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
养生
疾病名称: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
疾病概述: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是指微生物感染中耳黏膜、骨膜、骨质后引起的慢性化脓性炎性反应,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其中革兰阴性杆菌较多,可见两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近年来无芽胞厌氧菌混合感染有增多趋势;可伴真菌感染,但多为外耳道内的真菌感染。本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感染性耳部疾病,以耳内长期间歇或持续流脓、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下降、鼓膜紧张部穿孔、耳鸣为主要表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严重可导致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尽早治疗可改善预后。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发病部位: 耳
常见症状: 耳内流脓、听力下降、耳鸣
主要病因: 主要由微生物感染所致
检查项目: 耳镜检查、听力学检查、颞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颞骨磁共振检查(MRI)、虚拟耳镜检查、病原学检测及其药物敏感试验、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严重可导致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甚至导致听力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需及时就医。
临床分类:
基于耳内流脓特点分类
1、静止期
无持续性流脓,鼓膜干性穿孔也被列入静止期。
2、活动期
耳内流脓为持续性。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临床常见,暂无确切流行病学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研究指出,青少年人群更易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2、耳道宽大、开放等生理解剖结构特殊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1、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多见,如关岛、香港、南非和所罗门群岛等。
2、寒冷地区人群的感染风险增加,如美洲原住民和爱斯基摩人。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
病因-总述: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是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临床可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抵抗力下降、鼻咽部慢性疾病、病菌毒力过强或耐药菌感染等可使导致疾病反复发作、长期不愈。
病因-基本病因:
1、细菌感染
常见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绿脓杆菌次之,其他较常见菌有奇异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阴沟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大肠杆菌等。
(1)病程较久者常出现两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
(2)常见致病菌可因地区不同而异。
(3)经过一段时间后致病菌种可发生改变。
(4)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或其与需氧菌的混合感染正受到关注。
2、真菌感染
多为外耳道内真菌感染,中耳部少见。
病因-危险因素: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恰当、及时、彻底的治疗,以致迁延为慢性。这是临床最常见的情况。
2、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病变深达骨膜及骨质,组织破坏严重者,可延续为慢性。
3、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如猩红热、麻疹、肺结核等传染病,营养不良,全身慢性疾病等患者。特别是婴幼儿,中耳免疫力差,急性易演变为慢性。
4、有学者认为,鼓室置管后通气管污染,或遗留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及外耳道反复感染,可以引起本病。
症状-总述:
临床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表现有耳内长期间歇或持续流脓、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下降、鼓膜紧张部穿孔和耳鸣等。
症状-典型症状:
1、反复流脓
流脓可反复发作,随着感染的控制脓液可消失,亦可因机体抵抗力下降等诱因再次流脓,甚至持续流脓。分泌物为黏脓性,如有肉芽组织生长偶可混有血迹。
2、听力下降
患耳可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下降。听力下降的程度与鼓膜穿孔的大小、位置、听骨链是否受损、迷路正常与否等有关。
3、鼓膜穿孔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鼓膜穿孔一般位于紧张部,个别大的穿孔也可延及松弛部;穿孔大小不一,多为单发,呈圆形或肾形,大多为中央性穿孔;穿孔较大时,部分锤骨柄甚至部分跕骨长突或跕蹬关节可暴露于外。
4、耳鸣
部分患者可有低调耳鸣,病史较长并有高调耳鸣提示内耳损伤;鼓膜穿孔引起的耳鸣在穿孔贴补后可消失。
症状-并发症:
1、吸收性骨炎
轻微病变仅位于鼓室,但可累及中耳其他部位。炎症若超越黏膜上皮,侵犯骨质,可形成吸收性骨炎,造成骨质破坏。
2、继发性胆脂瘤
在鼓膜穿孔的基础上,若有新生上皮卷入,可形成继发性胆脂瘤,但较少见。
就医-门诊指征:
1、耳内持续性或间断性流脓。
2、伴听力下降。
3、伴耳鸣。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一般首诊科室为耳鼻喉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的听力平时正常吗?有没有听力下降或耳鸣?
4、您平时锻炼多吗?
5、您以前有过其他慢性疾病吗?是否进行过治疗?
6、您自行用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这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会失聪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会有损伤吗?
5、我需要用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耳内流脓、听力下降、耳鸣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医生首先会通过普通或电子耳镜检查观察患者的耳内情况,通过听力学检查评估患者的听力情况,然后会建议患者行颞骨CT、颞骨MRI,还会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行细菌学检验、虚拟耳镜检查等,评估病情程度或排除其他疾病。
检查-体格检查:
1、耳镜检查
耳镜种类不一,但主要目的均为观察耳内状态,判断鼓膜损伤程度。检查可见耳内流脓及鼓膜穿孔。
2、听力学检查
包括音叉检查、纯音听阈检测、声导抗鼓室图、咽鼓管功能检测等。患者可有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下降,程度不一,一般为轻到中度。
检查-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测及其药物敏感试验:本项检查有利于对细菌耐药性的正确分析和抗菌药物的选择,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控制多重感染的增多趋势。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学检查:除部分诊断明确的轻症患者外,应尽可能在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前钳取、刮除或切取肉芽、胆脂瘤或可疑病变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或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
检查-影像学检查:
1、颞骨CT
轻者可无异常改变,严重者中耳内充满低密度影像,提示伴有黏膜增厚或肉芽形成。
2、颞骨MRI
MRI可较全面地显示本病的病变范围和程度等,评估中耳腔内软组织影和骨质破坏情况,并及早发现并发症;还可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3、虚拟耳镜检查
本项检查是将高分辨率螺旋CT和获得的数据与计算机软件图形处理技术结合,形成中耳结构的三维图像,现已逐渐成为新的诊断方法。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所见鼓膜穿孔及鼓室情况,结合耳镜检查,诊断不难;根据颞骨CT图像综合分析,可判断病变性质及范围,但应与其他中耳疾病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分泌性中耳炎
本病主要表现为鼓室积液,鼓室黏膜通常形态良好;积液细菌培养多为阴性,也有研究表明积液内可以培养出细菌,但并非化脓性致病菌,这是与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区别。
2、中耳胆脂瘤
中耳胆脂瘤可见松弛部上皮凹陷和粘连,并无鼓膜连续性的中断,其“松弛部穿孔”在多数情况下只是凹陷口,与本病的鼓膜紧张部穿孔不同。
3、慢性鼓膜炎
患者耳部反复流脓,鼓膜表面有较多颗粒状肉芽与溃疡,但无穿孔,颞骨CT显示鼓室及乳突正常,可予鉴别。临床常因未能清净脓汁而无法窥清鼓膜而误诊。
4、结核性中耳炎
常继发于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的结核。起病隐匿,脓液稀薄,听力损害明显,早期可有面瘫表现,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多发性穿孔,有时可见苍白肉芽,颞骨CT示鼓室及乳突有骨质破坏或死骨形成。肉芽活检或取分泌物涂片、培养可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为祛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通畅引流,尽可能保留和提高听觉功能水平,力求避免再次复发,同时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主要是药物抗感染治疗和手术治疗;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急性发作时宜全身应用抗生素;穿孔不愈合时需及时行手术治疗,以彻底根治病变,保留或改善听力。
治疗-药物治疗:
1、局部用药
清除鼓室内分泌物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鼓室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较多时,应用抗生素溶液或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混合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利福平滴耳液、氯霉素甘油滴耳液等;脓液少,鼓室潮湿时,可用乙醇或甘油制剂等。
2、全身用药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时可全身应用抗生素。
治疗-相关药品:
氧氟沙星滴耳液、利福平滴耳液、氯霉素甘油滴耳液、乙醇
治疗-手术治疗:
1、单纯鼓室成形术
鼓室成形术修补鼓膜缺损,不涉及听骨链重建,若乳突内有不可逆炎症病变则需处理乳突。
(1)适应证
鼓膜紧张部穿孔,听骨链正常,乳突、鼓窦、上鼓室正常或CT检查存在密度增高影但术中探查为渗出液或黏性分泌物,中上鼓室无阻塞,无需开放乳突。
(2)手术方法
包括外植法、内植法、夹层法等。修补材料以自体和灭活后的筋膜、骨膜及硬脑膜为主,自体颞肌筋膜因取材方便而被广泛使用。
①外贴法:去除鼓膜上皮层,在其上敷筋膜。单面接受血供,同时易形成鼓膜的浅表愈合;上皮去除不彻底,可形成鼓膜夹层胆脂瘤,已少有人主张使用。
②内贴法:从鼓室内将筋膜与鼓膜黏膜面相贴,此法较简便易行。但仅从黏膜面接受血液供应,且容易与鼓室内壁相粘连。
③夹层法:将外耳道后壁皮肤与骨壁分离,达鼓环时继续从鼓膜上皮层和纤维层之间分离达骨性外耳道前壁。将筋膜放入纤维层和上皮层之间后复位分离的上皮层和皮肤。本方法不易出现鼓室粘连和鼓膜的浅表愈合;筋膜从上皮层和纤维层两面接受血液供应,方便固定,容易成活;但要求术者具备一定的手术经验和技巧。
2、乳突根治术
即经典的乳突根治术,该手术不保留听力。中耳黏膜广泛严重病变,咽鼓管完全闭锁,不适合成形手术者。手术可行耳内或耳后切口,切除外耳道后壁即鼓窦、上鼓室外侧壁,清除残余锤跕骨、残余鼓膜,封闭咽鼓管鼓室口,形成乳突、鼓窦、鼓室、外耳道四位一体术腔,向外耳道口开放。
3、改良乳突根治术
特指Bondy改良乳突根治术。胆脂瘤病变局限于上鼓室并向鼓窦乳突发展,中鼓室良好,听骨链完整无需重建者。手术切除外耳道后壁及鼓窦、上鼓室外侧壁,清除病变后保持听骨链的完整性,鼓膜通常完整(也可表现为菲薄、内陷、钙化,必要时可行鼓膜修补),中鼓室独立成腔并经咽鼓管与外界通气引流,乳突、鼓窦、外耳道三位一体向外耳道口开放,乳突鼓窦可予以填塞封闭。
4、中耳病变切除+鼓室成形术
手术在彻底清理乳突鼓窦病变的基础上,同期或分期行鼓室成形术。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尽早治疗则预后良好,若未及时治疗可能遗留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害,还可导致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
预后-危害性:
1、可能遗留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害。
2、严重可导致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
预后-自愈性:
流脓停止,耳内干燥后,鼓膜小的穿孔可自行愈合。大部分患者通常不会自愈,应积极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进展。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可通过及时、积极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复发性:
一般不会复发,但可能出现再次感染。若不进行积极科学日常管理,导致抵抗力下降,或又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可能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用耳卫生、正确清洁外耳道,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努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根据病情需要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本病病程较长、病情反复,患者可能会因治疗周期过长而丧失治疗信心,出现抑郁、悲观的心理。
(2)患者因听力下降而可能面临日常沟通和交流障碍,可出现焦虑情绪;听力下降同时造成感知觉障碍,影响正常的休息。
(3)患者对疾病进展过分忧虑,如听力损害不可逆转、失聪等,进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合理运用倾听的技巧,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寻求帮助。
(3)患者平时可参加比较安静的文艺活动,如书法、绘画、下棋等,转移对病情的注意力。
日常-用药护理:
1、利福平滴耳液瓶口开启3天后药液即失效。
2、忌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耳毒性药物滴耳,以免引起听力下降。
3、脓液较多的情况下,忌用粉剂,以免堵塞穿孔,妨碍引流。
日常-生活管理:
1、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是疾病康复的基础。注意调整休息时间,遵守合理的作息时间。
2、可参加适量的健身运动。
3、鼓膜修补术后患者,半年内避免乘坐飞机。
日常-复诊须知:
术后两周进行门诊随访。术后三月左右,耳道内有渗液,若渗液颜色、气味异常,立即就医。
日常-术后护理:
1、体位与活动
(1)患者全麻清醒后,可选择平卧或健侧卧位或半卧位。若无发热、头痛、眩晕等症状,术后次日可起床进行轻微活动。
(2)无眩晕的患者不建议长期卧床,应定时下床适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肠蠕动,增强食欲,利于康复。
2、病情观察
(1)观察伤口敷料的渗透情况以及是否松脱,若敷料见血色或松脱,需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观察患者有无发热、恶心、呕吐、眩晕等症状,若有不适需及时告知医生。
3、饮食护理
若术后无恶心、呕吐,全麻清醒3小时后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3~5天视病情恢复可逐步改为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及清淡为宜。
4、预防感染
(1)使用正确的擤鼻方法,即单侧轻轻擤,勿用力,以免影响手术位置;正确的擤鼻方法还有利于伤口愈合。
(2)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3)洗头洗澡时可用干棉球塞住外耳道,避免污水进入外耳道。暂停水上运动。
(4)勿用手挖耳,出院后一月内每日用挤干的酒精棉球塞住外耳道口。
饮食调理: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生与复发与抵抗力低下有关,因此,患者在积极配合药物和手术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复发。
饮食建议:
1、饮食规律,定时进餐,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有利于消化吸收。
2、营养丰富均衡,比例合适,搭配适当。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的发生与复发与抵抗力低下有关,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与体育运动可降低本病的发病风险。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等。
2、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均衡。
3、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