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冻疮疾病概述: 冻疮,中医病名。是人体遭受寒邪侵袭所引起的局部性或全身性损伤。临床上以暴...
养生
疾病名称: 冻疮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手背、足背、耳廓、面颊
常见症状: 局部肿胀发凉、瘙痒、疼痛、皮肤紫斑
主要病因: 寒凝血瘀、寒盛阳衰、瘀滞化热
相关中医疾病: 冻伤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病因-基本病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为寒冷侵袭。尤其是在潮湿、刮风、长时间不活动等情况下受寒冷侵袭更易发生。平素气血衰弱、疲劳、饥饿、对寒冷敏感,亦容易导致本病发生。
检查-实验室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1、临床表现以儿童、妇女为多见。有在低温环境下长时间停留史。
(1)局部性冻疮
主要发生在手足、耳郭、面颊等暴露部位,多呈对称性。轻者受冻部位先有寒冷感和针刺样疼痛,皮肤呈苍白、发凉,继则出现红肿硬结或斑块,自觉灼痛、麻木、瘙痒;重者受冻部位皮肤呈灰白、暗红或紫色,并有大小不等的水疱或肿块,疼痛剧烈,或局部感觉迟钝甚则消失。如果出现紫血疱,势将腐烂,溃后渗液、流脓,甚至形成溃疡,严重的可导致肌肉、筋骨损伤。冻疮轻症一般经10天左右痊愈,愈后不留瘢痕,重症患者往往需经1-2个月,或气温转暖时方能痊愈。
(2)全身性冻伤
开始时全身血管收缩,发生寒战;随着体温的下降,患者出现疼痛性发冷、发绀、知觉迟钝、头晕、四肢无力、昏昏欲睡等表现;继而出现肢体麻木、僵硬,幻觉,视力或听力减退,意识模糊,呼吸浅快,脉搏细弱,知觉消失,甚至昏迷,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
2、根据冻疮复温解冻后的损伤程度,可将其分为4度。
Ⅰ°(红斑性冻疮)
损伤在表皮层。局部皮肤红斑、水肿,自觉发热、瘙痒或灼痛,5-7天开始干燥脱屑,愈后不留瘢痕。
Ⅱ°(水疱性冻疮)
损伤达真皮层。皮肤红肿更加显著,有水疱或大疱形成,疱内液体色黄或呈血性。疼痛较剧烈,对冷、热、针刺感觉不敏感。若无感染,局部干燥结痂,经2-3周脱痂愈合,一般无瘢痕。
Ⅲ°(腐蚀性冻疮)
损伤达全皮层或深及皮下组织,创面由苍白变为黑褐色,皮肤温度极低,触之冰冷,痛觉迟钝或消失。一般呈干性坏疽,坏死皮肤周围红肿、疼痛,可出现血性水疱。若无感染,坏死组织干燥成痂,脱落后形成肉芽创面,愈合后遗留瘢痕。
Ⅳ°(坏死性冻疮)
损伤深达肌肉、骨骼。表现类似IK°冻疮。局部组织坏死,分为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干性坏疽表现为坏死组织周围有炎症反应,肢端坏死脱落后可致残;并发感染后成湿性坏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甚至发生内陷而危及生命。
诊断-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以儿童、妇女为多见。有在低温环境下长时间停留史。
(1)局部性冻疮
主要发生在手足、耳郭、面颊等暴露部位,多呈对称性。轻者受冻部位先有寒冷感和针刺样疼痛,皮肤呈苍白、发凉,继则出现红肿硬结或斑块,自觉灼痛、麻木、瘙痒;重者受冻部位皮肤呈灰白、暗红或紫色,并有大小不等的水疱或肿块,疼痛剧烈,或局部感觉迟钝甚则消失。如果出现紫血疱,势将腐烂,溃后渗液、流脓,甚至形成溃疡,严重的可导致肌肉、筋骨损伤。冻疮轻症一般经10天左右痊愈,愈后不留瘢痕,重症患者往往需经1-2个月,或气温转暖时方能痊愈。
(2)全身性冻伤
开始时全身血管收缩,发生寒战;随着体温的下降,患者出现疼痛性发冷、发绀、知觉迟钝、头晕、四肢无力、昏昏欲睡等表现;继而出现肢体麻木、僵硬,幻觉,视力或听力减退,意识模糊,呼吸浅快,脉搏细弱,知觉消失,甚至昏迷,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
2、根据冻疮复温解冻后的损伤程度,可将其分为4度。
Ⅰ°(红斑性冻疮)
损伤在表皮层。局部皮肤红斑、水肿,自觉发热、瘙痒或灼痛,5-7天开始干燥脱屑,愈后不留瘢痕。
Ⅱ°(水疱性冻疮)
损伤达真皮层。皮肤红肿更加显著,有水疱或大疱形成,疱内液体色黄或呈血性。疼痛较剧烈,对冷、热、针刺感觉不敏感。若无感染,局部干燥结痂,经2-3周脱痂愈合,一般无瘢痕。
Ⅲ°(腐蚀性冻疮)
损伤达全皮层或深及皮下组织,创面由苍白变为黑褐色,皮肤温度极低,触之冰冷,痛觉迟钝或消失。一般呈干性坏疽,坏死皮肤周围红肿、疼痛,可出现血性水疱。若无感染,坏死组织干燥成痂,脱落后形成肉芽创面,愈合后遗留瘢痕。
Ⅳ°(坏死性冻疮)
损伤深达肌肉、骨骼。表现类似IK°冻疮。局部组织坏死,分为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干性坏疽表现为坏死组织周围有炎症反应,肢端坏死脱落后可致残;并发感染后成湿性坏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甚至发生内陷而危及生命。
诊断-鉴别诊断:
1、雷诺综合征(肢端动脉痉挛症)
雷诺综合征因寒冷和精神刺激双手出现发凉苍白,继而紫绀、潮红,最后恢复正常的三色变化。多与免疫功能缺陷性有关。多见于青年女性,好发于双手,诱发因素解除后,症状可即时改善。
2、类丹毒
多发生于接触鱼类或猪肉的手部,手指和手背出现边界清楚的紫红色斑状肿块,边缘部分稍高起,不化脓,也不破溃,可有水疱。自觉瘙痒或刺痛。一般2周内自愈,不会溃烂。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温经散寒、补阳通脉为原则。Ⅰ°、Ⅱ°冻疮以外治为主,Ⅲ°、Ⅳ°冻疮要内外合治。全身性冻伤要立即抢救复温,忌用直接火烘或暴热解冻之法,否则反失生机。
治疗-其他治疗:
1、Ⅰ°、Ⅱ°冻疮用云香精液或以红灵酒或生姜辣椒酊外擦,每日数次;轻揉按摩患处,每天2-3次,用于红肿痛痒未溃者;或用冻疮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涂。有水疱的Ⅱ°冻疮应在局部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或用无菌剪刀在水疱低位剪小口放出疱液,外涂冻疮膏、红油膏或生肌白玉膏等。
2、Ⅲ°、Ⅳ°冻疮患处及周围皮肤消毒后,有水疱或血疱者用注射器抽液后用红油膏纱布包扎保暖;有溃烂时,用湿润烧伤膏外涂或制成油纱条外敷以液化清除坏死组织,根据创面液化情况及时换药,或红油膏掺丹外敷腐脱坏死组织。腐脱新生时,选用生肌药物如湿润烧伤膏、红油膏、康复新液等换药,促进溃疡愈合。局部坏死严重,骨脱筋连者,可配合手术清除坏死组织。肢端全部坏死者,待界限清楚后或湿性坏疽威胁生命时,可行截肢(趾、指)术。
预防措施: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改善肢体循环。对冻疮反复发作者,预防冻疮的最佳时机是秋末冬初,循序渐进地以冷水洗脸、洗手、洗足甚至洗澡,提高耐寒能力。
2、在寒冷环境下工作的人员注意防寒保暖,改善必要的防寒设备。尤其对手、足、耳、鼻等暴露部位应加强保护,可涂防冻霜剂。
3、冬季注意防冻、保暖防止潮湿,不穿过紧鞋袜。冬天户外作业静止时间不宜过长,应适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4、受冻后不宜立即用火烤,防止溃烂成疮。
5、冻疮未溃发痒时切忌用力搔抓,防止皮肤破伤感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