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风湿热疾病英文名称: rheumatic fever,RF疾病概述: 风湿热(rheum...
养生
疾病名称: 风湿热
疾病英文名称: rheumatic fever,RF
疾病概述:
风湿热(rheumatic fever,RF)是上呼吸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GAS)感染后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有全身结缔组织病变,主要累及关节、心脏、皮肤和皮下组织,偶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浆膜及肺、肾等内脏。患者可出现发热、皮疹、皮下结节、舞蹈病等症状。本病可反复发作,建议积极就医诊治。部分患者经过及时的治疗后,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关节炎、心脏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舞蹈病
主要病因: 因咽喉部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
检查项目: 血常规、咽拭子培养、抗链球菌抗体测定、血沉和C反应蛋白检测、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肌核素检查
重要提醒: 发生风湿热后建议及时就医诊治,尤其累及心脏者,应积极进行治疗,以防病情不断发展,导致心力衰竭,严重损害机体健康。
流行病学-传染性:
风湿热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我国各地发病情况不一,风湿热总发病率约为22/10万,虽然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但仍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风湿热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儿童多见,最常见为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三岁以内的婴幼儿极为少见。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近年来风湿热发病率有回升趋势。
病因-总述:
咽喉部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风湿热的主要病因。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链球菌菌体抗原与人体组织(如链球菌M蛋白与人体心肌肌质球蛋白等)存在交叉抗原性。机体感染链球菌后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并活化自身反应T细胞,该抗体在与链球菌菌体抗原发生反应的同时,也与机体自身抗原发生反应,造成相应部位的免疫损伤。
病因-基本病因:
风湿热主要由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后的晚期并发症,由该菌引起的咽峡炎的患者中,约0.3%~3%于1~4周后发生风湿热,而皮肤及其他部位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不会引起风湿热。影响本病的发生因素有:
1、链球菌在咽峡部存在时间越长,发病机会越大。
2、特殊的致风湿热A组溶血性链球菌株,如M血清型(甲组1~48型)和黏液样菌株。
3、存在遗传学背景的人群,具有明显的易感性。
症状-总述:
风湿热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关节炎、心脏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和舞蹈病,这些表现可单独或合并出现。发热和关节炎是最常见表现,皮肤和皮下组织表现不常见,通常见于已有关节炎、舞蹈病或心脏炎的患者。通常急性风湿热发生前1~6周常有链球菌感染后咽峡炎病史。
症状-典型症状:
1、前驱症状
在典型症状出现前1~6周,常有咽喉炎或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GAS感染表现,如发热、咽痛、颌下淋巴结肿大、咳嗽等。但也有约半数患者因前驱症状轻微或短暂而无此主诉。
2、典型表现
(1)关节炎:最常见。呈游走性、多发性、非对称性关节炎。以膝、踝、肘、腕、肩等大关节受累为主,局部可有红、肿、灼热、疼痛和压痛,有时有渗出。轻症及不典型病例可呈单关节或寡关节、少关节受累,或者累及不常见关节,如髋关节、指关节、下颌关节、胸锁关节、胸肋关节。关节疼痛很少持续一个月以上,通常在2周内消退。发作后无变形遗留,但常反复发作,且关节痛可继气候变冷或阴雨而出现或加重。
(2)心脏炎:约40%~50%的风湿热患者累及心脏,可表现为全心炎,包括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患者常有运动后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部分严重患者还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
(3)皮下结节:发生率为2%~16%。为坚硬无痛结节,与皮肤不粘连,直径0.1~1㎝,出现于肘、膝、腕、踝等关节伸面,或者枕部、前额头皮以及胸、腰椎脊突的突起部位。常与心脏炎同时出现,约经2~4周消失。
(4)环形红斑:发生率为6%~25%。表现为环形或半圆形边界明显的淡红色斑,大小不等,中心苍白,出现在躯干和四肢近端。可呈一过性,或者时隐时现呈迁延性,持续数周。
(5)舞蹈病:可能因椎体外系受累所致,常发生于4~7岁儿童。表现为无目的、不自主的躯干或肢体动作,面部可表现为挤眉眨眼、摇头转颈、努嘴伸舌;肢体表现为伸直和屈曲、内收和外展、旋前和旋后等无节律的交替动作。激动兴奋时加重,睡眠时消失,情绪常不稳定,有时还可伴肌无力。舞蹈病病程1~3个月,个别患者可在1~2年内反复发作。
症状-并发症:
在风湿热治疗过程中或风湿性心脏病反复风湿热活动等,患者易患肺部感染,重症可致心功能不全,有时并发心内膜炎、高脂血症、高血糖、高尿酸血症,高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还会合并冠心病以致急性心肌梗死。
症状-伴随症状:
患者还可同时伴有多汗、鼻出血、瘀斑、腹痛等症状。有肾损害时,尿中可出现红细胞及蛋白。
就医-门诊指征:
1、发热、咽痛、颌下淋巴结肿大、咳嗽。
2、关节红、肿、热、痛。
3、运动后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
4、皮下出现坚硬结节。
5、不自主出现躯干或肢体动作。
6、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以就诊于风湿免疫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应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回家后该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发生咽炎后出现关节炎、心脏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和舞蹈病等相关表现时,建议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机体病变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行血常规、咽拭子培养、抗链球菌抗体测定、血沉和C反应蛋白检测、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等,以帮助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关节检查
主要检查病变关节有无畸形、活动受限、局部渗出等。
2、心脏检查
二尖瓣炎时可有心尖区高调、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或短促低调舒张中期杂音;主动脉瓣炎时在心底部可听到舒张中期柔和吹风样杂音。
3、皮肤检查
医生首先观察皮损的颜色、形状、大小、数目、分布特点及发病部位等情况,同时还会观察有无溃疡、糜烂、出血等异常表现。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根据血细胞数目变化情况,有助于判断有无感染等情况。患者可出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2、咽拭子培养
约20%~25%患者咽拭子培养阳性,可发现A组移行溶血性链球菌。
3、抗链球菌抗体测定
患者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如同时测定抗脱氧核糖核酸酶、抗链球菌激酶、抗血清透明质酸酶,则可提高阳性率。
4、血沉和C反应蛋白检测
可帮助判断疾病的活动性。若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则提示疾病处在活动状态。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心电图检查
有助于发现窦性心动过速、P-R间期延长和各种心律失常。
2、超声心动图
可发现早期、轻症心脏炎以及亚临床型心脏炎,对轻度心包积液较敏感。
3、心肌核素检查(ECT)
可测出轻症及亚临床型心肌炎。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既往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病史,再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多项检查结果,通常可以明确诊断。诊断过程中还需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白血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相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典型急性风湿热诊断
主要参照Jones“风湿热”诊断标准。如有前驱的链球菌感染证据,并有2项主要表现或1项主要表现加2项次要表现,则高度提示风湿热。但注意,以舞蹈病为唯一临床表现者;隐匿发病或缓慢发生的心脏炎;有风湿热史或现患风湿性心脏病,当再感染A组链球菌时,有风湿热高度复发风险者,可不必严格遵循上述诊断标准。
(1)主要表现:心脏炎、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小结。
(2)次要表现:关节痛、发热、既往风湿热病史、血沉增快、CRP阳性、P-R间期延长。
(3)链球菌感染证据:ASO(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抗链球菌抗体滴度增高、咽拭子培养A组溶血性链球菌阳性、近期有猩红热史。
2、不典型或轻症风湿热的诊断
(1)详细询问病史和检查,以确定有无主要或次要表现。如轻症的心脏炎临床上常可仅有头晕、疲乏、心悸、气短等症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特异性免疫指标检查对风湿性心脏炎有重要意义,如A组链球菌菌壁多糖抗体(ASP)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促凝血活性(PCA)阳性,高度提示风湿性心脏炎存在。
(3)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心脏核素检查可发现轻症和亚临床型心脏炎。
(4)试验性治疗如风湿性关节炎对阿司匹林较敏感,可以通过服阿司匹林诊断或排除风湿热。
(5)排除其他可能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其他反应性关节炎、结核感染过敏性关节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毒性心肌炎等。
诊断-鉴别诊断:
1、类风湿关节炎
为多发性对称性关节炎,以小关节受累为主。其特征是伴有“晨僵”,后期可出现关节畸形。临床上心脏损害较少,但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心包病变和瓣膜损害。X线显示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变窄,邻近骨组织有骨质疏松。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
2、反应性关节炎
有肠道或泌尿道感染史,以下肢关节炎为主,伴肌腱端炎、腰痛,HLA-B27(人体白细胞抗原)阳性,无前驱链球菌感染依据。
3、结核性关节炎
多为单个关节受累,好发于经常活动受摩擦或负重的关节,如髋、胸椎、腰椎或膝关节,关节疼痛但无红肿,心脏无病变,常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X线显示骨质破坏。可出现结节性红斑。抗风湿治疗无效,抗结核治疗有效。
4、白血病
除发热、骨关节疼痛外,多数伴有贫血、出血倾向,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周围血涂片可见幼稚白细胞,骨髓检查可予鉴别。
5、感染性心内膜炎
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时,易与风湿性心脏病伴风湿活动相混淆,贫血、脾大、皮肤瘀斑或其他栓塞症状有助于诊断,血培养可获阳性结果,超声心动图可看到心瓣膜或心内膜有赘生物。
6、病毒性心肌炎
一般病毒性心肌炎杂音不明显,较少发生心内膜炎,较多出现过早搏动等心律失常,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病毒感染证据,有助于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风湿热的治疗目标是清除链球菌感染,去除诱发风湿热病因;控制临床症状,使心脏炎、关节炎、舞蹈病及风湿热症状迅速缓解;处理各种并发症,提高患者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合理饮食,保证营养摄入充足。
2、有心脏炎患者应卧床休息,待体温正常、心动过速控制、新店如改善后,持续卧床休息3~4周后恢复活动。
3、急性关节炎早期也应卧床休息,指血沉、体温正常后再开始活动。
4、舞蹈病患者应安置在较安静的环境,避免受刺激。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生素治疗
目的是消除咽部链球菌感染,避免RF反复发作。迄今为止,青霉素仍被公认为是杀灭链球菌最有效药物。如青霉素过敏,可改用头孢菌素类或红霉素族抗生素等。
2、抗风湿治疗
抗风湿治疗的疗程,单纯关节炎为6~8周,心脏炎最少12周,如病情迁延,需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延长疗程至病情完全恢复。
(1)单纯关节受累,首选非甾体抗炎药,常用阿司匹林,亦可用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萘普生、吲哚美辛等。
(2)心脏炎患者,一般采用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常用泼尼松。为防止停用激素后出现反跳现象,可于停用激素前2周或更早一些时间加用阿司匹林,待激素停用2~3周后才停用阿司匹林。对病情严重,如有心包炎、心脏炎并急性心力衰竭者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或滴注氢化可的松,至病情改善后,改口服激素治疗。
3、舞蹈病治疗
避免刺激,适当用镇静剂,如地西泮、氯丙嗪、氟哌啶醇等。
治疗-相关药品:
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阿司匹林、萘普生、吲哚美辛、泼尼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地西泮、氯丙嗪、氟哌啶醇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存在严重心脏病变患者,也可酌情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方式进行医治。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约70%的风湿热患者可在2~3个月内恢复,约65%急性期患者心脏受累,如不及时合理治疗,70%可发生心脏瓣膜病。单纯多发型关节炎预后较好,多可痊愈;首次发作即累及心脏者,预后较差;反复发作并累及心脏,且伴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预后不良。
预后-危害性:
1、风湿热可引起多种症状,严重时可对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2、风湿热严重时可能损害机体健康,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规范的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获得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并注意防止疾病的传播。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可引起多种不适症状,对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患者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护理措施
(1)家属要多与患者交流,并且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分散患者注意力,帮助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积极参加文娱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用适当的方法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以促进自身的痊愈。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物剂量。若出现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避免外界的刺激。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换衣物,勤打扫卫生。
4、家属要勤为卧床休息患者翻身、按摩肢体,防止患者出现压疮或静脉血栓。
5、穿棉质宽松衣物,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减少摩擦、磨破皮肤的风险。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复查血常规、心电图等。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宜清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谷物、豆类和奶制品,保持充足的营养。
2、食物应以流质为主,少渣滓,蔬菜和水果应做成菜汤、水果汁食用,进食方式应少量多餐。
3、多饮水,防止因高热而脱水。
饮食禁忌:
1、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2、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或过夜的食物。
3、避免吃煎炸、油腻的食物,如油条、奶油、黄油、巧克力等。
预防措施:
1、一般性预防
(1)注意环境卫生,居室宜通风通气良好以避免链球菌的传播。
(2)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3)对流行期的咽部感染应积极控制。
2、风湿热发作的预防
(1)初发预防(一级预防)
是指儿童、青年、成人,一般包括4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和中年人,有发热、咽喉痛拟诊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者,为避免其诱发RF,给予青霉素或其他有效抗生素治疗。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氨苄,亦可用红霉素,但有链球菌对红霉素族耐药情况。还可用阿奇霉素,也可使用头孢呋辛酯,疗程亦为5天。
(2)再发预防(二级预防)
是指对有RF史或已患RHD者持续应用特效抗生素,避免GAS侵入而诱发RF再发。复发多于前次发病后5年内发生。故再发预防不论有无瓣膜病遗留,应在初次RF发病后开始施行,目的是避免RF再发,防止心脏损害加重。目前仍公认青霉素为再发预防的首选药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考虑用磺胺类如磺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异嘧啶预防,如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均过敏,可选用红霉素。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