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疟疾疾病英文名称: malaria疾病别名: 打摆子疾病概述: 疟疾(malaria)是...
养生
疾病名称: 疟疾
疾病英文名称: malaria
疾病别名: 打摆子
疾病概述:
疟疾(malaria)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疟疾可治愈,但间日疟及卵形疟可出现复发。恶性疟疾患者死亡率较高。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出大汗后缓解
主要病因: 人类疟原虫感染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吖啶橙荧光染色
重要提醒: 疟疾最常见且危害性较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等情况,为避免不良影响,需要及时就医。
相关中医疾病: 正疟、温疟
临床分类:
根据感染疟原虫不同,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属于传染性疾病。
流行病学-传染源:
本病的传染源为疟疾患者和疟原虫携带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疟疾的传播煤介为雌性按蚊,经叮咬人体传播。
2、少数病例可因输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而感染。
3、母婴传播。母婴传播的疟疾称为先天性疟疾或经脂盘传播的疟疾。
流行病学-死亡率:
疟疾在全球致死性寄生虫病中居第一位。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人群普遍易感。
2、好发于在疟疾流行地区旅行、居住者。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其次为温带。我国云南和海南两省为间日疟及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其余地区主要以间日疟流行为主。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病,其他地区发病以夏秋季较多。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随着我国开展大规模防治工作后,疟疾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
病因-总述: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少数由血液或母婴传播。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释放出裂殖子及代谢产物,这些物质作为致热原,可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保护性免疫反应。
症状-总述:
疟疾的潜伏期一般在2周左右,但各种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各有不同,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潜伏期为13~15天,三日疟为24 ~30天,恶性疟为7~12天。典型疟疾的临床表现是间歇发作性寒战、高热、大量出汗、贫血和脾大。间歇发作的周期有易定规律性,每次发作都经过寒战高热,继之大汗热退的过程。
症状-典型症状:
1、普通型疟疾
四种人体疟疾典型的临床发作大体相似,可分为前驱期、寒战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
(1)前驱期:患者有疲乏、头痛、厌食、畏寒和低热。此期相当于肝细胞内的疟原虫发育成熟裂殖子释入血流。但因周围血内的原虫密度太低,镜检多为阴性。
(2)寒战期: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常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患者全身发抖。此时体温多可达39~40℃。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3)发热期:一般持续3~4小时,患者头痛加剧、恶心呕吐,体温高者可超过40℃。多次复发的病人,可只定时出现微寒和低热、或头晕、头痛。发热期所见的原虫以小滋养体为主。
(4)出汗期:可微汗至大汗淋漓。在此期内体温迅速恢复正常,上述各种症状逐渐消失。
2、凶险型疟疾
(1)脑型虐:多见于无免疫力而又未及时治疗者。主要症状有昏迷、头痛、全身性抽搐、烦躁、谵妄等。
(2)超高热型:以起病较急、体温迅速上升至41℃以上并持续不退为特点。超高热易引起患者抽搐、呼吸衰竭、心律紊乱及心力衰竭。
(3)厥冷型:病人软弱无力,皮肤湿冷、苍白或轻度发绀,可有阵发性上腹剧痛,常伴有顽固性呕吐或水样便,很快虚脱以至昏迷,多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4)胃肠型:有明显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感。本型虽凶险,但预后较好、病死率较低。
症状-并发症:
1、黑尿热
这是恶性疟病人突然发生的急性溶血,伴血红蛋白尿和高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多见于反复发作而不规则服用奎宁的恶性疟病例。
2、急性肾病
以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和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四种疟疾均可并发此症,但以三日疟较多见。
3、低血糖
严重的疟疾本身会导致低血糖,抗疟药物奎宁也可导致血糖降低。当血糖<2.2mmol/L时,患者可能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4、休克
成人的收缩压低于70mmHg,儿童低于50mmHg,并伴有冷而黏湿的皮肤,皮肤与中心体温(肛门温度)相差>10℃。
5、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患者出现呼吸加速、气短、呼吸困难、青紫,咳血性泡沫痰等,双肺有散在水泡音。对部分患者来说液体输入过量、高原虫血症、肾衰竭及妊娠常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6、黄疸及肝功能障碍
轻度黄疸在重症疟疾患者中常见,抗疟药治疗后即可恢复。但重度黄疸,血清胆红素增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并有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明显升高,肝脏明显肿大且有压痛,表明肝脏有明显受损,多见于重度感染者。少数患者可出现肝肾综合征,此时病死率极高。
7、重度贫血
疟疾患者血中疟原虫数超过10000/μl时,出现正细胞性贫血,血细胞比容<15%或血红蛋白<50g/L。
8、出血
患者会出现齿龈、鼻腔、胃肠道等多处出血,胃肠道出血往往伴发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病人。
9、高原虫血症
在无免疫力的患者中,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5%或恶性疟患者末梢血片中出现恶性疟原虫的裂殖体。
就医-急诊指征:
1、突发性高热、寒战;
2、存在呼吸困难、口唇或指甲青紫等表现;
3、出现四肢湿冷、多汗、心跳过快等休克征象;
4、出现全身抽搐、昏迷现象。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周期性出现的发热和出汗;
2、出现疲乏、头痛、厌食、畏寒等;
3、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等症状。
如果近期有旅行、输血等经历,出现以上症状时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就诊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穿宽松衣物便于医生检查。
3、还可能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注意检查前一晚10点后禁食,次日清晨空腹抽血。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有哪些症状?症状是突然出现的吗?
2、您有发热的情况吗?最高体温为多少度?有伴随寒战、大汗等症状吗?
3、您的症状是反复出现的吗?第一次出现症状和第二次出现症状相差几天呢?
4、您是否还有其他不适,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情况?
5、您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在哪里工作呢?
6、您近期有旅行或者出差工作吗?去了哪些地方呢?
7、您是否去过其他医院?做过哪些检查、治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病目前有明确的诊断吗?是传染病吗?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来进行确诊?
3、我的病情严重吗?会死亡吗?
4、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5、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会复发吗?
6、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7、我和家人之后要如何预防呢?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近期有旅行、输血或受蚊虫叮咬后出现高热、寒战、大汗等情况时需要及时就医咨询。患者首先会为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并进行详细问诊,之后会进行血常规、血生化、血清学、病原学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首先会观察患者面部,是否出现面色潮红、鼻翼煽动、呼吸急促等急性面容;之后需要测量患者体温、血压、心率等基础体征,然后检查呼吸运动是否存在异常,听诊是否出现异常呼吸音或心律,触诊腹部判断是否有脾大及腹部压痛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医生需要通过外周血细胞数量和种类判断患者是否出现感染以及贫血情况。
2、血生化
此检查可判断患者血糖、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等是否正常,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病情的进展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
3、病原学检查
从患者耳垂或指尖刺取血液涂片,经瑞氏(Wright)或吉氏(Giemsa)染色后用显微镜油镜检,迄今仍是最可靠的确诊疟疾方法,如在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即可确诊。在疑及疟疾而未找到疟原虫时,应在6小时后复查血片,必要时可做皮内血片或骨髓涂片检查。
4、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测定等,检测血液中疟原虫的特异性抗原与特异性抗体,具有方便、快速敏感的特点。此方法临床应用价值较小,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检查-其他检查:
吖啶橙荧光染色法具有检出速度较快、检出率较高的优点,但需用荧光显微镜检查。检测特异性DNA的聚合酶链反应灵敏度高,每毫升血液中含10个以上疟原虫即可检出。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发病前是否到过疟疾流行地区,有否被蚊叮咬,近期有无输血史等,结合患者间歇发作性寒战、高热、大量出汗等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出疟原虫即可确诊。
诊断-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患者有在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
2、临床表现临床上有周期性发冷、寒战及发热,脾脏逐渐肿大者。
3、实验室检查患者末梢血涂片或厚涂片,经瑞氏(Wright)或吉氏(Giemsa)染色后找到疟原虫,在疑及疟疾而未找到疟原虫时,应在6小时后复查血片。
诊断-鉴别诊断:
1、急性血吸虫病
有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疫水接触史和尾蚴皮炎史,常见腹泻和黏血便等消化系统症状和干咳等,与疟疾不同的是肝大者占的90%以上,以左叶较显著,白细胞数增加,嗜酸粒细胞增多,尾蚴膜反应、环卵沉淀试验或大便孵化阳性。
2、丝虫病
急性丝虫病周期性发热,伴畏寒、寒战,体温可达40°C,多数有既往发作史,需要与疟疾进行鉴别吧。丝虫病患者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无贫血和脾大,血微丝蚴多为阳性。
3、黑热病
有黑热病流行区居住史。发热一般不规则,后期可发展为全血细胞减少,有鼻出血或齿龈出血等症,肝脾大,骨髓穿刺可查到利杜体可与疟疾进行区分。
4、伤寒
发热呈稽留热,有玫瑰疹、腹胀等胃肠道症状和其他全身中毒症状等。血、骨髓、大便等细菌培养和伤寒血清凝集反应阳性。
5、败血症
体温不规则,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一般可发现感染原因,血或骨髓细菌培养阳性。
6、布氏杆菌病
发热同疟疾一样呈周期性,但一般症状不重。之后可见一系列神经症状,可进行皮内和血清学试验。
7、钩端螺旋体病
疟疾胃肠型或伴有出血损害的患者需要与钩端螺旋体病进行鉴别。钩端螺旋体病患者体温多呈持续热或弛张热,有上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痛、淋巴结肿痛、皮肤黏膜出血、肝功能损害和肺部症状等。可进行血清免疫学试验和检查钩端螺旋体确诊,青霉素有效。
8、急性肾盂肾炎
发热不规则,有腰酸、尿频、尿急及尿痛等。尿检查见红、白细胞及蛋白,细菌培养阳性。需要与有肾功能损害的疟疾相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在疟疾的治疗中,最重要的是杀灭红细胞内的疟原虫。同时需要治疗以及预防并发症。
治疗-对症治疗:
1、脱水
脑型疟常出现脑水肿与昏迷,应及时给予脱水治疗。
2、升糖
监测血糖,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低血糖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有利于改善微血管堵塞或加用血管扩张剂己酮可可碱治疗,可提高脑型疟疾患者的疗效。
3、退热
高热者可加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治疗可加快退热速度。对超高热患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治疗-药物治疗:
1、常用药物分类:
(1)喹啉衍生物:
包括氯喹、氨酚喹啉、甲氟喹、盐酸甲氟喹、奎宁、磷酸咯萘啶、哌喹、盐酸氨酚喹啉、卤泛群(盐酸氯氟菲烷)、伯氨喹、磷酸伯氨喹、他非诺喹(特芬喹)。此类药物可有效控制症状,其中氯喹是目前非耐药疟疾的首选药物。伯氨喹能杀灭肝细胞内期及配子体,是目前唯一可供使用的预防复发和传播的药物。
(2)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该药作用于原虫膜系结构,损害核膜、线粒体外膜等而起抗疟作用。其吸收特快,起效快,医生常用来作为凶险疟疾的抢救药物。其中青蒿琥酯的抗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而少,耐药率很低,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孕妇和脑型疟疾患者的治疗。
(2)抗叶酸类药物:通过抑制疟原虫DNA合成中的叶酸合成酶类而起作用,主要用作联合治疗。如磺胺多辛、乙胺嘧啶。
(4)核蛋白合成抑制药物:四环素、多西环素、克林霉素抑制疟原虫核蛋白合成。
2、特殊情况的抗疟治疗
(1)耐药感染者抗疟治:采用联合用药治疗,如甲氟喹加磺胺多辛,蒿甲醚加卤泛群,青蒿琥酯加本芴醇,乙胺嘧啶加磺胺多辛、咯萘啶加乙胺嘧啶等。对耐氯喹恶性疟疾:可选用青蒿素类联合、甲氟喹联合青蒿琥酯、奎宁联合多西环素或克林霉素。
(2)妊娠妇女:与一般妇女比较,妊娠妇女对疟疾易感,并易发展为重症。导致流产或先天性感染。妊娠早期选用氯喹敏感者选用氯喹。耐氯喹或恶性疟感染者可选用奎宁联合克林霉素。妊娠中、晚期医生一般予以青蒿琥酯联合克林霉素,或奎宁联合克林霉素。
(3)脑型疟疾:青蒿琥酯、氯喹、奎宁、磷酸咯萘啶。
治疗-相关药品:
低分子右旋糖酐、己酮可可碱、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氯喹、氨酚喹啉、甲氟喹、盐酸甲氟喹、奎宁、磷酸咯萘啶、哌喹、盐酸氨酚喹啉、卤泛群(盐酸氯氟菲烷)、伯氨喹、磷酸伯氨喹、他非诺喹(特芬喹)、青蒿琥酯、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四环素、多西环素、克林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疟疾在经过专业临床治疗后是可以治愈的,但可能复发。婴幼儿感染、延误诊治和耐多种抗疟药虫株感染者的病死率较高。脑型疟患者病后可能出现多种后遗症。
预后-危害性:
1、疟疾属于传染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
2、病情严重者会出现肾功能衰竭、严重贫血等并发症。
3、脑疟型患者可出现后遗症。
预后-自愈性:
疟疾一般不可自愈。
预后-治愈性:
疟疾在经过专业临床治疗后是可以治愈的。
预后-治愈率:
绝大多数患者可治愈,暂无大数据样本研究。
预后-复发性:
疟疾在治愈后会有一定免疫力,但并不持久,再次有疟原虫感染时,疟疾可复发。
预后-后遗症:
脑疟型患者治愈后可能出现多种后遗症,如偏瘫、失语、斜视、失明、小脑共济失调和精神异常等。
日常-总述:
疟疾患者日常需要多卧床休息,尤其是病情严重患者。由于高热、大汗等情况,患者需要补给充足的水分。同时需要积极配合医嘱进行治疗,促进疾病康复。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疟疾患者因发热、寒战、大汗等症状,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重症患者也会担心治疗的疗效以及预后情况。
2、护理措施
(1)患者可以主动向医务人员了解自己的病情,耐心听取医务人员的治疗建议,增加对治疗的信心。
(2)家属需要多与患者交流,给予精神安慰,理解患者深受疾病折磨的痛苦,鼓励患者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使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治疗疟疾的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有头昏、头痛、眼花、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一般停药后会消失,但症状严重时需要及时告知医生对症处理。
2、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用药剂量。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通风,提高室内湿度。
2、充分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尽快恢复体能。
3、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重病情。
4、高热患者可穿着宽松棉质衣服,在退热过程中若出汗较多,需及时擦干汗液,并更换潮湿的衣服,防止受凉。
日常-病情监测:
当患者出现血尿、呼吸困难、四肢湿冷、呼吸困难时须及时告知医生紧急处理。
饮食调理:
饮食方面可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以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供应。急性期或胃肠型疟疾患者需要按照医嘱禁食,之后慢慢从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过渡到普食。同时注意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以防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饮食建议:
1、适当多吃水果,如苹果、梨、草莓、猕猴桃、橘子等,可摄取充足的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2、多吃新鲜蔬菜,如白菜、菠菜、油菜、芹菜、萝卜、西红柿、黄瓜、冬瓜等,不仅能补充维生素,还可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
3、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摄入,比如鸡蛋、牛奶、瘦肉、排骨等,以补充发病时机体的消耗。
4、适当多饮温水或白开水,有助于促进机体代谢。
饮食禁忌:
1、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葱、姜、韭菜、蒜、香菜、胡椒、洋葱等。
2、禁食油腻、或炸、烤类食物。
3、禁喝冷饮,以防加重胃肠负担。
4、忌烟忌酒。
预防措施:
1、在疟疾好发地区居住者需要做好防蚊措施,如挂蚊帐、使用灭蚊灯等,日常可穿长裤、长衫。
2、尽量避免到疟疾流行地区工作或旅行。
3、化学药物预防是目前较常应用的措施。间断预防性服药,每周1次使用预防疟疾的药物,有助于减少高危人群的感染,高疟区的健康人群及外来人群需按照医嘱使用。
4、可通过注射疟疾疫苗来进行预防。
相关疫苗:
目前研制的RTS,S疟疾疫苗是一种针对恶性疟原虫的重组抗原,临床试验显示该疫苗对儿童和婴幼儿有部分保护作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