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脾功能亢进疾病英文名称: hypersplenism疾病别名: 脾亢疾病概述: 脾功能亢...
养生
疾病名称: 脾功能亢进
疾病英文名称: hypersplenism
疾病别名: 脾亢
疾病概述:
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简称脾亢,是由于脾脏功能增强过度,导致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细胞增生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脾大,可伴有贫血、出血、感染等情况发生。根据病因明确与否,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普通外科、血液内科
发病部位: 脾脏、腹部
常见症状: 脾大、贫血、感染、出血倾向
主要病因: 感染、免疫病、淤血、血液病、脾脏病变
检查项目: 血象、骨髓象、腹部B超、CT、MRI
重要提醒: 脾功能亢进可造成脾大、感染、出血、贫血等,建议患者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临床分类:
根据病因明确与否,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原发性脾功能亢进
病因未明,临床较少见。
2、继发性脾功能亢进
主要原因为脾脏淤血,除此之外,炎症、肿瘤、代谢异常等原因也可致病。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病因-总述:
原发性脾亢进病因未明,可能与原发性脾增生和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有关。继发性脾亢的病因主要为感染、脾脏疾病、免疫性疾病、淤血性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
病因-基本病因:
1、原发性脾功能亢进
病因可能与原发性脾增生和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有关。
2、继发性脾功能亢进
(1)感染性疾病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粟粒型肺结核、布鲁菌病、血吸虫病、疟疾等。
(2)免疫性疾病
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结节病等。
(3)淤血性疾病
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Budd-Chiari综合征(即柏-查综合征,是由于肝静脉或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阻塞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腹痛、肝脾肿大、腹水和下肢水肿)等。
(4)血液系统疾病
①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镰状细胞贫血等。
②浸润性脾大,如各类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性疾病及脂质贮积病、淀粉样变性等。
(5)脾脏疾病
如脾淋巴瘤、脾囊肿及脾血管瘤等。
(6)脂质贮积病
如戈谢病、尼曼-匹克病和糖原沉积症。
(7)其他疾病
如恶性肿瘤转移、药物因素、髓外造血等。
症状-总述:
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脾大、贫血、感染及出血等。
症状-典型症状:
1、脾大
多为轻至中度增大,少数可为巨脾,脾脏明显增大时,可出现腹胀、牵拉感等腹部症状。
2、血细胞减少的表现
脾亢患者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皆可减少,从而出现贫血、感染、出血(如牙龈自发性出血、鼻出血)等相应的症状表现。
症状-并发症:
可有脾栓塞、脾周围炎等并发症发生,可表现为左上腹或左下胸剧痛,与呼吸相关,局部压痛摩擦感,可闻及摩擦音。
检查-预计检查:
初诊时,医生可能建议患者先做血象、骨髓象等检查,再根据个体情况选做腹部B超、CT或MRI、心电图、胸片及电子胃镜等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象
早期以白细胞或(和)血小板减少为主,晚期常发生全血细胞减少。
2、骨髓象
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部分患者可出现血细胞成熟障碍,这与外周血细胞大量破坏,促使细胞过度释放有关。
检查-其他检查:
电子胃镜检查: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门脉高压性胃病,还可明确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程度。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CT和MRI检查
均可明确脾脏的大小,同时还了解脾脏的结构,有助于鉴别脾脏囊肿、肿瘤和梗死。此外,还可通过门静脉宽度的测量,判断是否存在门静脉高压。
2、心电图和胸片检查
可了解患者有无心脏及肺部基础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脾大、感染、出血、贫血等)可做出初步诊断,再结合血象、骨髓象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1、脾大,部分患者肋下触及不到,需借助腹部超声来进行判断。
2、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可单一或同时减少。
3、增生性骨髓象。
4、脾切除后可以使血细胞数接近或恢复正常。
5、⁵¹Cr标记,可提示红细胞或血小板是否在脾内过度破坏或滞留。
诊断脾功能亢进时,以前4条为主要的诊断标准。
治疗-治疗原则:
首先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若效果较差,且原发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行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保肝药物
应用保肝药物(如葵花护肝片等),可以抑制肝纤维化进展,降低门脉压,预防药物性肝硬化的发生。
2、抗病毒药物
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脾功能亢进者,需要先服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阿昔洛韦等。
3、抗血吸虫药物
血吸虫肝病所导致的脾功能亢进者,需要应用抗血吸虫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物如吡喹酮。
4、抗贫血的药物
粒细胞刺激因子、促血小板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抗贫血药物,可以促进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的生成。
治疗-相关药品:
葵花护肝片、阿昔洛韦、吡喹酮
治疗-手术治疗:
1、原发性脾功能亢进
可采用脾区放射治疗、脾部分栓塞术或脾切除等。
2、继发性脾功能亢进
应先治疗原发病,在原发病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脾切除或脾部分栓塞术,其中,最常用的是脾切除。由于脾脏的多重免疫功能的重要性,脾切除应遵循以下指征:
(1)脾大造成明显压迫症状。
(2)严重溶血性贫血。
(3)显著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
(4)粒细胞极度减少并有反复感染史。
治疗-其他治疗:
介入治疗:全脾脏栓塞有很多的并发症,如长期发热、脾周围炎等。脾栓塞的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这些症状,是近年来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治疗-治疗周期:
脾功能亢进的治疗周期一般为2-4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原发性脾功能亢进者行脾切除术后,预后良好。继发性脾功能亢进者,脾切除后,外周血细胞可以得到改善和修复,但患者总的预后仍与原发病的性质有关。
预后-危害性:
可造成脾大、感染、出血、贫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
预后-治愈性:
原发性脾亢者行脾切除术后,大部分患者可治愈;少数脾切除患者,术后机体免疫功能减弱,抗感染能力下降,易发生感染,一定要及时处理,以免延误病情;继发性脾亢者治愈与否取决于原发病的治疗效果。
预后-治愈率:
大部分原发性脾亢者可通过积极治疗治愈;继发性脾亢者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可使症状得到缓解和控制。
预后-根治性:
部分人群可通过脾切除术根治。
预后-复发性:
本病有可能复发,尤其是原发疾病未控制良好或仅采取药物治疗的患者。
日常-总述:
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陪伴,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克服疾病;用药时应按时按量,谨遵医嘱;日常应注意休息,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出院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疾病的多种不适症状,出现焦虑、急躁、恐惧等不良情绪,家属要及时给予患者安慰和关心,缓解不良情绪;也可通过与医生进行交流,了解疾病的具体情况,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切勿自行增减药量;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掌握药品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营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
2、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注意患者个人卫生,预防感染;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牙龈出血与鼻出血。
4、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呼吸道感染。
5、伤口愈合后,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6、生活中多加小心,避免外力撞击腹部。
日常-病情监测: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呼吸、血压、心率等);注意病情变化,如果有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不适表现,应及时就诊。
日常-复诊须知:
按医嘱定期复诊,不适随诊。
日常-术后护理:
术后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活动,剧烈活动会影响伤口愈合,甚至有导致大出血的可能。家属可以协助患者在床上轻微翻身和拍背。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宜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清淡饮食,如新鲜的蔬菜、水果、鸡蛋、瘦肉等。
2、肝硬化患者需给予低脂饮食,水肿或腹水者应给予低盐饮食。
饮食禁忌:
1、戒烟酒及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禁硬食、油炸及粗纤维类食物。
预防措施:
因原发性脾功能亢进的病因不清,缺乏一级的预防措施。故对其预防主要在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方面。对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应积极防治能引起脾亢的原发病,如预防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等疾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