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回归热疾病英文名称: relapsing fever疾病别名: 重劳疾病概述: 回归热(...
养生
疾病名称: 回归热
疾病英文名称: relapsing fever
疾病别名: 重劳
疾病概述: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是由回归热螺旋体(包柔螺旋体)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特点是阵发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大,重症有黄疸和出血倾向,短期热退呈无热间歇,数日后又反复发热,发热期与间歇期交替反复出现,故称回归热。根据传播媒介昆虫的不同,又分为虱传(流行性)回归热及蜱传(地方性)回归热。我国流行的主要是虱传回归热。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阵发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大,重症有黄疸和出血倾向,短期热退呈无热间歇,数日后又反复发热,发热期与间歇期交替反复出现
主要病因: 回归热螺旋体感染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脑脊液检查、病原学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主要经虱和蜱叮咬传播,应注意保持自身及周围环境卫生。
相关中医疾病: 内风、酒膈
临床分类:
根据传播媒介不同,可分为虱传回归热和蜱传回归热。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1、患者是虱传回归热的唯一传染源,以人-体虱-人的方式传播。
2、鼠类等啮齿动物既是蜱传回归热主要传染源又是贮存宿主,患者亦可为蜱传回归热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体虱是虱传回归热的主要媒介。人被虱叮咬后因抓痒将虱体压碎,螺旋体自体腔内逸出,随皮肤创面进入人体,也可因污染手指接触眼结膜或鼻黏膜而导致发病。
2、蜱的体腔、唾腺和粪便内均含有病原体。当蜱刺螫吸血时可直接将病原体从皮肤创口注入人体,其粪便和体腔内(压碎后)的病原体也可经皮肤破损处侵入体内。
3、患者血液在发作间歇期仍具传染性,故输血亦可传播本病。
流行病学-死亡率:
病死率约2%~6%,蜱传回归热病死率略低。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且发病率在性别、年龄间无明显差别。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虱传回归热分布于世界各地。冬春季流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很少有本病报道。不良卫生条件、居住拥挤等为发生本病的社会条件。蜱传回归热散发于世界各国的局部地区,以热带、亚热带地区为著。国内主要见于南疆、山西等地。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多发病于春夏季(4~8月)。
病因-总述:
人被感染回归热螺旋体的虱或蜱叮咬后,会被传染。螺旋体进入人体后,会产生大量包括内毒素样物质等在内的代谢产物对人体造成损伤。
病因-基本病因:
1、回归热螺旋体的性质
回归热螺旋体为疏螺旋体属,以虱为传播媒介的包柔螺旋体仅有一种,为回归热包柔螺旋体。以蜱为传播媒介的包柔螺旋体有10余种,亚洲和中国为波斯包柔螺旋体及拉迪什夫包柔螺旋体等。回归热包柔螺旋体具有内毒素样活性。含有类属抗原和特异性抗原。其最大的特点是体表抗原极易变异。回归热包柔螺旋体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离体组织中,0~8℃环境下存活7天;在凝血块中0℃至少存活100天。但对热、干燥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在56℃时30分钟即可杀灭。
2、致病机制
(1)回归热的发热和中毒症状与螺旋体血症有关。其发作及间歇之“回归”表现与机体免疫反应和螺旋体体表抗原变异有关。
(2)螺旋体通过皮肤、黏膜到达淋巴及血液循环。皮损局部可出现皮疹和痒感。在血循环中迅速生长繁殖,产生大量包括内毒素样物质等在内的代谢产物,导致发热和毒血症症状。螺旋体及其代谢产物能破坏红细胞和损伤小血管内皮细胞以及激活补体、活化凝血因子等。导致溶血性黄疸、贫血、出血性皮疹及严重的腔道出血。
(3)当人体针对螺旋体产生以免疫球蛋白为主的特异性抗体如溶解素、凝集素等后,螺旋体即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被吞噬和溶解,并从周围血中消失,高热骤退,转入间歇期;但血中病原体并未完全被杀灭,故仍具传染性。
(4)少数抗原性发生变异的螺旋体隐匿于肝、脾、骨髓、脑及肾等脏器中,逃避了机体的免疫清除,经繁殖并达一定数量再次入血,引起发热等临床症状,但较前次为轻。
(5)每次回归发作,螺旋体的抗原性均有变异,变异的抗原性又导致新的免疫应答,如此多次反复,引起发热间歇表现的回归热。复发次数愈多,产生特异性免疫范围愈广,病原体抗原变异范围愈加有限直至其抗原变异不能超越特异免疫作用的范围时,终将螺旋体消灭。
病因-危险因素:
1、生活条件差,周围环境卫生不良。
2、个人卫生不良。
3、爱好野外冒险及在野外工作。
症状-总述:
在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回归热患者可逐渐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疼、肌肉疼、乏力、呕血、黑便、抽搐等症状,退热之后又会反复发热。
症状-典型症状:
1、虱传回归热
潜伏期为1~14天,平均为7~8天,个别可长达3周。
(1)前驱期
1~2天,可有畏寒、头痛、关节肌肉疼痛、精神不振、全身乏力及眩晕等前驱症状。
(2)发热期
多数患者起病急骤,最初有畏寒、寒战,数小时后体温达38℃左右,伴有剧烈头痛及四肢、背部肌肉疼痛。1~2天内迅速高达40℃左右,呈稽留热,少数为弛张型或间歇型。剧烈头痛及全身肌肉骨骼疼痛为本病突出症状,尤以腓肠肌为著。部分患者可有鼻出血。高热期间还可出现谵妄、抽搐、神志不清等症状。严重者可有呕血、黑便等出血症状。面部及眼结膜充血、呼吸次数增加、肺底闻及啰音、脉快,可有奔马律及室性过早搏动,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也非罕见。约半数以上的病例脾脏明显增大,约2/3的病例肝脏肿大伴压痛,重症病例可出现黄疸。淋巴结可肿大。皮肤有时出现一过性点状出血性皮疹。少数病例可发生DIC。高热一般持续6~7天。后体温下降,并伴有大量出汗,呈虚脱状态。血中螺旋体也常于退热前消失。
(3)间歇期
随着体温骤降,出汗甚多,患者除感觉虚弱外,症状减退或消失,但皮肤苍白,体温常低于37℃,其或低于35℃。约经4~8天逐渐恢复正常体温。
(4)复发期
经7~9天的无热间歇期后,患者先出现低热,体温下降后又复上升,初发期的各种症状又重复出现。复发期发热的期限大致和第一次无热期相近,如以后再次复发,则发热期逐渐缩短而无热间歇期则愈见延长。一般在体温重复上升之前,血中即可再次出现螺旋体,但其数量常较初发期为少。
2、蜱传回归热
潜伏期4~9天(2~15天)。临床表现与虱传回归热基本相同,但较轻。发病前在蜱叮咬的局部有炎症改变,初为斑丘疹,刺口有出血或小水疱,伴痒感,局部淋巴结可肿大。肝、脾增大较虱传回归热为少且缓慢。复发次数较多,大多发作2~4次。
症状-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还可有虹膜睫状体炎、中耳炎、关节炎,偶见脑炎、脑膜炎及脾破裂出血等。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如果出现阵发性高热伴全身疼痛等症状,应尽快就医检查。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试验及肝功能的检查,必要时检查脑脊液;为查找病原体,还需进行病原学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虱传回归热患者白细胞多增高,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间歇期恢复正常或偏低。蜱传回归热白细胞多正常。发作次数多者贫血常较严重,血小板可减少。
2、尿和脑脊液
尿中常有少量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少数患者的脑脊液压力可稍增高,蛋白质和淋巴细胞增多。
3、血生化试验
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严重者血清胆红素上升,有达170μmol/L者。
4、病原学检查
(1)暗视野检查
在发热期采血涂片暗视野检查,可查到螺旋体。在滚动的红细胞附近很易发现活动的螺旋体。
(2)涂片检查
用血液、骨髓或脑脊液同时涂厚片或薄片,吉姆萨或瑞特染色可查到红色或紫色螺旋体。
(3)动物接种
取血1~2ml接种小鼠腹腔,逐日尾静脉采血,1~3天内即可检出螺旋体。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有否体虱或野外作业和蜱叮咬史等流行病学资料,应考虑本病诊断。凡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有体虱或蜱叮咬,又有不规则间歇发热者,均应考虑有本病之可能。确诊有赖于查获病原螺旋体。国内已消灭本病多年,应警惕首发病例被忽略。
诊断-鉴别诊断:
回归热应与布氏杄菌病、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疟疾、伤寒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疾病相鉴别。一经复发,诊断较易确定。
治疗-治疗原则:
入院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状态,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抗感染治疗首选四环素,也可选用红霉素或氯霉素,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时给予处理。
治疗-对症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补充足量液体和所需电解质。毒血症状严重者,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治疗-药物治疗:
四环素为首选药物。红霉素或氯霉素与四环素疗效相当。在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赫氏样反应,需及时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
治疗-治疗周期:
回归热的治疗周期一般为2-4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取决于治疗早晚、年龄及有无并发症。儿童患者预后良好。本病痊愈后免疫力维持时间不长,一年以后可再次感染。
预后-危害性:
能传染给他人。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经积极有效治疗,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未有相关数据统计。
预后-根治性:
彻底治疗后,病原体可被完全消除。
预后-复发性:
我国南方所见的虱传回归热病例大多只发作一次。其他地区的患者复发次数一般1~2次的为最多。亦有报道未经治疗的虱传回归热患者,复发次数平均为5~8次。
日常-总述:
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支持,与患者一起克服疾病;用药期间应谨遵医嘱,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出院后应注意休息,保持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恢复一段时间后应定期按照医嘱进行复查。
日常-心理护理:
应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消除患者顾虑,帮助患者战胜疾病。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使用药物,勿擅自停用或改变药物剂量,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治疗效果。
日常-生活管理:
1、恢复期间注意休息,减小活动,保持良好的睡眠。
2、保持个人和周围环境卫生,避免再次感染。
3、防寒保暖,根据气温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进行复查,不适随诊。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保证能量供给,可食用一些高热量、高蛋白质的易消化食物。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有畜肉、禽肉、蛋类及鱼、虾、蟹等;还有大豆类,包括黄豆、大青豆和黑豆等,其中以黄豆的营养价值最高。
2、补充各种维生素,调节生理功能,维持人体正常代谢。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主要是蔬菜和水果,比如胡萝卜、番茄、柿子、西蓝花、菠菜、莴苣、青豌豆、橙子、杏、红薯等。
3、多饮水,增强代谢。
饮食禁忌:
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预防措施:
1、灭虱时要穿防护衣,在野外作业时必须穿防蜱衣,必要时可口服多西环素或四环素以防发病。
2、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做好防蚊防虫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