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秋燥疾病英文名称: autumn dryness疾病概述: 秋燥,中医病名。是秋季感受燥...
养生
疾病名称: 秋燥
疾病英文名称: autumn dryness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发病部位: 肺
常见症状: 口、鼻、唇、咽等清窍干燥
主要病因: 感受时令燥气之邪
相关中医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
病因-基本病因:
症状-典型症状:
检查-实验室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1、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于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热偏盛的初秋时节,故秋季尤其是初秋发生的外感热病应考虑秋燥之可能。
2、发病初起有发热恶寒、咳嗽等肺卫见证,同时伴有口、鼻、咽、唇、皮肤等处津液干燥的征象。
3、本病的病变重心在肺,病情较轻,传变较少,后期以肺胃阴伤者为多,少有传入下焦。
诊断-诊断依据:
1、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于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热偏盛的初秋时节,故秋季尤其是初秋发生的外感热病应考虑秋燥之可能。
2、发病初起有发热恶寒、咳嗽等肺卫见证,同时伴有口、鼻、咽、唇、皮肤等处津液干燥的征象。
3、本病的病变重心在肺,病情较轻,传变较少,后期以肺胃阴伤者为多,少有传入下焦。
诊断-鉴别诊断:
秋燥主要应与风温、风寒感冒、伏暑等疾病进行鉴别。
1、风温
秋燥与风温初起症状相似,皆有发热恶寒、咳嗽、口渴等肺卫见症。但风温多发于冬春两季,初起以表热证为主,津液干燥见症不如本病显著,且病情发展快,易发生逆传心包之变。
2、风寒感冒
秋燥与风寒感冒均可发生于秋季,但风寒感冒多见于深秋近冬之时,尤好发于冬季,属风寒外袭肌表所致,初起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疼痛、口不渴、脉浮紧等风寒外束肌表的症状为主。
3、伏暑
伏暑虽亦可发于秋季,初起时也可有表证,但伏暑所感为暑邪,起病较急,临床以暑湿或暑热在里见症为主,其发于气分者,病变重心在牌胃少阳,发于营分者,病变重心在营血所以病情较重,变化较多。故伏暑与以肺为病变重心的秋燥在临床上较易区别。
治疗-治疗原则:
1、秋燥的治疗原则是滋润祛邪。燥邪为病,最易伤津。但秋燥为病,毕竟还有邪热,因此在滋润的基础上,还需予以清泄热邪。
2、对秋燥的治法,要掌握秋燥初、中、末三期的治法。秋燥在不同的病程阶段,其病机特点不同。初起阶段邪在肺卫,肺气宣肃失司,治宜辛以宣肺透邪,润以治燥保肺,“治气”即为“治肺”。病至中期,病邪已进入气分,燥热已炽,津伤尤甚,宜清养并施,即在清肺、清胃、通腑之时,注重养阴增液。而少数病例因燥热化火,内陷营血,治宜清营凉血,与其他温邪深入营血病证的治疗基本相同。如深入下焦,耗伤肝肾之阴,病属后期,则须填精,故“治血”之意实指补肾阴。
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