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唇疮疾病别名: 唇胗疾病概述: 唇疮,中医病名。是指发生在上下唇或口角的细粒小疮,时流黄...
养生
疾病名称: 唇疮
疾病别名: 唇胗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口腔科
常见症状: 上下唇或口角的细粒小疮,时流黄水,或痛或痒,干燥结痴
主要病因: 脾经郁热、胃热壅盛、肠胃湿热
相关中医疾病: 单纯性疱疹
病因-基本病因:
唇疮多因脾胃之热而发。唇本脾之外候,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人齿缝中还出夹口环唇。故脾胃之经与唇相应,脾胃有热,热气循经而行发于唇,故生唇疮。
1、脾经郁热
多因情志不遂,脾气郁结,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脾火独盛,循经上炎,发为唇疮。
2、胃热壅盛
过食煎炒炙煿之品,致胃中燥热,胃热化火,循经上冲,发为唇疮。
3、肠胃湿热
饮食不洁,杂食生菜瓜果及油腻之物,肠胃湿热困结,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热之邪循经上蒸而致。
诊断-诊断原则:
1、以儿童多见,尤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较易罹患,成人也有发生。病程约一周。
2、初期红色斑疹,上下左右不定处,感觉瘙痒,灼热、肿胀,随即形成小水疱,粒细而圆,状如小粟,水疱丛集成簇,部分水疱破裂流黄水,如不搔抓,可在数日内自行结痂脱落而痊愈。若因染毒则成为灰黄色的脓疱,脓疱的痴皮一般为灰褐色,痂皮脱落后可留有暂时性的浅淡的黑色素沉着。
诊断-诊断依据:
1、以儿童多见,尤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较易罹患,成人也有发生。病程约一周。
2、初期红色斑疹,上下左右不定处,感觉瘙痒,灼热、肿胀,随即形成小水疱,粒细而圆,状如小粟,水疱丛集成簇,部分水疱破裂流黄水,如不搔抓,可在数日内自行结痂脱落而痊愈。若因染毒则成为灰黄色的脓疱,脓疱的痴皮一般为灰褐色,痂皮脱落后可留有暂时性的浅淡的黑色素沉着。
诊断-鉴别诊断:
与口疮相鉴别
口疮,儿童少见,损害为单个散在分布的小溃疡,可在唇舌颊及上腭等处黏膜,不丛集成簇,不并发皮肤损害,以局部疼痛或刺激时痛为特征。
治疗-其他治疗:
1、选用青黛散、黄连膏、硫磺膏涂擦。或用菜根烧灰,麻油调敷。或白荷花瓣贴唇肿痛溃疡处。
2、分泌物多,疮点成簇,选用白敛膏方。
3、唇疮生肌困难者,蒿本方散外敷。
4、唇疮燥裂者,用橄榄散外涂。
5、唇疮痛痒者,黄柏末,用野蔷薇根取汁调涂。
6、白芷、五倍子为末,搽之有效。
预防措施:
1、忌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之物,以免脾胃积热。
2、保持口唇清洁,饭后要漱口净唇。
3、注意调理小儿生活及饮食。如发现唇疮患儿应避免其他儿童接触,活动室或卧室可用陈醋蒸熏,并用板蓝根煎水内服,以防传播。
4、忌搔抓唇部,并注意适当休息。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