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附骨疽疾病概述: 附骨疽,中医病名。附骨疽是一种毒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
养生
疾病名称: 附骨疽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四肢长骨
常见症状: 局部脓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
主要病因: 余毒未清,湿热壅盛
相关中医疾病: 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病因-基本病因:
1、因患疔疮、有头疽、疮疖等化脓性疾病,或伤寒、天花、麻疹、猩红热等病后余毒未清,湿热壅盛,深窜入里,留着筋骨,使经脉阻隔,气血不和,血凝毒聚而成本病。
2、也可由于外来伤害,尤其是开放性骨折、局部骨骼损伤,复又感受邪毒,瘀血化热,邪热蕴蒸,以致经络阻塞、凝滞筋骨为患。
检查-实验室检查:
本病初起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病久血常规可示红细胞总数及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液及局部穿刺液细菌培养可呈阳性,药敏试验有助于选择敏感抗生素。99 m锝-MDP、67镓骨显像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X线摄片常在发病约2周后才能显示病变。CT检查较X线摄片能明显提早发现病灶,并可清楚地显示局部软组织的变化。
诊断-诊断原则:
好发于气血未充、骨骼柔弱的小儿,尤以10岁以下男孩为多见。多发于四肢骨干,以胫骨最常见,股骨次之。常有明显化脓性病灶存在,或有外伤、感受邪毒等诱发因素。
1、初期
起病急骤,先有全身不适,寒战,继而高热达39℃-40℃,口干溲赤,舌苔黄腻,脉滑数。初起患肢持续剧痛,疼痛彻骨,1-2日内即不能活动,然后出现皮肤微红、微热、胖肿,骨胀明显,若在大腿部则红肿不易发现,但用手指深压皮肤可见凹陷,病变的骨端有深压痛和纵轴叩击痛阳性。
2、成脓期
化脓时间在患病后3-4周之间,局部锨红、胖肿、骨胀明显,全身高热持续不退。
3、溃后
脓出初多稠厚,渐转稀薄,淋漓不尽,不易收口而形成窦道。患处可触及骨骼粗大,高低不平,以药线或探针探之,常可触到粗糙的朽骨,此时即转为慢性,可迁延数年之久。以后常反复发作,大多数病例均有一个或数个不易愈合的窦道,窦口凹陷,周围常并发湿疮、脓疱及色素沉着。必待朽骨出尽以后,疮口才能愈合。
本病若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则为并发内陷,可危及生命。
诊断-诊断依据:
好发于气血未充、骨骼柔弱的小儿,尤以10岁以下男孩为多见。多发于四肢骨干,以胫骨最常见,股骨次之。常有明显化脓性病灶存在,或有外伤、感受邪毒等诱发因素。
1、初期
起病急骤,先有全身不适,寒战,继而高热达39℃-40℃,口干溲赤,舌苔黄腻,脉滑数。初起患肢持续剧痛,疼痛彻骨,1-2日内即不能活动,然后出现皮肤微红、微热、胖肿,骨胀明显,若在大腿部则红肿不易发现,但用手指深压皮肤可见凹陷,病变的骨端有深压痛和纵轴叩击痛阳性。
2、成脓期
化脓时间在患病后3-4周之间,局部锨红、胖肿、骨胀明显,全身高热持续不退。
3、溃后
脓出初多稠厚,渐转稀薄,淋漓不尽,不易收口而形成窦道。患处可触及骨骼粗大,高低不平,以药线或探针探之,常可触到粗糙的朽骨,此时即转为慢性,可迁延数年之久。以后常反复发作,大多数病例均有一个或数个不易愈合的窦道,窦口凹陷,周围常并发湿疮、脓疱及色素沉着。必待朽骨出尽以后,疮口才能愈合。
本病若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则为并发内陷,可危及生命。
诊断-鉴别诊断:
1、流痰
好发于骨关节间,初起局部和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迟缓,需半年至1年以上,溃后脓水清稀,多夹有败絮样物,常造成残疾。
2、流注
好发于肌肉丰厚处,无固定部位,随处可生,而且常此处未愈,他处又起。局部皮色不变,漫肿疼痛,疼痛较轻,成脓较快,溃后不损伤筋骨,容易愈合。
治疗-治疗原则:
以清热解毒、化湿和营为治法,分期辨证论治。若能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尚有消退之机,否则易迁延为慢性,日久不愈。外治要注意固定患处,脓熟宜及早切开引流,窦道形成须用腐蚀药或手术治疗,脓尽有空腔或疮口深者应加用垫棉法。必要时配合使用抗生素和支持疗法。
治疗-其他治疗:
1、初起
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患肢用夹板固定,以减少疼痛和防止病理性骨折。
2、脓成
及早切开引流。
3、溃后
用七三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或冲和膏盖贴;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4、窦道形成
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药线腐蚀,疮口扩大后改用八二丹药线引流,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若触及死骨松动者,可用镊子夹出;如无死骨存在,脓液转为黏稠液体时,即使疮口仍较深,也应及时停用药线,否则不易收口。若有空腔或疮口较深时,可用垫棉法,以促使疮口愈合。
预防措施:
1、平素加强锻炼,增加饮食营养。患病后禁食鱼腥发物及辛辣之品。
2、积极治疗原发病。
3、急性期卧床休息、患肢抬高并用夹板固定,以防止骨折和毒邪扩散。慢性期应避免负重及跌跤。
4、疾病治愈后必须继续服药3-6个月,以防复发。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