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感应性精神病疾病英文名称: induced psychosis疾病别名: 二联性精神病、...
养生
疾病名称: 感应性精神病
疾病英文名称: induced psychosis
疾病别名: 二联性精神病、感应性妄想性障碍、感应性被害妄想症
疾病概述:
感应性精神病(induced psychosis)又称为二联性精神病、感应性妄想性障碍、感应性被害妄想症,是一种罕见的以系统妄想为突出表现的精神心理疾病。往往发生于同一环境或家庭中长期相处密切接触的亲属或挚友中,如母女、姐妹、夫妻或师生等。以女性较多见。一般为两例患者,其中一人是原发的精神病性障碍患病者,另一人的妄想因感应而产生,彼此分开后妄想往往消失。如被感应者超过两例,则可称为三联或四联性精神病等。通常来讲,本病预后较好,一般不遗留人格改变或精神衰退。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遗传因素不太明显,仅约1/3的患者家族中有精神异常史。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系统妄想、片段幻听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 精神检查、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电解质、空腹血糖、脑电图、头颅CT、头颅MRI
重要提醒: 本病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做出伤害自己、危害家庭和社会的行为,应及早到医院专科寻求诊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女性较为多见。
病因-总述: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原发者同被感应者之间关系紧密,被感应者对原发者存在依赖以及被感应者文化程度较低、环境闭塞、性格内向等为可能的发病原因。部分还可与遗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原发者与被感应者之间的关系
(1)原发者与被感应者间存在深厚的情感基础。被感应者大多与原发者有血缘关系(如母女、父子、兄弟姐妹),夫妻虽无血缘关系,但感情上与有血缘关系者无异甚至更甚。
(2)原发者与被感应者长期生活在一起,二者不仅有共同的生活背景,而且有共同的需要和愿望。原发者有较高的威信和才智以及较大的影响力,而被感应者处于服从、依赖的位置,因此被感应或引起共鸣而出现类似的精神症状,并对精神症状深信不疑。
2、文化和环境因素
原发者和被感应者所处的环境,多为边远的交通阻塞地区或信息封闭地区。文化科普知识难以传入,有些地区甚至还保留迷信观念。
3、病前个性特点
被感应者在病前通常个性内向,意志薄弱,容易被影响,或是有人格异常的倾向。
4、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不太明显,仅约1/3的患者家族中有精神异常史。
症状-总述:
本病主要症状为系统妄想,原发者与被感应者皆表现为同一妄想内容,或两者有部分接近。妄想内容具有可能性,不荒谬,容易被人理解。被感应者在发病前无精神缺陷,除了“被感染"到同样的妄想和情绪外,其他方面的精神活动可以完全正常。如被感应者在发病前已存在精神异常,则可在被感应到的妄想的基础上衍生出其他的精神症状。原发者的精神症状占主导地位,逐渐影响到被感应者。原发者往往为慢性过程,被感应者病程相对较短,约为半年左右。在隔离后,患者的症状减轻或逐渐消失。当原发者症状缓解后,被感应者亦可逐渐痊愈。若将被感应者与原发者隔离,症状可随之减轻或消失,且不遗留人格改变或精神衰退。
症状-典型症状:
1、系统妄想
系统妄想是本病的主要症状,是指内容前后相互联系、结构严密的妄想。妄想内容以被害妄想多见,也可见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等。部分患者甚至还可出现鬼神附体妄想。妄想的内容常较固定、系统,且常支配患者的行为,并伴有相应的情绪流露。
(1)被害妄想:环境中没有危害的事件,但是病人仍感觉自己被某些人或某组织迫害,如投毒、监视、威胁等。在最开始患者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感到某件事正在预谋,到后期病人甚至会给自己的妄想一个具体的解释。患者受妄想的影响可出现拒食、逃跑、报警、自伤、伤人等行为。
(2)关系妄想:病人认为周围环境中所发生的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均是由于自己的缘故,到最后发展到病人可感觉到周围有人在有目的的观察自己或是在其不在场的时候谈论自己,或是在背后做手脚。
(3)物理影响妄想:病人感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行为受到某种外界力量的控制而身不由己,如病人认为自己被红外线、电磁波、超声波等控制。
2、其他症状
少数患者在妄想的基础上,可出现片段幻听,但较少见。偶尔可见有短时间的运动性兴奋、癔症样痉挛发作或异常行为等。
症状-并发症:
目前尚未发现本病引起的并发症状。
就医-门诊指征:
与精神病患者长期相处的人,若突然出现了以下与精神病患者相似的症状,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1、出现在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感觉自己被跟踪、威胁、迫害,甚至因此导致拒食、逃跑、报警、自伤、伤人等行为;
2、感觉周围与自己无关的事情都是由于自己的缘故,总是感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或是对自己做手脚;
3、感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某些外界力量控制而身不由己;
4、出现片段幻听、短时间的运动性兴奋、癔症样痉挛发作或其他异常行为等。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要前往精神心理科门诊就医。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需要患者配合完成各种动作,尽量穿宽松舒适的衣服。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就医时需由家属陪同就诊,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6、若需要做脑电图等特殊检查,请提前遵医嘱做好准备。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感到安全吗?您发现了一些奇怪现象吗?
2、您是怎么察觉到这一点的?您有从其他人那里听到过这件事情吗?
3、您察觉到这些有多久了?
4、您最近精神怎么样?食欲、睡觉怎么样?体重有变化吗?
5、您平时和外界的交流多吗?目前都是和谁生活在一起,相处多吗?
6、您的亲友有与您有相同感觉的吗?您同对方关系亲近吗?
7、您平时吃过什么药物吗?用法、用量是什么?
8、您之前有去过其他医院吗?做过哪些检查、治疗?
9、您的亲友中有患有精神方面疾病的患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是得了精神病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需要住院吗?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4、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5、我平时饮食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6、我的病情会对周围人造成影响吗?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检查。医生常在询问病史之后或在获取病史的过程中,通过与患者交谈和直接观察来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以建立同患者的良好临床沟通以及了解患者的精神活动。在进行完病史采集和精神检查后,医生将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尤其是神经系统的检查,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为进一步确诊及排除其他诊断,可能会建议查脑电图、基础代谢、头颅CT及MRI等检查以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及器质性精神病。
检查-体格检查:
1、精神检查
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和直接观察来了解患者的精神活动各个方面的情况,包括患者的一般表现、认知活动、情感活动以及意志行为。
(1)一般表现:包括患者的一般状态,与周围人的接触和合作情况,意识是否清晰以及定向力。
(2)认识活动:主要是了解患者是否有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力、记忆力、智能以及自知力,感知障碍包括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片段幻听,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本病患者会出现系统妄想,包括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等,本病患者的文化程度与水平较低,即智能较低。
(3)情感活动:主要依靠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表情、言谈的语气语调和内容、行为举止的姿势变化等)结合患者的精神活动等其他方面的信息来了解其内心体验。本病患者通常个性内向、脆弱,易受感染。
(4)意志行为:主要了解患者有无本能活动(食欲、性欲和自我防卫能力)的亢进或减退,意志活动减退或病理性意志增强,是否存在精神运动性兴奋、抑制,冲动,怪异的动作或行为。本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运动性兴奋或异常行为,当出现行为异常时,医生会询问行为障碍的种类、性质、强度、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出现频率、对社会功能的影响及对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等以判断病情。
2、其他
医生在进行完病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后,会常规的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尤其是对神经系统进行检查。本病患者一般无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
检查-实验室检查:
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医生主要通过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空腹血糖等常规检查,来帮助排除感染以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电图
(1)检查过程及方法:患者需要躺在检查床上,并将胸部、手腕、脚踝暴露出来,医生会用酒精棉球消毒患者的胸部、手腕及脚踝,并将12个电极连接到上述部位,然后接通电极,心电图机会自动分析患者的心跳,读取患者的心电图。
(2)检查目的及结果:医生通过看患者心电图是否正常,以排除心脏相关的精神疾病。本病患者心电图多属正常。
2、脑电图
(1)检查过程及方法: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测量患者的头部,并用一支特殊的铅笔在头皮上做标记以确定电极的安装位置。医生会用特殊的粘合剂将电极固定在头皮上,这些电极通过电线连接到一个仪器上,仪器可以放大脑电波并将其记录下来。在检查期间,患者需要找到一个舒适、放松的位置,并且配合医生睁开眼睛、闭上眼睛,做一些简单计算,读一段话,看一张图片,深呼吸几分钟,或者看着闪光灯等。
(2)检查目的及结果:医生通过看患者的脑电图波形是否正常,以排除脑部病变导致的精神疾病。本病患者脑电图多属正常。
检查-影像学检查:
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的影像学检查,头颅CT和头颅MRI可助于排除器质性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过程中,医生可能会通过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来排除掉因药物滥用、内科疾病所致的器质性精神病及其他精神障碍。
诊断-诊断依据:
1、两人或多人拥有共同的妄想系统,并且在信念上互相支持。
2、发病前有一关系极密切的人已患某种具有妄想性质的精神病,患者在与其长期共处中受到感应而接受妄想并出现精神障碍。
3、被感应者多生活在语言、文化或地理上与他人隔绝的环境中。
4、被感应者通常依赖或附属于真正的精神病患者,并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
5、病程以慢性为多,与原发者分开,被感应者的症状有缓解倾向。
在ICD-10和CCMD-3有关感应性精神病的诊断标准基本一致。DSM-5将感应性精神病归于“其他特指的精神分裂症谱系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一大类中,并以“以妄想性障碍患者为伴的妄想症状”加以描述,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性诊断标准,只是强调患者的妄想材料源于对其有影响力、未必完全达到诊断标准的妄想性障碍患者。
诊断-鉴别诊断:
1、流行性癔症
流行性癔症为癔症的特殊形式,因接受互相暗示或自我暗示而发病,可有原发者和继发者,但原发者并不占有优势地位,“感应”的内容并非局限于极为逼真的妄想情节,而是以意识障碍、痉挛发作等为主。这种集体发作的癔症,症状以宗教,迷信的内容为多,而非在彼此间真正存在浓厚的感情基础,对暗示治疗有效。
2、应激相关障碍
患者在接受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下发病,症状内容与心理创伤有密切联系,并在一般关系密切的人中间并不存在相同妄想的病例。在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消除后,症状可很快缓解,病程一般较短。
3、偏执性精神病
在无任何诱因的情况下发病,妄想系统固定,但无原发者,预后欠佳。
4、物质滥用
在物质滥用的群体中可见到类似“感应”的症状,但鲜有系统妄想的存在,症状的出现与滥用物质有关。
5、精神分裂症
具有特征性的思维、情感、行为互不协调的症状。妄想内容荒谬离奇,结构松散,且与现实环境的联系不紧密。而感应性精神病患者所形成的妄想,其情节逼真,推理大多合乎逻辑,内容并不荒谬离奇。被感应者的预后一般较好。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的关键和首要原则就是将被感应者与原发者隔离开,防止相互影响。然后根据患者病情,辅以心理治疗和抗精神病治疗,同时对家庭成员进行家庭治疗。此外,转换被感应者的生活环境,鼓励其参加社会活动,对迅速康复也有较大帮助。
治疗-一般治疗:
1、迅速将被感应者与原发者隔离开来,防止相互影响,被感应者在失去原发者的影响后,症状通常可自行缓解。
2、考虑到发病因素,对患者家庭成员要进行家庭治疗,对原发者的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
3、在环境方面要适当安排,鼓励患者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以消除环境隔离状态。
治疗-药物治疗:
对原发者可在评估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针对被感应者的妄想症状或已施以心理治疗但妄想仍不能迅速缓解,可选用适宜的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但剂量不宜过大,使用时间也不宜过长。常用药物有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氯噻吨、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等。但应注意伴有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原因不明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高热、昏迷、血液病、孕妇、哺乳期妇女、青光眼、药物过敏者禁用。老人及儿童慎用。
治疗-相关药品:
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氯噻吨、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原发者往往为慢性过程,病程有迁延趋势。被感应者病程相对较短(一般6~12个月)。当原发者症状缓解后,被感应者亦可逐渐痊愈。若将被感应者与原发者隔离,被感应者症状可随之减轻或消失。总的来讲,预后良好,不遗留人格改变或精神衰退。
预后-危害性:
本病严重时,可导致被感应者的自知力丧失、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做出伤害自己、危害家庭和社会的极端行为。
预后-自愈性:
一般将被感应者与原发者隔离开,症状可自行缓解。
预后-治愈性:
轻症者可获得临床治愈,重症经治疗可改善预后。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有病例显示,部分被感应者在解除隔离状态,回到原封闭环境后,存在一定复发风险。
日常-总述:
感应性精神病病人多意识清晰,基本能生活自理,但是对妄想内容坚信不移,家属在与病人相处时要注意态度和蔼,言语恰当,注意技巧,要注意缓和病人情绪。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多参加外界的群体活动,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积极接受文化教育。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感应性妄想性障碍病人多数意识清晰,基本生活能自理,但是对妄想内容坚信不移,无自知力,妄想内容多为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且部分病人对妄想内容敏感,不愿暴露。
(2)本病的患者多具有个性内向、易受影响、易受感染的心理特点。
2、护理要点
(1)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多参加外界的群体活动,积极融入社会,避免长期处于封闭环境。
(2)家属应正视本病的性质,在和患者相处的过程中态度要和蔼、亲切,多理解、疏导患者,为患者创造轻松、宁静的氛围,保证患者情绪稳定,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
(3)家属要鼓励患者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注意患者同原发者的隔离,预防复发。
日常-用药护理:
1、患者必须在精神病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停药、换药或增减药物剂量,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2、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如锥体外系反应、心血管不良反应、造血系统不良反应等,用药过程中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异常体征,根据医生的指导定期做心电图、脑电图检查以及定期检查血象。一旦出现异常表现,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处理,严重者可能需要减药或停药,或是转到专科医院治疗。
3、部分抗精神病药物会导致内分泌代谢失调,因此需要定期监测体重、血糖和血脂。
日常-生活管理: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按时睡觉,按时起床。
2、适当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积极接受文化教育,在融入社会的同时放松身心。
3、家属应注意发现和防范患者自杀和伤害他人倾向。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在两周后到医院进行复查,医生会通过问诊、视诊、精神检查等以评估患者病情的转归。
饮食调理: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属于精神心理疾病,一般饮食对于本病并没有较大的影响,患者可在咨询医生后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但应注意调整就餐时间,规律饮食,不可过饥过饱。
饮食建议:
1、宜进食松软、易消化且刺激性小的食物。
2、注意饮食营养丰富,尤其是多食用保肝食物,并适当增加糖类、蛋白质和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的摄入。
3、宜多进食对大脑有益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奶类、坚果、香蕉等。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减少摄入咖啡、可乐、咖啡、辣椒等有刺激性或引起兴奋的饮料和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2、病情严重者,忌食带刺、带骨的鱼,忌用带骨的肉类、带壳的食物,以免病人自伤和伤人。
3、避免摄入太多高热量食物,尤其是对于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致体重增加,糖脂代谢异常,甚至引起糖尿病的患者,更应减少糖及油腻食物的摄入。
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主要通过改变可能的病因来进行。
1、对于长期处于封闭家庭环境中的人群,要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多与外界交流,积极融入社会。
2、对于在家庭以及亲友相处过程中,处于顺从、依赖地位的人群,要学会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被他人引导。
3、家庭中有精神病患者,或长期照顾精神病患者的人要多进行户外运动,多与外界沟通、交流。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