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股骨转子间骨折疾病英文名称: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
养生
疾病名称: 股骨转子间骨折
疾病英文名称: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疾病别名: 股骨粗隆间骨折
疾病概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是指从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的骨折,占成人全身骨折的1.4%,多发生于老年人。多由间接暴力和直接暴力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髋部疼痛、压痛、局部肿胀等。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发展、手术合并症发生的减少,手术已成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方法。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骨科
发病部位: 下肢
常见症状: 髋部疼痛、压痛、局部肿胀、大腿近端外侧瘀斑
主要病因: 间接暴力和直接暴力损伤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X线检查、CT、MRI
重要提醒: 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危及到生命。
相关中医疾病: 骨伤
临床分类:
Evans分类是根据大、小转子部是否出现骨折而影响稳定性的分型
1、ⅠA型(无移位)和ⅠB型(有移位)为骨折线由外上方向内下方沿转子间线走行的两部分骨折,即简单骨折,较稳定。
2、ⅡA型骨折是累及大转子的三部分骨折,ⅡB型骨折是累及小转子的三部分骨折。
3、Ⅲ型骨折为累及大与小转子的四部分骨折。
4、Ⅳ型反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方斜向内上方,到达小转子上方。
流行病学-发病率:
股骨转子间骨折全身骨折的1.4%。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老年人。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病因-总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由间接暴力和直接暴力损伤产生。老年人跌倒时,大转子着地,外力直接作用于转子间,或者间接外力构成对该部位的内收和向前成角的扭曲而致骨折。骨折多为粉碎性,松质骨可被压缩,形成骨缺损,由于多合并小转子骨折,内侧支撑作用丧失,易发生髋内翻。
病因-基本病因:
老年人骨质疏松,肢体不灵活,当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或使大粗隆直接触地致伤,甚易造成骨折。由于粗隆部受到内翻及向前成角的复合应力,引起髋内翻畸形和以小粗隆为支点的嵌压形成小粗隆蝶形骨折,亦可由髂腰肌突然收缩造成小粗隆撕脱骨折。粗隆部骨质松脆,故骨折常为粉碎型。
症状-总述:
股骨转子骨折主要表现为髋部疼痛、压痛及局部明显肿胀,大腿近端外侧可有瘀斑。患肢明显短缩、内收、外旋畸形,且患肢不能活动。
症状-并发症:
可有以下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
2、压疮;
3、骨折畸形愈合(髋内翻)、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
5、股骨头坏死。
就医-急诊指征:
1、外伤后髋关节剧烈疼痛、肿胀;
2、外伤后患处有外伤出血;
3、出现其它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髋关节长时间疼痛不适;
2、下肢活动时疼痛且疼痛逐渐加重;
3、下肢活动受限;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如出现上述紧急情况,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如症状较轻,则可前往骨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前往就诊的过程中,尽量限制患肢活动,以免加重病情。
3、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疼痛处有受过外伤么?
4、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
5、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6、有哪个姿势会加重疼痛么?
7、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8、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9、您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髋部疼痛、压痛、局部肿胀等症状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一般情况,而后会让患者进行X线、CT、MRI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时可见患者患侧髋部肿胀明显,可有皮下淤斑,移位型骨折可有肢体短缩、内收、外旋畸形;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大转子上移,按压或叩击大转子时疼痛剧烈;有时可触及骨擦感,纵轴叩击痛阳性。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常规行髋关节正、侧位摄片,可明确诊断及骨折的类型。
2、CT、MRI检查
目前CT、MRI检查应用较少,但如有需要用三维重建精确诊断骨折移位情况的可选择使用。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结合相应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明确诊断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股骨颈骨折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股骨颈骨折多为老年人,骨质疏松者多见,间接暴力致伤。患髋屈曲外旋位,有压痛及纵向叩击痛,患肢短缩。依外伤史、临床表现及正侧位X线片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老年病人由于采用持续骨牵引治疗而长期卧床的死亡率较高,可达20%,另外髋内翻发生率较高。除老年病人合并严重合并症不能耐受手术的,均应手术治疗。手术内固定有利于病人早期活动和负重,可减少死亡率和髋内翻畸形发生率。
治疗-药物治疗:
可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肝素等药物以防感染或者血栓。
治疗-相关药品:
肝素
治疗-手术治疗:
对年龄较高,不能耐受长期卧床患者,近年来多主张手术治疗,目的是让患者早期恢复活动,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适用于稳定或不稳定性骨折、年龄较大、无明显手术禁忌的患者。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医生可为换患者选择以下手术方法:
1、髓外固定
适用于成人各种类型骨折,尤其是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器材有DHS滑动钉板、角接骨板、外固定架等。手术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牵引床上复位,然后内固定。术后卧床3天即可坐起活动,两周后在床上进行下肢伸屈活动,4~6周开始逐步负重活动。
2、髓内固定
髓内固定的优点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允许微创)、出血量少、减少了对骨折环境的破坏,感染率低、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率低。缺点是复位困难,闭合复位要求条件高,加压螺钉位置不佳易造成髋内翻,头钉也可切出、松动、退出,术中可能发生骨折等。
3、髋关节置换
人工关节置换适应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晚期出现骨不连、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病例,或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新鲜骨折病例。关节置换手术通常都能实现早期活动和负重,从而降低了并发症。
治疗-其他治疗:
保守治疗有较高的并发症和死亡率。适用于稳定性骨折、骨折严重粉碎或骨质疏松者不适宜内固定及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保守治疗的方法包括:
1、卧硬板床休息
患侧下肢外展位,穿“丁”字鞋,维持时间约为6~8周。一般主张先不负重下地活动,骨折愈合后开始负重行走。
2、皮肤牵引
置患侧下肢于外展位,重量为2.5kg,约8~12周后骨折即可愈合。注意在牵引期间患者要经常练习患侧踝关节活动,待骨折愈合后逐步扶拐下地负重。
3、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骨牵引
适用于有移位骨折的患者。重量为4 ~ 6kg,最多8kg,外展位牵引。一周后摄床旁X线片复查,并进行调整。约8~12周骨折可愈合。注意在牵引期间患者要经常练习患侧踝关节活动,待骨折愈合后逐步扶拐下地负重。目前牵引治疗已较少应用。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预后与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是否及时、治疗方式等均有一定关系。若患者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可一定程度的改善患肢功能或降低死亡率。
预后-危害性:
可能出现坠积性肺炎、压疮、骨折畸形愈合、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治愈性:
通过治疗可改善患者患肢功能。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数据统计。
日常-总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对于手术能否解除疾病,恢复关节功能,患者多心存顾虑,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多给予鼓励和支持,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消除患者的顾虑、恐惧和不安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骨折的发生多为意外,患者常会出现害怕、恐惧、焦虑、烦躁等症状。
(2)此外,骨折引起患者下肢行动不便,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困扰,患者会烦躁、自我怀疑,严重者可能有轻生想法。
2、护理措施
(1)患者和家属应学习了解骨折的发生原因和病程进展,正确看待疾病,增强患者面对疾病的勇气和自信心。
(2)家属也应耐心的倾听患者述说自己内心的痛苦,并且及时安慰、疏导患者,鼓励他们将内心的情绪通过正确的渠道发泄出来。
(3)针对个别出现偏激行为的患者,需要用宽容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通过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让患者认识到自己不良情绪和行为的错误。同时,帮助其积极的面对现有的状态。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可遵医嘱口服消炎止痛药来缓解症状,如双氯芬酸、布洛芬等。不可自行滥用药物,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固定期间做静止位肌肉收缩锻炼,外固定解除后逐步开始功能锻炼。伤后早期可进行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活动,外固定去除后,充分练习各关节活动,逐步下地行走。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功能锻炼。诊疗过程中,医生还会随时调整外固定的松紧,避免由于伤肢肿胀后外固定过紧造成压迫。
2、保持环境安静、舒适,患者应充分休息。
3、躺下时可以抬高患肢减轻肿胀。
4、患者应主动活动脚趾,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5、适当接触阳光,阳光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而钙的代谢依赖维生素D的作用,可增强骨质。
日常-病情监测:
应注意观察患者下肢末端血运情况,用手指轻压趾尖,放松后脚趾尖由白色迅速恢复成粉红色,说明下肢末端血运良好。
日常-复诊须知:
遵照医嘱到医院复诊,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会选择性的复查X线、高分辨率CT等,以便医生明确患者恢复情况,以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术后护理:
经手术治疗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创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1、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
2、切口拆线后仍要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碰撞和牵拉,以免切口裂开。
饮食调理:
本病通常无其他饮食特殊禁忌或推荐。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豆类、肉类等。
2、骨质疏松患者还应加强钙的补充。
饮食禁忌:
禁食辛辣刺激食物。
预防措施:
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预防:
1、避免可能导致外伤的危险因素,避免强对抗运动,戴好防护用具。
2、老年人注意补充钙质,避免骨质疏松。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