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脑损伤疾病英文名称: brain damage疾病概述: 脑损伤,亦称脑髓损伤,是头部内...
养生
疾病名称: 脑损伤
疾病英文名称: brain damage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急诊科
主要病因: 暴力打击
病因-基本病因:
1、直接暴力
头部直接受到暴力作用,如拳头、石块、木棒等打击,或头部碰撞在坚硬物体上,或子弹、骨折片贯穿所致。
2、间接暴力
身体其他部位受到力的冲击,如高处坠下,足部、臀部着地,力量经脊柱传至颅底;或行驶中的车辆突然急刹车,脑受到惯性的冲力而受伤,使脑组织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出血和破坏。
诊断-诊断原则:
1、脑挫裂伤
损伤后患者昏迷,其程度要比脑震荡深些,时间也要长些,但两者并无明显的界线。损伤后患者的主要表现也与脑震荡相似,但脑挫裂伤患者还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与神经损伤的定位症状等。
(1)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主要是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等方面的变化,当颅内压增高还在代偿期时,病人的意识和瞳孔无大的改变,只是血压逐渐上升,脉搏减慢,脉缓而无力,呼吸仍可正常。当颅内压继续上升,接近于瘫痪期,伤员意识逐渐昏迷,瞳孔对光反应消失,并开始散大,脉搏渐渐增快,心跳减弱,血压逐步下降,呼吸不规则或出现潮式呼吸(时快时慢、交替出现的呼吸),接着病人自主呼吸停止,称为中枢衰竭危象。
(2)神经损伤的定位症状
这类症状取决于脑损害的部位,因此比较复杂,但并不是每个伤员都出现。临床如出现这类症状,对诊断和判定脑损伤的部位是很有意义的。常见的定位症状有单瘫:即一个肢体(上肢或下肢)的瘫痪,往往是对侧大脑半球额叶损害的结果。如果损害靠近矢状窦时,则下肢瘫痪明显;如损伤靠近大脑外侧裂时,则上肢瘫痪比较明显。偏瘫:一侧的上下肢都瘫痪,有三种情况:一是损害发生在对侧大脑半球的额叶,挫裂伤范围比较广泛。在这种情况下,偏瘫常为不完全的,且不伴有偏盲与偏身感觉障碍;二是损害发生在对侧大脑半球的深部内囊时,除了有较完全的偏瘫外,还有与偏瘫同侧的偏盲及偏身感觉障碍,称为三偏征;三是损害发生在一侧中脑的大脑脚处时,除有较完全的对侧偏瘫外,尚有同侧的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眼球外斜,上睑下垂等。因动眼神经的麻痹不在同一侧,因此称为交叉性偏瘫。抽搐:可发生在一侧肢体或两侧,这是大脑皮层受到刺激的一种反应,可因凹陷骨片的直接刺激,或由于硬膜下血肿压迫所致。感觉障碍:大脑半球顶叶损害时,对侧躯体的深、浅感觉均减退。失语症:大脑半球额下回的后部损伤,常失去讲话能力,为运动性失语;大脑半球颞上回后部及顶叶的缘上回及角回损伤,常失去语言理解能力,为感觉性失语。
(3)脑膜刺激征
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液混杂在脑脊液内而引起脑膜刺激征,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硬和屈髋屈膝试验阳性。
(4)脑脊液变化
脑挫裂伤伤员的脑脊液常为血性,其含血量多少不定,色泽可自微红至完全血性。此外,除蛋白含量可因出血的多少成比例增加外,没有其他变化。在陈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因红细胞都已溶化,红细胞内的血红素都被释出,因此这时的脑脊液呈黄色至棕褐色。
2、颅内血肿
颅内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脑损伤,若抢救不及时可马上危及生命。基于颅内血肿有溢血不止的倾向,为继发形成,因此临床上有迟发性和进行性的变化,其主要症状是再昏迷和瘫痪进行性加重。
(1)意识障碍的特点
再昏迷有三种情况:昏迷逐渐至苏醒或好转、再昏迷;昏迷进行性加重,即开始感觉敏感,而后迟钝并加深;开始时清醒,以后逐渐进入昏迷。
(2)运动体征的改变
伤后逐渐出现肢体瘫痪,并有进行性加重,如伤后开始一侧肢体正常,逐渐出现不全瘫痪,最后出现偏瘫。同时伴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说明偏瘫对侧的颅内有血肿。(3)瞳孔变化
血肿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若病情发展速度快,另一侧瞳孔亦随之扩大。颅内压增高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发生早,往往在24小时以内达到高峰,而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髙常在伤后2-3天内达到高峰。脑疝常见为颞叶疝,表现为再次昏迷,同侧的瞳孔散大,对侧肢体不全瘫痪,病理反射阳性,若进一步加重可危及生命。
3、脑干损伤
脑干损伤是指中脑、脑桥及延髓的损伤,是头部内伤中最为严重的损伤,损伤后症状严重,死亡率高。
(1)昏迷
时间长,恢复慢,轻者数周、数月,重者数年,甚至终生昏迷。
(2)去大脑强直
多呈角弓反张状态,即四肢张力增高,过度伸直,颈项后伸。
(3)锥体束征
由于脑干内的锥体束损伤,可出现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或出现一侧或双侧病理反射。受伤后全部反射消失,肌张力由增高而变为松弛,常为死亡前兆。
此外,脑干损伤还可以出现高热、肺水肿、消化道出血、眼球和瞳孔的改变,如果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昏迷加深,对侧肢体瘫痪,血压升高,脉搏、呼吸减慢时,应考虑颅内血肿的存在。
诊断-诊断依据:
1、脑挫裂伤
损伤后患者昏迷,其程度要比脑震荡深些,时间也要长些,但两者并无明显的界线。损伤后患者的主要表现也与脑震荡相似,但脑挫裂伤患者还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与神经损 伤的定位症状等。
(1)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主要是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 等方面的变化,当颅内压增高还在代偿期时,病人的意识和瞳孔无大的改变,只是血压逐渐上升,脉搏减慢,脉缓而无力,呼吸仍可正常。当颅内压继续上升,接近于瘫痪期,伤员意识逐渐昏迷,瞳孔对光反应消失,并开始散大,脉搏渐渐增快,心跳减弱,血压逐步下降,呼吸不规则或出现潮式呼吸(时快时慢、交替出现的呼吸),接着病人自主呼吸停止,称为中枢衰竭危象。
(2)神经损伤的定位症状
这类症状取决于脑损害的部位,因此比较复杂,但并不是每个伤员都出现。临床如出现这类症状,对诊断和判定脑损伤的部位是很有意义的。常见的定位症状有单瘫:即一个肢体(上肢或下肢)的瘫痪,往往是对侧大脑半球额叶损害的结果。如果损害靠近矢状窦时,则下肢瘫痪明显;如损伤靠近大脑外侧裂时,则上肢瘫痪比较明显。偏瘫:一侧的上下肢都瘫痪,有三种情况:一是损害发生在对侧大脑半球的额叶,挫裂 伤范围比较广泛。在这种情况下,偏瘫常为不完全的,且不伴有偏盲与偏身感觉障碍;二是损害发生在对侧大脑半球的深部内囊时,除了有较完全的偏瘫外,还有与偏瘫同侧的偏盲及偏身 感觉障碍,称为三偏征;三是损害发生在一侧中脑的大脑脚处时,除有较完全的对侧偏瘫外,尚有同侧的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眼球外斜,上睑下垂等。因动眼 神经的麻痹不在同一侧,因此称为交叉性偏瘫。抽搐:可发生在一侧肢体或两侧,这是大脑皮层受到刺激的一种反应,可因凹陷骨片的 直接刺激,或由于硬膜下血肿压迫所致。感觉障碍:大脑半球顶叶损害时,对侧躯体的深、浅感觉均减退。失语症:大脑半球额下回的后部损伤,常失去讲话能力,为运动性失语;大脑半球颞上 回后部及顶叶的缘上回及角回损伤,常失去语言理解能力,为感觉性失语。
(3)脑膜刺激征
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液混杂在脑脊液内而引起脑膜刺激征,主要表现 为颈项强硬和屈髋屈膝试验阳性。
(4)脑脊液变化
脑挫裂伤伤员的脑脊液常为血性,其含血量多少不定,色泽可自微红至完全血性。此外,除蛋白含量可因出血的多少成比例增加外,没有其他变化。在陈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因红细胞都已溶化,红细胞内的血红素都被释出,因此这时的脑脊液呈黄色至棕褐色。
2、颅内血肿
颅内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脑损伤,若抢救不及时可马上危及生命。基于颅内血肿有溢血不止的倾向,为继发形成,因此临床上有迟发性和进行性的变化,其主要症状是再昏迷和瘫痪进行性加重。
(1)意识障碍的特点
再昏迷有三种情况:昏迷逐渐至苏醒或好转、再昏迷;昏迷进行性加重,即开始感觉敏感,而后迟钝并加深;开始时清醒,以后逐渐进入昏迷。
(2)运动体征的改变
伤后逐渐出现肢体瘫痪,并有进行性加重,如伤后开始一侧肢体 正常,逐渐出现不全瘫痪,最后出现偏瘫。同时伴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说明偏瘫对侧的颅内有血肿。(3)瞳孔变化
血肿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若病情发展速度快,另一侧瞳孔亦随之扩大。颅内压增高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发生早,往往在24小时以内达到高峰,而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髙常在伤后2-3天内达到高峰。脑疝常见为颞叶疝,表现为再次昏迷,同侧的瞳孔散大,对侧肢体不全瘫痪,病理反射阳性,若进一步加重可危及生命。
3、脑干损伤
脑干损伤是指中脑、脑桥及延髓的损伤,是头部内伤中最为严重的损伤, 损伤后症状严重,死亡率高。
(1)昏迷
时间长,恢复慢,轻者数周、数月,重者数年,甚至终生昏迷。
(2)去大脑强直
多呈角弓反张状态,即四肢张力增高,过度伸直,颈项后伸。
(3)锥体束征
由于脑干内的锥体束损伤,可出现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或出现一侧或双侧病理反射。受伤后全部反射消失,肌张力由增高而变为松弛,常为死亡前兆。
此外,脑干损伤还可以出现高热、肺水肿、消化道出血、眼球和瞳孔的改变,如果出现一侧 瞳孔散大,昏迷加深,对侧肢体瘫痪,血压升高,脉搏、呼吸减慢时,应考虑颅内血肿的存在。
诊断-鉴别诊断:
1、脑挫裂伤与脑震荡
脑挫裂伤有脑的定位症状,有生命体征变化,有阳性神经系统体征,脑脊液混有血液。脑震荡无上述表现。
2、脑挫裂伤与颅内血肿
(1)脑挫裂伤定位症状在伤后即出现,而且比较稳定;颅内血肿的定位症状隔一定时间后出现,呈进行性加重。
(2)颅内血肿多有清醒期,而脑挫裂伤很少出现清醒期。
(3)颅内血肿常可出现颞叶疝,脑挫裂伤则很少出现,而两者均有颅压增高。
(4)脑挫裂伤在伤后即出现偏瘫,无进行性加重,自主活动少,颅内血肿则不然。
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