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腓骨肌萎缩症疾病英文名称: peronial myoatrophy疾病别名: Charc...
养生
疾病名称: 腓骨肌萎缩症
疾病英文名称: peronial myoatrophy
疾病别名: Charcot-Marie-Tooth(CMT)病、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NMSN)
疾病概述:
腓骨肌萎缩症又称Charcot-Marie-Tooth(CMT)病、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hereditary moter and sensory neuropathy,NMSN),是一组临床表型相同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遗传方式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部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最常见表现为下肢起病的、缓慢进展的肢体远端肌肉萎缩,无力和感觉缺失。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为遗传病,遗传方式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部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弓形足、肌肉无力、肌肉萎缩
主要病因: 本病为基因突变所致, 可通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的遗传方式进行遗传。
检查项目: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诱发电位检测、基因检测、周围神经活检
重要提醒: 本病为遗传病,如患者有生育意愿,应进行遗传咨询。
相关中医疾病: 痿证
临床分类:
根据神经传导速度不同将CMT分为CMT1型(脱髓鞘型)和CMT2型(轴索型),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38cm/s为CMT1型,正常或接近正常为CMT2型。基因定位后进一步将CMT1型分为不同的亚型,如1A、1B、1C和1D等亚型,CMT2型分为2A、2B、2C和2D等亚型。临床上以CMT1A型最常见。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CMT的总体发病率约为40/100 000,发病率在人种间无明显差别。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儿童、青少年
病因-总述:
本病为基因突变所致,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表达于周围神经的髓鞘或轴索,突变导致周围神经髓鞘形成缺陷或轴索功能异常。这些突变基因可通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的遗传方式遗传给下一代。
病因-基本病因:
1、常见的突变基因包括PMP22,MPZ,GJB1,MFN2。常见的亚型为CMT1,CMT2,CMTX。
2、CMT1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脱髓鞘性CMT,其中CMT1A为最常见的CMT亚型(占40~50%),其突变基因为PMP22;CMT1B占CMT1的3~5%,其突变基因为MPZ。
3、X连锁隐性遗传的CMTX1为第2常见的CMT亚型(占10%),其突变基因为GJB1。
4、CMT2为轴索性CMT,其中常见的突变基因包括MFN2(占CMT2的20%)、MPZ(占CMT2的5%)、NEFL和GDAP1等。
5、CMT4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脱髓鞘性CMT,其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为GDAP1。
6、PMP22重复、GJB1突变、PMP22缺失、MPZ突变、MFN2突变这5种亚型占所有CMT的92%。
症状-总述:
CMT患者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有些患者可能仅有弓形足,甚至无任何临床症状,仅在偶然的神经电生理检查中发现异常。而有些患者则出现严重的肌肉无力和萎缩。
症状-典型症状:
1、通常是儿童或青春期起病,也可以中年起病。
2、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对称性的肢体远端肌肉无力和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3、肌肉萎缩和无力通常自足和小腿开始,患者可出现足下垂,行走呈跨阈步态,跑步和行走困难,易被绊倒。
4、肌肉萎缩累及小腿全部肌群和大腿的下1/3时,整个下肢呈倒立的香槟酒瓶状,称“鹤腿”。
5、足部肌肉萎缩可导致弓形足和锤状趾畸形。
6、数年后,肌肉无力和萎缩波及手肌和前臂肌,患者可出现系纽扣、开锁等动作困难。
7、尽管CMT可累及感觉神经,但肢体疼痛和感觉障碍的症状往往不突出。深、浅感觉减退多呈手套袜套样改变。
8、CMT 1型可以触及粗大的周围神经,尤其是耳大神经和尺神经更易触及。
症状-并发症:
可出现高足弓,足下垂,锤状或爪形趾。可有感觉障碍,深感觉受累常表现黑天时步态不稳或闭目难立征阳性,脊柱后侧突畸形。
就医-门诊指征:
1、肢体无力、肌肉萎缩、感觉障碍;
2、弓形足和锤状趾畸形;
3、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另外,确诊此病者在打算生育时应进行孕前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前往神经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症状?
2、您什么时候出现这种情况的?
3、您感觉自己的症状有多严重?
4、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
5、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6、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7、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8、您最近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9、您家属中有出现类似情况的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10、我这种病会遗传吗?我还可以生育自己的孩子吗?如果生育,一定会遗传这个疾病吗?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之后为了明确诊断及了解病情会要求进行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诱发电位检测、基因检测、周围神经活检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四肢的肌力、肌张力以及是否有下肢畸形、感觉障碍等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基因分析
临床上不易对CMT1型和CMT2型进一步分出各亚型,需用基因分析的方法来确定各亚型。如CMT1A可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法检测PMP22基因的重复突变,用DNA测序法检测其点突变;CMT1B可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法或DNA测序法检测PMP0基因的点突变;CMTX可用DNA测序法检测Cx32基因的点突变。
2、脑脊液
通常正常,少数病例蛋白含量增高。血清肌酶正常或轻度升高。
3、肌肉及神经活检
肌活检显示为神经源性肌萎缩。神经活检CMT1型的周围神经改变主要是脱髓鞘和施万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CMT2型主要是轴突变性。神经活检还可排除其他遗传性神经病,如Refsum病(可见代谢产物沉积在周围神经),自身免疫性神经病(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和血管炎)。
检查-病理检查:
周围神经活检可以见到不同程度的脱髓鞘和(或)轴索变性。
检查-其他检查:
1、肌电图
肌电图示两型均有运动单位电位波幅下降,有纤颤或束颤电位,远端潜伏期延长,呈神经源性损害。多数患者的感觉电位消失。
2、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检查神经传导速度(NCV)对分型至关重要。CMT1型正中神经运动NCV从正常的50米/秒减慢为38米/秒以下,通常为15米/秒至20米/秒,在临床症状出现以前可检测到运动NCV减慢。CMT2型NCV接近正常。
3、诱发电位检测
X连锁显性遗传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异常,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中枢和周围传导速度减慢,说明患者中枢和周围神经传导通路受损。
4、基因检测
遗传学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分型。PMP22重复突变和GJB1突变在CMT中最常见,可作为常规筛查的基因。
诊断-诊断原则:
CMT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电生理检查及基因检测。对于缓慢进展的肢体远端肌肉无力萎缩、弓形足、伴或不伴有轻度感觉异常,电生理提示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的患者,无论有无阳性家族史,需考虑到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特别是CMT。基因检测是确诊CMT及进行分型的核心手段。
诊断-鉴别诊断:
1、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
四肢远端肌无力、肌萎缩、渐向上发展,需与CMT鉴别;但该病成年起病,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运动传导速度正常可资鉴别。
2、家族性淀粉样多神经病
通常在20~45岁之间起病,以下肢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早期特征,多需借助神经活检或DNA分析加以区别。
3、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进展相对较快,CSF蛋白含量增多,泼尼松治疗效果较好,无足畸形易与CMT鉴别。
4、慢性进行性远端型脊肌萎缩症
该病的肌萎缩分布和病程类似CMT病,但伴有肌肉跳动、EMG显示为前角损害,无感觉传导障碍可与CMT鉴别。
5、遗传性共济失调伴肌萎缩
儿童期缓慢起病,有腓骨肌萎缩、弓形足、脊柱侧凸,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电图运动传导速度减慢需与CMT鉴别;但该病尚有站立不稳、步态蹒跚,手震颤等共济失调表现与 CMT不同,也有认为该病是CMT的变异型。
6、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HNPP)
因有肌无力、萎缩和传导速度减慢及显性遗传需与CMT鉴别,但该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轻微的一过性疾病,在轻微牵拉、压迫或外伤后反复出现肌无力、麻木和肌萎缩,踝反射消失,弥漫性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活检为节段性脱髓鞘和腊肠样结构改变。预后良好。
7、植烷酸贮积病
也称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样病,由挪威神经病学家Refsum于1949年首先报道,故又称Refsum病。因有对称性肢体无力和肌萎缩及腱反射减弱而需与CMT鉴别。但本病除有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外,还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夜盲、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脑脊液蛋白增高等特点,易与CMT区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来达到治愈效果,主要是通过对症和相应支持疗法来缓解、控制患者的症状,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纠正垂足可穿高跟鞋、长筒靴或矫正鞋。
2、针灸理疗及肌肉和跟腱锻炼、按摩可增强其伸缩功能。
治疗-药物治疗:
可用维生素类促进病变神经纤维再生,神经肌肉营养药有一定帮助。
治疗-相关药品:
维生素B1,维生素B2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骨骼畸形,特别如高足弓、锤状趾畸形,手术矫形可能有益。如踝关节挛缩严重者可手术松解或肌腱移植。
治疗-其他治疗:
可进行康复治疗,以延缓疾病造成的关节畸形等功能障碍。
治疗-治疗周期:
腓骨肌萎缩症的治疗周期一般为2-4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因病程进展缓慢,预后尚好。疾病后期可能严重影响活动,但很少导致完全残疾,也不影响正常寿命。
预后-危害性:
有导致下肢畸形、残疾的可能。
预后-自愈性:
不能自愈。
预后-治愈性:
对症处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日常-总述:
日常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安慰与照顾;患者在用药时应避免使用一些可能加重病情的药物;日常注意保暖,适当进行体育活动,避免外伤。
日常-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带来的肌无力以及足部的畸形等原因,患者可能产生自卑、烦躁、消极、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应尽量与患者沟通,安抚患者,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病情并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加重CMT的药物 如长春新碱、胺碘酮、硼替佐米、铂类、氨苯砜、来氟米特、呋喃妥因、甲硝唑、司他夫定、他克莫司、沙利度胺、扎西他滨等。
日常-生活管理:
1、为了减轻行走困难,应避免肥胖。
2、勿过度劳累,注意保暖。
3、进行规律性的伸展运动,可帮助或改善或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有助于提高灵活性,平衡性和协调性。
4、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使骨骼和肌肉保持强壮的状态。
5、定期修剪脚指甲。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监测自己的脚是否有外伤、溃疡和感染的情况,如有这些情况,应及时处理。
饮食调理:
饮食对本病无特殊影响。
饮食建议:
日常应注意饮食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使用新鲜的瓜果蔬菜。
饮食禁忌:
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
预防措施:
CMT类型众多,基因确诊后建议遗传咨询,明确病因及家系成员风险。对于严重致残的类型,在家属充分知情、征求意见后,可考虑再次生育时进行产前诊断。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