人陪伴,走路时可用手杖帮助平衡。平时不要做剧烈的运动。
日常-病情监测:
1、家属应当严密观察患者在治疗后症状恢复的情况,如果症状没有减轻反而加重,应及时就医。
2、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监测其血糖变化情况。
日常-复诊须知:
定期复查对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治疗并发症很重要,应当至少每半年复查1次。
日常-特殊护理:
1、有些患者唇部、舌头会出现异常运动,严重时还会存在吞咽障碍。平时可进行颊肌、咽部肌肉的训练,多做鼓腮、深呼吸、咳嗽、吸吮等动作,以放松颊肌及口轮匝肌,增强控制能力。对于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可做舌前伸、后缩、侧方摆动和舌背卷曲运动,增加舌头的灵活性、协调性。由于不停的异常伸舌运动,在训练过程中可出现口唇破裂出血、破损,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洗,避免口腔感染。
2、部分患者四肢肌张力增高,如恢复期不注意功能康复,会引起废用性萎缩或关节僵硬,故应加强功能康复锻炼。可进行摆臂训练,在训练中要摆臂不摆肩,以纠正患者摆臂不协调。做下肢的训练时要先易后难,先练习双手抱头,双腿直线行走,步幅先由脚尖-脚跟相接练习,后跨步练习。然后进行双手摆臂及直线行走的协调性训练。
饮食调理: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患者通常无需特殊的饮食护理,但合理的膳食分配、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机体的恢复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饮食建议:
1、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蛋类、瘦肉。
2、摄入高维生素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
3、存在吞咽困难时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进食速度要慢。
4、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做好口腔护理。
饮食禁忌:
1、不要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2、忌暴饮暴食。
3、进食困难的患者勿吃干、硬、油炸食品。
预防措施:
目前临床上并没有完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预防为主。以下措施可减少本病发生的风险:
1、对于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不要自行乱用药物,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副作用小的药物。
2、积极治疗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3、戒烟、避免酗酒,因为吸烟、酗酒会增加患病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