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疾病英文名称: child and adolescent depres...
养生
疾病名称: 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
疾病英文名称: chil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疾病概述:
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chil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出现的一种精神障碍,以情绪低落、兴趣缺失为主要表现,多伴有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严重者存在自杀念头。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这种精神心理疾病可能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学习、社交、家庭关系等各方面。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小儿科、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情绪低落、兴趣缺失、思维和记忆力障碍、负性认知、意志和行为障碍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生化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检查项目: 精神检查、心理测查
重要提醒: 严重者出现自杀行为,影响生命安全,需要及时就医。
相关中医疾病: 郁证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国内外研究表明,目前抑郁症呈现年轻化趋势,相对于以往的发病特征出现了变化。统计显示儿童和青少年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在青春期最高比例达到8%,整体患病率最高6%,到青春期晚期,终身患病率最高20%。女孩的患病率是男孩的两倍,在有大量心理社会风险的年轻人中发现更高的症状负荷。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儿童及青少年
病因-总述:
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可能涉及遗传因素、生化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创伤或健康问题等多个方面。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儿童及青少年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
2、生化因素
脑内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失衡,可能与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3、心理因素
个性特征、认知模式、应对策略等都可能影响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例如,具有悲观性格或缺乏自尊的儿童及青少年可能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4、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学校氛围等都可能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家庭冲突、学校欺凌、社交压力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
5、创伤或健康问题
经历创伤性事件(如丧失亲人、身体虐待或性虐待等),或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等身体健康问题,可能会导致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
症状-总述:
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可能有情绪低落、兴趣缺失、思维和记忆力障碍、负性认知症状、意志和行为障碍、躯体症状等。
症状-典型症状:
1、情绪低落
情绪低落,从轻度的心情不佳到忧伤、压抑、苦闷,甚至悲观、绝望。
2、兴趣缺失
对以往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或愉悦感,失去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和乐趣,自觉找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思维和记忆力障碍
思维迟缓,感觉不会思考问题,大脑中一片空白,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下降。
3、负性认知症状
自我评价低,对过去和将来有歪曲的认知,过分贬低自己。随着症状加重,可能出现自罪妄想,甚至自杀行为。
4、意志和行为障碍
病情较轻者会出现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依赖性增多。病情较重者可能表现为日常活动减少、行动缓慢、回避社会交往。
5、躯体症状
早期可能首先出现躯体不适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四肢麻木等,之后以心血管及消化道症状多见,如心悸、胸闷、食欲减退、便秘等。
症状-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也可能伴发焦虑症、进食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
症状-伴随症状:
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常伴有焦虑、烦躁、易激怒等症状,还可伴有多动、冲动、厌学、逃课、离家出走,甚至有打架或其他违纪行为。
就医-急诊指征:
有自杀行为者应紧急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自觉长期情绪低落、对凡事都提不起兴趣;
2、伴发思维迟缓、记忆力下降;
3、伴失眠、食欲减退、乏力等;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可咨询精神病专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
2、可咨询三甲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等。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心理测试,建议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7、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你有什么不舒服?
2、你出现这种情况有多久了?
3、你有其他症状吗?比如失眠、头痛、食欲减退等?
4、你之前有过这种情况吗?你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你有没有长期服用什么药物?
6、你家里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是精神病吗?
2、我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能治好吗?
5、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需要长期服药吗?
6、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复发后是不是会加重?
7、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主要会通过问诊、视诊等了解患者的精神、情绪相关情况,并让患者填一些问卷。临床常用标准化患者自评量表和临床他评量表来评估患者抑郁症状的严重性。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外观、精神状态、面色、皮肤状况等,以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2、神经系统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简单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肌力、肌张力、反射等方面的评估,以排除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能。
检查-实验室检查:
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粪三大常规,血液生化指标如肝功能、血糖测定、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医生还会根据病史、查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实验室检查。
检查-其他检查:
1、睡眠脑电图
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有早醒、入睡困难和夜间易醒等睡眠障碍,通过睡眠脑电图可以监测患者的睡眠情况。
2、脑电图
部分抑郁症患者脑电波存在异常,主要出现在右侧大脑半球,表现为右半球a波相对降低、激活性增加,这种激活性增加主要出现在额区,可能与抑郁情绪有关。
3、精神状况评定量表
能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量化并在此基础上评估其发生、发展过程与严重程度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核磁共振以及头颅CT等,了解有无器质性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在诊断时,医生首先会全面了解患者病史,进行详细的精神检查和躯体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再根据诊断和分类系统,如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标准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精神分裂症
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感症状表现为情感淡漠,但部分患者会伴有情绪低落,而许多抑郁症患者常出现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两者的鉴别要点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通常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特点,如精神分裂症的妄想荒诞离奇、多种妄想同时存在且相互矛盾以及情感反应不协调等。
2、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有时也表现为抑郁症状,但它与抑郁症的区别在于,患者还会经历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3、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一些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和情绪波动,可能与抑郁症相似。但这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所以确保准确诊断很重要。
4、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通常较轻,且脱离应激源后可随时间的迁移逐渐好转。但部分患者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消失后,会表现出严重的抑郁症状,此时一般会按抑郁障碍的标准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一般建议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对于症状较严重、伴有自杀症状的患者最好首选住院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对于症状较轻以及恢复期的患者,以心理治疗为主。
治疗-药物治疗: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临床上可通过抗抑郁药治疗改善情绪。目前常用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等。但是,患者可能会出现口干、嗜睡、视力模糊、心跳加快等不良反应。
治疗-相关药品:
舍曲林、帕罗西汀、米氮平、文拉法辛、丙咪嗪、依他普仑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及时诊断和治疗通常会对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抑郁症反复发作,甚至是抑郁症病程慢性化,社交、学习能力等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预后-危害性:
1、日常生活自理、社交、学习能力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自杀是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最严重的后果之一,部分患者可能会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
预后-自愈性:
一般难以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经过抗抑郁治疗,大部分患者的抑郁症状可缓解或显著减轻,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但仍有部分患者虽得以缓解,但无法达到临床治愈,会有残留症状以及社会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患者可能反复发作,长期慢性发作。
预后-根治性:
难以根治。
日常-总述:
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具有易复发的特点,在积极配合医学治疗的同时,患者及其家属日常应时刻关注病情变化,遵医嘱定期复查,并做好相应的日常生活管理。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支持
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家长要给予心理上的支持与鼓励,使患者克服自卑情绪,消除不良的行为习惯,提高人际交往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向上的心理,还要引导患者利用各种支持系统,例如:亲属、邻居进行心理、语言沟通,适时倾诉苦闷心情,进行适当引导。
2、认知训练
家长可以每天给患者布置家庭作业,让其记录好事件和坏事件。帮助患者分析自身对事件所起的作用,指出坏事件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好事件对自己的好处。
3、适时倾诉
随时注意患者的心理动态,多关心,多问候,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掌握其症状、思维、信念、情绪和行为,让患者最大限度倾诉内心的痛苦,起到情感宣泄的作用。
4、适当鼓励
在照护患者时,过分的关心、同情和保护,可使其产生依赖心理。应充分发挥患者的内在潜能,鼓励其单独完成某件事情。例如:让患者自己去超市买东西,让他觉得“我还行”“我可以”。
日常-生活管理:
1、生活照料
家长尽量给患者创造安静、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营养供给,多饮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预防患者自杀
需要高度重视的一点是抑郁症患者会有自杀倾向,所以要密切关注患者,如果发现患者有自杀企图,一定要及时阻止并就医。凡能成为自杀、自伤的工具、药品等,平时都要妥善保管。
3、体育锻炼
身边的朋友或家长可以每天陪患者出去散步,多晒太阳。并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多吃新鲜水果、蔬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肉、瘦肉、豆类等。
2、注重饮食丰富多样性,保证营养均衡。
3、家长可结合患者的口味提供健康的饮食。
饮食禁忌:
1、少吃或不吃高脂肪、高糖的食物。
2、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措施:
目前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病因尚不明确,因此无直接有效的方法可预防。日常应关注自身的情绪及压力管理、与亲友保持沟通、必要时及时求助专业人士等,对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的预防有积极的意义。
1、适当锻炼
多参加体育锻炼、注意睡眠。早睡早起,多到室外运动。
2、合理饮食
注意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研究表明一些事物有助抵抗抑郁,比如深水鱼、香蕉、葡萄柚、菠菜、樱桃、大蒜、南瓜、干果、海鲜、全谷类等。
3、劳逸结合
不可过度疲劳。感到学习太累时,暂时休息一下。
4、保持心情愉快
多晒太阳、沐浴温暖的阳光,能使人精神振奋,心胸开阔,心情坦然,气血流畅。
5、明确自我价值
明确你的价值,树立目标。有目标的人才有向往,才有方向,才活得充实,从小目标做起,不要期望过高,量力而行。同时注意不要急于求成,要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