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青蛇毒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thrombophlebitis疾病别名: 青蛇便、青...
养生
疾病名称: 青蛇毒
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thrombophlebitis
疾病别名: 青蛇便、青蛇痈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常见症状: 肢体浅静脉呈条索状突起、色赤、形如蚯蚓、硬而疼痛
主要病因: 湿热蕴结,寒湿凝滞,痰浊瘀阻,脾虚失运,外伤血脉
相关中医疾病: 血栓性浅静脉炎
病因-基本病因:
本病多由湿热蕴结、寒湿凝滞、痰浊瘀阻、脾虚失运、外伤血脉等因素,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留滞脉中而发病。湿邪为患,与热而蕴结,与寒而凝滞,与内湿相合困脾而生痰,是病之标;经脉受损,气血不畅,络道瘀阻,为病之本。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一般正常,少数可有白细胞计数增高,部分患者可出现血沉加快。
2、多普勒检查
可确定局部浅静脉炎是否已有血栓形成。
3、血液流变学
检查可反映全血黏度。
诊断-诊断原则:
发病多见于筋瘤后期,部位则以四肢多见(尤其多见于下肢),次为胸腹。
1、初期(急性期)在浅层脉络(静脉)径路上出现条索状柱,患处疼痛,皮肤发红,触之较硬,扪之发热,按压疼痛明显,肢体沉重。一般无全身症状。
2、后期(慢性期)患处遗有一条索状物,其色黄褐,按之如弓弦,可有按压疼痛,或结节破溃形成臁疮。临床上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1)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
临床为最常见,下肢多于上肢。临床主要是累及一条浅静脉,沿着发病的静脉出现疼痛、红肿、灼热感,常可扪及结节或硬索状物,有明显压痛。当浅静脉炎累及周围组织时,可出现片状区域性炎块结节,则为浅静脉周围炎。患者可伴有低热,站立时疼痛尤为明显。患处炎症消退后,局部可遗留色素沉着或无痛性纤维硬结,一般需1-3个月后才能消失。
(2)胸腹壁浅静脉炎
多位单侧胸腹壁出现一条索状硬物,长10-20cm,皮肤发红、轻度刺痛,肢体活动时局部可有牵掣痛,用手按压条索两端,皮肤上可出现一条凹陷的浅沟,炎症消退后遗留皮肤色素沉着。一般无全身表现。
(3)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多发于四肢,即浅静脉血栓性炎症呈游走性发作,当一处炎性硬结消失后,其他部位的浅静脉又出现病变,具有游走、间歇、反复发作的特点。可伴有低热、全身不适等。若全身反应较重者,应考虑全身血管炎、结缔组织病、内脏疾病及深静脉病变等。
诊断-诊断依据:
发病多见于筋瘤后期,部位则以四肢多见(尤其多见于下肢),次为胸腹 。
1、初期(急性期)在浅层脉络(静脉)径路上出现条索状柱,患处疼痛,皮肤发红,触之较硬,扪之发热,按压疼痛明显,肢体沉重。一般无全身症状。
2、后期(慢性期)患处遗有一条索状物,其色黄褐,按之如弓弦,可有按压疼痛,或结节破溃形成臁疮。临床上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1)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
临床为最常见,下肢多于上肢。临床主要是累及一条浅静脉,沿着发病的静脉出现疼痛、红肿、灼热感,常可扪及结节或硬索状物,有明显压痛。当浅静脉炎累及周围组织时,可出现片状区域性炎块结节,则为浅静脉周围炎。患者可伴有低热,站立时疼痛尤为明显。患处炎症消退后,局部可遗留色素沉着或无痛性纤维硬结,一般需1-3个月后才能消失。
(2)胸腹壁浅静脉炎
多位单侧胸腹壁出现一条索状硬物,长10-20cm,皮肤发红、轻度刺痛,肢体活动时局部可有牵掣痛,用手按压条索两端,皮肤上可出现一条凹陷的浅沟,炎症消退后遗留皮肤色素沉着。一般无全身表现。
(3)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多发于四肢,即浅静脉血栓性炎症呈游走性发作,当一处炎性硬结消失后,其他部位的浅静脉又出现病变,具有游走、间歇、反复发作的特点。可伴有低热、全身不适等。若全身反应较重者,应考虑全身血管炎、结缔组织病、内脏疾病及深静脉病变等。
诊断-鉴别诊断:
1、瓜藤缠(结节性红斑)
多见于女性,与结核病、风湿病有关;皮肤结节多发生于小腿,伸、屈侧无明显区别,呈圆形、片状或斑块状,一般不溃烂;可有疼痛、发热、乏力、关节痛;血沉及免疫指标异常。
2、结节性脉管炎
多见于中年女性;小腿以下伸侧面出现多发性结节,足背亦常见,可双侧发病;结节多呈小圆形,表面红肿,后期可出现色素斑、点,结节可以破溃;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肢端动脉搏动可减弱或消失。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其他治疗:
1、初期
可用消炎软膏或金黄散软膏外敷,每日换药1次。局部红肿渐消者可选用拔毒膏贴敷。
2、后期
可用熏洗疗法,药物组成:当归尾12g,白芷9g,羌活9g,独活9g,桃仁9g,红花12g,海桐皮9g,威灵仙12g,生艾叶15g,生姜60g。水煎后熏洗。有活血通络、疏风散结之功。
预防措施:
1、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以减轻疼痛,促使消退。适当抬高患肢,如下床则可穿弹力袜,以减轻下肢水肿。
2、病变早期不宜久站、久坐。
3、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鱼腥之品,戒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