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流行性腮腺炎疾病英文名称: epidemic parotitis,mumps疾病概述: ...
养生
疾病名称: 流行性腮腺炎
疾病英文名称: epidemic parotitis,mumps
疾病概述: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小儿科、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口腔、头部
常见症状: 腮腺区肿胀、疼痛
主要病因: 感染腮腺炎病毒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清和尿液中淀粉酶测定、脑脊液检查、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
重要提醒: 由于本病具有传染性,患病后应注意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
相关中医疾病: 痄腮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流行性腮腺炎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感染了腮腺炎病毒但无症状者)。患者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约2周时间内,此时具高度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腮腺炎病毒主要以飞沫形式通过呼吸道传播。
2、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被腮腺炎病毒污染的物品(如餐具)而传播。
3、垂直传播(母婴传播)
怀孕早期患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可经胎盘传至胚胎,导致胎儿发育畸形。
流行病学-发病率:
流行病学-死亡率:
流行性腮腺炎的死亡率为0.5%~2.3%。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约90%病例为1~15岁的少年儿童,在集体机构中可见暴发流行。近年来成人病例有增多的趋势。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4~7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
病因-总述: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于感染腮腺炎病毒而引起,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造成流行。另外,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共用餐具、杯子也可感染病毒而发病。
病因-基本病因:
1、病原体
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的单链RNA病毒,呈圆形,大小悬殊,直径在100~200nm之间,只有一个血清型。该病毒对物理和化学因素敏感,来苏、甲醛溶液(福尔马林)等均能在2~5分钟内将其灭活,紫外线照射也可将其杀灭,加热至56℃、20分钟即失去活力。
2、发病机制
人是腮腺炎病毒唯一的宿主。腮腺炎病毒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繁殖后导致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并侵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进而播散至腮腺,甚至全身其他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睾丸、卵巢、胰腺等)。
病因-危险因素:
1、未接种腮腺炎疫苗
如果未接种腮腺炎疫苗,则对腮腺炎病毒没有抵抗力,增加患病风险。
2、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密切接触
流行性腮腺炎可通过飞沫进行传播,密切接触流行性腮腺炎者的发病风险较高。
症状-总述: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但大部分患者无前驱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腮腺肿胀和疼痛。
症状-典型症状:
1、腮腺肿大
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通常一侧腮腺肿大后2~4天又累及对侧。双侧腮腺肿大者约占75%。由于覆盖于腮腺上的皮下软组织水肿使局部皮肤发亮,肿痛明显,有轻度触痛及感觉过敏;表面灼热,但多不发红;因唾液腺管的阻塞,当进食酸性食物促使唾液分泌时疼痛加剧。腮腺肿大2~3天达高峰,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
2、发热
体温呈轻、中度升高,亦可达40℃。
3、其他
在流行期间,人体的另外两对唾液分泌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可同时或单独受累。
(1)颌下腺肿大时颈前下颌处明显肿胀,可触及椭圆形腺体。
(2)舌下腺肿大时,可见舌下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症状-并发症:
1、脑膜炎
有症状的脑膜炎发生在15%的病例,患者出现头痛、嗜睡和脑膜刺激征。一般发生在腮腺炎发病后4~5天,少数患者脑膜炎先于腮腺炎或无腮腺炎。症状一般在1周内消失。脑膜脑炎或脑炎患者,常有高热、谵妄、抽搐、昏迷,重症者可致死亡。可遗留耳聋、视力障碍等后遗症。
2、睾丸炎
发生于青春期后的青年病人,常见于腮腺肿大开始消退时,病人又出现发热、睾丸明显肿胀和疼痛,可并发附睾炎、鞘膜积液和阴囊水肿。睾丸炎多为单侧,约1/3病例为双侧受累,急性症状持续3~5天,10天内逐渐好转。部分患者睾丸炎后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但很少引起不育症。
3、卵巢炎
发生于5%的成年妇女,可出现下腹疼痛。右侧卵巢炎患者可酷似阑尾炎。有时可触及肿大的卵巢。一般不影响生育能力。
4、胰腺炎
常于腮腺肿大数日后发生,可有恶心、呕吐、中上腹疼痛和压痛。由于单纯腮腺炎即可引起血、尿淀粉酶增高,因此需作脂肪酶检查,若升高则有助于诊断。腮腺炎合并胰腺炎的发病率低于10%。
5、耳聋
为听神经受累所致,发病率不高,大多为单侧性,不易及时发现,治疗困难,可成为永久性耳聋。
6、其他
(1)如心肌炎、乳腺炎和甲状腺炎等亦可在腮腺炎发生前后发生。
(2)在怀孕期间(尤其是在怀孕初期)患流行性腮腺炎可能会导致流产。
就医-门诊指征:
1、单侧或双侧腮腺持续肿胀、疼痛。
2、进食或饮水困难。
3、伴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4、男孩睾丸明显肿胀和疼痛。
5、有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密切接触史,出现上述症状。
就医-就诊科室: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可以将目前所服用的药物进行整理,必要时可携带药盒。
4、家属可陪同就医。
5、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是否有加重?
2、您认识的其他人在过去几周内有腮腺炎吗?
3、您之前接种过腮腺炎疫苗吗?
4、您还有其他基础疾病吗?
5、来本院之前,您是否去过其他医院就诊?是否接受过治疗吗?治疗效果怎么样?
6、您目前是否处于怀孕期?(针对女性)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2、我的情况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您推荐哪种治疗方法?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4、日常怎么做可以帮助缓解症状?
5、我的家人会被传染吗?
6、我应该取哪些方法来减少感染他人的风险?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详细的询问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情。必要时可能会建议患者行血常规、血尿淀粉酶测定、病毒分离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腮腺部位进行视诊、触诊,了解有无腮腺肿大、疼痛、表面皮肤状况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高,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2、尿常规
有睾丸炎者白细胞可以增高。有肾损害时尿中可出现蛋白和管型。
3、血清和尿液淀粉酶
90%患者发病早期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增高的程度一般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无腮腺肿大的脑膜炎患儿,血和尿中淀粉酶也可升高。血脂肪酶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
4、脑脊液检查
有腮腺炎而无脑膜炎症状和体征的患者,约半数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且能从脑脊液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5、血清学检查
(1)抗体检查:ELISA法检测血清中核蛋白的IgM抗体可作出近期感染的诊断,用于1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者。
(2)抗原检查:近年来有应用特异性抗体或单克隆抗体来检测腮腺炎病毒抗原,可作早期诊断。应用PCR技术检测腮腺炎病毒RNA,可明显提高可疑患者的诊断率。
6、病毒分离
于病程早期,自唾液、血液、脑脊液、尿液标本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可以确诊。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发热和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流行病学史即可做出诊断。对可疑病例进行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以确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会排除化脓性腮腺炎、其他病毒性腮腺炎及其他原因的腮腺肿大。
诊断-诊断依据:
1、疑似诊断
符合下列任何一条为疑似病例:
(1)单侧或双侧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肿胀、疼痛、张口和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
(2)符合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28天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流行性腮腺炎流行),同时有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表现。
(3)符合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28天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流行性腮腺炎流行),伴脑膜脑炎时,出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或意识改变。
(4)符合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28天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流行性腮腺炎流行),伴睾丸炎,出现睾丸或附睾肿痛。
(5)符合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28天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流行性腮腺炎流行),伴胰腺炎,有呕吐、上中腹疼痛与压痛。
2、临床诊断病例
同时符合疑似诊断两个条件者可以作为临床诊断。
3、确诊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条为确诊病例:
(1)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血清中检测出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
(2)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恢复期与急性期血清(间隔2~4周)腮腺炎病毒IgG抗体滴度比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含抗体阳转)。
(3)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唾液、尿、脑脊液等体液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诊断-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
主要是一侧性腮腺肿大,不伴睾丸炎或卵巢炎。挤压腮腺时有脓液自腮腺管口流出。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2、其他病毒性腮腺炎
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A组病毒及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等均可以引起腮腺炎,根据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可以鉴别。
3、其他原因的腮腺肿大
许多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肝病、结节病、营养不良和腮腺导管阻塞等均可引起腮腺肿大,一般不伴急性感染症状,局部也无明显疼痛和压痛。
治疗-治疗原则:
流行性腮腺炎是病毒感染,一般不用抗生素治疗。积极的对症治疗、抗病毒药物治疗等可以缓解症状,促进恢复。
治疗-对症治疗:
1、睾丸胀痛可用棉花垫和丁字带托起。
2、发热温度较高、患者食欲差时,应补充水、电解质和能量,以减轻症状。
治疗-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避免进食酸性饮料。
2、注意口腔卫生,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物
发病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但效果有待确定。
2、止痛药
头痛和腮腺胀痛可应用止痛药,如布洛芬、扑热息痛。
3、肾上腺皮质激素
适用于重症或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的患者,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4、渗透性利尿剂
若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疑为颅内高压的患者,可应用20%甘露醇静脉推注,直到症状好转。
5、其他
男性成人患者,为预防睾丸炎的发生,早期可应用己烯雌酚。
治疗-相关药品: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原则。宜采用内、外治法结合治疗,有助于腮部肿胀的消退。同时应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并处理变证,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1、辨证论治
(1)常证
①邪犯少阳证:和解少阳,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加减。
②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及消毒饮加减。
(2)变证
①邪陷心肝证: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清瘟败毒饮加减。
②毒窜睾腹证: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加减。
③3毒结少阳证:清泄热毒,疏利少阳。大柴胡汤加减。
2、口服中成药
主要包括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安宫牛黄丸(散)、龙胆泻肝丸。
3、药物外治
(1)如意金黄散或青黛散以醋或茶水调,外敷患处,用于腮部肿痛。
(2)鲜蒲公英、鲜败酱草、鲜马齿苋,任选1种,也可2种合用,适量,捣烂外敷患处,用于腮部肿痛。
4、针灸疗法
体针、耳针、耳穴贴压也可用于腮部肿胀。
以上均须咨询专业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预后-一般预后:
大多数流行性腮腺炎患者预后良好,个别患者可并发病毒性脑炎、心肌炎而危及生命。
预后-危害性:
1、流行性腮腺炎具有传染性,可通过飞沫传播造成群体流行。
2、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可能并发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病情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预后-自愈性: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治疗后,可有效缓解症状,避免并发症。
预后-复发性:
日常-总述:
流行性腮腺炎可能发生其他并发症,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況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应密切关注病情。同时家属应给予患者爱与关心,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本病具有传染性,患病后应注意隔离,避免传给他人。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患者初入医院时,由于环境的改变,出入自由也受到了一些限制,这样的改变往往会让他们产生一些焦虑或恐惧情绪。尤其是儿童患者,他们对于打针输液等措施,都怀有恐惧心理,往往会出现害怕苦恼的现象,造成情绪紧张。
(2)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会产生腮腺肿大、疼痛的症状,患者可能因此而产生烦躁的心理。
2、护理要点
(1)家人应多多安抚患者,鼓励夸奖患者,使其能够在治疗过程中积极地配合。
(2)患者应该积极地自我鼓励,通过听音乐、聊天等方式分散注意力,放松心情。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用药,不要自行乱用药物。
2、服用利巴韦林可能会有贫血、皮疹、腹泻、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服用布洛芬可能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胃烧灼感等不良反应,需及时就诊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发热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病情加重。
2、保持口腔清洁,常用温盐水漱口,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3、用热敷或冷敷来减轻肿胀腺体的疼痛。
4、应注意做好隔离措施,防止感染他人。尤其是未接种过疫苗的青少年,在症状出现后至少五天内不要去上学或上班。
5、保持居家环境卫生。患者接触过的家具、地板、门把手等,选用含氯消毒剂,采用浸泡或擦拭的方式对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并注意清除消毒液残留。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记录症状和体征,如果腮腺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加重,或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睾丸胀痛等并发症的症状,应立即就医。
饮食调理:
饮食是患者尽快恢复健康的重要保障,患者要在饮食护理上提高认识,确保科学健康进食。
饮食建议:
1、少食多餐,饮食宜清淡,保持必要的营养和能量摄入。
2、选择易消化、温度适宜的流食、半流食饮食或者少渣的食物,比如牛奶、豆浆、粥、面条、藕粉、土豆泥等。
3、由于本病具有传染性,患者的餐具要与他人分开,定时煮沸消毒。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海鲜等发物,不利于康复。
2、避免需要反复咀嚼的食物,比如芹菜、烙饼等。
3、避免食用酸性食物,如柑橘类水果或果汁等,因为它们会刺激唾液分泌,加重腮腺疼痛。
预防措施:
1、按时接种麻腮风三联减毒活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2、流行期间应少去公共场所,如游乐场、动物园等。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双手清洁,尤其在触摸扶手或门把等公共设施后。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水搓手不少于20秒。
相关疫苗:
目前国内外应用腮腺炎、麻疹、风疹三联减毒活疫苗,进行皮下或者皮内接种,亦可采用喷鼻或气雾方法。95%以上可产生抗体。潜伏期患者接种可以减轻发病症状。
1、应该接种人群
(1)建议儿童在18个月时接种第一剂MMR疫苗,入学前(6岁)接种第二剂。
(2)青少年学生、医疗保健工作者、教育机构职员、国际旅行者。
2、禁忌人群
(1)由于可能有致畸作用,故孕妇禁用。
(2)严重系统性免疫损害者为相对禁忌,但是无症状的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儿童可以接种腮腺炎疫苗。
3、接种前后注意事项
(1)接种疫苗前,应如实向预防接种医生告知自身或孩子的身体状况。若存在感冒、发热等症状,须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接种。
(2)接种疫苗后,须在接种单位停留观察是否出现异常症状。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