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钩虫病疾病英文名称: ancylostomiasis,hookworm disease疾...
养生
疾病名称: 钩虫病
疾病英文名称: ancylostomiasis,hookworm disease
疾病别名: 黄种病、懒黄病
疾病概述:
钩虫病(ancylostomiasis,hookwormdisease)是由十二指肠钩虫和(或)美洲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俗称“黄种病”“懒黄病”。钩虫感染轻症患者可无症状,严重贫血者可致心功能不全,儿童发育营养不良等。临床常见表现为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劳动力下降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劳动力下降
主要病因: 十二指肠钩虫和(或)美洲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致
检查项目: 血常规、骨髓象、胃镜、肠镜
重要提醒: 农村钩虫感染主要经皮肤感染,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污染土壤和农作物成为重要的感染场所,是引起传播的重要因素。
相关中医疾病: 黄肿病、疳黄、黄胖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钩虫感染者与钩虫病患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人体感染主要是钩蚴经皮肤而感染,亦可生食含钩蚴的蔬菜、黄瓜等经口腔黏膜侵入体内。
2、住宅附近地面被钩蚴污染是儿童感染的主要途径。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任何年龄与性别均可感染,尤其是与土壤、粪便等接触机会多的农民感染率为高,感染者大多数为菜农、桑民、茶农、棉农、矿工和砖瓦厂工人。儿童较少,男性高于女性,而且可重复。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四川每年以5、6月为钩虫病流行高峰;山东以7、8月多见;浙江以6、7、8三个月感染最多;广东因气候适宜,感染季节较早较长,除冬季极冷时期外,全年几乎都可感染。最易感染时间一般在施肥不久、雨后初晴的当天或次日清晨,以及久晴初雨等时候下地劳动。
病因-总述:
由十二指肠钩虫和(或)美洲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致。钩虫可通过皮肤或经口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伤害。农耕人员,茶场、果园、桑园以及咖啡种植区的工作人员感染率较高。钩虫成虫寿命可长达5~7年,但大多数成虫在1~2年内排出体外。
病因-基本病因:
1、钩虫的生物学性质
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雌。当接触人体皮肤或黏膜时,丝状蚴侵入人体,从微血管随血流经右心至肺,穿破肺微血管进入肺泡,沿支气管上行至咽部,随吞咽活动经食管进入小肠。在小肠内形成口囊,再经3~4周发育为成虫附着于肠黏膜,寄生在小肠上段。自幼虫侵入皮肤至成虫成熟产卵的时间一般为4~7周。钩虫成虫寿命可长达5~7年,但大多数成虫在1~2年内排出体外。
2、感染与农作物的关系
钩虫的传播与各种农作物的耕作方法、施肥次数和种植季节都有明显关系。国内调查,主要是旱地作物如红薯、玉米、甘蔗、棉花、蔬菜、芋头、辣椒、烟草、麻等,多因施用人粪肥,且这类作物较低矮,泥土少见阳光,土壤较湿润,均适宜钩虫卵的发育,故种植人员易造成严重的感染。其他如茶场、果园、桑园以及咖啡种植区的工作人员,感染率也较高。
病因-危险因素:
农耕人员,茶场、果园、桑园以及咖啡种植区的工作人员感染率较高。
症状-总述:
幼虫的感染主要引起皮炎和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成虫的感染主要引起腹痛、腹泻、乏力以及慢性失血所致头晕、眼花等贫血症状。部分感染较轻者可无症状发生。孕妇钩虫病易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在妊娠期由于需铁量增加,钩虫感染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新生儿病死率增高。
症状-典型症状:
1、幼虫引起的临床表现
(1)主要是钩蚴性皮炎和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
(2)皮炎多发生于手指和足趾间、足缘、下肢皮肤或臀部,产生红色点状疱丘疹,奇痒。钩虫所致皮炎俗称“粪毒”“粪疙瘩”或“地痒疹”等。一般3~4天后炎症消退,7~10天后皮损自行愈合。重复感染又可发生钩蚴皮炎,若皮肤抓破,可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疱。
(3)感染后1周左右,由于大量钩蚴移行至肺部,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咽部发痒等症状,尤以夜间为甚。重者痰中带血,伴有阵发性哮喘、声音嘶哑等症状与低热,持续数周。肺部检查可闻及干啰音或哮鸣音。X线检查显示肺纹增粗或点片状浸润阴影,数天后自行消退。
2、成虫所致的临床表现
(1)主要包括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症状和肠黏膜损伤引起的多种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极个别患者出现精神症状。
(2)大多数患者于感染后1~2个月出现上腹隐痛或不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消瘦、乏力等。偶有发生消化道出血者,表现为持续黑便,常被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3)贫血是钩虫病的主要症状。重度感染后3~5个月后逐渐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头昏、眼花、耳鸣、乏力,劳动后心悸与气促。患者脸色蜡黄,表情淡漠。心前区收缩期杂音,血压偏低,脉压增大,心脏扩大,甚至出现心力衰竭。重症贫血伴低蛋白血症者常有下肢水肿,甚至出现腹水与全身水肿。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异嗜癖,如食生米、泥土等。
(4)孕妇钩虫病易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在妊娠期由于需铁量增加,钩虫感染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新生儿病死率增高。
症状-并发症:
有贫血性心脏病、侏儒症、早产或死胎等。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如果出现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等表现,需尽快就医。入院时医生会要求进行血常规、粪便检查等常规检查,之后为明确诊断,可能会要求进行钡餐X线、胃镜、肠镜等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常有不同程度贫血,属低色素性小细胞贫血,血清铁浓度显著降低,一般在9μmol/L以下,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数大多正常,嗜酸性粒细胞数略增多,严重贫血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数常不增多。
2、骨髓象
显示造血旺盛现象,但红细胞发育受阻于幼红细胞阶段,中幼红细胞显著增多。骨髓游离含铁血黄素与铁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当骨髓内贮铁耗尽,血清铁显著降低时,才出现周围血中血红蛋白明显减少。
3、粪便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查:
(1)直接涂片和饱和盐水漂浮法:可查见钩虫卵,因钩虫卵的比重(1.056~1.000)较饱和盐水(1.20)低,漂浮法可提高检出率。但需与东方毛圆线虫卵鉴别。后者较长而大,卵内细胞数远较钩虫卵(2~8个)为多。
(2)虫卵计数:用Stoll稀释虫卵计数法和改良加藤(Kato-Katz)法测定钩虫感染度,以每克粪虫卵数表示(EPG)EPG10000为重度感染。
(3)钩蚴培养法:采用滤纸条试管法,将定量的粪便涂在滤纸上,然后置于含水试管中培养(20~30℃,3~5天)对孵出丝状蚴进行虫种鉴别和计数,此方法耗时较长,不能用于快速诊断,现在很少应用。
(4)掏虫法:主要用于新药驱虫的疗效考核。方法在驱虫治疗后收集24~48小时内全部粪便,用水冲洗掏虫并按虫种计数。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胃、肠镜检查
在十二指肠、盲肠等有时可见活的虫体。呈细长线条状,鲜红色、暗红色或咖啡色半透明,蛇样盘曲,蚯蚓样蠕动,一端吸咬于肠黏膜,呈C形弯曲,游离部分可见蠕动。
2、胃肠道钡餐X线检查
有时可见十二指肠下段和空肠上段黏膜纹理紊乱、增厚、蠕动增加被激惹而呈节段性收缩现象等。
诊断-诊断原则:
通过当地的流行病学、患者的临床表现(如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劳动力下降)及相关的检查(如血常规、粪便检查、钡餐X线、胃镜等),多可进行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钩虫患者有上腹隐痛,尤其有黑便时应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相鉴别,胃肠钡餐与胃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钩虫病贫血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相鉴别,如妊娠期因生理性铁质需要增加而摄入不足以及其他原因胃肠道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等。凡是失血程度与粪便虫卵不相称时,应寻找其他原因。
治疗-治疗原则:
贫血患者应积极纠正贫血,常需补充铁剂,必要时给予输血治疗。同时应进行驱虫治疗,包括治疗皮炎及杀灭消化道的成虫和虫卵。
治疗-药物治疗:
1、病原学治疗
(1)钩蚴皮炎:在感染后24小时内局部皮肤可用左旋咪唑涂肤剂或15%阿苯达唑软膏。皮炎广泛者口服阿苯达唑,有止痒、消炎及杀死皮内钩虫幼虫的作用,也可阻止或预防呼吸道症状的发生。
(2)驱虫治疗: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其机制是选择性和不可逆性抑制其摄取葡萄糖的作用,使虫体糖原耗竭和抑制延胡索酸脱氢酶阻碍三磷酸腺苷产生,导致虫体死亡,具有杀死成虫和虫卵的作用。感染较重者需多次反复治疗。药物不良反应轻而短暂,仅少数患者有头昏、腹痛、恶心等。孕妇忌用。
2、治疗贫血
主要为补充铁剂,铁剂与稀盐酸或维生素C同服可增进铁的吸收。孕妇和婴幼儿钩虫病贫血严重,给予小量输血,滴速要慢,以免发生心力衰竭与肺水肿。严重贫血者应予高蛋白和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饮食。
治疗-相关药品:
左旋咪唑涂肤剂、阿苯达唑软膏、阿苯达唑、甲苯达唑、铁剂、维生素C
治疗-治疗周期:
钩虫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0-20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即使是中重度感染,伴有贫血性心脏病或合并妊娠的患者,若能及时补充营养,纠正贫血及驱虫治疗,仍有良好预后。
预后-危害性:
孕妇钩虫病易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可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经积极有效治疗,多可得到治愈。
预后-治愈率:
大部分可经积极治疗治愈。
预后-根治性:
彻底治疗后,病原体可被完全消除。
预后-复发性:
一般不会复发,但有再感染的可能。
日常-总述:
在家自行用药期间应谨遵医嘱用药;患者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支持,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应注意休息、进行适当运动、预防感冒的发生,恢复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按时复查。
日常-心理护理:
疾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家属应多安慰与陪伴患者,特别对有“异嗜症”的患者,应消除其心理顾虑,告知其是可以治疗的。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勿擅自停用或改变药物剂量。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保证良好的睡眠,促进机体恢复。
2、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3、保持周围环境卫生,遛宠物时清理其粪便。
4、农耕或在园林等工作时,做好防护措施,尽量不外露皮肤。
5、皮肤有红肿瘙痒者,避免抓破感染。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贫血显著者给予高蛋白饮食和含铁质较多的食物。含蛋白高的食品有鱼、瘦肉、蛋、乳类、内脏和豆制品等;含铁较多的食物有动物的肝脏及其他内脏,以及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如菠菜、芹菜、油菜、苋菜、番茄、杏、桃、李子、红枣、龙眼、荔枝、橘子、杨梅及菠萝。这些食物中同时也含有一定数量的铜、叶酸,维生素B12和多种维生素。
饮食禁忌: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食,不饮生水。
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
根据感染率高低,采取普遍治疗或选择性人群重点治疗,如对中小学学生用复方甲苯达唑或阿苯达唑每年进行驱虫。效果较好,有利于阻断钩虫病的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粪便管理,推广粪便无害化处理。改变施肥和耕作方法,尽量避免赤足与污染土壤密切接触,防止钩蚴侵入皮肤。不吃不卫生蔬菜,防止钩蚴经口感染。
3、保护易感人群
重点在于宣传教育,提高对钩虫病的认识,在钩虫病感染率高的地区开展集体驱虫治疗。
相关疫苗:
目前预防钩虫感染的疫苗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还不能用于人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