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皮肤癌疾病英文名称: cutaneous malignancies疾病别名: 皮肤肿瘤疾...
养生
疾病名称: 皮肤癌
疾病英文名称: cutaneous malignancies
疾病别名: 皮肤肿瘤
疾病概述:
皮肤癌(cutaneous malignancies)是皮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发生于身体暴露部位的恶性肿瘤的统称,可分为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湿疹样癌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皮肤癌症状特点可有一定差异,患者多有溃疡、丘疹、肿物等表现。本病多见于头面部及下肢。具有发展慢,恶性程度低,治愈率高等特点。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就诊科室: 皮肤科、肿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溃疡、丘疹、肿物
主要病因: 化学致癌物质、电离辐射、慢性刺激、日常曝晒与紫外线照射、免疫、病毒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病理检查、皮肤镜检查
重要提醒: 皮肤癌早期经积极治疗后可预后良好,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尽尽早就医处理。
相关中医疾病: 翻花疮、恶疮、石疔、石疽、癌疮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白种人皮肤癌发病率是非白种人的45倍,黑种人最少;
2、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3、年高者发病率高于年轻人。
4、长期暴露紫外线、电离辐射及某些化学物质的人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病因-总述:
皮肤癌具体的发病原因及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多数观点认为皮肤癌的发生与化学致癌物质、电离辐射、慢性刺激、日常曝晒与紫外线照射、免疫、病毒等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化学致癌物质
经常接触砷化物、焦油和沥青的工人容易发生皮肤癌。
2、电离辐射
近年来由于放射仪器设备的改进和放射技术的进步,以往临时从放射工作者因忽视防护措施而导致辐射性皮肤干燥症的基础上发生的皮肤癌。
3、慢性刺激
专家表示,恶性皮肤肿瘤可以发生与发展在瘢痕慢性溃疡、形成瘘管、窦道的部位、有些亚洲人群中嗜好咀嚼烟草或槟榔。这是引起皮肤癌的原因之一。
4、日常曝晒与紫外线照射
皮肤接受紫外线量最大的部位是头部、面部、颈后、手部有足够的证据支持紫外线照射、人体黑色素的防护与免疫系统功能相互作用导致了皮肤癌的发生。
5、免疫
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可发生皮肤癌,如应用免疫抑制剂能促成皮肤癌的发生。
6、病毒
许多病毒在动物宿主中能引起癌变,人类中的很多人乳头瘤病毒的亚型可诱发皮肤癌。
症状-总述:
皮肤癌患者多存在溃疡、丘疹、肿物等皮损表现。皮肤癌的类型极为多样化,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湿疹样癌是本病最为常见的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皮肤癌临床表现可有一定差异。
症状-典型症状:
1、基底细胞癌
一般分为4型,最常见的是结节溃疡型。
(1)结节溃疡型:初起是表皮出现一个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蜡样小结节,一般表皮相当,表面上常有小数扩张的毛细血管,略高于皮肤表面,或仅似红斑而并不显隆起,或略呈结节状,表面的皮肤轻度向下凹陷。结节可逐渐扩大或新的损害在附近出现,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蜡样光泽的盘形斑块,中央往往结成棕色、黄褐色或黯灰色痂,继而痂下发生溃疡,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溃疡,大小自指甲盖至铜钱大小不等,溃疡边缘坚实及卷起,往往呈半透明状并凸凹不平,周围皮肤无炎症,底部呈珍珠样或蜡样外观,有时损害表面完全为痂所覆盖。溃烂缓慢向四周及深部扩展,有如鼠咬状,形成基底细胞癌的一种典型临床形态,名为侵蚀性溃疡。溃疡可部分愈合而发生瘢痕,亦可扩展至皮下组织甚至软骨及骨骼。各种组织可被摧毁而成深坑状。发生于面部能破坏鼻、耳、眼眶及上颌窦等部位的软骨和骨组织,引起岀血或颅内侵犯或毁形。基底细胞癌损害发展缓慢,一般极少发生区Ⅱ淋巴结转移,也不转移到别处。
(2)色素型:结节较平面浅,损害与结节溃疡型相同。由于含有较多色素,损害边缘除有珍珠色光泽外,还有点状或网状黯棕色或黑褐色的色素斑,中央部分亦可见有色素沉着,结痂后揭痂容易岀血,痂下可呈黯棕色甚至炭黑色颗粒状,与恶性黑色素瘤类似,容易误诊。
(3)斑状或纤维化型:常见于头颈部,为坚淡黄色或黄白色斑块,略微隆起,边界不清,似斑病样,可长期保持完整,最后发生溃破。
(4)浅表型:皮损表浅,多发生于躯干,呈一片或数片浸润性红斑,表面脱屑或结痂,边缘或整个皮损稍隆起,至少有一部分边缘呈细小珍珠样或线条样堤状。本型最后可纤维化。类似银屑病、湿疹或脂溢性皮炎。
2、鳞状细胞癌
早期的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区别。但是鳞状细胞癌多发生于长期不正常状态的皮肤,往往是由角化病、黏膜白斑病或其他癌前疾病转变而成。初起皮肤损害往往是一个干燥的、如小米粒至黄豆大的丘疹或小结节,表面呈暗红色或有毛细血管扩张,粗糙不平,中央有紧密附着的角质物,不易剥离,剥离则易引起出血,剥离后将再长出角质性物质。以后中央可发生溃疡,溃破面不断增大,其发展较基底细胞癌为快。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个乳白色颗粒或坏死组织的癌性溃疡。有时形成相当深度的溃穴,状似火山喷口,合并感染则有黏稠脓液,臭味异常,自觉疼痛,有的鳞状细胞癌向外发展,可与深部组织粘连,形成基底广阔的赘生物,外表像乳状或菜花样肿瘤。
(1)淋巴系统转移:癌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流到淋巴结,在那里形成新的癌肿,又会再向其他淋巴结转移。
(2)血行转移:癌细胞侵入毛细血管后,可随血流周流全身,形成新的病灶。侵入体静脉的癌细胞先转移到肺,随后到全身各处;消化道癌细胞先侵入门静脉,再转移到肝;椎静脉系统腰、骶、胸、腹等处的静脉之间有吻合交通支,无静脉瓣,而直接向脊椎骨盆及颅内转移。
3、恶性黑色素瘤
早期表现是在正常皮肤上出现黑色损害,或原有的黑痣于近期内扩大,色素加深。随着增大,损害隆起呈斑块或结节状,也可呈蕈状或菜花状,表面易破溃、出血。周围可有不规则的色素晕或色素脱失晕。如向皮下组织生长时,则呈皮下结节或肿块。如向周围扩散时,尚可出现卫星状损害。
4、湿疹样癌
多发生在女性乳房部位,一般单侧发生。症状与湿疹相似,为红色或暗红色的皮肤改变,表面容易有渗液或渗血,初发时多在单侧乳晕部,以后缓慢发展,有的乳头可以有溢液。
症状-并发症:
皮肤癌患者随疾病进展,可能出现淋巴结及血行转移,导致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发生。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出现肿块、皮疹;
2、皮损破溃、出血,反复不愈合,可伴或不伴瘙痒。
出现以上情况时需积极就医处理。
就医-就诊科室:
1、患者出现皮损症状一般可到皮肤科就诊。
2、确诊存在恶性肿瘤者可前往肿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对红疹部位进行检查,穿宽松衣物便于医生检查。
3、还可能进行血常规等检查,注意检查前一晚10点后禁食,次日清晨空腹抽血。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皮损何时开始出现的?
2、随时间推移,皮损范围有扩大或缩小吗?
3、除皮损以外,您是否还伴有瘙痒、疼痛或其他不适?
4、您以前有过类似情况吗?什么原因造成的?
5、您近期是否有食用某些特殊的食品?
6、您周围有没有人近期有类似情况?
7、您喝过或涂抹过药物吗?什么药物?
8、您有药物或食物过敏情况吗?有接触特殊物体吗?
9、您最近生活工作顺利吗?压力大不大?
10、您是做什么工作的?可能接触致癌物质么?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2、我的病情严重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4、我需要住院吗?
5、治疗有什么风险吗?治愈后会影响皮肤美观吗?
6、若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我日常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皮肤溃疡、丘疹持续不愈时,应及时就医处理,医生多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判断病情。由于皮肤癌的症状较为表浅,医生可较容易发现,多需行皮肤镜检查对患者皮损进行详细了解,并通过病理学检查最终判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多会对患者行体格检查,对患者皮损部位的大小、位置、特征、数量等进行了解,进而达到初步了解患者病情的目的。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皮肤癌检查最为重要的手段,医生取患者皮肤样本进行活检,可明确是否存在恶性病变,对于本病的确诊有重要意义。
检查-其他检查:
皮肤显微镜是一种皮肤表面透光性的显微镜。对于皮肤增生类的或者是肿瘤性的皮肤病,有明显的诊断价值,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皮肤癌。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可初步做出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对于皮肤癌的确诊有重要价值。医生在明确皮肤癌后还需对患者症状类型进行确诊。脂溢性角化病、盘状红斑狼疮、角化棘皮病、帕哲病等可与本病症状相似,多需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1、体表皮肤上发生较硬结节,边缘隆起,并有向四周发展之势,应警惕到皮肤癌的可能,尤其是40岁以上的患者。
2、对患有慢性皮肤疾病和某些职业及接触放射性物质、煤焦油、沥青等的工作人员,如发生皮肤丘疹或小结节,应警惕本病的发生。
3、组织病理学检查有确诊的价值。
诊断-鉴别诊断:
1、脂溢性角化病
又称老年疣,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发于面部、颈部、胸部、背部及手背,损害为略高出于皮肤的圆形或卵圆形扁平疣状皮疹,呈污黄、黄褐色至煤黑色,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稍粗糙,覆有油脂状鳞屑痂。皮疹数目不定,往往很多。脂溢性角化病可永久存在而不恶变,极少数患者的个别损害可发展成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诊断。
2、盘状红斑狼疮
多见于中年男女,损害初发时为小丘疹,渐扩大呈斑块,性质干燥,表面角质增殖,毛囊口扩张,内含有角质栓刺,有萎缩斑,不形成溃疡,边缘多充血。发生于颜面部者呈蝴蝶状分布。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组织病理可助于鉴别。
3、角化棘皮病
以中年男性较多,多发生于面部,尤其是颊部及鼻部,而四肢、躯干极少见损害为呈坚实的半球形肿瘤耸立皮肤上,似淡红色粉刺或皮肤色泽相似的小结,边缘隆起,中央陷凹成火山口形,内含一个角质痂。本病发展迅速,但长到直径达2cm左右后不再继续发展,2~6个月内能自行萎缩,自然痊愈,遗留萎缩性瘢痕。
4、帕哲病
常侵犯40岁以上妇女单侧乳头和乳晕。早期仅为乳头部小片鳞屑性红斑,界清,波及乳晕及其附近皮肤,表面易糜烂,搔抓后呈湿疹样变化。损害经过缓慢,无自愈倾向。偶可于乳房以外其他大汗腺分布区,如腋窝、外生殖器、肛周、口唇、鼻翼等处。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有分散或面团的 Paget,见此细胞即可确诊。
治疗-治疗原则:
原则以治愈肿瘤为目的,最大限度保持器官功能和美容效果。药物及手术治疗均对本病有一定帮助,手术治疗目前仍为治疗皮肤癌的主要方法之一,必要时可行放射治疗。刮除、冷冻、激光、以及近些年出现的免疫疗法对于本病同样有一定治疗效果。
治疗-药物治疗:
1、局部治疗
主要是局部外涂、局部敷贴及局部注射。早年用0.5%秋水仙胺软膏做肿瘤局部外涂,效果较好。近年用氟尿嘧啶软膏和博来霉素软膏,同样取得较好的效果。
2、全身治疗
(1)适应证:对在原有瘢痕基础上发生的鳞状细胞癌、皮肤与黏膜交界处的鳞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以及发生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需用全身化疗。
(2)博莱霉素对向外增殖型的鳞癌效果较好。
(3)匹莱霉素不但对原发灶敏感,对淋巴结转移病例也取得30%左右的有效率。
(4)顺铂和阿霉素联合应用。
治疗-相关药品:
秋水仙胺、氟尿嘧啶、博来霉素、匹莱霉素、顺铂、阿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目前手术仍为治疗皮肤癌的主要方法之一。切除的范围应随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而异。
1、对于病灶小、浅表而边界清楚的基底细胞癌,距肿瘤边缘0.5cm做切除,一般即可达到治愈目的。
2、对病灶范围大、浸润广的病例,应距原发灶3~5cm做切除,在有条件的医院应做切缘冰冻切片检查。
3、切缘阴性的基底细胞癌,其局部复发率为1%~5%。肿瘤基底的切除范围随病灶浸润深度而定,如发生于头皮的浅表基底细胞癌,可行广泛切除后植皮;累及骨膜者应将骨膜一并切除后作带蒂皮瓣移植及植皮术修复。对鱗形细胞癌的切除范围基本上同基底细胞癌,但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应做淋巴结清除术。
治疗-放化疗:
皮肤癌对放疗很敏感,单纯放疗常可达到治愈目的,是首选治疗方法。通常选择位于鼻、眼、唇、眼睑和内、外眦区的原发性病例进行放疗。
1、放射治疗的优点
(1)可保护肿瘤未累及的组织。
(2)产生的损伤较少。
(3)无瘢痕,不引起人体外形的改变。
(4)不形成肥厚性瘢痕、瘢痕瘤、皮肤挛缩。
(5)治疗时无痛。
(6)患者心理创伤轻。
(7)不需要住院。
2、放射治疗的缺点
(1)毛发接触后脱落,不易再生。
(2)治疗区域汗腺丧失功能。
(3)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脱失或沉着、干燥或角化。
(4)不能做组织病理检查,不能控制肿瘤的确切边界。
治疗-其他治疗:
1、刮除治疗
一般用刮除术和电干燥法治疗基底细胞癌、浅表性鳞癌,是利用肿瘤与其周围正常肤色的界线进行,用刮匙刮除。其优点是可获得一个光滑而仅有少量色素沉着的美观伤口。缺点是没有切缘的病理检查结果,无法了解切缘有无癌残留,因此对此法应该慎用。
2、冷冻治疗
适于做刮除术的皮肤癌亦适于做冷冻治疗,特别是一些富于纤维成分不利于刮除术的病例。经刮除术及放射治疗后复发的病例更适于冷冻治疗,但病变必须仅限于皮肤者,治疗前必须作活检证实。冷冻治疗的优点是比刮除术有更美观的伤口,其治愈率可达95%~97%。对眼脸部的病变,只要用一个热的保护物遮盖眼球后仍可应用此法治疗。但此法治疗头皮癌后的复发率高,故多认为不宜采用。
3、激光治疗
皮肤科常用的激光器有多种,如二氧化碳激光、氮氖激光等。二氧化碳激光是在波长为10600nm发散的红外线光束,当光束发散时,它可用来汽化皮肤肿瘤,例如基底细胞癌、浅表型鳞癌,使皮肤肿瘤消失,并可与刮除术联合应用。
4、免疫治疗
应用干扰素进行皮肤癌治疗的研究表明,免疫治疗可能为将来的有效疗法。干扰素局部注射在基底细胞癌的瘤体内,短期内可以得到缓解。
总之皮肤癌由于位置表浅,易于接近,治疗方法较多,但各种疗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究竟选择何种疗法应根据肿瘤临床分期、部位、年龄、机体状况等综合考虑。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绝大多数皮肤癌预后良好,患者早期经积极治疗一般可得到较好恢复。
预后-危害性:
1、可造成严重皮损,影响患者外观并造成不适。
2、存在转移可能,可转移至其他部位引起恶性肿瘤,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治愈性:
患者早期发现经积极治疗多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率数据。
预后-生存周期:
皮肤癌患者生存周期随疾病治疗时机及病情发展程度的不同,可有极大差异。
日常-总述:
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支持,帮助患者战胜疾病;在家休养期间应注意休息,保持个人卫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恢复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按时复查。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者常因疾病的不适症状及担忧疾病发展,出现焦虑、不安、烦躁等心理。
2、护理要点
家属要多关心、安慰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患者也应当正确面对疾病,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学习药物的用法、用量、疗程和不良反应,不擅自调整药物的用量或停药,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药物,避免耽误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术后保持局部皮肤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2、避免过度光直射和暴晒,外出用衣帽保护皮肤。必须在太阳下工作时,应使用遮阳工具及涂抹防晒剂。
3、避免过多接触紫外线、X线等各种射线。
4、避免长期接触煤焦油物质、砷剂和化学致癌剂。职业性毒害的高危人群应当注意在工作中加强防护,定期体检。
5、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饮食调理:
皮肤癌患者应当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管理,或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可多吃水果、蔬菜和豆类食品。
2、食用高蛋白高热量容易消化的食物增强患者的营养。
饮食禁忌:
1、戒烟、限酒。
2、忌食海鲜类食物。
3、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预防措施:
注意以下事项或可降低皮肤癌的发生风险:
1、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尽量避免长期接触有害的化学物品如沥青、焦油、砷化物、苯并芘等,这些化学物质都有较强的致癌性。对于因工作需要,必须长期接触有害化学品的工人,尤其要有良好的劳动保护。
2、自觉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要随意点燃轮胎、沥青、塑料、电线皮等物质。
3、防止长时间的皮肤暴晒。医学家发现紫外线照射可诱发皮肤癌,长期工作在阳光下的农民、野外工作者较室内工作者发生皮肤癌的几率要大很多。所以在户外工作、游玩时可涂些防晒霜之类的物品。
4、注意电离辐射,这主要是针对放射工作者而言。
5、积极治疗原发病。患有光化性角化病、着色性干皮病等癌前病变者,应尽早进行治疗,争取将皮肤癌扼杀于萌芽之时。
6、加强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