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痉证疾病别名: 痓疾病概述: 痉证,中医病名。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为主要...
养生
疾病名称: 痉证
疾病别名: 痓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脑病科
常见症状: 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主要病因: 感受外邪、久病过劳、误治或失治
相关中医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病、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疾病等
病因-基本病因:
1、感受外邪 外感风寒湿邪,壅塞经络,以致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养,拘挛抽搐而成痉;外感温热之邪,或寒热郁而化热,邪热消灼津液,筋脉失养。或热病邪入营血,引动肝风,扰乱神明而发生痉证。
2、久病过劳 久病不愈,气血耗伤,气虚血运不畅,瘀血内阻,血虚则不能濡养筋脉,久病脏腑功能失调,或脾虚能运化水湿,或肝火灼伤津液,或肺热蒸灼津液,皆能产生痰浊,痰浊阻滞筋脉,筋脉失养而致痉。先天禀赋不足,操劳过度,情志不畅,久之致肝肾阴虚,阴不敛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阳亢化风而致痉。
3、 误治或失治 误用或过用汗吐下法,如表证过汗及产后失血,风寒误下,疮家误汗等,导致阴精耗伤;汗证、血证、体虚等病证失治,伤精损液,导致津伤脱液,亡血失精,筋脉失养,均可导致痉病的发生。
检查-实验室检查:
痉证,项背强直较甚者,多与西医学中的脑膜刺激征相似,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的临床表现,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膜炎、脑炎、高热惊厥。肝性脑病、尿毒症以及脑寄生虫病。临证应根据不同疾病进行相关的检查,如感染性疾病可行血常规、细菌学检查,已明确感染的性质。进行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一般内科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明确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变部位与病变性质。
诊断-诊断原则:
1、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
2、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3、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诊断-诊断依据:
1、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
2、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3、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诊断-鉴别诊断:
1、痉证与痫症
痫症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大发作的特点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大多发作片刻即可自行缓解,醒后一如常人。鉴别要点是:痫症多为突然发病,其抽搐、痉挛症状发作片刻可自行缓解,既往有类似病史;痉证的抽搐、痉挛发作多呈持续性,不经治疗难以自行恢复,痉证多有发热、头痛等伴发症状。
2、痉证与中风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表现为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要特点。痉证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无偏瘫症状为临床特点。
3、痉证与颤证
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较快,多呈持续性,无发热、神昏等症状。痉证肢体抽搐幅度大,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暂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再结合病史,不难鉴别。
4、 痉证与破伤风
破伤风古称“金疮痉”,现属外科疾病的范畴。因金创破伤,伤口不洁,感受风毒之邪,临床表现为项背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发痉多始于头面部,肌肉痉挛,口噤,苦笑面容,逐渐延及四肢或全身,病前有金创破伤,伤口不洁病史,可与痉证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痉证的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标应舒筋解痉,治本以养血滋阴,舒筋止痉为主。由于津伤血少在痉证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滋养营阴是治疗痉证的重要方法。
治疗-药物治疗:
预防措施:
1、劳逸结合,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外邪侵袭和外伤感染。一旦感受外邪,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若感受热邪,热盛于里,应及时清解并注意固护阴津。
2、痉证发病前往往有先兆表现,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如发现双目不瞬、眼球活动不灵活、口角肌肉抽动,即可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全蝎、僵蚕等止痉药物研粉顿服,或配合针刺治疗,防止痉证发作。
3、痉证病人多属于急重症,病床要平整松软,并设床栏,发病时应尽量减少搬动病人。居室要安静,应有专人护理。急性发作时注意保护舌体和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假牙及呼吸道异物,以防堵塞气道。对频繁肢体抽动者,要避免强行按压和捆绑,防止骨折。因高热而痉,要给予降温。在发作停止后,治疗和护理工作要合理地集中安排,有利于病人安静休养,减少痉证发作。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