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姜片虫病疾病英文名称: fasciolopsiasis疾病别名: 布氏姜片吸虫病疾病概述...
养生
疾病名称: 姜片虫病
疾病英文名称: fasciolopsiasis
疾病别名: 布氏姜片吸虫病
疾病概述:
姜片虫病(fasciolopsiasis)由布氏姜片吸虫寄生在人、猪小肠内所致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消化功能紊乱。祖国医书中早有“肉虫”“赤虫”等记述。姜片虫病的流行常常与种植水生植物和养猪业有密切关系。姜片虫病主要流行于亚洲,故又称姜片虫为亚洲大型肠吸虫。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肠、腹部
常见症状: 腹痛、腹泻、消化功能紊乱
主要病因: 生食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感染布氏姜片吸虫
检查项目: 血常规、粪便检查、X线
重要提醒: 本病主要通过饮食不洁而发生,应注意饮食卫生,尽量不吃生食。
相关中医疾病: 肉虫、赤虫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者和受感染的猪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传播。流行区人群因生食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而被感染,也可能因饮用带有囊蚴的水而被感染。常见的水生植物有大红菱、大菱、四角菱、荸荠和茭白。粪便污染水源是造成本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5~20岁的儿童与青少年发病率为最高。但在重流行区,60岁以上的人群感染率也很高。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本病是地方性传染病,流行于亚洲的温带与热带地区,如东南亚各国。我国除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和宁夏外,其余18个省(自治区)均有人或猪姜片虫病流行,以南部及中部的水乡为主要流行区,并取决于居民是否有生食水生植物的习惯。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姜片虫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9~11月份。
病因-总述:
为生食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感染布氏姜片吸虫所致。
病因-基本病因:
1、布氏姜片吸虫的生活史
布氏姜片吸虫,属于片形科片形属。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自然界水中的适宜温度(26~32℃)与湿度下,经3~7周发育成毛蚴孵出。毛蚴侵入其中间宿主扁卷螺,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等阶段而发育成尾蚴,尾蚴从螺体内逸出吸附在水生植物如菱角、荸荠、藕节的表面,脱去尾部成囊蚴。当终宿主人或猪生食受染的水生植物时,囊蚴进入人体或猪体,在小肠经消化液和胆汁作用下,囊壁破裂,尾蚴逸出,借吸盘吸附于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的黏膜上吸取营养,约经1~3个月发育成为成虫并产卵。成虫的寿命在人体内一般为4~4.5年之久,在猪体内约为1年。
2、损伤机制
主要为机械性损伤及虫体代谢产物被吸收后引起的变态反应和毒性反应。成虫以强大的腹吸盘吸附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黏膜上,可引起被吸附的黏膜及邻近组织发生炎症,致使患者的消化功能障碍。
病因-危险因素:
有生食爱好者可较为容易患病。
症状-总述:
本病发病前有1~3个月的潜伏期,感染轻者可无不适;感染较重者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更为严重者可出现消瘦、贫血等营养不良的表现。除消化道症状外,儿童还可有磨牙、抽搐等表现。不少患者有自动排虫史或吐虫史。
症状-典型症状:
1、感染轻者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如食欲下降,偶有上腹部不适。
2、中、重度者可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胃肠道症状。常有间歇性上腹部隐痛,少数为脐周痛,发生于早晨空腹或饭后,偶有剧痛或绞痛。可有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泻每天数次、量多、奇臭,内含未消化的食物。
3、病情重者可出现全身营养不良表现,如乏力、精神萎靡、消瘦、贫血,有不同程度的水肿。
4、不少患者有自动排虫史或吐虫史。
5、儿童常有神经症状如夜间睡眠不好、磨牙、抽搐。
症状-并发症:
少数患者由于长期慢性腹泻水样便或黏液血便,引起严重营养不良、继发肠道和肺部感染而发热,并可发展至全身衰竭而死亡。大量感染者(虫体数可达数千条)可因虫体成团而并发肠梗阻。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多会要求进行血常规检查,通过血液指标来判断感染;还会进行粪便检查,看是否能找出虫卵;必要时,医生会要求胃镜检查,通过直观的方法寻找虫体。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稍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达10%~20%。可有轻度贫血。
2、粪便检查
直接涂片法或沉淀集卵法可找到姜片虫卵,因姜片虫卵大,易于发现。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
X线检查可见骨骼生长迟缓,或成侏儒症。
2、胃镜检查
通过胃镜检查,可较为直观的发现虫体,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诊断原则:
凡在姜片虫流行区有生食水生植物史,伴有消化不良、上腹部隐痛、慢性腹泻、食欲减退等胃肠道症状及营养不良者,应考虑本病。粪便中查出姜片虫卵或在呕吐物中发现成虫时,可确诊此病。
诊断-鉴别诊断:
1、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症状与姜片吸虫病相似。但实验室检查,如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电泳等试验,华支睾吸虫病获得阳性反应,并可在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胆汁中查到华支睾虫虫卵。姜片虫病患者的粪便中可查到姜片虫卵,即可得到鉴别。
2、钩虫病
有钩虫病流行地区。消化道症与姜片虫病有类似之处,但其他的如皮炎、呼吸道、血液等症状及体征不同。粪便常规检查可查到钩虫卵,必要时可用集卵法找钩虫虫卵,或筛洗粪便找钩虫的成虫,即可获得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对于症状较重者,应首先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可应用喹诺酮、硫氯酚、槟榔煎剂、硝硫氢胺等药物进行驱虫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重症患者应先加强支持疗法,改善营养,纠正贫血,然后进行驱虫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主要为驱虫药的使用。
1、吡喹酮可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其具有高效、低毒、使用方便等优点,且不良反应轻微。
2、硫氯酚一次服药后疗效可达70%以上。
3、槟榔煎剂、硝硫氢胺亦有一定的疗效。
治疗-相关药品:
吡喹酮、硫氯酚、槟榔煎剂、硝硫氢胺
治疗-治疗周期:
姜片虫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7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吡喹酮正规用药治疗后1个月虫卵阴转率为97.5%~100%。硫氯酚一次服药后疗效可达70%以上。
预后-危害性:
病情严重者可发生死亡。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经积极有效治疗,多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未有相关数据统计。
预后-根治性:
彻底治疗后,病原体可被完全消除。
预后-复发性:
一般不会复发,但患者有可能再次感染。
日常-总述:
用药期间应谨遵医嘱,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出院后应注意休息,保持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恢复一段时间后应定期按照医嘱进行复查。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使用药物,勿擅自停用或改变药物剂量,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治疗效果。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尽量不生食,自来水加热后饮用。
2、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大小便,保持环境卫生。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进行复查,不适随诊。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如番茄、胡萝卜、大白菜、冬瓜等食物等,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强营养,多吃点豆浆、鱼类等。
饮食禁忌:
避免辛辣刺激以及油腻食物。
预防措施:
1、教育儿童不要生食菱角、荸荠等水生植物,不喝生水。
2、猪食的青饲料或其他水生植物应煮熟后喂食。
3、加强粪便管理,尤其管好猪粪,粪便应经无害化灭卵处理后方可使用。
4、积极开展养鱼养鸭生物学灭螺或化学灭螺。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