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旅行者腹泻疾病英文名称: diarrhea in traveler,DT疾病别名: 旅行...
养生
疾病名称: 旅行者腹泻
疾病英文名称: diarrhea in traveler,DT
疾病别名: 旅行者痢疾
疾病概述:
旅行者腹泻(diarrhea in traveler,DT)是感染性腹泻的特别类型,是指在旅行期间或结束后,出现每日3次及以上排便不成形。绝大多数旅行者腹泻由细菌、病毒引起,少数病原为原虫或蠕虫。除排便不成形外,患者还可以出现腹痛、便血、里急后重等表现。经过治疗,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起脱水性休克、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并发症。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腹泻、腹痛、便血
主要病因: 主要由细菌、病毒感染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培养、粪便常规检查、粪便涂片或培养、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腹部超声、腹部CT
重要提醒: 建议患者在严重腹泻的情况下立即就医,否则可能会引起电解质紊乱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相关中医疾病: 呕吐、腹痛、泻泄
临床分类:
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旅行者腹泻、中度旅行者腹泻和重度旅行者腹泻。
1、轻度旅行者腹泻
腹泻是可以忍受的,不会让人感到痛苦,也不会影响活动计划。
2、中度旅行者腹泻
腹泻使人感到痛苦或影响了活动计划。
3、重度旅行者腹泻
腹泻使人丧失活动能力或完全无法进行计划活动,所有痢疾(大量带血的大便)都被认为是严重性的。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者及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病原体可通过大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或食物,易感者经口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患病。
流行病学-发病率:
旅行者腹泻总体发病率为10%~40%。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率可高达10%~60%,而欧、美等地的发生率在8%以下。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有异地旅行史的人群。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发生率较高的地区包括中美洲、南美洲、墨西哥、非洲、中东地区、亚洲。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在温暖潮湿的季节,本病发生风险较高。
病因-总述:
旅行者腹泻由于多种病原菌(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所致。免疫力低下、患有某些基础疾病、服用某种药物、饮用异地的生水等,均可能增加本病的发生风险。
病因-基本病因:
1、细菌感染
细菌是引起旅行者腹泻的主要原因,常见的有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志贺菌、沙门菌,其中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最常见。
2、病毒感染
以轮状病毒最常见,其他的有诺如病毒。
3、寄生虫感染
蓝氏贾第鞭毛虫、卡晏环孢子球虫、微小隐孢子虫、微孢子虫和贝氏等孢子球虫也可导致旅行者腹泻。
病因-危险因素:
1、有旅行,特别是国际旅行史。
2、饮用异地的生水。
3、食用异地的非熟食,例如海鲜刺身等。
4、在异地的海水、河流及游泳池中游过泳。
5、有炎症性肠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6、应用某些药物(如酸阻滞剂或抗酸剂)导致胃酸减少。胃酸可以破坏微生物,因此胃酸减少可能会给细菌留下更多的存活机会。
7、免疫力低,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症状-总述:
旅行者腹泻主要表现为在旅途中或回家后不久出现腹泻、排便不成形,每日3次及3次以上,可同时有腹痛、呕吐等症状。可分为肠毒素性腹泻和侵袭性腹泻,二者由于病原体不同,症状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症状-典型症状:
1、肠毒素性腹泻
多为非侵袭性病原体,如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病原体多黏附于小肠,不侵入肠道细胞,但可产生肠毒素,引起霍乱样腹泻,以水样泻为主,量多,腹痛不明显,也无里急后重,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
2、侵袭性腹泻
由志贺菌、沙门菌等引起,这些菌可侵入大肠,导致黏膜破坏,粪便中炎症细胞多,呈黏液血便,有毒血症状,腹痛明显且有里急后重感,便次多而量少。
症状-并发症:
1、脱水性休克
腹泻频繁的患者若不及时治疗常常会导致体液及电解质的大量丢失,引起血压降低,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2、胃肠道大出血、中毒性巨结肠
空肠弯曲菌严重感染可引起胃肠道大出血、中毒性巨结肠。
3、胆汁淤积性肝炎、胆囊炎或胰腺炎
空肠弯曲菌感染的同时若并发胆道感染,可导致胆汁淤积性肝炎、胆囊炎或胰腺炎。
4、吉兰-巴雷综合征
主要是空肠弯曲菌感染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0,一般在肠道感染起病后1~3周发生,多表现为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
5、慢性腹泻
在出现急性腹泻的旅行者中发生率约1%,可能跟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有关。
6、炎症性肠病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炎症性肠病,但目前发病机制不明。
7、肠易激综合征
见于10%旅行者腹泻的患者。
症状-伴随症状:
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就医-急诊指征:
1、突发大量水样便、皮肤湿冷、眼眶凹陷甚至休克。
2、剧烈腹痛,持续不缓解。
3、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旅行期间或旅行结束后持续出现腹泻;
2、伴有腹痛、里急后重、便中带血;
3、伴有恶心、呕吐、发烧;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病情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持续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者建议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可能还会多次大便,请携带好足够的卫生纸。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出现腹泻症状多久了?
2、您一天大概排便几次?
3、您是什么性质的大便?水样便还是脓血样便?
4、您有想解大便但却解不出来的感觉么?
5、您有恶心、呕吐么?
6、您有发热么?
7、您的症状从发生到现在有没有加重?
8、您最近有去过什么地方旅游么?
9、您有进食过生食或饮用过生水么?
10、您有海里、河里或异地游泳馆游泳史么?
11、与您同行的人有类似的症状出现么?
12、您自行吃过什么药物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导致我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2、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3、我需要住院吗?
4、我需要怎么治疗?是吃药还是手术?治疗费用高么?
5、能治好么?会遗留什么后遗症么?
6、我现在有哪些东西不能吃?
7、我需要复查吗?大概需要几天过来复查?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旅行期间或回家后不久出现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会根据实际情况做血常规、大便常规及隐血试验、粪便涂片或培养、免疫学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必要时可能需做腹部超声或CT,排除其他疾病。
检查-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
包括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等。
2、腹部检查
医生通过腹部触诊判断有无压痛、反跳痛,听诊判断肠鸣音有无异常。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对血液中的细胞成分、细胞比例进行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或病毒感染。
2、血培养
对于沙门菌感染有诊断意义。
3、粪便常规检查
可以观察大便内有无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以及有无虫卵、寄生虫,有助于本病的病原学诊断。
4、粪便涂片或培养
用来判断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因粪便间歇性排菌,故应留取多份标本。
5、免疫学检查
例如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可以检测出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6、分子生物学检测
聚合酶链反应(PCR)或反转录PCR(RT-PCR)可以特异性地检测出粪便病毒DNA或RNA,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7、其他
对腹泻严重的患者,医生会检查血pH、二氧化碳结合力、碳酸氢根、血钠、血钾、血氯、血渗透压,对于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检查-影像学检查:
对于腹痛剧烈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行腹部超声、腹部CT检查,排除其他急腹症。
诊断-诊断原则:
流行病学史对旅行者腹泻的诊断十分重要,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旅游史,是否有喝生水、吃生食等情况。结合腹泻、腹痛等表现,完善血便常规后基本可以确诊,粪便培养是确定病原菌感染的有力证据,而且对后续的治疗十分重要。在诊断过程中,需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如疟疾、登革热或非感染性食物中毒综合征(如贝类或蘑菇中毒)。
诊断-诊断依据:
DT的诊断程序如下:
1、准确收集流行病学资料
(1)询问患者腹泻前饮食、饮水、起居与用药情况。
(2)了解患者既往疾病、大便习惯、工作及环境情况。
(3)查明患者所在地相同、同饮食者腹泻流行病学史。
(4)了解当地循环的致病菌谱、流行菌(毒)株和群体免疫状况。
2、客观认识临床征象,重点把握下列临床资料
(1)腹泻的起病方式与病程经过。
(2)腹泻的频率、性状及时间规律。
(3)腹泻的伴随症状与体征。
(4)腹部体征包括压痛、反跳痛、肠鸣音等。
(5)患者全身状况包括神志意识、血压、脉搏与皮肤弹性。
3、合理选择辅助实验室检查
临床医生必须亲自并仔细地肉眼观察以了解腹泻患者的粪便性状与变化,而不是仅凭化验报告,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如粪便性状可决定病变部位:水样便,无里急后重,病变多在小肠;黏液便,病变多在结肠;黏液带果酱色血便,病变多在上段结肠;桃花红样脓血便,病变多在下段结肠;粪便表面带血或伴明显里急后重,病变多在直肠或末端结肠。粪便性状也可判断病变性质:水样便,无炎症细胞,病变多为非侵袭性;黏液脓血便,炎症细胞甚多,病变多为侵袭性。
诊断-鉴别诊断:
1、其他感染性疾病
疟疾、登革热都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但疟疾常以发热,尤其是间歇热为首发症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贫血等症状,诊断性的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登革热有典型的发热伴头疼、眼眶痛并肌肉痛。
2、非感染性食物中毒综合征
如贝类或蘑菇中毒,也可引起腹痛、腹泻,但还会有幻觉、嗜睡、昏迷、烦躁不安、怪异行为等表现。
治疗-治疗原则:
旅行者腹泻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补充丢失的水分及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轻症患者多可自行缓解,一般不予特殊治疗。中重度患者需进行补液、应用抗感染药物。
治疗-一般治疗:
1、补液治疗
旅行者腹泻患者首先应注意水与电解质平衡,采用口服(口服补液盐、平衡盐溶液及进食威化饼干)或静脉补液,维持内环境稳定。
2、胃肠道养护
进食清淡食品,禁止饮酒,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治疗-药物治疗:
1、抗动力药
如洛哌丁胺、地芬诺酯,可以减少胃肠道肌肉痉挛,减缓食物通过消化系统的运输时间,延长其吸收时间,从而缓解腹泻症状。需要注意的是发热或血便的患者不能应用此类药物。志贺菌或其他侵袭性微生物感染的患者应用洛哌丁胺治疗可能会延长腹泻的时间。
2、抗生素
(1)氟喹诺酮类药物:常用的药物有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单独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通常足够,如果症状24小时内无缓解,应该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更换药物或更改剂量及服药时间。
(2)阿奇霉素:可用于治疗中、重度旅行者腹泻。在东南亚地区、印度和尼泊尔,由于对于喹诺酮耐药的空肠弯曲菌相关腹泻病例数明显上升,赴该地区的旅行者应该选择阿奇霉素进行治疗。
(3)利福昔明:在喹诺酮类药物或阿奇霉素不可用或不适合的情况下,利福昔明可用于治疗中度旅行者腹泻,对于可预见有高侵入性病原体风险的地区,可应用利福昔明预防。
3、碱式水杨酸铋
对于水样泻(大便中不带血,没有发热),每天1~2次不成形便(伴有严重的肠道症状)的患者可予碱式水杨酸铋治疗。不建议儿童、孕妇或对阿司匹林过敏的人服用。
4、其他
(1)病毒引起者,可酌情给予抗病毒药物或支持治疗。
(2)如果在粪便中发现寄生虫,给予抗寄生虫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洛哌丁胺、地芬诺酯、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阿奇霉素、利福昔明、碱式水杨酸铋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旅行者腹泻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旅行者腹泻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地区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病情严重程度、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轻症患者通常可自行缓解,中至重度患者的预后与感染病原菌种类、治疗干预是否及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经过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遗留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2、部分患者病程迁延、反复,影响心理。
3、有些患者在旅途中发生腹泻,不仅要忍受病痛折磨,还会影响旅程安排。
4、可能会出现脱水性休克、中毒性巨结肠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轻症者通常可自行缓解。中至重度患者一般不会自愈,需要积极治疗,以避免疾病进一步进展。
预后-治愈性:
通过合理、规范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旅行者腹泻通过积极的治疗通常可彻底去除病因,达到根治的目的。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同时做好腹部保暖。监测病情,若症状持续未缓解或出现加重,需及时就医。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者在旅行度假途中感染此病,会耽误旅程安排,本来轻松愉快的心情一落千丈,往往会产生烦躁、愤怒等情绪。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及时安慰患者,尽量满足患者所需,使其情绪稳定,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通过听音乐来转移注意力。
日常-用药护理:
1、在使用抗生素,例如阿奇霉素、喹诺酮类药物的时候禁止饮酒。
2、志贺菌或其他侵袭性微生物感染的患者应用洛哌丁胺治疗需密切监测腹泻的时间及次数有无增多。
日常-生活管理:
1、每次排便后应用软纸轻擦肛门,温水清洗,保证肛门清洁。
2、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注意腹部保暖。
3、症状缓解后,根据自身情况可适当运动。
4、发热患者出汗多,用温水擦洗皮肤并及时更换湿衣服及被褥。
日常-病情监测:
观察每日的大便次数、量、颜色等,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腹泻次数明显增多、出现脓血便,建议立即就医。
饮食调理:
旅行者腹泻的发生通常跟不洁饮食有关,发病后患者由于腹泻,胃肠道敏感脆弱,因此,在配合治疗的同时需要积极的饮食护理,有利于机体的康复。
饮食建议:
1、少食多餐,建议吃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2、部分患者腹泻较频繁,失水较多,可供给鲜果汁、米汤、蛋汤等流质食物,酌情多饮开水、淡盐水和矿泉水等。
3、排便次数减少,症状缓解后改为低脂流质饮食,或低脂少渣、细软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大米粥、藕粉等。
4、腹泻基本停止后,可改为软食,如面条、烂米饭、瘦肉泥等,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饮食禁忌:
1、避免食用生冷食物,这类食物未经过高温加热,可能会携带部分细菌。同时生冷的食物会引起消化道痉挛性收缩,加重腹痛、腹泻的症状。
2、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此外,韭菜、芹菜等粗纤维食物也不建议食用。
3、当机体出现强烈的肠鸣、排气症状时,应少吃易产气的食物,如红薯、黄豆、玉米、花生等。
4、高脂食物可能会加重机体的腹泻,也应尽量避免食用。需要注意的是,高脂食物不仅仅指表面看起来很油腻的食物,如红烧肉、回锅肉、骨头汤和鱼汤也是高脂食物,白色的汤体内富含的并不是蛋白质,而是乳化后的脂肪。
5、避免喝含有咖啡因的饮料或乳制品,因为可能会使症状加重或增加体液流失。
预防措施:
旅行者腹泻是可以预防的,主要预防措施是外出旅游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药物预防。
1、外出旅游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1)尽量不要食用街头小贩提供的食物;进食新煮熟的食物,避免吃生或未煮熟的食物。
(2)尽量食用可以剥皮或削皮的水果,例如香蕉、橙子和梨,吃前要仔细清洗。
(3)饮用开水或者经过处理的水,避免饮用自来水、井或溪流中未经消毒的水。饮用水时不要加冰块。
(4)不要在可能被污染的水中游泳,淋浴时要闭上嘴巴。
(5)餐具、水具和牙具使用前要清洗。
(6)勤洗手,每次取食物和吃食物前都要洗手,若没有安全的水源,可用消毒剂搽手。
2、必要时药物预防
鉴于药物潜在的副作用以及发病后对于治疗大多迅速有效,绝大多数指南均不推荐在普通的旅行者中预防性用药。但在一些特殊的患者,如免疫抑制状态或其他潜在疾病使胃肠道感染发生的风险极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预防应用抗生素。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