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伏暑疾病别名: 晚发、伏暑晚发、伏暑秋发、冬月伏暑、伏暑伤寒疾病概述: 伏暑,中医病名。...
养生
疾病名称: 伏暑
疾病别名: 晚发、伏暑晚发、伏暑秋发、冬月伏暑、伏暑伤寒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常见症状: 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初起即可见暑湿发于气分或暑热炽于营分
主要病因: 暑热或暑湿病邪郁伏在里,为秋冬时令之邪所诱发
相关中医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脑炎、伤寒、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
病因-基本病因:
伏暑的病因是暑邪,包括了暑热病邪和暑热夹湿的暑湿病邪两类。
诊断-诊断原则:
1、发病季节在深秋或冬季。
2、起病急骤,病情较重,初起即见暑混或暑热内蕴的里热证候。如为暑湿发于气分者,起病即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舌红苔膩等;如为暑热发于营分者,起病即见高热,心烦舌绛,甚至皮肤、黏膜出血而发斑等。两种类型均可兼有恶寒等卫表证,但较短暂,在卫分证消失后即呈现出一派里热证。本病的病程一般较长,多缠绵难愈。
3、部分患者可迅速出现尿少、出血、发斑、神昏、抽搐、厥脱等危重证候。待邪退后可见多尿、遗尿等肾虚之象
诊断-诊断依据:
1、发病季节在深秋或冬季。
2、起病急骤,病情较重,初起即见暑混或暑热内蕴的里热证候。如为暑湿发于气分者,起病即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舌红苔膩等;如为暑热发于营分者,起病即见高热,心烦舌绛,甚至皮肤、黏膜出血而发斑等。两种类型均可兼有恶寒等卫表证,但较短暂,在卫分证消失后即呈现出一派里热证。本病的病程一般较长,多缠绵难愈。
3、部分患者可迅速出现尿少、出血、发斑、神昏、抽搐、厥脱等危重证候。待邪退后可见多尿、遗尿等肾虚之象
诊断-鉴别诊断:
1、秋燥、风温
秋燥、风温与伏暑都可发于秋季,初起均可有肺卫表证。但秋燥和风温的早期病变重心在肺卫,初起表证明显而无里热证候。伏暑初发病即见明显的里热证,表现为卫气同病或营同病,其后的病变可涉及少阳、胃、肠、三焦、膀胱、脾、心、肺、肝、肾等脏腑部位。
2、暑温
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发于暑气当令的夏季,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为特征。伏暑则发于秋冬,发病之初即表现为表里同病,表解后则以暑热夹湿伏于气分或暑热郁于营分为特点。
3、湿温
湿温多发于夏末秋初,而本病的发病季节多在深秋或冬季。湿温初起以湿郁卫分、气分为特征,热象多不显著,病变过程以脾胃为中心。伏暑初起虽有表证,但以暑湿内蕴气分,或暑热内舍营分的里热证较为明显。其病变演变较快,变证较多,病情较重,易深入营血内陷厥阴,或猝然出现正气外脱证。
治疗-治疗原则:
1、本病初起表现为表里同病,故初起的治则是解表清里,但重点仍在清泄伏邪。
2、伏暑初起属暑湿郁伏而发于气分兼表者,治以解表清暑化湿;暑热郁伏而发于营分者,当解表清营。表证消失后,邪在气分,暑湿郁于少阳,宜清泄少阳,分消湿热。暑湿在气分传变诸证,其治疗大法与暑温夹湿、湿温之气分证基本相同,可互相参照。
3、病多有小便改变及出血、斑疹的发生。小便短少不利者,可见于气、营、血各阶段,若为气分热结阴伤,治当滋阴生津,泻火解毒;若为心营小肠同病,治当清心凉营,导热通腑;若因热瘀内阻肾络而见尿闭者,急以凉血化瘀,泄浊解毒。小便频数量多者,可见于本病的后期,乃肾气受伤所致,治当益肾缩尿。本病易发生斑疹,是血分瘀热互结,脉络损伤迫血妄行所致,治当凉血化瘀。如邪热瘀滞较甚,脏腑受伤过重,或津气耗伤太甚或有大量出血,可导致脏腑衰竭,气阴两脱或阳气外脱,则应益气养阴或回阳固脱。本病部分患者大病瘥后,可能遗留震颤、瘫痪等症,可参考暑温后遗症及春温“虚风内动”等证予以调治。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