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梅毒疾病英文名称: syphilis疾病别名: 霉疮疾病概述: 梅毒,中医病名。是由梅毒...
养生
疾病名称: 梅毒
疾病英文名称: syphilis
疾病别名: 霉疮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皮肤科、性病科
常见症状: 皮肤黏膜损害
主要病因: 淫秽疫毒与湿热、风邪杂合
相关中医疾病: 梅毒
病因-基本病因:
检查-实验室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有不洁性交史,或性伴侣有梅毒病史。
1、一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疳疮(硬下疳)和横痃(硬化性淋巴结炎),一般无全身症状。硬下疳约90%发生在男女外生殖器部位,少数发生在唇、舌、口腔、咽及肛门、直肠等处。其典型表现初为丘疹或浸润性红斑,继之轻度糜烂或成浅表性溃疡,其上有少量浆液性分泌物,内含大量的梅毒螺旋体,传染性极强。边缘隆起,边缘及基底部呈软骨样硬度,无痛无痒,直径l-2cm,圆形,常为单个,偶为多个。局部淋巴结肿大。疳疮不经治疗,可在3-4周后自然消失,而淋巴结肿大持续较久。
2、二期梅毒
一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梅毒螺旋体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可形成菌血症播散全身,引起皮肤黏膜及系统性损害,称二期梅毒。主要表现为杨梅疮。
(1)皮肤黏膜损害其特点是分布广泛、对称,自觉症状轻微,破坏性小,传染性强。主要表现皮损可有斑疹(玫瑰疹)、斑丘疹、丘疹鱗屑性梅毒疹、毛囊疹、脓疱疹、蛎壳状疹、溃疡疹等,这些损害可以单独或合并出现;扁平湿疣好发于肛门周围、外生殖器等皮肤互相摩擦和潮湿的部位。稍高出皮面,界限清楚,表面湿烂,其颗粒密聚如菜花,覆有灰白色薄膜,内含大量的梅毒螺旋体;梅毒性白斑好发于妇女的颈部、躯干、四肢、外阴及肛周。为局限性色素脱失斑,可持续数月;梅毒性脱发呈虫蚀状;黏膜损害为黏膜红肿及糜烂,黏膜斑内含大量的梅毒螺旋体。
(2)骨损害可发生骨膜炎及关节炎,晚上和休息时疼痛较重,白天及活动时较轻。多发生在四肢的长骨和大关节,也可发生于骨骼肌的附着点,如尺骨鹰嘴、髂骨嵴及乳突等处。
(3)眼梅毒可发生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视神经炎和视网膜炎等。
也可出现二期神经梅毒等。
3、三期梅毒
亦称晚期梅毒,主要表现为杨梅结毒。此期特点为病程长,易复发,除皮肤黏膜损害外,常侵犯多个脏器。
(1)三期皮肤梅毒损害多为局限性、孤立性、浸润性斑块或结节,发展缓慢,破坏性大,愈后留有疤痕。常见者有结节性梅毒疹,多见于面部和四肢,为豌豆大小铜红色的结节,成群而不融合,呈环形、蛇形或星形,质硬,可溃破,愈后留有萎缩性疤痕;树胶样肿,先为无痛性皮下结节,继之中心软化溃破,溃疡基底不平,为紫红色肉芽,分泌如树胶样黏稠脓汁,持续数月至2年,愈后留下疤痕;近关节结节,为发生于肘、膝、髋等大关节附近的皮下结节,对称发生,其表现无炎症,坚硬,压迫时稍有痛感,无其他自觉症状,发展缓慢,不溃破,治疗后可逐渐消失。
(2)三期黏膜梅毒主要见于口、鼻腔,为深红色的浸润型,上腭及鼻中隔黏膜树胶肿可侵犯骨质,产生骨坏死,死骨排出后形成上腭、鼻中隔穿孔及马鞍鼻,引起吞咽困难及发音障碍,少数可发生咽喉树胶肿而引起呼吸困难、声音嘶哑。
(3)三期骨梅毒以骨膜炎为多见,常侵犯长骨,损害较少,疼痛较轻,病程缓慢。其次为骨树胶肿,常见于扁骨,如颅骨,可形成死骨及皮肤溃疡。
(4)三期眼梅毒可发生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及角膜炎等。
(5)三期心血管梅毒主要有梅毒性主动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瓣闭锁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瘤和梅毒性冠状动脉狭窄等。
(6)三期神经梅毒、脑膜梅毒、脑血管梅毒及脊髓脑膜血管梅毒和脑实质梅毒可见麻痹性痴呆、脊髓痨、视神经萎缩等。
4、潜伏梅毒(隐性梅毒)
梅毒未经治疗或用药剂量不足,无临床症状,血清反应阳性,排除其他可引起血清反应阳性的疾病存在,脑脊液正常,这类病人称为潜伏梅毒。若感染期限在2年以内者称为早期潜伏梅毒,早期潜伏梅毒随时可发生二期复发损害,有传染性;病期在2年以上者称为晚期潜伏梅毒,少有复发,少有传染性,但女病人仍可经过胎盘传给胎儿,发生胎传梅毒。
5、胎传梅毒(先天梅毒)
胎传梅毒是母体内的梅毒螺旋体由血液通过胎盘传入胎儿血液中,导致胎儿感染的梅毒。多发生在妊娠4个月后。发病小于2岁者称早期胎传梅毒,大于2岁者称晚期胎传梅毒。胎传梅毒不发生硬下疳,常有严重的内脏损害,对患儿的健康影响很大,病死率高。
(1)早期胎传梅毒多在出生后2周-3个月内出现症状。表现为消痩,皮肤松弛多皱褶,哭声嘶哑,发育迟缓,常因鼻炎而导致呼吸、哺乳困难。皮肤损害可表现为斑疹、斑丘疹、水疱、大疱、脓疱等,多分布在头面、肢端、口周皮肤,口周可见皲裂,愈后留有辐射状疤痕。此外,也可发生甲周炎、甲床炎、无发、骨髓炎、骨软骨炎、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大部分患儿可有脾肿大、肝肿大,少数出现活动性神经梅毒。
(2)晚期胎传梅毒患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可有前额圆凸,镰刀胫,胡氏齿,桑椹齿,马鞍鼻,锁骨胸骨关节骨质肥厚,视网膜炎,角膜炎,神经性耳聋,脑脊液异常,肝脾肿大,鼻或腭树胶肿导致口腔及鼻中隔穿孔和鼻畸形。皮肤黏膜损害与成人相似。
(3)胎传潜伏梅毒胎传梅毒未经治疗,无临床症状而血清反应呈阳性。
诊断-诊断依据:
一般有不洁性交史,或性伴侣有梅毒病史。
1、一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疳疮(硬下疳)和横痃(硬化性淋巴结炎),一般无全身症状。硬下疳约90%发生在男女外生殖器部位,少数发生在唇、舌、口腔、咽及肛门、直肠等处。其典型表现初为丘疹或浸润性红斑,继之轻度糜烂或成浅表性溃疡,其上有少量浆液性分泌物,内含大量的梅毒螺旋体,传染性极强。边缘隆起,边缘及基底部呈软骨样硬度,无痛无痒,直径l-2cm,圆形,常为单个,偶为多个。局部淋巴结肿大。疳疮不经治疗,可在3-4周后自然消失,而淋巴结肿大持续较久。
2、二期梅毒
一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梅毒螺旋体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可形成菌血症播散全身,引起皮肤黏膜及系统性损害,称二期梅毒。主要表现为杨梅疮。
(1)皮肤黏膜损害其特点是分布广泛、对称,自觉症状轻微,破坏性小,传染性强。主要表现皮损可有斑疹(玫瑰疹)、斑丘疹、丘疹鱗屑性梅毒疹、毛囊疹、脓疱疹、蛎壳状疹、溃疡疹等,这些损害可以单独或合并出现;扁平湿疣好发于肛门周围、外生殖器等皮肤互相摩擦和潮湿的部位。稍高出皮面,界限清楚,表面湿烂,其颗粒密聚如菜花,覆有灰白色薄膜,内含大量的梅毒螺旋体;梅毒性白斑好发于妇女的颈部、躯干、四肢、外阴及肛周。为局限性色素脱失斑,可持续数月;梅毒性脱发呈虫蚀状;黏膜损害为黏膜红肿及糜烂,黏膜斑内含大量的梅毒螺旋体。
(2)骨损害可发生骨膜炎及关节炎,晚上和休息时疼痛较重,白天及活动时较轻。多发生在四肢的长骨和大关节,也可发生于骨骼肌的附着点,如尺骨鹰嘴、髂骨嵴及乳突等处。
(3)眼梅毒可发生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视神经炎和视网膜炎等。
也可出现二期神经梅毒等。
3、三期梅毒
亦称晚期梅毒,主要表现为杨梅结毒。此期特点为病程长,易复发,除皮肤黏膜损害外,常侵犯多个脏器。
(1)三期皮肤梅毒损害多为局限性、孤立性、浸润性斑块或结节,发展缓慢,破坏性大,愈后留有疤痕。常见者有结节性梅毒疹,多见于面部和四肢,为豌豆大小铜红色的结节,成群而不融合,呈环形、蛇形或星形,质硬,可溃破,愈后留有萎缩性疤痕;树胶样肿,先为无痛性皮下结节,继之中心软化溃破,溃疡基底不平,为紫红色肉芽,分泌如树胶样黏稠脓汁,持续数月至2年,愈后留下疤痕;近关节结节,为发生于肘、膝、髋等大关节附近的皮下结节,对称发生,其表现无炎症,坚硬,压迫时稍有痛感,无其他自觉症状,发展缓慢,不溃破,治疗后可逐渐消失。
(2)三期黏膜梅毒主要见于口、鼻腔,为深红色的浸润型,上腭及鼻中隔黏膜树胶肿可侵犯骨质,产生骨坏死,死骨排出后形成上腭、鼻中隔穿孔及马鞍鼻,引起吞咽困难及发音障碍,少数可发生咽喉树胶肿而引起呼吸困难、声音嘶哑。
(3)三期骨梅毒以骨膜炎为多见,常侵犯长骨,损害较少,疼痛较轻,病程缓慢。其次为骨树胶肿,常见于扁骨,如颅骨,可形成死骨及皮肤溃疡。
(4)三期眼梅毒可发生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及角膜炎等。
(5)三期心血管梅毒主要有梅毒性主动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瓣闭锁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瘤和梅毒性冠状动脉狭窄等。
(6)三期神经梅毒、脑膜梅毒、脑血管梅毒及脊髓脑膜血管梅毒和脑实质梅毒可见麻痹性痴呆、脊髓痨、视神经萎缩等。
4、潜伏梅毒(隐性梅毒)
梅毒未经治疗或用药剂量不足,无临床症状,血清反应阳性,排除其他可引起血清反应阳性的疾病存在,脑脊液正常,这类病人称为潜伏梅毒。若感染期限在2年以内者称为早期潜伏梅毒,早期潜伏梅毒随时可发生二期复发损害,有传染性;病期在2年以上者称为晚期潜伏梅毒,少有复发,少有传染性,但女病人仍可经过胎盘传给胎儿,发生胎传梅毒。
5、胎传梅毒(先天梅毒)
胎传梅毒是母体内的梅毒螺旋体由血液通过胎盘传入胎儿血液中,导致胎儿感染的梅毒。多发生在妊娠4个月后。发病小于2岁者称早期胎传梅毒,大于2岁者称晚期胎传梅毒。胎传梅毒不发生硬下疳,常有严重的内脏损害,对患儿的健康影响很大,病死率高。
(1)早期胎传梅毒多在出生后2周-3个月内出现症状。表现为消痩,皮肤松弛多皱褶,哭声嘶哑,发育迟缓,常因鼻炎而导致呼吸、哺乳困难。皮肤损害可表现为斑疹、斑丘疹、水疱、大疱、脓疱等,多分布在头面、肢端、口周皮肤,口周可见皲裂,愈后留有辐射状疤痕。此外,也可发生甲周炎、甲床炎、无发、骨髓炎、骨软骨炎、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大部分患儿可有脾肿大、肝肿大,少数出现活动性神经梅毒。
(2)晚期胎传梅毒患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可有前额圆凸,镰刀胫,胡氏齿,桑椹齿,马鞍鼻,锁骨胸骨关节骨质肥厚,视网膜炎,角膜炎,神经性耳聋,脑脊液异常,肝脾肿大,鼻或腭树胶肿导致口腔及鼻中隔穿孔和鼻畸形。皮肤黏膜损害与成人相似。
(3)胎传潜伏梅毒胎传梅毒未经治疗,无临床症状而血清反应呈阳性。
诊断-鉴别诊断:
1、硬下疳与软下疳
后者病原菌为Ducreyi链杆菌;潜伏期短,发病急;炎症明显,基底柔软,溃疡较深,表面有脓性分泌物;疼痛剧烈;常多发。
2、梅毒玫瑰疹与风热疮(玫瑰糠疹)
后者皮损为椭圆形,红色或紫红色斑,其长轴与皮纹平行,附有糠状鱗屑,常可见较大母斑;自觉瘙痒;淋巴结无肿大;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3、梅毒扁平湿疣与尖锐湿疣
后者疣状赘生物呈菜花状或乳头状隆起,基底较细,呈淡红色;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其他治疗:
1、疳疮
可选用鹅黄散或珍珠散敷于患处,每日3次。
2、横痃、杨梅
结毒未溃时选用冲和膏,醋、酒各半调成糊状外敷;溃破时先用五五丹掺在疮面上,外盖玉红膏,每日1次;待其腐脓除尽,再用生肌散掺在疮面上,盖玉红膏,每日1次。
3、杨梅疮
可用苦参30g、土茯苓30g、蛇床子30g、蒲公英15g、莱菔子30g、黄柏30g煎汤外洗,每日1次。
预防措施:
1、加强梅毒危害及其防治常识的宣传教育。
2、严禁卖淫、嫖娼,对旅馆、浴池、游泳池等公共场所加强卫生管理和性病监测。
3、做好孕妇胎前检查工作,对梅毒患者要避孕,或及早中止妊娠。
4、对髙危人群定期进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5、坚持查出必治、治必彻底的原则,建立随访追踪制度。
6、夫妇双方共同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